NO.17 Against ‘Deviating from Social Clock’ Anxiety, back to Campus toExplore Wilderness of Sociology
本期嘉宾:在读的社会学专业研究生,曾从事记者、公关等职业,有4-5年工作经历,不断探索自我、心中有所热爱的理想主义者。
01:38 哲斐的自我介绍
02:43 辞职读书,与之前相比最大的不同——去功利化的学习/目标明确
06:35 如何探索到对社会学的兴趣?——采访入殓师,思维的转折点
13:23 被社会学吸引——人所受制于的宏观结构
17:53 辞职读研,过程中的纠结与焦虑
19:41 不去学社会学,将会是自己的遗憾
22:26 重返校园后,对于“学习”的理解较于过去,有何不同?——从机械学习,到主动思考及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30:45 工作经验所带来的——与导师沟通更坦然
36:06 槽点探讨——如何面对“水课”?
42:17 从社会学角度谈“教育公平”
54:46 了解更多的社会结构性因素后,会有无力感吗?
55:39 社会学的温柔——在认识到真相后,意识到个体依旧是充满力量的能动者
01:02:34 辞职读书,是价值理性的驱使
01:05:23 生活可以有更多可能性
相关推荐:
书目:《阅读、游历和爱情》梁永安;《与社会学同游》彼得·L.伯格;《回归故里》迪迪埃·埃里蓬;《国家精英》、《继承人》皮埃尔·布迪厄;《发现社会》兰德尔·柯林斯
文章:《人类学家项飚谈内卷:一种不允许失败和退出的竞争》项飚;《困在社会时钟里的年轻人》
社会学概念注解:
工具理性:为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的概念,与价值理性(value rationality)相对,指的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或者手段的有用性,为了达到事物的最大功效,以及实现人的某种功利目的而服务。工具理性是通过精确计算功利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维基百科)
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百度百科)
社会时钟:用来描述个体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时钟。它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反映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对我们的期望。通俗讲,就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情”。(MBA智库百科)
片头/片尾:《人间指南》/《积极向下》陈婧霏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