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情稳定 | 第1期
今天我们聊的是:#“有病”的那些事儿#
大家都有病,这似乎是一个直指生活本质的坦率说法,却也正因如此,成为一种解放心灵的契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谁能说自己没有点“病”呢?
人们往往因为一些不同寻常的特质、独特的爱好或是一些看似“古怪”的习惯而感到羞愧,生怕被别人嘲笑或排斥。其实,这正是人类多元性的体现。拥有自己独特的“病”,是每个个体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印记的方式,不是需要隐藏的秘密。
有时,我们需要适时发疯一下。这并不意味着真的生病,而是通过一些独特的行为,释放内心的压力和焦虑。或许是独自大笑、跳个奇怪的舞蹈,又或者是放声高歌(搞个播客),这种放纵,是情绪的一种宣泄,让我们摆脱日常的沉闷,找回内心的自由。
在“有病”的那些事儿中,我们或许能找到情绪稳定的一剂良药。人生本就是一场旅途,从容应对压力和困扰,有时也需要用一些“病”来治疗。“有病”并不等于生病,而是一种对自己真实情感的认同和宽容。
让我们摆脱那些无谓的羞耻,勇敢地承认和迎接自己身上的“病”,适时放纵一下,释放压抑,笑对生活。
毕竟,大家都有病,这或许正是我们人类最美好的一部分。
#章节速览
- 00:13 关于播客、声音陪伴的理解
声音是一种温和的在场,可以提供心理延伸空间。声音在电子陪伴时代中侵入性最少,但可以反复听,体验更丰富,欢迎留言。
心理咨询师喜欢问感受,是为了建立心理自我觉察空间。
传递心理学干货,帮助大众了解内心世界,期待我们共同创造体验,分享时光,认识和了解自己。
- 08:35 在第一次合作时两人相互“告白”,建议有“亲密”过敏的童鞋来脱敏
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和幽默的重要性。
自我赞赏环节容易让人感到尴尬,如何在“优点”vs“缺点”之间找到个人特点?
- 16:42 对“神经病”一词的刻板印象;理解困难,拥抱健康,摆脱标签化思维
讨论了健康和生命的关系,以及在临床工作中对来访者的理解和包容问题。病理化的标签只能带来偏见和刻板印象,而不是理解和多样化的包容。
- 25:03 patient一词的来源与翻译问题
patient这个词讲述的是人正在经历痛苦的人,但直接翻译为“病人”并不适切。我们的讨论也一次对“病”这个词的含义的重构,让人们更了解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咨询非常珍贵,把人当成一个人来对待,有点退耕还林的意味。
“幸存者”vs“受害者”心态的不同。
- 48:02 朋友坚持见咨询师的故事——心理咨询的殊胜之处何在?
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有怎样的不同?
心理咨询是一个选项,但并不是帮助我们成长的唯一方式。
- 49:59 欢迎留言,分享故事,一起“适时发疯”
欢迎大家在节目中分享自己的体验。
#Tips
1 《疾病的希望:身心整合的疗愈力量》作者:(德)德特雷福仁,(德)达尔可 著,易之新 译
2 “患者”在英语中的对应单词为patient,词源来自拉丁语动词pati,意为承受、忍耐,即正在承受痛苦的人。
3 神经病是指神经系统的组织发生病变或机能发生障碍的疾病,强调神经系统的组织的病变。
4 神经衰弱,是一个在20世纪初受当时的西方医学影响而传入中国的术语,用以表示人体神经实际上的机械性衰弱。
神经衰弱在1869年首次用作精神病理学上的术语,其亦是由比尔德开创此一先例,用以表示一种疾病,当中症状包括疲劳、焦虑、头痛、心悸,高血压、神经痛,以及抑郁。
神经衰弱目前仍是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的CCMD-3的一项诊断项目。但它不再包含于世界卫生组织的ICD-11及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的DSM-V中。(来源:维基百科)
#Staff
主播 | @马晓韵 @Q小栗
后期 | 马晓韵
文案 | 瞿小栗
#联系我们
新浪微博:@病情稳定
#还有哪里可以收听我们的节目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