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主播 | 吴淑斌,《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杨璐,《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嘉宾 | 张从志,《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嘉宾 | 魏昭阳,《三联生活周刊》实习记者

【本期节目为连线录制】

“读完大学四年,归来仍在高三”,在很多人看来,今天的大学生活成为了高中的延续。卷绩点、刷学分,力求用更精打细算的方式,决定时间与精力的每一项投入。在这样的环境中,充分接触社会、探索自我、形成独立的人格,往往被视作缺失的一环。与此同时,如何处理新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科研、项目管理等多线程工作中找到平衡,大学中的辅导员、教师,同样也面临着改变带来的种种挑战。

现象背后的成因往往都是复杂的,如何理解大学中出现的种种困境,也不是“今不如昔”的吐槽那么简单。我们都有自己要直面的时代,而每一代年轻人都不应被视作“垮掉的一代”。在大学里“成人”,是学生和大学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本期Talk三联中,我们邀请了撰写本期杂志封面的几位记者,以及仍在高校就读的实习生,聊聊他们的观察、经历与思考,从更多元的视角呈现当下大学这一庞杂系统的诸多面相。

【时间轴】

03:32 今天我们还期待在大学里成人吗?

08:10 真实的大学生活,与想象中是否有出入?

12:04 绩点是导致“大学高中化”的原因吗?

23:09 更侧重实践的大学教育什么样?

29:12 老师的困惑: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翘课了?

34:40 学生视角中的绩点改革

38:19 大学辅导员的工作有多细碎?

42:22 如何在管理中,为“鬼点子”留出空间?

46:52 遇到卫生习惯不好的室友,怎么办?

50:15 师生关系的新变化

1:02:06 评教体系下的“青椒”们

【延伸推荐】

《何为大学:从校园到社会的理想与现实》

“Talk三联”是《三联生活周刊》出品的一档软硬皆有的泛文化类音频栏目,用声音记录报道背后的故事,提供丰富的新知与思辨的可能。在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我们的节目:

三联中读APP | 小宇宙 | 喜马拉雅 | 苹果播客 | 网易云音乐

【我们还有这些播客】

苗师傅·天真与经验 | 中场时间 | 我有一个朋友·董晨宇 |  岁时茶山记 | 项飙·你好陌生人 | 孩子,你的情绪我们在乎 | “三联·大案追踪”有声剧 | 何为大学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点赞支持,或者把我们的节目推荐给更多的朋友~

【关注我们】

App:三联中读

微信公众号:三联中读

微博:@三联中读

小红书:三联中读

点击👉🏻 三联生活周刊官网,了解更多

【商务合作】

[email protected]

主播...
三联中读
三联生活周刊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Fridaa_
1年前 四川
26
47:56 不能只挑美好的说啊…选题是好的,但没有聊深入
Emc_daF6
1年前 浙江
27
可以参考一下《上海交通大学生存手册》里的见解: 各位同学们,在本书的开始,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大家一个消息。国内绝大部分大学的本科教学,不是濒临崩溃,而是早已崩溃。在此,我无意争论是否复旦、中科大、或者清华、北大是否比我们崩溃的更少一些——这种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我只是看到了无数充满求知欲、激情、与年轻梦想的同学们,将要把自己的四年青春,充满希望与信任地交给大学来塑造。这使我心中非常不安。 在当今流水线式的教育体制下,我们就像廉价的零件一样被生产出来。因为数量巨大,没人会对每一个人的教学质量负责。 领导不会为你负责。对于一个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型学校,管好科研,管好实验室才是当务之急。相比之下,本科生教学显得无利可图。教授也不会为你负责。拉到足够的经费发表足够的论文,满足学院要求才是生存大计。要说管学生,也肯定先要管好自己实验室的硕士博士,而非那一百多人大课堂里的某个本科生。就算是科研任务不太重的一些任课教师,他们也不会为你负责——学不懂?那是因为你智力低,要么就是自己底下不用功。为什么跟你一个班上的某某某同学,人家就能懂?诚然,就算是老师上课说孟加拉语,一个班上也非常有可能冒出一两个翻翻书看看图就能学到八九不离十的同学(或者根本就是以前学过)。真正在课堂上口传心授的教学,其质量是不会有人过问的。教学评估会考察实验报告格式是否合格,出勤率是否够,但是绝对不会考察上百人的班上到底有几个听懂了的。 试想一下,每个学院每个系有成百上千的学生,每人有着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目标、不同的知识背景、不同的接受力,我们怎么可能去指望一个统一的“教学培养计划”强制应用在每个人头上的时候,能够产生效果?好比说食堂师傅炒一大锅菜给上千人吃,我敢说我分到的那盘,不是炒糊就肯定得夹生。 所谓“教学培养计划”,其科学性必须经过教育权威的论证。然而现实中塞给我们的推荐课表,却让人失望。且不深究选修课的分类、学分、毕业条件每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使得不少同学毕业前夕竞相奔走;甚至连两门相依赖课程的教学先后顺序都搞错过,这样的教学培养计划,实在让人难以信任。 而对于具体课程,教学大纲的陈旧程度也令人叹为观止。当然,以“教学经验”的名义,十年用同一本教科书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我们可以容忍教学大纲里有一些广受诟病的古典残留物(例如《线性代数》中的 Cramer 法解方程)。但我们无法容忍对于一门只有几十年历史的新兴学科,我们的教科书竟然可以只涉及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技术”!这样的课程,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延续下去,从根本上讲是因人设课——开设相应课程是为了不让部分教师下岗。这也无怪国外有华裔学者实在看不下去了,拍案疾呼道:“中国大学,怎么那么盛产‘活化石’!”。
Brendan-
1年前 湖北
28
28:59 实习记者真的是学生吗,其实说话的口吻和内容挺像辅导员的。
某方的结语
1年前 湖南
30
42:33 大学老师很值得尊敬的这点不一定支持,采访的时候有考虑到采访对象吗?感觉只有那些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老师才会接受采访,而这些老师会更多地采取温和与理解的态度。那些不温和与不理解的老师并不会出现在采访中,他们才是环境中的大多数。
HD539189p
1年前 广东
36
感觉卷绩点卷综测是前十几年应试教育的惯性,在迷茫的时候似乎把精力放在这些事情上总是一个不会错的选择。
宗桑仁波切
1年前 江苏
36
就这样资本工厂化运作高校还想创新,扯淡
Paprikazz
1年前 广东
39
往往宣传的同辈榜样都会变成了同辈压力
杨梅梅的重启人生
1年前 上海
41
09:36 中传毕业十年,10年前我也为了加分取献过血,直接晕在献血车上
今天26号
1年前 陕西
44
09:46 献血这个我真的我们学校第二课堂学分不够不让毕业,最后统计分的时候,说献血证有多少学分,然后学校门口那一阵就有一个献血车,感觉像卖血
故园鸣蝉声
1年前 云南
52
二本学校一般专业的学生表示,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就是通过刷题上来的跟风的废物而已
幽默小子
1年前 辽宁
57
01:55 这是主播家里的鸟在叫吗😂
叡成_Raychen
1年前 英国
58
不太理解,为什么国内管得这么多……
得嘞麦克斯
1年前 山东
64
作为二本青椒,最大的感受是学生眼里没光,课间需要驱赶学生放下手机,走出教室,也只有大概三分之一的学生会站起来动动。所在专业还算是强社会服务的创新专业,所以想在课程里搞通识教育,弥补应试教育带来的学生与社会生活的分隔,去做社会实践又怕出问题学校会问责。但是领导说我们这个档次的学校培养的就是行业工具人,问题是传统工作分配渠道基本被市场冲刷干净了,另一方面眼看着ai就要代替很多机械性的工作,按老办法培养的学生既没有以前行业好的时候就业有托底,又不存在分头突围的勇气和能力,服务在地又缺乏对社会和身边的了解,甚至连好奇和疑惑都没有。目前来看没有解决办法,只能在课上课下反复强调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互动,希望能弥补不足吧。 ps:目前学校给青椒定科研指标也像学生卷绩点。
辣崽z
1年前 四川
65
大学四年挤破头去争取的东西,出了校门都是废纸一沓。
乌滴子
1年前 北京
84
医学生的本科生活,感觉就是一个超级plus版本的漫长高三。还记得本科的时候高中同学发微信和我讲昨晚做噩梦梦回高三blabla,我:啊这不是很好吗?
林_FAOt
1年前 上海
118
05:02 可能不是对“成人”没有期待,而是从小到进入大学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方提到过这个概念和相应的“标准”。高考是一个标准,进入大学之后保研/出国/就业各有各的标准,最后进入社会薪酬待遇是标准。整个体系里没有和人本身相关的标准,自然不知从何谈起,又从何期待起。
练瑜伽是只狗
1年前 陕西
122
44:48 采访辅导员的老师,可能是您采访的对象范围和选择太狭窄了。我是一个普通一本艺术专业类的大学生,夸张点来说我的辅导员比这位主播老师所认为的高中班主任还要封闭保守,不是说辅导员心眼坏,而是他的教育观念很狭隘。比如总喜欢催促大家参加各种比赛竞赛(以让大家多拿奖为主要目的)、暗示大家不遵循大学认可的那套单一的教育模式你就完蛋、在他眼里成功的定义及其单一同质化、认为女孩在外面穿的露骨是不自爱……但我并非是陷入幸存者偏差,对辅导员有刻板印象,我的很多朋友大多也是普通一本类的大学,他们的辅导员也并没有出现向老师您说的那样会不同于高中班主任,反而我觉得他们更像大学体系下这座牢笼的看守人。最后我想说,可能大学里的辅导员存在不少在教育理念有问题的。
两只猴子在路上
1年前 日本
143
国内高校真的蛮让人开眼界的…今年在国内骑车转的时候逛了不少高校,发现了很多国家不存在的现象。比如被朋友带进北京的某大学里,他们的图书馆二楼有一群人围着一个八卦阵念书(读出声,还有走廊上来回走动背诵。在德国和日本高校是看不到这些场面的。跟朋友还调侃说上岸不成功可以当rapper,她说只要背上十遍肯定能记住,看着有半人高的书堆,想着什么样的信念才能啃完这么多,表示佩服…还有国内朋友说她们每天都要手机定位打卡以确保你没有出市区。休学不能超过多久…等等。我想这种环境下我肯定不能连续翘课6个多月出去骑车旅行的,我的德国同学也不可能休学半年来青岛追爱的。同为大学生,把国内同学的经历讲给老外听都觉得我在胡扯。
从容从简
1年前 河南
215
15:35 大学的课程让我感觉,只要有期末重点,哪怕一节课不听都行。
admin_test
1年前 广东
327
15:23 主要还是垃圾课程太多了,听友懂我说啥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