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神秀说的有的最高境界:
身为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长拂拭,莫让惹尘埃。
惠能说无的入门境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主播...
云道长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滔滔要努力
5个月前
浙江
0
首先感谢道长,对于道长所说非常觉得,但是越说多好像确实越把我绕进去了,但是这段讲的与我理解意思差别还挺大,也是受教,道长所说不要太过于在意有的这个东西只要是这个无就行了,就是说不要在意华丽的外在,要注重内在的实用,对于万事万物你也可以说寻找他的根本不要被外表迷惑,底层逻辑很简单但是都是被隐藏起来的需要自己去寻找。大概是这个意思,我起初在里学到的是天下没有无用之才,万事万物总会有用的。怎么简单的一句,但其实我也不知道对不对,道长所说的非常对是有这意思,所以确实受教了,自己悟也没有说错所以我会暂时保留,但还是感觉道长让我新领悟了很多,谢谢。
初夏_eS3t
7个月前
广东
0
我个人想到了一个很好的具体例子去解释有和无(只做个参考)就比如说我们平常用的水杯,水杯分为两部分,杯壁和杯壁围成的空间。水杯正是因为有了杯壁,水才不会四处流,一装就到处撒。水杯也是因为有了杯壁围成的那个空间才能去装水。如果水杯是一个实心的东西,没有中空,那它就无法装水。如果水杯没有杯壁的话,哪怕有空间,他也没有杯壁去围住他,水也只能到处跑。水杯是否能装水杯壁和杯壁围成的空间哪一个都不能少,缺一不可。😊
不染_
8个月前
湖北
0
在神秀的谒上,顿悟的
叶安来Online
8个月前
湖北
0
关于把苗和孩子做比喻这个我是不太认同的,人本圆满,本自具足,打压孩子和鼓励孩子这是两种道路。
如果溺爱孩子那以后步入社会就会承受不了挫折打击?我不认同,那些承受不了打击的孩子恰恰就是被虚假的有条件的爱包裹的孩子,真正的爱会让孩子面对打击挫折时涌现出底气和力量。人和植物动物有所不同,我觉得不能同比
叶安来Online
8个月前
湖北
0
关于把苗和孩子做比喻这个我是不太认同的,人本圆满,本自具足,打压孩子和鼓励孩子这是两种道路。
如果溺爱孩子那以后步入社会就会承受不了挫折打击?我不认同,那些承受不了打击的孩子恰恰就是被虚假的有条件的爱包裹的孩子,真正的爱会让孩子面对打击挫折时涌现出底气和力量。人和植物动物有所不同,我觉得不能同比
清檀83
8个月前
广东
0
感恩道长,值得反复听
清檀83
8个月前
广东
0
感恩道长,值得反复听
一只小鲈鱼
8个月前
江苏
0
我听了道长的通读太上感应篇和寒窑赋,还有清静经!确实静心,有效果
文竹123456
8个月前
山西
0
反复听了好几遍了
文竹123456
8个月前
山西
0
反复听了好几遍了

小脑苏
9个月前
北京
0
这个故事雀氏听过,好像后面发展成了顿悟派和渐悟派两个派别,计划传给顿悟派的,后面因为利益和权利渐悟派搞事儿,后面就占上风了

小脑苏
9个月前
北京
0
这个故事雀氏听过,好像后面发展成了顿悟派和渐悟派两个派别,计划传给顿悟派的,后面因为利益和权利渐悟派搞事儿,后面就占上风了

王杉尔_
1个月前
新疆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王杉尔_
1个月前
新疆
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常-
4个月前
天津
1
28:10 人的骨骼貌似也是这样 胳膊腿的骨头其实大部分都是中空的 只有这样它才能支撑起咱们的日常活动。如果说变成纯实心的,反而是变成小脆人了,一碰就折

常-
4个月前
天津
1
28:10 人的骨骼貌似也是这样 胳膊腿的骨头其实大部分都是中空的 只有这样它才能支撑起咱们的日常活动。如果说变成纯实心的,反而是变成小脆人了,一碰就折

花火灿烂
10个月前
北京
1
心里面如果越来越堵,那就也没有空间了

花火灿烂
10个月前
北京
1
现在的世间状态是 大家都卯足了劲儿 追求更高的【有】,二五十万、白万千万的车,更有面儿更显富贵更刺激… 可车子背后的那个【无】是什么呢,是运输交通 是从一个地儿开车到另一个地,看清楚这个无之后,那表面的有还那么重要吗

花火灿烂
10个月前
北京
1
房、间,两个不同的概念, 房:钢筋混凝土砖头瓦块,也可称之为【有】,而间,由房隔出来的空间,也可称之为【无】,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 才有了居住的空间!

心自安
10个月前
河南
2
“无”和“有”包含有哪些:
“体”和“用”、“0”和“1”(🈚为)、“道”(无)和“德”、“本”和“末”、“灵魂”(无、看不见、摸不着)和“肉体”(两个既是一个统一的关系,灵魂承载,肉体也得有灵魂,没有灵魂,这个人像行尸走肉一样,就是个躯壳,魂都没了,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炎煌
10个月前
广东
2
“无”是虚的、空的,看不见也摸不着。
“有”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我们利用的却是无的那一部分。

心自安
10个月前
河南
3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个纯🈚的境界,这个境界已经深入我们内心,深入我们这个灵魂层面了,(佛道内在的智慧是通的),这是🈚和🈶最佳的体现,这句话是有出处的,不是慧能坐在那块,咔一下就悟了,一下就通了,通天道了,弄出来这样一个🈚的境界,它是有出处的,出处是神秀,当时是大家推出了一个比赛,准备继承五祖这个衣钵,看谁厉害…,这个背景不再交代了,太长,一交代起来没完没了了😂,总之是说互相之间他有一个比较,那慧能只是一个扫地的,慧能他不会写字,也不认字,然后有一天他就看着这些师兄,哗哗哗的在这比试,写了满墙,挂上了,当时慧能也没敢往前靠,等所有人走了之后,他才靠过去,考过去他不认字,他就拽了一个小的,小师弟,也是认字的小和尚,他就拽过来小师弟“你帮我看一眼,就是他们墙上写的都是什么吖”完了小和尚没什么事儿就开始给他一个个念,念念念就念到他这个大师兄,这大师兄叫神秀,也是五祖最看重的,可能继承五祖衣钵,平时特别认学的这样一个人,大家也都觉得他这个学识比较渊博,这个渊博到什么程度,比现在的董宇辉…,总之就是很渊博,在当时的和尚网红圈里面最厉害的,然后会能一听就来劲了,这样吧别人的你就别念了,你念一下大师兄的神秀的,他写的是什么,然后这小和尚就给念了,说这大师兄写得太好了吖,这不只是字写得好,而且意也写地好,什么都好,然后夸了一通之后就开始念了“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让惹尘埃。”这几句话确实写的非常好,大致的意思是“我们身为学生/一个修行人,我们的身就是菩提树,菩提树在佛家是很崇拜的,心就是明镜台,菩提树是一个很高的目标,明镜台也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就说我们身心都要保持和菩提树、明镜台一样啊,常常过来要擦一下,莫让它惹尘埃”如果引申两句就是“我们时时要常用功啊,用功保持我们这个身心健康,保持我们这个心明净,不要让身心沾上这些污浊杂秽的东西,就说你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后还要不要被外界的声、光、色,你们看的这些东西所污染”从这几句话来看,神秀的境界非常高了,你让他来上网,他肯定不带看美女的,这是确定的,因为他时刻提醒自己“身为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常拂拭,莫让惹尘埃。”他老是在提醒自己,所以说这是一个境界,很好,这里先不说谁高谁低,历史上自有人断,今天咱先看,先别说高低,眼瞅着神秀这里面说的是“🈶”,是一个🈶的境界和层次,就说你身为我们一个人,你有这样一个身心,你就要用这个有的办法别惹尘埃,但是慧能说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都说菩提树,菩提树,谁见过菩提树啊,大家都说印度有菩提树,现在有人说我栽了菩提树,你说的那个菩提树非本菩提树啊,你那个是可见的菩提树,而这个菩提树又不是那个菩提树,所以说这个菩提不是树,明镜也不是台吖,但是大家说不对吖,明镜明镜就是台吖,但是你照那个镜子是哪个台嘛,照的是那个玻璃嘛,照的是现在这个镜子嘛)所以说这个又不一样了,所以说本来无一物,哪来的尘埃,所以说慧能就把这几句话当时随着前面那几句话给抛出来了,抛出他又不会写啊,告诉那小和尚“你就照我说的那个写,给我写完之后,就贴到师兄旁边了”后来的故事就不再讲了,当大师兄看到这个,就起了杀心了,这是一种传说😂,但是据道长想这个神秀也是一个非常有智慧、有慧根的一个人,只不过没达到这个🈚的境界,他对慧能绝对没起杀心,这是道长说的,道长不管佛家的事儿,但是不管咱还说回来,他这个大师兄没起杀心,确实里面有一些这个底下的人确实起了杀心,因为他们起杀心在于什么呢,就是当时这个五祖要把衣钵找一个人,但是慧能这里面入股按他们说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就说你是基于神秀这个🈶,这几句话,你然后想出你整个🈚,这个按现在的人来说,你不基于我,你总之是踩着我的肩膀上去的,当然当时慧能也是明白的,也是承认的,就说他也知道,如果没有神秀的这几句花作为低层,他就没法打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一个境界,咱别说他真的达到达不到,这几句话都没有,确实也是基于这个,那么底下就不干了,找他算账,当然底下人不像我们听说的那样,现在也是这样,佛家也是小社会,他就跑了,跑了之后,据说这个五祖在他跑之前把他叫过来让他跑的,把他的衣钵传给慧能了,但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拿了五祖这个跑了,当然道长无意引发他们这个之间的争斗,这个争斗已成为历史,到底历史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无从得知,总之他背着这个袈裟跑了… ,据说神秀底下的人撵他到哪去,然后既杀不了他,所以说你拿走拿不走的…,不说了这是另一个故事)

心自安
10个月前
河南
4
它不能把🐶变成人,把人变成仙吧,是吧,它那个🈚的作用是相同的,那你说它值那么多钱嘛,都是这样一个道理,但是我们却重视那个🈶,啥是🈶呢(有面子,这个是一百万的车,一千万的车有面子)那你注重这个🈶,到底有面子又是什么,所以说我们现代人越走越偏,当我们重视这个🈶,把房子填满,把车装满,包括道长的分享和一些其他老师的分享,强行的把道德经分享成🈶,就说道德经是养生的、修身的、练德的,就说道德经是治国的 ,这太多了,这就是强行的把🈚变成🈶了,但是当变成🈶以后,它本身那个🈚的作用很可能就失去了。这也就失去了老子的一个本意,但是有些时候我们没有办法,你要明白背后这样一个道理,你是暂时🈶了,你还要把它掏空,掏空之后那也是在线鸡汤告诉你“你得空杯”,你把别人装给你的那个东西给倒出去,别人装是告诉你这个杯是装水的,然后连这个水和杯都还给你了,那你不能这样一直拿着,你一直拿这个杯装这个水有啥用啊,你得把这水倒掉,这也是鸡汤告诉你的,你得空杯的状态,对吖,他说的对,这就是🈚,就是说你永远要保持这个🈚的状态,当然你们学道德经也是这个道理,无论是道长说的还是谁说的,是强行把它转变成了🈶,然后你自己到时候再把它转变成🈚,而老子真正讲述的都是🈚,包括这五千文,背后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才是真正的大道,也就是🈚那个用,包括这五千文都是🈶,所以说我们强行的解析哪个字,某句话,某个人,有道理嘛,或者说有它的意义嘛,没有什么意义啊,所以道长一再强调,学这个一定要跳出来,有时候是进去了,有时候要跳出来,所以道长才把这个🈶和🈚说在前面,你慢慢捋顺,一旦你把这个🈶和🈚捋顺清了,那后面好多基本上就都明白了。

心自安
10个月前
河南
4
咱还说到这两句话,今天说的是🈚和🈶,道长说的这两个🈚和🈶,这两个偈子是对🈚和🈶的一个最好的解析,就说这个“身为菩提树,菩提树,明镜台,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没有一物,没有尘埃,就是🈚”这里面就有意思了,所以说我们再把它形象的比到人身上,神秀这个人就是🈶,他有知识,有才华,有形象,然后据说他的人品也是很好的,而慧能是🈚,无学识、不认字、无形象,长得也不好看,然后按当时来看给的平价不高,当时他们的师兄就觉得无道无德,背着这个五祖的那个袈裟就跑了,所以大家才追杀他,整体上六祖是一个🈚,但是我们从这个偈子之中就能看到一些,实际上他俩是一个互生的关系,就像老子说的这个“天下万物生于🈶,但是🈶生于🈚”实际上神秀也理解背后的关系,但是呢,神秀就没达到那样一个境界,并且是一个🈶🈚相生的关系,就说没有神秀这个,就没有慧能这个,但是最终我们都明白佛家这个无论是从古时候还是到现在,修的是什么,还真不是修的菩提树和明镜台,修的就是菩提本无树和明镜亦非台,最后让你说的心里什么都没有,四大皆空,毫无挂碍,这才能拍拍身走了,当然现在一些已经修的贪财贪色的,已经走不了了,这个🈶和🈚是一个相生的关系,可能当时五祖没想到这层,还是说神秀&慧能之间无法达成一个统一,当然还是我们说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可能当时它们就到了这样一个分的阶段,所以说神秀和慧能所代表的两种思想,它就产生斗争了,然后这两派就打起来了,当然慧能那一块没有一个人帮他啊,只有他自己,而所有人都帮神秀,慧能就只有跑了,它就这样一个道理,但纵观我们历史上所有的也是这样,有些时候我们重视这个🈚,比如在特定的某些时期,无论是他捧佛家还是捧道家,捧这种🈚的思想,它就捧上天了,但是也容易出问题,有时候我们重视🈶,从西方来的,现代科学、我啥都要有个依据,他们就叫🈶,他必须得从这个菩提树、明镜台中看到,我才知道这个叫🈶,但是你看到的是🈶嘛,你镜子里面的你是你嘛,它是这样一个道理啊,但是这里面就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没有镜子这个🈶,怎么能够反射出你这个🈚,怎么能反射出你这个相,这才是背后我们要研究的事儿 ,而老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把这些都打通了,但是打通了之后,照样我们这2500年,不还在厮杀嘛,还在争论嘛,还在说什么🈶形和🈚形,什么身体和灵魂…之间这样一个关系,一直还在一个冲突嘛,在很长的一个阶段不允许提🈚吧,提🈚就给你上升了,变成“唯心主义”了,必须什么“唯物主义”了,但是有些阶段唯物主义又不好使,是吧,它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实际上老子说的是啥:
它俩是一体的,这是老子说的🈶和🈚“天下万物皆生于有,但有生于无,而且这些有最终复归于无,无中生有,🈶就是🈚,🈚就是🈶”看到了吧,所以说老子告诉我们🈚和🈶是一体的,🈚是0,🈶是1,但是🈚和🈶共同还是1(0+1=1)这就是🈚加🈶还等于🈶嘛,但是这个🈶就不是本身那个有了,🈚加上🈶不是有,而是🈚加上🈶加在一起的那个有,当然这个🈶就是最开始那个🈚,很绕嘴,如果你能把这个打通了,所有的这个都能通,啥是体啥是用,啥是道啥是德,动不动说这人没道德了,其实道和德是两回事儿,他失道了嘛,失道之后自然就无德了,后面有老子详细对这块的论述,怎么样失道之后才失的德,但是这些都是🈚和🈶之间的一个关系,它俩是一体的,本和末根没了,上面自然就真没了,但是大多数人现在看到的是什么,看到的就是那个末,看到的就是那个🈶,看到的是那个漂亮的躯壳,没有看到她内在是否有一个有趣的灵魂,大家没有看,大家听也是听谁的辞藻比较华丽,现在看的是不是这样,听还得听摔几个词,看还得看人长相,大家的要求太高了😂,你看一个音频讲课,不听人家背后的内容,就看人长相,这都看的是🈶,是不是包括大家看到某些短视频,甚至某些新闻的时候,关注点都在人的长相上,这都是注重的🈶,而大家过多的去注重这个🈶的时候,它就会出问题,所以说老子一再强调🈶🈚是一体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说你所有看到的🈶,都是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能帮助你,可能制约你,而背后🈶的🈚才是应用,你找准那个词“空的”为用,你住的房间,里面的空的是用,你接触这个人看到的这个漂亮并没有啥用,他/她内心的这个知识,内心这个智慧,那个🈚,这个🈚是不是你看得见摸得着吧,跟她写的她是啥毕业的,跟她长得没有关系吧,背后那个🈚才是最终那个用途,房子🏠的🈶也行,倒是车呢都是🈶,但是车呢更加确切,到底用车用的什么,用车那个🈚,而这个🈚还和房子🏠的空间不一样,它的🈚是车从某处把你拉到某处,这是它的作用,但是现在是嘛,十万的,二十万的,甚至是百万的那都有上千万,你上千万背后那个车的🈚也只能是拉你吧

心自安
10个月前
河南
4
🈚和🈶(道德经里面相关内容的几句话):
“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
“🈚,名天地之始;🈶,名万物之母;”
“有无相生”;
“🈶之以为利,🈚知以为用”;
…
老子不像庄子那样喜欢用我们愿意听的小故事,或者讲一件事儿就要给它讲明白,因为老子更多描述的是(这种规律和大道)所以说比较简洁,但针对🈚和🈶的篇幅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比如说在后面的很详细,其实老子这么论述一个详细的并不多。

心自安
10个月前
河南
6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几句话大致是啥意思:
你看你做个车轱辘,以前的车轱辘是中空的,我们知道只有空它才能转动起来,这就是说你做车轱辘,你要空,但是这个车轱辘不是目的,你看见的这个车轱辘是体(它是🈶),真正中间那个空(🈚)是用。“埏埴”是个器,是个盆,我想做一个能承载东西的东西,那我得把它掏空,我找块石头把它掏空了,做成石盆,比如说我找块头,把它做成木盆,单数这个“石头”和“木”不是用,是中间那空的才是用。
“凿户牖”陕西有这个黄土高原的,有窑洞的地方,它盖房子都是凿,当然现在还有一部分在用这种方式,你看这一片大黄土它得凿出来,凿出来空无那一个地方那才是房子,而整个这片黄土它只能叫黄土,它不叫房子,这样就是🈚和🈶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你都用不了,但是其中那点🈚你刚刚刨出来了,土拿出去了,中间剩出来、空出来这个🈚才是这个可用的地方,你才能住到那个🈚里面,当然现在会有人说“我们住窑洞的也不多了😂”,不如我们现在住的楼房、还是农村住的砖房、咱都叫房屋,在城里咱都叫房间,“房子”是🈶(一结婚问你有没有房啊,人就不会问你有没有间啊😂)房是可见的那个🈶,但是你不能说你住房吧,你住的是房屋里面的那个屋,这个屋也不太形象,你住的是房间里面那个间,“房间”这两个字很确切 ,房子🏠是这种可见的砖头、墙壁、水泥这个叫“房”🏠,中间由于这个房🏠互相砌出来的空间叫做“间”,所以说我们住的是“间”,“间”就是🈚,房🏠就是🈶了,如果再引申一句,你们就能更加明白“房🏠代表的是外面、整体上的、建筑上的面积,而房间里面的间就是里头的实用面积,而实用面积就是实际上看不见的、或者说不是靠转头瓦块衡量的,的把外面的砖头瓦块去掉,才是实用面积”(卖房的经常会说去掉外面的建筑面积才是你这实用面积,这个也不一定确切,真正确切的是,连你里面的墙都要去掉,这是真正的)而这个实用面积说的就是🈚,而我们住的就是🈚,对我们最有用的也是🈚,我们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都叫🈶,但是它俩又是一体的,没有这个🈶,就砌不出来我们住的这个🈚的空间,而这个🈚的空间我们觉得砌得挺好,最后把这空间砌没了,盖的你觉得挺漂亮,然后你装的也挺漂亮,装完之后给地方装没了,那这也不叫好了,你就属于给🈚装没了,你就🈶太多(你把金银财宝全堆到你这个房子里面,最后人没地方住了,挺堵的,人的❤也是这样,心你看里面是有形的,无形的空间也就是心房,而这个心里面你越来越堵,堵到更多的东西,到最后你就没有一个🈳,一个🈚的东西了,那你也就堵完了😂)它都是这样一个道理,所有的东西都是🈶和🈚这样一个关系,因为你理解这个🈶和🈚是理解老子这个五千文很多核心的重要的一个基础(包括过两天的“阴”“阳”,里面也强调了这个动和静,道和德,也有人说这是德道/舍得/得舍/枯槁与柔弱…)很多就是这样一个对应关系,你没有这个就没有那个,没有那个就没有这个,它俩是一体的(佛家有一个六祖慧能,经过几位佛家一个公认,认为慧能的领悟程度最接近道家的本源,更接近我们东方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智慧,说其他的一个,可能略微就有点离咱东方的文化稍微偏远,而慧能就是离咱近的,他是禅宗,现在一般很难遇到禅宗的大师与高人,只是说说禅,感受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