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大家好!这是“夜航船”的第一期,它是由两位英文系教师高峰枫(北京大学)但汉松(南京大学)共同创办的一档人文读书类播客。

这次特别邀请的嘉宾,是倪云老师,她2019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北京大学英语系任教,主攻方向为中古英语文学,曾获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者荣誉。

和接下来每期“夜航船”的节目一样,我们试图用声音呈现这样一个小而美的世界:三个人,围绕一两本书,共同阅读,相互交流。由于本播客主要由高校老师在业余时间制作,所以它并不追求技术上的精致,或商业上的流量,而是希望恢复一种古老的清谈传统,一种因为书而激发的即兴对话。

第一期节目,我们关注的是以下两本书:

1. 《与父亲的奥德赛》(An Odyssey: A Father, A son, and An Epic),[美] 丹尼尔·门德尔松(Daniel Mendelsohn),卓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文景,2022年。

2. 《重读经典的伟大历险:从荷马、柏拉图到尼采、波伏瓦》(My Adventures with Homer, Rousseau, Woolf, and Other Indestructible Writers of the Western World),[美] 大卫·丹比(David Denby),冯莉译,北京日报出版社 & 理想国,2022年。

这两本书以不同的方式,讲述了当代个体与西方经典的遭遇,这里既有父亲与儿子围绕奥德赛而回环展开的生命故事,也有纽约左派知识分子重回哥大核心课程的个人重读史;既有经典文学的研讨课如何在三代人的激荡中开启个人的生命经验,也有在文化战争的二元对立之外为西方经典当代价值的辩护。

三位谈话者对这两本书有激赏,也有质疑;对自己从事的文学教育事业,有热爱,也有困惑。从这两本书出发,本期讨论了《奥德赛》对于专业读者和普通读者的不同意义,同时结合各自在高校讲授文学经典的经历,反思了西方经典阅读、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的制度变迁和当前遇到的挑战。

换言之,在今日之大学课堂,给年轻读者领读《荷马史诗》或《神曲》,并没有理所当然的绝对意义——经典文本与“我”如何相互开启、照亮,取决于怎么教、怎么学。

* 特别感谢北大英文系乌兰托雅同学为“夜航船”设计的节目logo。

主播...
但汉松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很困的萝卜
3个月前 上海
1
听着想到但老师教过的Bartleby,学的当时没想那么多,但是真的进入社会后,I would prefer not to给了很多反抗的勇气。
越向书
1年前 美国
1
Sing in me, Muse, and through me tell the story……
小熊猫_1YIu
9个月前 北京
2
老师们讲得特别好。 我补充几个小事佐证刚刚听的东西的东西。 1.我第一次接触到荷马史诗是在我比较偏僻的高中。当时有个老师是因为特殊原因到地方教学的。他讲课有点忘我。在那样的地方一般的老师中我第一次听人讲西方经典文学内容。他只是一次代课一次好像是辅导课。他的状态他对荷马史诗的描述让我记住了。后来我就对西方的世界一些莫名地想要了解。我后来因缘际会读了哲学研后来又有机会接触到了北外的老师的荷马史诗的分析以及今天的分析我越来越意识到经典文本的意思。而读大学的时候偶然看到中文系的那种经典文学的编辑的书。意识到维吉尔文字的瑰丽即便是中文版。只是素人的感觉到后来参加读书会开始看维吉尔的蜜蜂的文章以及解读。这些东西都在逐步地加深印象。加深理解。所以老师们只管尽情的讲。我们会被感染然后莫名会关注。在不同的契机中重回那种经典阅读。得到新的认识。 2.也是在那个高中。又是一次代课。一个外校的老师给我们讲了都德的最后一课。那篇文章的讲述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感觉文学给人的启发而不是教导训诫告诉你是什么。多年以后的今天。我才得知入选教材的都德最后一课由叶圣陶首次编入中学教科书。并且在编入教科书时候。专门请了特别好的法语人士和很好的中文翻译来把这个文章弄得特别妥帖适合中学生学习。这些努力是令人感动的也是值得。也是我们这些莫名的学生能感受到的不同也是靠谱的老师能把这个作品表达的很准确让人启发感动有所变化。
Utopia21
11个月前 广东
2
47:21 44:16 无私的“满堂灌”比随便混课时好多了,任性提问和随意作答就合谋了一堂水课,多一点高老师,学生能受益很多!学生需要引导,而不是假民主。
高墨柔MaRia
1年前 北京
2
49:37 徒手和经典,打🤣🤣🤣
MisForMay
8个月前 北京
3
1:19:04 确实是这样的,从进入英文系本科至今已经十年了,对文学和人文主义经典的兴趣只增不减。
越向书
1年前 美国
3
56:38 吞吞吐吐,不就四个字,“文化自信”嘛。
HD715540z
1年前 北京
3
录音效果有点差!期待改进设备!
Gaiyin
1年前 新西兰
3
1:27:05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很好的一期,很棒的第一期。谢谢三位老师。
罗卜lb
1年前 上海
4
1:27:04 老师们讲得太好了,收获太多了!
瓦力斯拉夫克里奇
1年前 广东
4
去图书馆借书,临时起意要把第十本也就是最后一本借书额度用来借读《与父亲的奥德赛》。节目聊的话题讨论的深度很棒,就是希望在音质上提高一下。
Lily_Le
1年前 河北
4
大大提升了小宇宙播客的学术水准。
BlueFlameon
1年前 河北
5
白板,生命里的火花,我觉得其实是很宝贵的东西,比所谓的深度的、有学术史思维的、能提出有思想问题的阅读更为宝贵。需要鉴别的,是带着真正生命体验的阅读,还是带着社会道德和规约的偏见的狭隘的阅读。我不认为普通读者就是不深刻的,从一个同样也从事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真正有意义的阅读一定是生命意义上的阅读。所以,在这一点上,我对高老师所说的持有保留意见。
HD716467z
1年前 北京
6
昨天刚上完高老师的圣经课,今天火速赶来支持😄超级期待之后的节目!
卡夫卡耶夫斯基
1年前 浙江
6
讲的很棒!对高老师对如何上课的观点深有体会。这学期上西方古典文论,没有老师的带领,没有老师的阅读清单,自己没有办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住一个文本。老师在课上把一个文本中学术史上重要的一些问题拎出来,对我们以后的多次折返很有帮助。
HD182706k
1年前 安徽
7
但老师终于开播客啦!
PomBom
1年前 上海
8
热烈祝贺!强烈支持!猛烈推荐!
越向书
1年前 美国
13
1:26:51 结尾这段引文说得真好。倪老师反感学生对经典过分地道德化解读,我也感同身受,完全赞同。而高老师对课堂效果的要求我理解,也不是完全不赞同,但有几句话不吐不快。有道是,有教无类,学生说得“不上道”不行,“太上道”也不行,难道要让助教把学生们都调适到一个让任课老师最舒服的状态? 博雅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好公民,而主要不是为了培养好学者(何况,假如其中一半成了学者,那大家都没饭吃)。荷马史诗的作者是文盲,听众也基本都是文盲,里面表现的大部分都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其实《圣经》大半也是念给文盲听的,后世的阐释是另一回事),学生读完能够在心灵中留下一些印记,很美好了,怎么能说就是记一下人名、书名呢……这也太看不起学生了,焉知其中没有慧能或路德……如果贵校的本科生在高老师眼里都不够格直接读荷马史诗,那我们这些播客听众在高老师眼里不知成了什么……
cauliflowers
1年前 浙江
13
音频质量再高点就更好了😊
charlietshrt
1年前 日本
32
十几年前的美本留学生,上过一些西方经典课程,提供一下我的视角。在没有任何专业知识专业训练的情况下直接去读去讨论经典文本,课上讨论的质量确实一言难尽,但还没有高教授所形容的那么不堪。这些研讨会形式的课每两三周就得写论文,最能提升思辨能力的其实是这些高强度的写作 (写作过程也是一个 reread 过程)。写这些论文也不需要翻越资料不需要读别的学者的导论,逼人直面文本,很能锻炼人迎难而上、直面问题核心的心态和勇气。而且这种教学模式让我觉得我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我就有跟权威平起平坐的资格,它在微妙地传达 you don’t need to ask for permission,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我感到被信任,我感到知识探索没有边界的自由,现在回想起来,感叹美本教育虽有各种毛病,但是它真的不培养小镇做题家。国内的文科教授其实可以更放心地 trust the process. when you look at your students as adults and equals, they CAN become adults and your equals one day.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