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在1987年,杰拉尔德·格拉夫(Gerald Graff)凭借一部《以文学为业:一部制度史》Professing Literature: An Institutional History),成为了西方文学研究界的明星。如今,每当人们再一次哀叹“英文专业之死”,每当我们后知后觉地质疑为什么“斯通纳们”会如此敬业而潦倒,并反复思考为什么“理论”热会让文学研究走向分裂和孤立,为什么美剧《英文系主任》会展现一幅悲催的学院生态(更反讽的是,这部剧集自身也无疾而终)的时候,格拉夫的这本书就会被重新想起。书中关于美国大学英文系的诸多历史钩沉,或许已经告诉我们:在时代的嗡鸣声里,文学之为修业,各种宛如人性般复杂的冲突与先后相续的自我否认,才是它本质而恒久的主题旋律。

格拉夫的这本书有着历史学家的深邃,有着社会学者的冷静,也有着文学批评家的睿智。他帮助我们祛魅了一种所谓“人文主义神话”,即:在某个美好的过去,大学英文系曾经对文学之用、之美有过稳定的共识,大师们曾在课堂里引领学生读伟大的作品,用读者的灵魂去接近作者的灵魂,直抵文学之美的幽深腹地。

格拉夫似乎对一切关于学科的浪漫化怀旧,都带有怀疑的态度。事实上,美国大学创立英文系、讲授英美文学课程,是在19世纪下半页相当晚近的时候才发生的。从追求古典主义精神的旧学院,到1887年按照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建立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再到今天我们熟悉的以“领域覆盖”为特征的文学院系的建制,分裂与冲突从来就是一种常态——古典主义者与现代语言学者、研究者与通才、新人文主义者与批评家、批评家与理论家,从来在文学的基本观念和讲授文学的基本方法上莫衷一是。

有趣的是,格拉夫并不将英文系在制度史上的这种系统性分裂与“模式化孤立”(patterned isolation)视为一种绝对的坏事,他也不像老派人文主义者那样去归咎于商业社会的物质主义或现代社会的专业化。他在《以文学为业》的历史叙述中,不断提醒读者注意到文学教育与研究方法上的变化,其实是学科与社会之间双向影响的结果。新人文主义者、民族主义者、政治左派、专业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都试图在英文系实践某种文化主张,但天生带有某种解构主义者气质的英文系,从未单纯沦为意识形态或社会统治的工具(按照格拉夫的幽默说法,即使是工具,也是效率极低的工具)。

格拉夫在书中试图对抗那种宿命论的学科悲歌,他以一种审慎的乐观主义建议我们这些以文学为业的英文系教师应该敢于去向“讲授冲突”(teach the conflicts),将学科的内部分歧以辩论或对话的方式放入课程教学,从而超越英文系建制中的内部孤立,进而超越狭隘的身份政治与文化战争。

在本期“夜航船”中,两位主播请来了著名的文学译者李晖,一同畅谈阅读《以文学为业》的各种感受,并结合各自作为文学从业者的经验,讨论了英文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反思了“讲授冲突”这一愿景的可能性与局限性。我们明白,格拉夫当然不是目前英文专业学科危机的拯救者,但是这本书以学科史的眼界,带来了一种思考制度危机与学科使命的不同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关心文学教育的人认真阅读和思考!

话题成员:

李晖(译者,大学教师)

高峰枫(北京大学英文系)

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

嘉宾介绍:

李晖,文学译者,北京大学英语系翻译研究博士,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代表译作有《应邀之作:拉金随笔》、《绝对恐惧:致杜卞卡》、《魔鬼作坊》、《呼啸山庄》、《刀锋》、《美学》、《浪漫主义》等。2019年获花城出版社“蓝色东欧翻译贡献奖”,2022年获评第一届雅努斯翻译资助计划“未来译者”,2024年获中国译协“优秀中青年翻译工作者”称号。

阅读书单:

杰拉尔德·格拉夫,《以文学为业:一部制度史》,童可依、蒋思婷译,译林出版社,2023年10月;

John Guillory, Professing Criticism: Essays on the Organization of Literary Study,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2.

约翰·威廉斯,《斯通纳》,杨向荣译,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

以赛亚·柏林,《自由及其背叛:人类自由的六个敌人》,赵国新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3月;

时间轴:

01:04 “Professing Literature"的书名

02:59 “人文主义神话”及其幻灭

04:31 文学可以讲授自身吗?

14:47 文学学科发展简史

23:04 耶鲁大学当年有多么枯燥

24:09 古典语言学习作为一种“mental discipline"

26:10 面向普通读者的实用批评的诞生

30:30 19世纪美国旧式学院的课外辩论社

34:30 社会变迁如何影响英文系的发展

40:50 《斯通纳》与它所代表的“学科悲歌”

43:04 约翰·威廉斯如何用“爱”来解释研究文学的初心

48:30 专业化与文学体验派

52:05 斯通纳在博士生考试中为什么震怒

55:38 用学科史来反抗绝望:英文系的进与退

1:02:01 “讲授冲突”是可能的吗?

1:07:30 人性现实决定了极少有体制内学者可以“讲授冲突”

1:13:50 "Club"的理想

1:17:39 英文系对立的文学研究方法作为彼此的“解毒剂”和“刹车”

1:26:19 理论创新的怪圈:“求新,不求真”

1:31:10 以赛亚·柏林善于总结对手的观点

1:34:19 结语

本期剪辑:但汉松

主播...
但汉松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Wuyangg
7个月前 广东
0
似乎很少听到李晖老师上播客节目。很喜欢他翻译的《拉金随笔》,影响我颇大。可否问问李晖老师的邮箱,读《拉金随笔》看到几处我个人觉得是笔误的地方,想请教一下李老师。非常感谢!
元原
5个月前 河北
0
快十分钟了,还没开始正式内容😅
曼-倩
6个月前 北京
0
1:13:24 说出我的心声!亲历一位扬言自己是女权主义者的男老师强调自己这种人多么稀缺,还顺带显示一下自己的优越性,意即,你看你们一班女生都不够我这样女性主义🙄整个这个课程还真是他来敲定的。全中!
壹零_TcTi
6个月前 马来西亚
0
很喜欢夜航船, 希望能多多更新
章倩
6个月前 北京
0
1:06:07 讲授冲突!对于俺们中国学生来说更是宝贵稀缺啊!🥹
芝士蛋糕味儿
7个月前 河南
0
超级喜欢但汉松老师 嘻嘻嘻 😬
qwerty777
7个月前 湖南
0
说得太好了
卡夫卡耶夫斯基
7个月前 浙江
0
我又来了,打卡~
烹鱼高手
7个月前 河北
0
09:42 知识vs素养
MrCasaubon
7个月前 北京
1
天天都看更新了没!
俞伯牙今天弹了维瓦尔第
5个月前 北京
2
想到济慈所说的negative capability
Dapple
5个月前 北京
2
专业、严谨、克制的讨论,但同时感受到了老师们所抱有的人文关怀底色,启发到我了,人文主义是可以透过专业度散发出来的
MisForMay
7个月前 北京
3
每期必听
潇潇Andrea
7个月前 浙江
4
听得想哭 感动 不省人事
小阿尼亚
7个月前 四川
4
我感觉三位老师自己还是聊的很舒服的,我甚至觉得他们未公开未放送的内容还有一堆,但就是语言认知度太高,太像专业工作者们的私人小聚,体制史,体制发展史,学科现状,学科未来展望,我这种非科班的,且不懂英文的文学爱好者听的一头雾水,只能听懂零碎的观点,最后听着好像是,论当下体制内学者实践批判性思维的困难程度,类似的东西,但大概又不可能是这么简单的东西。 我的无能,让我不仅不能谦卦傍身,还要说出来贻笑大方。
HD883071r
7个月前 广东
5
15:45 《以文学为业:一部体制史》 目录 导论:人文主义神话 >旧式学院中的文学:1828-1876年 >专化业化早期:1875—1915年 > 学者与批评家:1915—1950年 > 学者与批评家:1940-1965年 >理论的问题:1964-
红李鱼
7个月前 广东
6
本科在美国念的也有幸修过一门英国文学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才知道原来英美文学是一门那么新的课程。我修的那门文学课(特别是也开放给其他专业学生的)上课流程基本就是讨论这周读的书的体会,加上前段时间也读了斯通纳,今天才知道原来文学课程设置有教授专业性的解读和自我的美学体验这层矛盾。很受启发,希望节目能一直做下去!
宇宙塑料垃圾
7个月前 安徽
6
这种好节目怎么没人听
MisForMay
7个月前 北京
7
爱是遭遇一种异质性,很有启发
angela_mKU5
7个月前 广东
8
这一集真的很棒,尤其是关于阅读文学的个人经验和讲授冲突方面,当现实的阴霾遮头,一拿起一本小说或一本诗歌,不一会儿就会感觉宁静和光彩,所谓“英文专业的终结”这样的言论又何足惧; 当面对观念的冲突,有些观点真的很harsh and mean, 尤其是读一些评论,但冷静下来去倾听和思考,确实能激励自己去求真,但同时也告诉自己,自己可不要这么mean. 真正的求真者,能容忍也是对自己如何更好为人的考验。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