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长:
53分钟
播放:
420
发布:
3年前
主播...
简介...
本期是冬奥花样滑冰系列的最后一期,我们从冬奥的华裔和归化运动员入手,谷爱凌、陈巍、周知方、朱易….聊一聊北美华裔所面临的社会夹缝、文化冲突、代际压力,和种种困境下的选择、努力与挣扎。
-主播-
白老师 and 尘老师
-时间线-
00:48 争议事件本身:皈依者的表忠心还是政治正确?
04:16 陈巍及其他华裔花滑运动员的中文文化印记
08:46 对比:谷爱凌的流利中文和媒体公关能力
10:08 华裔、亚裔形象的刻板印象及其内外因
16:32 两种价值观冲突中的华裔困境
18:21谷爱凌需不需要“卷”?雪上项目优越性
20:25 成功的“卷”王:陈巍家庭,行业顶尖、改变世界的二姐Janice Chen
31:01 周知方妈妈的“项目管理”,阴差阳错的命运玩笑
35:33 朱易的归化及奥运表现,“我的科学家父亲“所产生的争议
38:50 申请藤校的地狱难度
39:27 饶毅在朱易事件上的发言和饶毅女儿的爬藤方法
44:47 大家都吃华裔饭,真学霸吃全球饭
45:46 爬藤的声名追求和政治导向,藤校代表的白人精英垄断教育
48:13 华裔对中国态度&简中群众对华裔的态度
52:01 总结:割裂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大,可能唯有新冠是共同的
bgm by 小能君
-参考阅读-
陈巍姐姐的成就:
TR35:She’s using CRISPR to make new diagnostic tests.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innovator/janice-chen/
-收听-
欢迎使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spotify等平台订阅收听《一篇空白》,希望大家和我们多多留言互动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Aaaaaaaaaa
3年前
6
说句很残忍的话,无论是谷还是陈还是陈的二姐,都只适合作为icon而不是普通华裔二代可以学习的标杆,谷的家庭以及陈家姐弟的天赋,相比起家长的努力和规划,才是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普通的华裔二代,以及家境比较好的本土小孩,平均下来天资大多只有朱和没有挂名paper加成的饶女的水平。华裔父母一味的向陈和谷看齐,就容易让孩子陷入周这样痛苦的境地,更别提周的综合天资其实比朱和脱水的饶女高出不少了。 搞科研的人看陈的二姐,绝对不会觉得是所谓“鸡娃”产物,创业成功+mit 35 under 35在国内到目前也只有姚颂可以对标一下。尤其是得知陈父陈母并不在学术界,不能为陈姐提供学二代轻易拥有的connection和学术资源的便利后,这个成就的分量就更重了。 而单纯爬藤的话,可能大多数家长拼命全方位的鸡娃可能反而陷入误区了,国内的一线或者新一线城市的外国语学校爬藤成功的例子其实也不少,部分人的履历并不比国内“死读书”考上排名前几的学校的“书呆子”们更好,生活和业余爱好也没有更丰富。而爬藤成功也并非是终点,在鸡娃教育下申请上芝加哥大学然后和家里决裂过上了与家长的计划背道而驰的生活的例子身边就有。只能说论起教育的话,真正负责的家长是能耐心因材施教,而非看着前人的成功例子,直接套用在自家孩子身上的(好比自己写作业和抄学长学姐模板的区别)。

四百击特吕弗
2年前
浙江
2
03:31 一开头就听得我想打人,如果把这种正常的发言都猎巫为皈依者狂热,那这跟把最近的一些事情说成是xxxx作梗有什么区别?

做不完事情就想玩了
3年前
1
花滑系列完结快乐🎉🎊

做不完事情就想玩了
3年前
1
先不说别人家孩子到底怎么个培养法,不管你是码农科学家还是360行的哪一行,大家的最终归宿都是奶孩子,我悟了
糖错排骨
3年前
1
华裔不同于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群体了 ,形成了自有群体的特色,单从冬奥会都能感觉到,这群人是华裔,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本土美国人
完结撒花👏👏⛸⛷🏂⛸

王米弥
3年前
0
陈家太厉害了啊,听完只想鸡孩子(不是)视野真的蛮重要,无论是花滑之外还有学习,两手都抓都要硬,还是未雨绸缪学术造假……普通人只能望洋兴叹

晨lisa
3年前
0
有趣

Xlong
2年前
广东
0
21:54 好厉害一家,羡慕啊

Xlong
2年前
广东
0
41:41 朱易花滑的成绩去不了藤校,但是去了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