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电影《出走的决心》根据苏敏自驾游的经历改编,讲述了一位普通的中年女性在50多岁时终于决定抛开家庭,独自出发的故事。在影片中,很多观众看见了自己、母亲、姐妹或身边女性的身影,看见了她们因家庭琐事而暗淡下去的生活。
女性受困于家庭的处境,在《十三邀》对话博物画家曾孝濂的节目中亦有展现。曾孝濂生于1939年,被誉为“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毕生致力于为中国植物学研究绘制标本图。但此次在社交网络上引发大量转发的,反而是他的妻子张赞英的访谈画面。
这是故事的另一面。张赞英是北京人,1950年代辗转来到昆明,被分配进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在动荡中与曾孝濂相识。与丈夫多次表达对妻子的感激不同,妻子对这段婚姻心怀苦楚。曾孝濂的花鸟世界纯净美好,但只容得下他一人。张赞英要接住美好背后的所有琐事,她被困于家庭之中,感到的是委屈与亏欠。
张赞英也曾有过深造的机会。1970年代,她告别丈夫和7岁的儿子,在北京林业大学脱产学习四年,之后老师希望她继续留校做科研。在家庭与事业的角力中,她最终选择了前者,回到昆明。
两人同行的时候,张赞英总围绕在丈夫身旁,帮他拿画板、背包,聆听他对植物的见解,不忘提醒他拍摄时间。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丈夫有自己的避难所,而妻子没有。她要直面俗世的琐碎和晦暗,从招待宾客到为丈夫寻找医生,独自消化深埋的怨恨——她在怀孕时被几个学生猛踹腹部,之后丈夫劝她与对方和解,但这是她不能原谅的事。光环与阴影,两位老人的人生分野,在镜头中同时呈现。在节目中,许知远问:“下辈子碰到曾老师,还跟他过吗?”张赞英回答:“不过,绝对不过。好委屈啊。”之后捂脸痛哭。
张赞英的经历是太多女性走过的路。她们步入婚姻,被要求相夫教子,将自己的理想和渴望化成滋养家庭的泥土。丈夫站在光环下,而妻子始终在阴影中。如妇女研究学者李小江所说,这是“一个历史的、关于女人的陷阱”。不过,当女性开始讲述,她们已迈出冲破藩篱的第一步。
……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