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62分钟
播放:
1,780
发布:
1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这一期我们讨论的书籍是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小说的一开头就讲述了一个女孩之死。文中这样写道:“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于是全书就围绕着莉迪亚为什么死而展开。莉迪亚他是家中的老二,父亲是一个华裔,一生都为“身份认同”而焦虑,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融入集体,获得很多的朋友,送给女儿的书也是关于《如何赢得朋友》。莉迪亚的母亲是一个美国的女性,她经常地送莉迪亚科学书籍,希望莉迪亚能够去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医生梦想。为了维系这个家,也因为莉迪亚天生敏感和讨好型人格的性格,即便是自己没有朋友,也装作打电话“呼朋引伴”,只为了让父亲欣慰,而实际上电话那头根本就没有人。莉迪亚也根本就不喜欢科学书籍,她装作很喜欢的样子只是为了去讨母亲欢心。她情绪唯一的出口就是自己的哥哥,因此她对于哥哥形成了过度依赖。随着自己年岁渐长,她越来越痛苦,不及格的物理试卷,不及格的驾照考试,哥哥也即将外出上大学离自己而去,莉迪亚太痛苦了,于是14岁的她选择在一个夜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00:48 《无声告白》的内容介绍


03:06 爱的平衡度(父母的期待:爱太少、爱太满)


09:05 张爱玲《茉莉香片》聂传庆与莉迪亚的人物对照


10:33 父母的焦虑(希望孩子完成自我的愿望) 和子女的焦虑 (害怕成为父母)


12:25 父母之爱到底是不是无私的


25:20 莉迪亚的哥哥内斯与妹妹汉娜与莉迪亚形象的对照


28:33 父母与孩子缺少沟通的原因是什么


35:00 成为自己vs寄托自己


45:20 寻找“我到底是谁”


48:58 莉迪亚的死因


55:50 和莉迪亚想通选择的九岁小男孩


节目中提到的书籍及作品:


伍绮诗《无声告白》、张爱玲《茉莉香片》、加缪《局外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提到的播客:


《谐星聊天会》:博世10,我是赞美小青蛙,每天咕咕又呱呱


音乐:


《无声告白》——恋与制作人      蜡笔小晴


《Letting Go》 ——蔡健雅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Transaction
1年前 贵州
10
在听完这篇之后,我深感触动。我觉得造成家庭关系如此紧绷,的一个最大的原因是:父母认为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一个纵向的关系,是一个上对下的关系,所以他们根本无法去低下他们的身姿,去倾听孩子的意见,去倾听孩子的想法。 而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他未知这个世界的模样,他未知人的性格有多种,他什么都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是父母对他的教育,博主有讲到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但他从来不知道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是什么样子,他如何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就像是,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你如何画出一幅蓝色的大象,同样孩子也是,他所知的全是父母所教育他的,或者是他根据自身感受获得的,他只知道顺从父母意愿,他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他能获得父母的笑容与赞美,因此他便去讨好父母,依从父母, 对此,我觉得,我们应该实行一个对于父母的教育,教育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该如何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应让父母知道,他们和孩子的关系不是纵向的而是横向的,是平等的,他们应该教育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与想法,知道自己的喜好与感受,同时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 文中博主说到,孩子应该觉醒,成为一个独立,有自己的见解想法的人,同时博主也提到了自己的例子,但,就像另一个博主说的,能够接受大量书籍,并改变自我的人只占少数,确切来讲,应该是某些契机让他们接收到了大量的书籍或人,从而改变自我,但并不是所有深受这种痛苦的人都有这种契机,孩子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所以文中的女孩最后走向了死亡,我觉得她走向死亡是一个必然。 她知道自己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但是她并不知道如何去应对父母的期待,父母的期待太大了,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她又并不想做他们期待的事,这个矛盾,深深纠结着她,而她自己唯一能摆脱这种痛苦的方式,便只有死亡。而在我看来,若在她走向死亡之前,如果他的哥哥,递给她一本书,这本书让她知道她可以有另一种方式应对,她可以叛逆,她可以撒泼打滚,可以大声的朝父母喊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离家出走,这时候哥哥可以再给她一本书,让她知道如何坚定自己的想法,于是她毅然决然的离家出走,让父母知道是他们错了,最后父母找到女孩,之后父母知道女孩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想法,她并不喜欢他们所要求的东西,虽然他们仍然想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但女孩会反对,会坚守自我,最后便只能任由她去了。而这个契机,便是哥哥给了她两本书,让她知道可以反抗,可以坚守内心,但显然,文中的女孩并没有这么幸运,她最后还是走向了死亡。所以,我想表达的是:应该对父母进行教育,让父母重视家庭教育,并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再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Jaring
1年前 重庆
5
14:56 我又想起奇葩说黄执中老师说:母亲爱吃鱼头,但母亲从来不吃鱼头,把鱼头让给孩子吃,但孩子其实并不喜欢吃鱼头。然后有一天,孩子长大了,母亲很委屈的说,我其实最爱吃鱼头。 实际上用孩子的愧疚来兑现自己的委屈感,但母亲把她合理化为——爱
松木学长
1年前 北京
5
这个播客做的非常的有深度,且非常的有意义。探讨了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亲子关系。这对于中国的亲子关系来说,非常的有参考价值。在经济落后的时代,父母们无暇顾及孩子的精神状态。在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竞争力不断增强,内卷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父母关注到孩子精神状态,但是也疲于奔命,疲于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会忽略掉孩子的自我选择和自我意识。这篇播客应运而生,呼唤我们对亲子关系的思考。
Ophellia
1年前 河北
4
59:00 一、关于爱的真伪,问题不在于父母是否希望子女与自己相似,而是在于父母爱的并非孩子本身,他们爱的一直是自己理想的投射。当孩子与自己太过相似或不相似,父母就会开始修正偏差。大部分父母只是在沉浸自恋的迷雾中,不断攀登仇恨的高峰。那不是爱,那是披着华服的暴政。就像罗兰夫人所说:“自由啊,多少人借着你的名义行使罪恶!” 二、降世与否,孩子无法选择,因为这是一个伪命题(选择本身先于选择的主体的诞生)。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个举动的背后,本质是创造生命(父母行为),而生命的真谛在于什么?在于可能性。当生命的轨迹被规划、被缩窄(同样是父母行为),这又何尝不是对可能性的消灭? 三、尊重,这关乎家庭关系中的权力和话语。父母与孩子本身存在一种天然的不对等,父母本该竭力去消弭它,可事实上这种不对等的沟壑却在非理性的管教之下越来越深(服从和依赖)。管教是必须的,要教他善良,要教他正直,可是管教并非苛责,汤撒了就擦干净,而不是把孩子锁进害怕犯错的牢笼,终生战战兢兢。 四、关于爱的方式与多少,我不了解其他的家庭是怎样的,反正我是在一个单亲家庭里长大的。但今天我可以幸运地说我并不缺爱。外公外婆给了我一个快乐的童年,母亲又给了我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青春期。外祖父母的无微不至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温柔的人,母亲的宽容又让我学会了什么是深沉的爱。或许少了点别人眼中的剑拔弩张,或许不会像他人一样爱得张扬,成长的路上,落寞是有的,我不否认。但我更庆幸,是他们的如琢如磨,让我看到自己并非顽石。世人都说寸草春晖,我的母亲却认为草籽本身有发芽的愿望,才是一切的前提。她觉得孩子不仅需要有选择的权力,更需要有不后悔的勇气。可更多的父母连选择的机会都不给,又遑论让孩子拥有敢于承担的品质? 说过方式,再谈多少。主持人谈了爱的缺席与过度,分析得很到位,而且论及爱的尺度往往难以确定,但正是因为不确定,我们才应该回归孩子自身。 天寒加衣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而我却当年因此和母亲大吵一架,然后在辩论中一败涂地。她搬出小动物冬天都要换上毛发的自然法则来压制我,然后又一针见血地看破我不穿是因为冬衣很臃肿。她那该死的宽容最后竟能理解我的叛逆,但是却提醒我不要为了反叛而反叛,而是要真正为了自己的内心而抗争。 和她辩论我真的不是对手,打败我的从来都是她的理性和逻辑。然后就是输了,佩服的同时乖乖穿好衣服。每次都气得想扇自己,结果她看见我的懊恼总是借口自己年龄大所以能欺负小孩,反过来安慰我。我们争吵不断,但感情却越来越好。很奇怪,对不对?因为她从来不以长辈自居,她选择用“麻烦”的论证来劝服对方,她知道傲慢只能换来抗拒。她要踏进泥潭,然后扭过头来说,你看,这多脏,然后拉着你走上岸去。而不是递给你一根长长的竹竿,获救的同时也担心会不会挨打。 她会劝我不要熬夜,但不会说对身体不好,只说要做好耳鸣的准备。然后她拿来一小罐西洋参,说泡水可以补气,偶尔熬夜没关系,但不许养成习惯。万一以后记忆力衰退,找不到回家的路,就只能睡桥洞,想想都惨。夺笋啊,但是教人不能不听,几乎是把与人沟通当成一种艺术。所以说,很晚了,现在,我要睡了。
Jaring
1年前 重庆
4
37:50 面对父母的无可改变,我的想法是,放下期待,允许他们成为他们,即使不对,那是他们的人生课题,我们无法改变他们。小时候我们是帆船,原生家庭是海,波浪一来,我们被卷来卷去。我希望我经济独立那天,可以通过自我教育,我去变成那片海,家庭是那个帆船,而我可以去承载那艘帆船。
Jaring
1年前 重庆
3
58:33 我有听过一个说法,小孩的自杀有一种可能是:与父母最后的一种沟通方式
这是个好事啊
1年前 上海
1
抱抱不哭
Jaring
1年前 重庆
1
10:37 我觉得问题不是爱太多还是爱太少,是爱得不正确。我高中也曾给我班主任说我父母对我关心太多了,我班主任也发出同样的疑惑。在今天的我看来,真正的爱,与其说是什么,不如说不是什么。因为我们太多人知道爱是接纳,是尊重,是陪伴,但我们真正理解了吗?所以我更愿意说爱不是什么,爱是不带自我投射,不带控制。文本中的父母亲,就把自我的需求,投射给了孩子。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