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听友点播,这期我们认真聊一聊台地茶。
很多茶友都疑惑,为什云南台地茶园那么多,而市场上卖的都是古树茶?为何台地茶处于鄙视链底端,和古茶园的差异到底在哪?通过这期节目,希望大家不要惧怕台地茶、也不要污名化台地茶。台地茶其实是工业智慧、农业智慧的结晶。祝大家喝到生态好、工艺正、滋味好的台地茶。
主播|安然 静茜 小马
BGM:声音碎片《送流水》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1、什么是台地茶?
2、台地茶的发展历史:大英帝国开拓殖民地时代,科技与效率的产物
3、中国的台地茶种植是怎么开始的?
4、台地茶为何处于鄙视链底端,和古茶园差异在哪?
5、台地茶和古茶园地位变化,三十年前古茶园才是鄙视链底端?
6、台地茶的不同类型:茶胶混生、密度不同的台地茶、生态茶园。
7、台地茶真的不能喝吗?(其实不经意间你已经喝了很多台地茶了)
8、台地茶和古树茶喝得出来吗?
9、台地茶是西方理性的产物,古茶园则是东方智慧的光谱。
雨后的台地茶园
背景知识补充
1、什么是台地茶?
台地茶指成行密植,在山地、坡地上成台阶状排列,用现代管理模式管理,追求高产的茶园。
2、台地茶的发展历史:大英帝国开拓殖民地的时代,科技与效率的产物
摘录几段(英)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供大家参考。
“前者不靠人力驱动,因此更为经济、高效、可靠;而后者费用高,速度慢,而且往往还不可靠。工业化方法不只带来了工厂化产品生产的革命——这最初主要发轫于棉花产品——同时还带来了农业革命。农业革命开始于提升轮作次数,以及高效使用庄稼和化肥的方法。农场变成了生产作物的户外工厂。一切都是为了将工作效率最大化。人们往往将一项工作分成几个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运用机器和非人工劳动力来降低成本。”
“中国在茶树种植上的随意性可以从一张早年照片上反映出来。茶树生产各阶段使用的工具都是那种最简单的工具,从9世纪到19世纪几乎没有任何变化。采茶也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做的事情。”
“中国和日本的茶叶种植者几乎是没有薪酬的,他们之所以能够生存是因为,在这两个国家,茶叶往往是由女人和孩子在种植主要作物的同时顺便种植和加工的,而那些主要作物才是他们的生活来源。”
1867年棉花、咖啡已经取得阿萨姆地区“将茶园变成户外工厂,尽可能地将茶叶生产的每一阶段“工业化”,并以此降低成本。目标是借鉴英国其他初创企业的成功经验,将科技和管理技巧用于茶叶生产。茶叶种植园的特殊之处在于,科技和管理贯穿于茶叶生产过程的每一步,从砍伐森林、种植茶树到茶叶采摘,最后到成品装箱。如同工厂生产一样,茶园经营将资本筹集、劳动组织和机械化结合在一起,但这三者的结合不仅适用于将原材料加工成成品(如棉纺厂),也适用于生产原材料。因此,茶园结合了英国在18世纪时的重大进步,即农业和工业(或叫工厂)革命。在生产流程的各个工序,在劳动力和其他能源的运用上,茶园采取了严格的军事化精确管理。”
“茶叶生产首先要砍伐森林,然后在腾出的空地上种植茶树和用以给茶树遮阴的树冠较大的树。英国人投入了大量精力和“科学知识”,他们精心研究茶树之间的准确株距应该是多少;什么样的土壤最好;行距怎样设计最有利于茶叶采摘;遮阴树应该用多少棵,以及用哪种遮阴树;什么样的茶树种子最好,怎样照料育苗场——所有这些问题都要仔细规划。茶株栽好之后,他们马上开始了一系列实验和培训,如修剪的频率和方法、怎样施肥、怎样用喷雾器和杀虫剂防止各种病虫害。后来,他们还建立了多个茶叶研究站,比如阿萨姆邦的Toklai研究站,专门研究茶树种植和茶叶加工的最佳途径。坚持不懈的反复实验和生产方法的不断改进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所无法做到的。投资的大幅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大限度扩大投资回报的决心让效率的提高终于成为现实。”
这套技术逐渐成熟,传入日本、肯尼亚等国。
3、台地茶在中国
20世纪初,中国的吴觉农、胡浩川等出国学习茶叶技术,二三十年代开始在安徽、江浙等地实验等高条植的茶叶密植技术。
1938年云南省政府成立由白耀明负责的“云南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当年先后在南峤(勐遮)、南糯山建立第一、第二分场,其中在南糯山种植茶树10万株,多数采用等高条植方式种植。这是云南最早的台地茶种植。
南糯山接近一百年的台地茶种植
等高条植台地茶的推广时期是在20世纪50至70年代。1958年9月16日,毛主席到安徽舒城县舒城人民公社视察。视察快结束时,他指周围的山峦说:“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辟茶园。”
在那个年代,毛主席的号召,必然是要大力推广的。从60年代开始主要在南方开始大量推广等高条植的台地茶种植,每亩种植茶树800~1300株。
70年代密植速成茶园开始出现,每亩种植3000~5000株。1979年云南省在元阳召开密植速成高产学术研讨会,开始号召推广密植速成高产技术。
这个时期由于无性系扦插繁殖技术的推广,从80年代开始的新一轮密植台地茶种植主要是无性系品种。
4、台地茶和古茶园地位变化,三十年前古茶园才是鄙视链底端
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1986年初,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这一时期,在云南大面积砍伐古茶树,用矮化老茶树和换种台地茶的方式实现茶叶增产。所谓矮化老茶树就是将古茶树拦腰砍断,在断茬上发出新芽、抽条,再长成的树枝没那么高,好采摘,产量也高;现在的人可能不理解此举何为,但当时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国营茶厂产量,实现增收。当时茶叶严格按级别进行收购,还没有古树茶的商业概念。在这一时期,西双版纳的勐海县、勐腊县都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例如今天易武产区著名的落水洞、麻黑、弯弓,布朗山茶区的大部分村寨都按时完成了改造,获得了当时看来还不少的补助,实现了茶叶增产,但是大部分古茶树遭到了破坏。而一些没有响应号召的地区则留下了更多的古茶树,在今天获得了更高的商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云南布朗山台地茶园

福建武夷山台地茶园

日本静冈台地茶园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