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性出发,如何迎接生命必经的最后阶段——死亡,做出了一份清晰准确的运行计划。那些不敢向医生咨询的困惑,那些未曾想象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相对应阶段的计划执行,让可怕的死亡即使有机会来临,也能更体面地处理和应对。

从小到大,死亡仿佛是离得很遥远的一个问题,父母不会和孩子讨论,长大后也不太会和朋友去交流,毕竟死亡代表着痛苦与未知。
对我们来说,谈论死亡需要勇气,但死亡也是终究绕不开的一课。
避谈死亡的我们,到底在害怕什么?
人类对死亡的天生恐惧,让我们不敢主动提及这一课。在所有人的印象里,死亡的过程是痛苦的,没有人可以“积极而又快乐地死去”。
我们都害怕这样的死亡发生在自己和家人身上,一想到自己会失去至亲,失去对未来的掌控。与世界失去连接,悲伤的气息便蔓延出来。
在这样未知的恐惧下,我们不可避免地产生着焦虑,也把这样的死亡焦虑传递给一代又一代。而中国人内敛的性格,无法诚实地面对死亡,我们总用“节哀吧,人已经走了。”来安慰自己和他人,对死亡的哀伤都充满了节制性。
这本书则是建议每个人提前参与到你的死亡准备过程里,尽力参与到你的照护工作中。死亡的结局是确定的,这是一条看得见终点的路,但所有的转角、风景和路口都是可以发现珍贵事物的地方。
书中共有5个部分,围绕每个阶段应该计划的事项,不论是身体的准备,还是心理情绪的疏导,我们将跟着作者一同为必然的结果去计划,经历过这一切,我们将重新审视眼前生活的意义。
——收听时间线
02:58 第一个部分 提前计划
03:38 第二个部分 应对疼痛
05:01 第三个部分 一路相助
06:26 第四个部分 临近死亡
07:33 第五个部分 逝后

时不时提醒自己,死亡是必然的,我们会去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追寻自己和快乐的路上,我们愈发理智与觉醒,死亡方式、临终计划、讣告通知等等,这些一件件具体事项,把死亡的恐惧气息渐渐剥离,笑着谈死,让你我都变得更轻松地活。
村上春树曾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亡不是全部的终结,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明白活着的意义。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