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以君权天授为支撑的社会学视角,剖析以往历史里 权贵短视的利益观后,提出用仁爱之心剔除权贵阶层以自我为中心的优越感。我们知道,《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弟子言行的书,这些弟子出身背景不同,能力不同。孔子在对学生说话的过程中,对他的背景和资质是默认的。所以引用《论语》中的词句,我会试着先了解这个学生背景情况。比如,在《季氏将伐颛臾》中,与他对话的是冉有,冉有是税务专家、为季孙氏军阀 制定税收策略。在文中孔子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稳定思想,是具有社会学视角真实性的。但是,孔子试图用“仁礼均安“的解决方案不适合乱世。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底下,生产资料越是平均、集中度越低,就越难形成利益一致的军事行动力。
我相信,孔子是权衡了诸多学问和思想后坚定自己道德方针的,因为孔子有一种及其优秀的品质,那就是“价值选择”。他很清楚暗算、心机、虚伪可以得到短暂的收益,而他不屑于那种短浅利己的选项。孔子坚信:德不孤,必有邻。孔子的学说在政治管理方面相对被动。他的思想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类普遍性的底线,但缺乏维护普遍性底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孔子要求权贵“自律仁爱”,但无法提供“权贵如果不自律不仁爱时候”的解决方案。虽然孔子的主张因为缺乏解决方案的实践性而没有得到任何诸侯国的重用,但其众多学子中有一位悟性极高甚至让孔子惊叹“师不必强于弟子”的学生,名叫 子夏。公元前442年左右,三家分晋的前夕,晋国年轻的魏文侯邀请子夏入晋,在后来的魏国创立了儒家的西河学派。子夏的门生中有李悝kui,在魏国变法图强,是战国最早的变法派。将近200年后,子夏学派出了位决定天下“大势“的思想家荀子,我们会在下一章中讲到。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