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墨子晚于孔子和老子一百多年出生。此时天下进入战国时期。秦国的四代乱政也即将进入尾声,楚惠王开始复兴楚国。,墨子出生在邾国(邾国是当时鲁国的附庸)一方面缺乏强国做保护,另一方面该地大多是商朝的遗留民所构建的社会,受周礼的影响并不深刻,对周王室没有什么向心力。墨子以周经验的失败提出”非命”“非礼”“非乐”的批判思想;主张君主,少些空谈,兼爱各阶层人士。在我看来,这种兼爱——就有些不切实际了,社会政治学中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解决问题也应该先抓主次。墨子期望的兼爱就如同基督教中的“父之爱”。孔子反人性地寄望君主成圣,墨子期盼君主能成神,都有些过于理想了。墨家是游仕武装力量有些类似民兵团体,身份上缺乏正当性、血统上缺乏正统性;组织上缺少官僚的稳定性,墨家领导需 事必躬亲,组织活力容易僵化变性。墨家提供了“无差别的价值”模型。日后的法家将其理念一步步实现—“无差别的公民权”。但要实现“无差别”之前,需要“以人为本“的理念被权贵和社会所以接纳。这就需要提到一个重要的思想学派,杨朱学派。
杨朱—杨朱与墨子差不多同时期,杨朱不认同墨家 寄望 统治者神格化 的观点。杨朱认为,与其将作恶与自私的行为掩藏在各种巧立名目的道德骗术里,不如真真实实、顺其自然的做个人。杨朱提出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人权宣言。这份宣言 史无前例的提出 君主要保护人民的权益不受来自上层的损害。杨朱这种带有法家价值观的思想,也为后来的法道共鸣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什么杨朱学派被归于道家?我们在前面介绍老子学说的时候提到,老子学说没有正统的继承人,他的思想在底层人民中口口相传。当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共鸣感的时候,认同者会追溯学派的创始人并将其封圣,所以老子和杨朱都被道家奉为创始人。
庄子 –庄子说“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终于等到这声呐喊!人性是有原罪的,那种试图反人性的 将 权贵塑造成圣人和神的做法不但是无效的,反而将权贵塑造成 言行不一的欺世盗名之徒。 那么如何构建言行一致的标准?道家所提倡的是以自然道德规律为言行的标准。而法家将自然道德抽象出来并且法理化的雕刻在人间表述成工具性质的标准。所以说,法道共鸣的时候,道家是理论,法家是具体手段。
至此我们用3部分讲述了华夏之初、华夏的制度纽带、以及诸子百家的兴起。在“大一统”的观念成形以前,祖先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精力。
进入公元前4世纪初, 随着韩赵魏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的事件 标志着 东周进入战国时代。这些新上来的贵族君主,本就是平衡内部利益的代言人,王权的军事实力则分散到大家族中。战国初期,在宗亲派里,已经没有一方有实力完成大一统了。从实力上看仅有秦、楚两国有机会。而最终能实现大一统的,一定是求真务实、约束权贵、善待子民,价值观正确的一国。
空空如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