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讲秦帝国之前,我先请大家先忘掉《过秦论》里面的立场观,也将秦政残暴的历史映像放在一边,把自己当成一位穿越古今的观察者,从政治制度和文明进步层面去剖析秦帝国的历史。至于对《过秦论》的背景分析,我会在汉代的历史部分进行讲解。
我们引用罗马共和时代,拥有罗马公民权的人是指罗马公共环境里生活着的自由民众。“公共性“则要有几个前提要素:国家政治的独立性,个人生活的自由性,人民财产的私有制,官僚机制化,制度法理化;这几点是罗马政治成熟的现象。对比中国历史的秦朝,“公用性”的要素,国家独立-个体自由-财产私有-官僚机制-法理化,都是存在的。所以我把本讲描述成“秦制下的公民社会”,当然啦,这也仅代表我个人看法。
罗马将制度性的政治成熟从共和时代一直延续到帝国时代的终结,而中国在秦之后的政治里,这种制度化的成熟气质消失了,成为了历史叙述中的“政治早熟”现象。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秦帝国崛起的过程、秦帝国在政治路线上的选择,以及秦是为何陨落的。
上一讲提到的孔子的学生子夏,于公元前424年左右,在魏文候的邀请下入晋创办了西河学派。西河学派培养出了许多的实干家。魏文侯时期李悝kui变法是法家的第一次变法实践,并且使魏国强大。魏文侯便是分晋后的魏文王;魏文王曾与扁鹊有过医学理念的探讨。扁鹊那时很认可“预防医学”防患于未然的理念。这和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的理念不谋而合。说一句题外话,在2000多年前,真正能做到公共预防医学的,放眼世界,只有古罗马了。
回到中国,公元前408年,三家分晋的前夕,晋国大夫魏文侯攻秦。秦失去河西之地,退守洛水。凭此战绩,魏文侯成为分晋后的魏文王。秦国那边,知耻而后勇,屈辱感会使人成长开始思变。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使秦迅速崛起。分析这些改革背后的动因是:
1. 打击囤货高卖的行为,因为往往囤货的是权贵阶层,物流环节国有化,以此削弱贵族力量;
2. 废除井田制,鼓励开荒,用土地财产私有制和兵役挂钩,激活秦国社会底层个体的活力,史无前例的承认农民可以拥有土地,土地财产可以私有了,造成的另一个结果是给贵族耕地的农民少了,进一步削弱贵族;(土地改革的方法比儒家、墨家的主张务实多了。——古希腊也曾有过类似的公民兵的制度。
3. 善用天下士子,从体系外获得人才,为县制度做人才储备,且管理成本低。
4. 坚定不移持续的走法家务实的道路;
· 秦孝公用魏国商鞅变法的结果:激活社会活力、建立制度化国家,构建国家信用;
· 秦孝公的儿子,秦惠文王军事上重用魏国公孙衍、外交上重用魏国张仪,收复他爷爷时被魏文王占领的河西;将蜀地纳入秦国;在陕西河南交界处大败楚军,夺取汉中平原,楚国元气大伤,楚怀王被楚国屈景召三家架空。至此 关中平原-汉中平原-成都平原从政权结构和政治制度上连城一片。这三处平原有共同之初就是:周边多山,不单有天然的防御边界,而且有地理高差形成的灌溉优势。
· 之后的继任者秦昭襄王在位56年,为秦统一前打下了厚实稳固的基础。军事上重用白起,是其他六国挥之不去的噩梦。公元前256年,秦攻入东周都城洛邑 收编周王室,将代表华夏九州的九鼎迁至秦国首都咸阳。周王朝的道德家国观终于卸下了历史的重任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秦帝国的中枢王权政治观开始形成。农事方面昭襄王任命郡守李冰修都江堰,灌溉巴蜀成为天府之国,稳定持续的推动“天下一统“的政治使命。
空空如也
暂无小宇宙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