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暂无评分
0人评价
5星
0%
4星
0%
3星
0%
2星
0%
1星
0%
AI智能总结...
AI/summary > _
AI 正在思考中...
本集内容尚未生成 AI 总结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1933年2月,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随即对文艺界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洗与迫害。短短的几个月内,大量的作家,艺术家或遭监禁、枪决,或被迫逃离德国。这是德国黑暗时代的开始,艺术在集权恐怖统治之下最先受伤。托马斯·曼、埃尔莎·拉斯克-许勒、布莱希特、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胡赫,这些鼎鼎大名的艺术家纷纷走向了不同的人生。

纳粹的上台有什么样的思想基础,为何集权者总是厌恶现代主义?在黑暗的时代,作家依据什么做出判断,又走向了哪些不一样的道路。艺术与权力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本期节目我们从《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讲述在德国最黑暗的时代作家们的遭遇。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时间轴:

00:06:21  一战之后魏玛共和国混乱的现状

00:11:09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守城主义

00:16:59  浪漫主义思潮对纳粹上台产生的推动作用

00:31:07  纳粹上台之后所推行的文化政策

00:36:19  极权主义厌恶现代主义,青睐现实主义的原因

00:47:46 1933年文艺界人士对当下形式做出判断的依据

00:56:51  部分知识份子做出错误选择的原因

01:06:03  托马斯·曼在一战之后经历的思想转变

01:11:30   浮士德精神与纳粹崛起的联系

01:16:05 《文学之冬》的日记体写作方式带来的临场感

01:23:17  艺术与权力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曼在慕尼黑的别墅中,1932

涉及作品:

乌维·维特施托克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艾恺《持续焦虑: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

雨果《巴黎圣母院》

歌德 《浮士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西线无战事》

诺曼·奥勒《亢奋战:纳粹嗑药史》

托尼·朱特 《责任的重负》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

朱利安·巴恩斯《时间的噪音》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和海伦娜·魏格尔,丹麦,1936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Das Lied derDeutschen

中插:Orchestral SuiteNo. 2 in B Minor, BWV 1067: VI. Menuet

结尾:Franz Liszt——爱之梦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主播...
深焦小主播
黄哲成
林晓筱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千物堇
10个月前 河北
1
黄老师读过的书好多!
ArsenlonaZ
10个月前 安徽
1
1:20:20 “再临式”写作
ArsenlonaZ
10个月前 北京
1
56:42 艺术的超越、超前、超验
ArsenlonaZ
10个月前 北京
1
56:42 艺术的超越、超前、超验
ArsenlonaZ
10个月前 北京
1
39:19 太邪恶了
ArsenlonaZ
10个月前 北京
1
39:19 太邪恶了
busiji
10个月前 浙江
1
1:00:31 托马斯·曼这个观点就有点太苛刻了,毕竟很多作家也不像你曼家那么有钱,想去法国抬腿就走。
亚洲陷阱男孩
10个月前 辽宁
1
45:38 没毛病,衣着统一的地方和时代都是如此。
酸辣阿门
10个月前 浙江
1
23:55 烈火烹油,如日中天
酸辣阿门
10个月前 浙江
1
23:55 烈火烹油,如日中天
最悪世代
10个月前 陕西
2
52:46 他不仅用画作攻击他们信仰的和认为神圣的一切——他们的元首、他们的男子联盟、他们对战争的热情,还嘲笑他们,把他们表现为自负的傀儡、酒鬼、麻木的暴徒、嫖客和流氓。任何想在政治斗争中被认真对待的人,都不会低估这样的对手——讽刺可以致命。 ——乌维·维特施托克《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最悪世代
10个月前 陕西
2
52:46 他不仅用画作攻击他们信仰的和认为神圣的一切——他们的元首、他们的男子联盟、他们对战争的热情,还嘲笑他们,把他们表现为自负的傀儡、酒鬼、麻木的暴徒、嫖客和流氓。任何想在政治斗争中被认真对待的人,都不会低估这样的对手——讽刺可以致命。 ——乌维·维特施托克《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最悪世代
10个月前 陕西
2
50:23 他们用民粹主义的谎言诋毁小说及其作者。那些顽固重复、试图给公众洗脑的谎言声称:雷马克的书侮辱了逝者,嘲讽他们为祖国做出的牺牲,把所有军人的高贵都拖入污淖;雷马克是个骗子,他没有真正参加过战争,甚至不了解战争,因为他只在前线待了七个星期就重伤入院了;雷马克本名用字母K(Remark),而笔名的que(Remarque)却偏偏取自死敌法国的语言,因此他们说他是人民的叛徒,并且认为这样的人没有权利书写那些为德国的荣誉献出年轻生命的人的英雄事迹。 ——乌维·维特施托克《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最悪世代
10个月前 陕西
2
50:23 他们用民粹主义的谎言诋毁小说及其作者。那些顽固重复、试图给公众洗脑的谎言声称:雷马克的书侮辱了逝者,嘲讽他们为祖国做出的牺牲,把所有军人的高贵都拖入污淖;雷马克是个骗子,他没有真正参加过战争,甚至不了解战争,因为他只在前线待了七个星期就重伤入院了;雷马克本名用字母K(Remark),而笔名的que(Remarque)却偏偏取自死敌法国的语言,因此他们说他是人民的叛徒,并且认为这样的人没有权利书写那些为德国的荣誉献出年轻生命的人的英雄事迹。 ——乌维·维特施托克《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ArsenlonaZ
10个月前 北京
3
40:55 以文化上的民族主义推动政治,以意识形态塑造人的审美乃至精神
HD870437t
10个月前 福建
3
1:08:58 “公知”现在被污名化成什么样了
最悪世代
10个月前 未知
3
我听完节目,感觉这期节目的标题第一个字用“极”比“集”更合适🤔
最悪世代
10个月前 未知
3
29:01 🥺听到这都想听林老师讲《浮士德》了
最悪世代
10个月前 未知
4
23:44 关键词:【情绪】【语言】【年轻人】【民族性】
最悪世代
10个月前 陕西
4
53:54 对于纳粹的事,罗特不愿遮遮掩掩,无论如何都要与他们作战,即便知道这只是螳臂当车。在一封从巴黎寄给斯蒂芬·茨威格的信中,他写道:“放弃一切希望,明确,镇定,坚决,本就应该如此。以后您会看清,我们正被推向巨大的灾难。我们文学和物质的存在已经被毁,不止于此,一切都在导向新的战争。对于我们的生活,我已万念俱灰。野蛮成功地统治了我们。不要抱有任何幻想。地狱当道。”罗斯的抗争,目的不在保命。他以纸笔为武器,在必死的坚定信念中投入了战斗。 ——乌维·维特施托克《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
nildys
10个月前 中国香港
5
50:46 侮辱烈士罪
最悪世代
10个月前 未知
6
1:00:57 划重点,记笔记✍👀: 在《文学之冬》这本书的一开始,这个作者写明了一句话,旗帜鲜明的,我给大家读一下,他说:“今天翻阅史书的人自然可以说,谁在1933年不明白希特勒意味着什么,谁就是傻瓜。但这样说是脱离历史语境的。”好,因为很简单,我们现在全知视角,刚才老黄也说了,我们的确不能用后来者的眼光来逆推他们的选择,我只能说一些我觉得更为普遍的东西,也就是说超越这本《文学之冬》的背后的逻辑。既然问到了知识分子,我推荐托尼·朱特,托尼·朱特这个思想史家写过一本论述法国知识分子的书叫《重负的责任》,里面写加缪他们这一代人,那么,这本书写得非常精彩,里面有一些观点我觉得可以推到普遍的认识上:所谓的知识分子,他们被赋予重任,这种重任是公共性的,需要对公民的公平正义事业发声的,公共知识分子哪个时代都会有,那为什么知识分子尽管满腹经纶,也懂一些价值观,但为什么会站错队伍呢?托尼·朱特传递出来这样一种认知,他说知识分子因为有价值观上的营造,因此对善恶往往有一个明确的区分,但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因为善恶善恶,它是一个二元的结构,善和恶,仿佛知道了什么是善,就必然依托于这个结构,等于知道了什么是恶,有时候知识分子犯错的问题恰恰就在于这个二元结构的简单推理当中,他们认识到了恶的能力非常强,但不一定能够知道恶的对立面就是善,托尼·朱特提醒任何时代的读者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有没有一种可能,一种善的背后不是恶,一种恶的背后也不一定是善。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性:一种恶的背后是另一种恶呢?你看,萨特跟波伏娃他们就在苏共的问题上犯过这种错误。我想,同样的方式也落在了当时的德国知识分子上,他们经历了魏玛共和国最后几年的德国的一蹶不振,这是一种落后的情况,是一种恶,但他们看着希特勒上台之后,内心是真的认同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的,因为他们内心的价值二元结构就想当然的会认为希特勒所代表的一定是恶的对立面——就是一种善。但我们看到历史的逻辑告诉我们这是一种伪善,但其实他们迎来的是一种更恶的政权,知识分子犯错就犯在迷信价值观上的二元观念。你说他们没有判断吧,人家有,人家知道一战德国战败之后,割地、通货膨胀的这种时代有人鼓吹集体主义,那肯定是一种相对可以接受的价值观,因此滑入了深渊,所以还是阿伦特说的好:“恶的平庸”。我觉得可以补充一点,“恶的平庸”才是最可怕的,因为它平庸到会认为这种明明是恶的东西是一种规则,为什么他们跳不出这么的一种“恶的平庸”呢?因为他们需要对错的观念,只需要有人做“对”的事情,那就是“善”,这就是二元观念的一个可怕之处,因为事后我们都知道“善”“恶”“对”“错”这完全是两码事情,但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知识分子有时候的迷失,恰恰是因为迷信。我觉得对于今天的启迪来说,迷失往往就是迷信的必然结果,迷信一种价值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背后的结构,那才是所有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所以说我想大家在这里也听了非常明白了我想说什么,知识分子最可怕的不是他们满腹经纶,而是满腹经纶之后不再愿意去思考“恶的平庸”之后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所以说多元社会一定是拯救知识分子迷信的时代的必然的解药所在。“善”的背后不一定是“恶”,“恶”的背后也不一定就是“善”,“恶”的背后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另一种“恶”。纳粹的知识分子,当时德国的知识分子就是错误地认为了纳粹就是“善”,因为魏玛时期的德国是“恶”,他们迎来了“救世主”,但他们没有明白“救世主”也有可能是更极端的一种“恶”哦。 (标点符号是我边打字边加上的,全靠猜,可能不一定准)
本雅鸣
10个月前 四川
8
想到这期,关联一下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5f183f679504bbdb7749d7a7
最悪世代
10个月前 未知
13
1:04:25 林老师在这里提到阿伦特提出的“恶的平庸”,我发现网上更多人喜欢用“平庸之恶”这个译法……但我感觉还是前者更合适,刘擎在《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是这么解释这个翻译(他首先提到“极端之恶”): “极端之恶”这个词是阿伦特在1951年出版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书中提到的,是从康德那里借来的一个术语,英文是“radical evil”,“radical”意思是“根本的、彻底的、激进的”,“evil”就是“邪恶”,合起来就是“极端之恶”,这没什么问题。 那么“平庸之恶”呢?它是在十年之后的1961年,纳粹军官艾希曼受审的时候,阿伦特才提出的,原文是“banality ofevil”。“banality”是平庸这个词的名词形式,所以这个词最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恶的平庸性”。你注意到区别了吗?其实,阿伦特并不是说大屠杀是一种“平庸的”罪恶,她很明白地说过,纳粹的暴行是一种“极端之恶”。而阿伦特在纳粹军官艾希曼身上看到的,是一种“恶的平庸性”。 …… 我们应当注意,要避免滥用“平庸之恶”这个说法。阿伦特这个说法绝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的微小过错,或者是平常人可能犯下的小奸小恶。这个概念只适用于艾希曼这种犯下了“极端之恶”的作恶者,是在这种新型的“极端之恶”中,他们才体现出了“恶的平庸性”这个特征。她通过“恶的平庸性”来揭示丧失思考能力所犯下的极端罪恶,这是一种没有残暴动机的残暴罪行。
林晓筱
10个月前 浙江
25
15:17 这里本人再听的时候发现观点有欠妥的地方,补充说明一下,不是说德国在纳粹之前都反对现代主义,魏玛共和国时期的表现主义,还有绘画,乃至包豪斯艺术都是现代主义艺术。而我节目里说的拒绝现代主义,其实是指民族主义叙事中的守成主义的反现代主义。抱歉各位听众朋友,以后更严谨一些。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