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101分钟
播放:
2,378
发布:
1年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赫尔曼·布洛赫,一个在中文世界里几乎被遗忘的名字。昆德拉把他和卡夫卡、穆齐尔和贡布罗维奇并称为中欧文学四杰,汉娜·阿伦特称他为不情愿的诗人,他则说自己是一个没有传记的作家。布洛赫注定要成为那个写作的天才,他的一生都完成伟大的作品做着准备。


2024年是中文世界的赫尔曼·布洛赫之年,在多年的等待之后,中文世界的读者终于迎来由德语直译的《梦游人》。在这本卷帙浩繁的编年体小说中,布洛赫书写“现代世界价值崩溃的进程”。他看到了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面对着整个世界发生的剧烈变化,每个人都宛如“梦游人”一般游荡在混乱之中。


本期播客我们这次借着《梦游人》的德语直译版出版的契机,来聊一聊这位在中文世界中长期被忽视的文学巨匠。回到他写作的那个年代,了解在现代世界价值崩溃进程中普通人的梦游状态。



嘉宾:


林晓筱


1985年生人,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文学译者,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译有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弦理论》《永远在上》,大卫·利普斯基《尽管到最后,你还是成为你自己: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的公路之旅》,帕梅拉·保罗《至少还有书》,以及艾拉·莱文、萨尔曼·拉什迪、雷蒙·格诺等人的作品,参与合译《格兰塔·英国最佳青年小说家》等。


豆瓣 @无人售票


黄哲成


有趣而无用的人做着有趣而无用的事


豆瓣 @hzcneo



青年时代的赫尔曼·布洛赫


时间轴:


00:02:20 中文世界对布洛赫引荐与作品的出版历史


00:10:43 布洛赫的人生经历对其写作产生的影响


00:24:54 青年时代的哲学研究对布洛赫小说创作的影响


00:32:29 布洛赫的历史观与他产生“现代世界价值崩溃”想法的原因


00:50:51 面对现代化进程,整个西方文艺界弥漫悲观的态度。


00:59:16 《梦游人》中三个标题“浪漫主义”“无政府主义”“现实主义”之间的逻辑关系


01:17:47 布洛赫写作中的“理想叙述者”


01:24:10 从20世纪开始小说创作模式的转变



晚年的赫尔曼·布洛赫


涉及作品:


赫尔曼·布洛赫《梦游人》《维吉尔之死》《未知量》《着魔》《无罪者》


《欧洲人的想象:1860-1920年间维也纳的生活与艺术》


埃内斯汀·施兰特《赫尔曼·布洛赫传:不情愿的诗人》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奥托·魏宁格《性与性格》


但丁《神曲》


J.G.弗雷泽《金枝 : 巫术与宗教之研究》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瓦尔特·本雅明《讲故事的人》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


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



《梦游人》原版封面


本期使用音乐:


开场:Emporor's Hymn, from String Quartet in C


中插:Emmanuel


结尾:Concerto in DMinor,BWV974:2.Adagio



电视剧版《梦游人》剧照


制作团队


监制:Peter Cat


统筹:黄哲成


策划:黄哲成


剪辑:黄哲成


编辑:黄哲成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最悪世代
1年前 广西
19
54:51 这段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区别,我想到普鲁斯特在《驳圣伯夫》写道:哲学家并不一定真正能发现独立于科学之外的艺术的真实,因此,关于艺术、批评等等,他们不得不像对待科学那样加以设想,认为在科学领域先行者取得的进展必不及后继者。但是在艺术领域(至少按科学的本义而言),并不存在什么创始者、前驱之类。因为一切皆在个人之中,任何个人都是以个人为基点去进行艺术或文学求索的;前人的作品并不像在科学领域那样构成为既定的真理由后继者加以利用。在今天,一位天才作家必须一切从头开始,全面创建。他并不一定比荷马更为先进。
最悪世代
1年前 广西
10
1:34:54 ✍👀“另外一个,个体体验的去权威化以及形成一个一个的壁垒,这句话说起来又很玄乎哈,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举一个通俗点的说法:比如说以前在19世纪,作家就是小说的品牌保证。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大众普遍的文化水平较低,比如说像狄更斯这样的一个作家,他往往能获得大众的一种信赖。也就是说他的经验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是被大众是当成普遍经验来对待的。好了,到了20世纪乃至我们现在的2024年的当下,社会结构、知识结构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无法相通,这其实是伤到了小说的根基的。因为小说的根基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私人的经验的相通嘛,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以前不懂航海和野生,野外生存的那种知识,甚至不去计较这些知识的正确性,而去读懂一本叫《鲁滨逊漂流记》的小说,那是因为我们看中的是人和孤独这个主题的可表达性。到了今天,我们的经验约分约分再约分,约分到了一个原子级别,个体经验穿透不了知识的壁垒,抵达不了彼此的心理结构了,那这时候小说往往就会追求一种敞开式的表达方式,也就像以前我们所有人追求神话一样,去建构一种秩序,重新打破各种壁垒。布洛赫用哲学,乔伊斯镶嵌《荷马史诗》,穆齐尔用完全的那种知识碎片去击穿,每个人的方式都不一样,但总体倾向都是一样的,都是典型的现代主义者。当然,这种方式有悲观的感觉,当然这个就是我们如果有机会聊《维吉尔之死》的时候的另外一个重要话题。”
最悪世代
1年前 广西
7
24:40 这么说我感觉我很幸运:上天让我有缘能听到《以读攻读》节目😄(最早接触两位老师的节目是一个群友在2023.12.17分享《现代主义文学百年》的节目,我听第一期就决定付费了~),也是听了两位老师的节目才下载“小宇宙”
最悪世代
1年前 广西
5
14:32 从莱纳·施塔赫的《卡夫卡:早年》来看,卡夫卡中学时他的老师就教哲学课,大学时卡夫卡对哲学依然感兴趣,还有个交流文学和哲学的小圈子: 卡夫卡和韦尔奇选择的话语道路相去甚远——但他们追求的目标却不是这样的。卡夫卡依然对哲学反思感兴趣,就像当初他对“查拉图斯特拉”感兴趣一样,对哲学的兴趣吸引他去读那些处于文学和哲学交界处的作家们。“有些书,”他给奥斯卡·波拉克写道,“就像是能打开自己宫殿里陌生房间的钥匙。”他不是通过一首诗或者一部小说获得这样的认识的,而是通过道明会修士埃克哈特·冯·霍赫海姆(埃克哈特大师)的著作,以及自然科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古斯塔夫·费希纳,费希纳的主要作品《阿维斯陀经或者关于天堂和来世的事物》(1851)刚刚再版。不过,卡夫卡感兴趣的绝不是这些作家的“观点”——那些奠定这个世界总体看法之基石的“观点”——费希纳关于“宇宙中每个客体 都是被赋予了灵魂的”看法,卡夫卡不可能当真过,或者“相信”过。对于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思想,卡夫卡只是用文学读者的眼光去看待,也就是说,他很专注地观察这些相互增强的思想在他自己心中所引起的浪潮。如果反响非常强烈,那他就得出结论,这里触动了一个内在的、主观的、他自己迄今为止没有意识到的真理一这个过程,他只能用比喻的形式把握。城堡作为迷宫般的灵魂生活的比喻,属于他最早的、伟大的、真正的文学发明。 …… 卡夫卡在这些小组中的参与度究竟多深,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在凡塔那里,他参与了一年多,不过不常去,往往只是因为朋友们催促才去。在卢浮宫圈子——根据布罗德的回忆——情况也差不多:尽管卡夫卡在文理中学的哲学课上和马尔蒂以及厄棱费尔的讲座中,肯定学到了基本知识,但他一直是一个喜欢观察的边缘人物,很少发言。他也不算有哲学天赋的学生,因为他在马尔蒂的一门选修课考试中不及格(虽然有贝格曼课下帮他补习),所以没有进入选课学生的核心。另外,他在后来的总结中写道,“哲学反思”属于那些他会为文学创作牺牲掉的生活“乐趣”,事实上,卡夫卡青春期那些年一一从充满激情地阅读尼采,到1904年至1905年冬季上了一门导论性质的“现代哲学历史”讲座课一他的哲学和美学兴趣还是有很多重合的,那时候,他距离晚年的文学纯粹主义还非常远。因此,卡夫卡唯一一篇保留下来的与布伦塔诺哲学概念有直接关系的文章,题目是关于审美经验的本质,这绝非偶然。这篇残缺不全的文章,是用铅笔写的五页稿纸,显然是试图对马克斯·布罗德的一篇文章《论审美》进行系统批判,虽然卡夫卡在明显陌生的领域论述,他的论证也根本没有说服力,但他的文章中包含着一段——与他后来的创作联系起来看——非常有针对性的段落: 所以,有必要对“审美感知”这个迄今为止可能还没有被引入的概念进行更加详细的,其实是基本的解释。那种快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特点是什么?它与由一个新发现或者来自陌生国家或者陌生知识领域的消息带来的快乐有何不同?
检票员菲特
1年前 山东
4
别看更的晚,但期期精彩啊~~~
郑鹏-Pen
1年前 广东
4
再次印证,林老师参与的节目,总是精品! btw,堂吉诃(hē)德,黄老师可能不小心读错啦。然后,刚刚去搜了一下西班牙原文 Quijote 的西班牙发音(谷歌翻译读的),也是接近gī hō dēi,相信译者当初应该也是特意选了这个诃(hē)字的吧。
最悪世代
1年前 广西
3
21:02 期待之后讲《维吉尔之死》的节目~
最悪世代
1年前 广西
3
26:38 影响布洛赫的哲学家:康德、叔本华、魏宁格
最悪世代
1年前 广西
3
23:35 第一次提到“整体性”
EmptyWhite
11个月前 浙江
3
1:07:19 价值观崩溃后,世俗化到了对新的、一切具有整体性事物的追寻上。
最悪世代
1年前 广西
3
1:06:47 第四次提到“整体性”
最悪世代
1年前 广西
2
49:47 第三次提到“整体性”
EmptyWhite
11个月前 浙江
2
22:47 那个时代作家们的共同使命:试图以小说的形式给予世界整体性的图景。
EmptyWhite
11个月前 浙江
2
35:11 布洛赫小说《梦游人》的核心:现代世界价值崩溃的进程。
EmptyWhite
11个月前 浙江
2
39:45 文艺复兴:发现人的欲望、拓宽世界的认识、改变宗教信仰
EmptyWhite
11个月前 浙江
2
56:51 “尘世的绝对”
EmptyWhite
11个月前 浙江
2
57:18 他的写作处于不可挽回的过去和未到来的未来之间。
EmptyWhite
11个月前 浙江
2
57:47 观望尘世的绝对,看到的一系列普遍的现象,比如丧失整体性的支离破碎感,所有人的无家可归感。所有人都在寻找家,但除了获得家的感觉之外,人依旧在迷茫之中。
EmptyWhite
11个月前 浙江
2
1:34:17 叙事的衰落,因为我们历史深度感在逐渐稀缺。
藤原诗羽
1年前 上海
2
55:04 关于艺术之间的高低,以及后来的艺术是否比之前的艺术要好,可以参看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详细过一遍艺术史之后,相信读者也能赞同贡布里希的观点,那就是艺术并不存在后来居上的情况。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