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
时长:
89分钟
播放:
1.68万
发布:
2天前
简介...
https://xiaoyuzhoufm.com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与德国哥廷根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于晓华深入探讨他的新书《危机改革与崩溃:元明清七百年金融秩序》。于教授将中国近代王朝的更替放在全球视角下,揭示了财政与金融如何影响国运。
* 为什么元、明、清三朝的金融体系反复经历“危机—改革—崩溃”的循环?
* 金融制度的设计是否决定了王朝的兴衰?
* 外部因素(如全球化、国际贸易、白银流入)如何影响金融稳定?
本期福利:点赞最高的4条评论,将获得由于晓华老师亲自签名的新书《危机改革与崩溃:元明清七百年金融秩序》,评比截止时间:10月14日上午7点~
=================================
本期嘉宾:
* @于晓华教授 微博:鱼觉兽一号
本期主播:
* @石磊TheAttract 微博:石磊Attractor_MS
* @敏-姐 公众号:刘敏的咖啡馆
加听友群请联系小助理微信:TheAttractor_szzl
本期文稿:货币视角下的国运沉浮:元明清700年兴亡启示录
===============时间线==============
03:39 历史周期与复杂系统中的相变
历史演变中的因果关系而非简单的是非判断。历史人物决策受制于当时的约束条件,古代统治者的选择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具有必然性。可能我们只有观察历史的大周期,过滤短期噪声,才有可能看清历史的清晰走向。
07:31 全球化视角下的元明清历史影响
全球化对元明清三朝的影响深远,特别是南美洲白银流动更是牵动大明与清朝命运,以及蒙古帝国通过金融手段支撑军事扩张的经济逻辑。1275年泉州崛起为蒙古人征服世界的贸易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贸易主轴。
展开阅读:中国历史上共有五次全球化,自元开始,全球化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远,而全球化也是中国以外的外界变量对传统经验的挑战。
以下是我们整理了于晓华老师的关于五次全球化总结,全球化是理解元朝及此后的古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主播认为也是本书的创新与一大看点:
* 第一波全球化—元:蒙古军队在他们的军事征伐中和官商(史称“斡脱”​)组织建立了联盟:蒙古将士负责军事征伐,商人负责提供金融、信息和后勤服务。军队沿着斡脱的商业活动路线一路征伐,最后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斡脱也在蒙古帝国的支持下,形成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水陆贸易网络;
* 第二波全球化—明:1492年,当意大利人哥伦布的帆船跨过大西洋到达北美洲,在巨额贸易利润的激励下,全球大航海时代拉开了帷幕。葡萄牙人欧华利在1513年左右到了澳门和广州,开始和中国进行贸易。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海禁禁不住贸易,民间贸易早就如火如荼。到了1567年,明穆宗迫于现实,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在福建的一个小港口——月港开放对外贸易(类似后来的改革开放特区);
* 第三波全球化—清初: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成功,英国向全世界殖民,成为日不落帝国。尽管清朝想维持其封闭保守的体制,但还是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而被迫加入这一波全球化;
* 第四波全球化—清末~改革开放:19世纪后半期随着德国、俄国以及日本实现了工业化,它们加入全球化竞争,争夺殖民地以及国际市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危机;产业工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开始了全球性的社会主义运动,为工人阶级自身的利益而斗争。在经过一战后,苏联成立,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经济体,这标志着第四波全球化的开始;
* 第五波全球化—九二南巡之后:1991年苏联解体标着第四波全球化的结束,以及第五波全球化的开始。在这一波全球化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并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享受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贸易额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农村贫困人口于2020年年底全部脱贫,实现了小康社会。
12:43 蒙古西征与元朝财政体系
蒙古三次西征对深刻影响欧亚大陆政治经济版图,特别是第二次西征因窝阔台大汗去世而中断,避免了欧洲被征服的可能。此外,在元朝财政体系中,其农业税低,主要收入来源于商业税和专卖税,如酒税等,体现了游牧民族统治下的财政特点。
15:08 元朝贸易系统与全球化影响
元朝比较重视贸易系统的建设,包括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和全国官道的统一,马可波罗游记启发了欧洲对东方的探索,最终导致了哥伦布的航海和第二次全球化的开启。
19:10 货币制度与全球化浪潮的历史影响
货币制度一直在深刻影响王朝兴衰、全球化进程及财政政策。从保守封闭的中国到蒙古帝国引发的全球化,到白银贸易连接南美矿山与欧洲革命,货币不仅关乎国内经济,更涉及全球贸易,500年前的货币问题当下依然存在。
21:00 元朝纸币制度与财政危机
元朝首次大规模使用由中央政府发行的纸币,以白银和丝作为价值支撑。然而,由于巨额赏赐、内部争斗及财政计划外支出,导致财政危机。为解决财政问题,元朝采取了盘活资产、加税等措施,但这些措施触动了蒙古贵族的利益,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最终未能解决财政问题,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
26:08 元朝末年危机与崩溃
元朝末年,张士诚起义与财政危机并存。为解决资金短缺,朝廷试图通过发行纸币缓解,但这一措施加剧了通货膨胀。同时,地方势力利用叛乱索取资源,中央决策失误,如错杀力挽狂澜的宰相脱脱,导致局势失控。最终,盐引中断与大运河运输受阻,北方经济崩溃,通货膨胀严重,货币信用丧失,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29:35 元朝灭亡与货币信用崩溃
元朝因纸币系统失去信用、财政收入中断、恶性通货膨胀等原因导致经济瓦解,最终被明朝朱元璋击败。元朝灭亡后,明朝初期仍使用纸币,但因通货膨胀问题,逐渐被白银取代。1513年葡萄牙人来华,中国开始与世界贸易挂钩。
32:18 16世纪中国白银流入的全球路径
16世纪,中国通过三条路径获得大量白银:一是日本,因银矿开采与技术提升,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二是南美,西班牙在墨西哥等地发现银矿,部分通过吕宋岛与中国的贸易流入;三是欧洲,德国银矿及南美银矿经印度洋运至澳门,再与中国进行贸易。全球白银流向中国,无论本意如何,明朝已经加入了当时全球贸易网络。
34:53 明朝开关与财政危机
明朝因海禁政策导致财政紧张,为解决皇室子弟庞大支出,于1567年隆庆皇帝宣布开关,允许东南沿海贸易,大量白银流入,缓解财政危机。
39:09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与财政危机
明朝末年,因免税政策与重税压力,大量土地被投献豪强,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国家陷入严重财政危机,最终引发社会动荡。
41:10 17世纪全球贸易中断与中国经济危机
17世纪中叶,全球三条主要贸易路线同时中断:日本闭关锁国、欧洲30年战争、西班牙大屠杀中国商人及英国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兴起。这就导致中国白银流入骤减,引发固定资产暴跌、金融危机、税负激增、市场通货紧缩及粮食价格暴涨等一系列经济问题,最终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危机,加速了其灭亡。
47:46 闯王李自成入京治理的转变与危机
李自成初入京城时实施严令禁止掠夺的政策,旨在变流寇为坐寇,建立新政权的正统形象。然而,随着军队需求的增加,政策转向搜刮富户和百姓,导致信誉崩溃,最终陷入无法挽回的危机。这一过程也揭示了正反馈机制在正向与负向情境下的加速作用,治理模式对政权稳定性起到决定性影响。
51:28 货币属性与社会经济活力关系
货币作为价值手段和流通手段的双重属性,对社会经济活力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以元明清为例,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而非商品,在国际贸易以及其对国内经济中成为流通手段,但也会因为数量的增减决定经济整体的运行情况。再比如我们当下比较盛行的现代货币理论,如MMT,可能也是过于强调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而忽略其价值手段,从面有可能导致恶性通货膨胀问题。
56:40 清朝对外贸易与商人命运
清朝时期通过广州十三行开展对外贸易。但商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普遍比较低,在清朝的商人因需频繁捐款、交税、官商勾结而最终破产的现象比比皆是。
01:04:01 康乾盛世与白银危机:清朝经济内卷的根源
清朝中后期,人口激增与白银贸易失衡导致经济内卷,人均收入下降,生活水平受阻。中国的土地只能容纳2亿人口的数量,但当时中国人口已经达到4亿人。1820年前后,中国GDP占全球33%。白银作为货币,因鸦片贸易逆差大量流出,引发经济危机,加速与西方工业革命国家的经济差距。
01:08:03 白银升值与全球金融形势变化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白银在中国大幅升值有三大主要原因:鸦片流入导致白银升值、南美独立运动中断白银供应、以及欧洲白银套利动机消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国出现银贵钱贱现象,此时全球金融形势的变化和中国贸易不平衡已经出现严重矛盾。
01:10:47 嘉庆皇帝与清廷金融政策的失误
嘉庆皇帝错误地停止铸造铜钱以应对通货紧缩,反而加剧了市场萧条。林则徐提议铸造标准化银元以稳定货币体系,但未被采纳,最终因白银外流导致通货紧缩,促使中央采取禁烟措施。
01:13:59 鸦片与茶叶:英国崛起的经济密码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和茶叶交易双重获利,减少了金融成本,积累了大量资金,支撑了其全球殖民扩张,建立了日不落帝国,而没有像西班牙帝国一样步入的衰落命运。
01:15:43 清廷与西方使团交流失败的历史
1793年,英国使团携先进技术和礼品访华,因清廷要求下跪而未达成协议;1816年,另一使团沿运河游历,目睹中国社会贫困、两极分化现象,再次因下跪问题未获接见。这些交流失败预示着1840年后中国面临的挑战,经济萧条和高利贷问题加剧,最终导致鸦片战争。
01:19:58 晚清金融体制与历史转折点
晚清时期中国金融体制的落后及其对国家命运的影响。从1840年五口通商后外资涌入,到太平天国引发的多次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相比之下,日本明治维新后迅速建立现代金融体系,通过货币统一和中央银行成立,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虽有洋务运动,但未触及制度变革,导致金融深化不足,最终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国家走向衰落。
01:22:44 保路运动:白银危机下的社会动荡
保路运动的起源是因为川汉铁路筹集的1400万两白银因炒股亏损300万两引发民众不满,核心争议在于炒股亏损的补偿与铁路权益的抵押问题。这场运动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导致了影响清朝灭亡。最终,直到2010年宜万铁路(宜宾到万州)的通车,才标志着川汉铁路的建设正式完成,所以说,历史的复杂性超越了简单的价值观判断。
01:24:55 白银货币体系崩溃与金融秩序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1929年全球金融大萧条后,美国通过白银法案导致白银价格暴涨,引发中国白银外流,促使国民政府在1934年发行法币,标志着白银货币体系的终结。
如果没有健康的货币和金融秩序,就没有长久的文明。
附注:四个朝代(含民国)兴衰原因——
评价...

空空如也

小宇宙热门评论...
吃土的Sam
4周前 北京
42
1 感觉小宇宙*中信出版可以栏目化了,十分吸引已经卷起来了,和小酒馆这期先后脚发出,再次给敏姐的本期播客提纲打call;2 推荐一下播客《忽左忽右》的404期:关税、公债与英式财政国家的起源这期;3 自兰小欢后,宏观政经视角的学术著作很受追捧,推荐一下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还有《筚路维艰》《以利为利》;4 历史学家的经济金融视角,推荐下钱穆的《中国经济史》,《价格革命-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十分吸引也推荐过),张嘉璈的《通胀螺旋-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5 最后推荐一本最近读的小书,宏大叙事下的微观视角,《霓虹灯外-20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微观中的那些历史和近代视角下中国国际都市发展的经济历史脉络
詹凌
3周前 福建
15
听于教授讲完彻底被点醒了!一直以为王朝更迭是军事或政治的偶然,没想到藏着金融和财政的必然逻辑。 元朝靠纸币和斡脱制度构建贸易网络,却因货币超发饮鸩止渴;明朝借海外白银实现万历中兴,又因白银流入骤减被"一条鞭法"反噬;清朝摊丁入亩带来人口增长,却因金融体系落后扛不住全球化冲击。这些改革明明曾见成效,最终却成了抱薪救火,根源竟在视野局限于本土,没能跟上世界大势。 用现代经济学拆解七百年历史,把全球化浪潮里的货币、税收密码讲透了,这才是真正的"以史为鉴"!
Coral-F
4周前 广东
7
另一档节目国庆时刚听完 ,今天复工第一天看到十分吸引更新觉得很眼熟,原来都邀请了同一位老师,伴随今天复工也觉得没那么烦躁了,听得津津有味。对这种从经济和金融角度去解读历史觉得很有意思,准备找到这本书好好看了
普通主播CC
4周前 俄罗斯
5
小酒馆听完再来复习一遍
Edward羽
4周前 山西
4
从“危机”到“改革”再到“崩溃”,三个关键词把元明清金融史的脉络讲得清清楚楚,喜欢于教授的独特视角。为做了大量功课的主播点赞,如果能更深度地参与到于教授的讲授中就更好啦
Ice_t
4周前 上海
2
复工第一天的快乐是十分吸引给的 听得非常过瘾(¬◡¬)✧
将-来
4周前 重庆
2
小酒馆刚听完,接到复习一下
不二大仔
4周前 江苏
2
这期主题真的很棒,感谢石主播,敏姐和于教授。最近有本海外学者写的《崩溃》也很火,讲明末时候通货膨胀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儒家观念,使得我们国人看待王朝更替的时候,往往从昏君奸臣的角度来寻求原因,但其实跳出这些,从别的角度会有更全面的视角。很认同这期于教授的观点,当代人无法代入当时社会的约束条件,所以看法难免偏颇。其实从这期的货币视角看政府的组织能力,无论是中国后土地财政转型还是美国的关税战和黄金这几年的大牛市,都能找到背后的逻辑和矛盾。
Soong_2zha
4周前 广东
1
这视角很好哈,风起青萍之末,大军未动粮草先行,钱币不是必要的但是很重要的,经济发展好才是国泰民安
jadf
4周前 辽宁
1
https://www.xiaoyuzhoufm.com/episode/641b02a08aca9099d7092875
夏天的瓜_R7XS
4周前 浙江
1
这里要提醒下 清朝人口暴增还有个原因 引进了地瓜和土豆
HD776724g
4周前 北京
1
经济制度决定上层建筑,财政税收是国家机器运转的核心动能
东先森
4周前 江苏
1
十分吸引所讲的东西,真的很值得反复多次听,每次听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书记官
3周前 北京
1
部分内容逻辑不对,另外是很多观点缺乏史料支撑,过于开脑洞
Carol_3SpF
3周前 江西
1
我就说怎么感觉这么熟悉,原来在小酒馆也听过啦😜,听完小酒馆那期有个大概印象,回家过节的时候看到了家里的藏书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就好奇拿来翻了翻就看到里面讲起了鸦片战争的缘由因贸易而起。老师里面讲到的下跪这本书里面也有提及,知识就在这一刻串起来了,脑子里关于商业贸易的重要性就这么给点亮了,感谢老师分享,近代史和老师的书也要一起看,相互串联。(っ^‿^)っ📚
逍遥散闲
3周前 河南
1
1:07:51 虽然还没听完,但听到这里想要标记一下:真的这一期的观点和石磊之前提出的货币是流量而不是数量的观点有着极高度的适配性。我甚至觉得这就是石磊之前观点在历史生活中的影响和实践。
腿毛飘飘
3周前 加拿大
1
非常精彩 感谢
Mars98563
3周前 湖南
1
谢谢。
双鱼_tqYo
4周前 陕西
1
00:00 如果没有健康的货币和金融秩序,就没有长久的文明。 快速浏览了 shownotes,打算先赞后听,然后看看要不要买书。 持续关注货币视角的历史,想起 Roger Lowenstein的《Ways and Means: Lincoln and His Cabinet and the Financing of the Civil War》。这是一本关于林肯政府如何为美国内战融资的历史著作,由Penguin Press出版。
想飞的大笨象
3周前 广东
1
这一期是不是哪一期的重新剪辑的,很多都听过,不过再听一遍依然有很多收获,知识点太多,一次吸收不了。 关于英使礼仪之争,学届还有一种说法,不是争天朝上邦的地位(或不仅仅),主要是涉及皇帝的礼仪,这个关乎到皇帝的权威性。君主之间不用跪拜,但大臣见到君主必须下跪。 英国使节说,如果大清大臣见到英国君主,是否下跪,清大臣毫不迟疑说,会。好像英国使节拿出英王画像,清大臣立刻对着画像跪拜。 俄罗斯大臣就没有纠结跪拜与否,觐见清皇时一样跪拜。清大臣出使俄罗斯见沙皇也跪拜。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