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3:“投资人也对宏大叙事PTSD了”

大北窑14F

前几天,投资圈自媒体人“数星星的星哥”在微信文章里描述了这样一系列场景:过去投资人愿意相信被投企业“虽然可能长期不赚钱,但不代表做的事情没有价值”,现在投资人会高度怀疑这样的项目在琢磨“ToVC”;过去投资人愿意相信被投企业“估值高一点没关系,重点还是看成长性”,现在投资人只相信“估值为王”,有很明确的“高于X亿不看”的红线…… 类似的案例一通梳理,星哥忍不住把感叹放在标题里:过往的融资话术正在被快速祛魅,投资圈正在告别宏大叙事。 当然,我承认创投圈确实有这样的趋势,创业者们普遍感觉市场上的钱正在变少,变得更谨慎,更两极分化,以至于自己变得很弱势——之前说“尽调之前请先打1000万”这件事,仔细想想就是投资人们变“现实”的另一种极端体现。 但话分两头,其实被祛魅更厉害的,是投资人这个群体。最近几年,投资人们假装做尽调、假装看项目、看元素周期表投项目,先后成为了创投圈公共谈资。到前不久的“偷听事件”,类似的讨伐声更是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群拥有优秀教育背景、出过国、见过大世面、管理过大钱的聪明人,怎么看起来越来越像互相耍小聪明的“草台班子”? 本期嘉宾:华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 方亮;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投中编辑 张楠;投中编辑 蒲凡 要点速览: GP的嘴,骗人的鬼?(01:39) 路径依赖是万恶之源?(09:37) 很多问题今天才曝出来,这才很奇怪(15:57) 资本市场,天然没有按下刹车键的人(23:16) 这个时代还需要投资人保持“侵略性”吗?(31:04) 技术主导的年轻投资人,活得更舒服了吗?(37:35) 让我们给新体系的建立,扔一块砖(47:16)

50分钟
1k+
2年前

vol12:“质疑王岑、理解王岑、成为王岑”

大北窑14F

“王岑”,当下投资圈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从职业履历看,他成名很早,从最早在天图资本时期就是知名的消费赛道投资人,连外号也有进化路径,一开始叫王连锁,后来叫消费王,可以说在消费投资赛道上拥有独树一帜的个人品牌。他产业根基扎实,没有换过赛道,有不少案例傍身,包括周黑鸭、百果园等——然后大概是新消费泡沫破裂之前,他慢慢淡出了。 他成为了博商教育的“签约导师”,做自媒体、抖音卖课、打造个人IP,把自己从业几十年来的经验以199元的价格卖出去。人们传言他“当主播赚的钱已经超过了他当投资人赚的钱”,有人犀利地指出“他为自己背后的fund逆势完成了募资”…… 很多人认为这样的经历具有极高的样本意义。认为通过对“王岑”进行充分的研讨,可以读懂投资圈的真正价值。其中更有一部分人选择跳过“思辨环节”,试图将“王岑”的经历转变成自己的经历,小红书、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上出现了大量以“投资人”为title的账号。 等到再加上吴世春带着脱口秀意外出圈,似乎已经没多少人再把“质疑王岑、理解王岑、成为王岑”当做一个纯粹的段子。“投资人的尽头是网红”正在从自嘲变成一门显学,摆上了每一位投资从业者的课桌。 本期研讨会成员:NewMoney研究所主理人 王博轩;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总编辑董力瀚;投中网编辑 曹玮钰;投中网编辑 蒲凡;孙辰昕 跨境电商SeaOne创始人,前红杉资本/光源资本投后管理专家(没来) 要点速览: 当初人们为什么“质疑王岑”?(01:45) 王岑能提供干货,但短视频只能承载“情绪价值”(15:00) 同样都是导师,王岑和张琦的区别是什么?(19:19) “成为王岑”的可能性,高吗?(28:40) 王岑的特殊性被大大低估了(36:53) 到底是谁在尝试成为“网红投资人”(48:51) 投资可能并不适合“网红化”(53:46)

67分钟
1k+
2年前

vol11:“刚叔,提到罗永浩,你像个情感受伤害的人”

大北窑14F

最近几年,知名连续创业者罗永浩几乎完成了蜕变。他不再造手机、卖电子烟,转身上综艺、开直播间,把“行业冥灯”这个群嘲而来的封号主动地贴在自己身上,带着“真还传”这个谐音梗把“欠款6个亿”从负面新闻硬生生地掰成了“传播素材”。观感上,人们已经习惯于把他形容为一个有经历、有故事的“正面人物”,而不是此前那个标签复杂的“争议人物”。 直到郑刚老师的小作文出现。 今年1月7日凌晨,罗永浩老师的早期投资人,紫辉创投创始人郑刚老师忽然在朋友圈里发表小作文直指罗永浩的“真还传”纯属虚构,其行为包括且不限于三年不开董事会、股东会,不跟投资人通报情况;势利眼,跪舔美元基金;对遭遇巨额损失的锤子投资者们提出了非常“不地道”的补偿协议,试图用AR公司细红线的“百分之几的股权”,换取投资人们“放弃几十亿的回购”。 这个小作文瞬间把罗永浩“敲回”了争议舞台,郑刚老师也持续不断地更新着小作文版本。最新的版本出现在9月24日凌晨,郑刚先生指责罗永浩再一次违背承诺,原本双方已经约定商讨一桩悬而未决的欠款——郑刚先生曾经借款1500万元人民币给锤子科技,用于支付员工工资、供应商款项等——结果人虽然等来了,但现场来的两位代表只是来谈“先决条件”的,都没拿到能够解决事情的委托权,能做的就是一直强调“不要让媒体参与”。 这股愤怒也开始逐渐兑现成“实质性举措”,有媒体援引知情人士透露,包括紫辉创投在内的12个主体已经在8月28日正式向北京仲裁委员会提出,以罗永浩为被申请人的仲裁申请。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和几位老朋友们决定直接找郑刚先生聊一聊,问问他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愤怒?罗永浩到底触碰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禁区?投资人们基于什么原因选择触发“回购”拥有明显维权、止损意味的条款?投资人们为什么执着于在“道德”层面指责罗永浩?9月23日在三里屯的咖啡店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本期嘉宾:紫辉创投创始人郑刚;投中网总编辑董力瀚;前经纬VP&知乎大V 庄明浩;生物医药投资人兼作家小野酱;投中网编辑蒲凡 要点穿梭机: 郑刚为什么一定要打破“商业礼仪”(02:25) 老罗为什么对投资人表现出强烈的“不信任感”(14:31) 天使投资人总有一种很悲情的底色(17:19) 回购非常普遍,个人无限连带也并非罕见(25:46) 很多创业者并不是真正的“创业者”(32:00) 老罗是一个很难接受改变的人(37:58) 9月23日在三里屯到底发生了什么?(45:04) 老罗很有钱,但拿钱随缘(49:56) 这一场仗,背后是天使投资消亡史(55:21)

63分钟
1k+
2年前

vol10:“投资人得差成什么样,才会被到处挂?”

大北窑14F

“投资人需要懂业务吗?” 这是一个很容易吵起来的问题。自从出了“想尽调先打1000万”这档子事儿,创投圈里目前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派。一派坚定地支持创业者们的诉求,认为“尽调先打1000万”好比投资圈的“照妖镜”——有实力的在谈投资条款,没实力的在骂街——然后旗帜鲜明地支持投资人们基于新的产业环境进行自我改造,包括“投资人集体下厂子”“投资圈开价100万,招聘理工博士”。 另一派则纷纷指控起起被创业者们霸凌的恐惧。大家整理的项目方语录包括“如果你的了解程度只有这样,那我们没啥好聊的”“不懂就不要乱说”“不要把我们和低端的XXX混为一谈,别聊了”“技术原理不方便透露,你了解我们是全球领先就行了”——这些回忆交织在一起,又进一步形成了一个发人深省地提问:如果我又有钱又懂业务,还要你干嘛?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攒这样一个局,邀请投资人和“有高技术门槛”的项目方,当面锣对面鼓聊明白在传统的投资时代,投资人懂业务到底能够给工作带来多大的提升?在当下这个时代,投资人不懂业务到底又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从被投企业的角度出发,如果接触到的投资人不懂业务,能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当被指责为“外行”的时候,投资人应该如何应对?当指责别人“外行”的时候,指责方实际上是在表达什么? 当然没想到这期节目录制完成之后一语成谶。后半段快收尾的时候我假设了一个场景,问“投资人会不会因为太不专业,反手被项目方挂朋友圈”,结果庄老师即答“那个投资人得差到什么程度,才能激发一个创业者一定要在相对公开的方式表达这样的内容”——你看看没过两天,就有人跑到腾讯会议室里,旁听路演了…… 本期邀请嘉宾:前经纬VP&知乎大V 庄明浩;生物医药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yogorobot CEO助理 王嘉凌;香港大学机器人专业在读博士 康健; 要点穿梭机: XX产业的第一股,有啥意义(02:52) 以机器人为例,行业常见的误解有哪些?(07:21) 你会试着去修正投资人的认知吗?(13:11) 承认自己不懂,对投资人来说可能更重要(17:48) 为什么“懂”这件事,会让人感到痛苦?(24:30) 评价一台冰箱,需要懂制冷吗?(29:16) 被指责“外行”了,怎么办?(35:42) 该不该“苦苦追求”项目方(42:45) 该不该要求创业者“懂投资”(50:22)

58分钟
1k+
2年前

vol.9:“我骂一句瑞幸茅台牛逼不过分吧?”

大北窑14F

茅台和瑞幸联名推出的酱香拿铁火了,而且火得非常霸道: 9月4日,瑞幸咖啡宣布与贵州茅台达成战略合作,联合推出了一款“酱香拿铁”,每一杯都含有53度贵州茅台酒,然后从9月4日上午瑞幸正式营业开始,朋友圈几乎每个几分钟就会出现引有蓝红色大LOGO的包装袋——可以说几乎就在一瞬间,无数人收获了人生当中第一杯茅台。 这种久违的热闹场面,我觉得这场狂欢如果仅仅是简单地用“一次成功的事件营销”来解读,实在是有些太无聊了。尤其是在围观了无数群聊和段子后,我发现有很多问题非常适合借着这个难得的样本寻找答案:比如消费投资人的信心们回来了吗?这是消费市场复苏的信号吗?联名营销是目前最好用的流量密码吗?为什么人们在期待经济复苏的时候,却有很多人迫不及待地认定“翻车了”? 于是我组织了一场播客马拉松,在一个开放的线上录制房里,等待着朋友们的上线。听听大家从自己的职业、生活经历、消费习惯来聊聊他们对今天的感受。 本期嘉宾:投中网总编辑 董力瀚;生物医药投资人兼作家 小野酱;新消费行业资深观察者 张静远;猫头鹰喜剧主理人 史炎;知名商业自媒体人 吴怼怼;美妆品牌出梅主理人 臀总;投中网编辑 张楠;投中网编辑 曹玮钰;头部MCN商务总监&《末日狂花》主播 潇潇 要点速览: 董力瀚:我也喝过豆汁冰滴,舶来品文化的命运就是等待消解(00:46) 张静远:平价咖啡走到头了,瑞幸要主动制造疏离感(13:13) 史炎:如何用一个恰当的比喻,来形容茅台联名瑞幸(16:20) 吴怼怼:瑞幸做的是营销,茅台做的是业务(24:12) 臀总:“科技”奶茶这件事,值得担心吗(32:36) 投中编辑部:消费投资人的信心,不是一次营销能拉动的(37:52) 潇潇:如果我做出这样的case,我可能骄傲一生(48:20) 小野酱:茅台是末日松茸,瑞幸拯救有闲阶级(59:00)

63分钟
7k+
2年前

vol.8:“科学家创业,先离投资人远点”

大北窑14F

内什么,还记得LK-99吗?就是传闻中由韩国科研团队寻找到的室温超导材料,虽然现在我们都知道整个事件很像一场围绕着“摘学术果子”引发的乌龙,上至韩国超导协会下至全球各大科研团队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证伪,但我觉得这件事仍然值得复盘——因为你能明显得感受到,人们在“投资科学家”这件事的认知上,有着巨大分歧。 巧合的是最近一段时间,投资热钱似乎也都在涌向“科学家”。仅在8月——大疆教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收获人生中的第一个IPO,固高科技在创业板上市。盘中最大涨幅达566.67%;华硼中子创始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王盛,带着全新的恶性肿瘤治疗方案融资过亿;华中科技大学眼科教授李斌的纽福斯生物在8月份融到了C+轮,整体规模接近7个亿;顺为资本看好钠离子电池,于是在这两天刚刚复投了武汉大学的曹余良教授…… 因此我决定将话题展开,试着尽可能还原“投资人”在一场科学发展中的“真实定位”。 本期嘉宾:生物医药投资人小野酱;甬江实验室技术经纪部部长、元素投资合伙人耿斌;拓金资本合伙人李超;投中网总编辑 董力瀚;投中网编辑 蒲凡 要点提示: 硬科技投资人如何看待LK-99?(02:05) 硬科技投资多了一层判断难度(07:57) 硬科技主导的时代,需要新的“识人”方法论(12:13) 科学家变成企业家,投资人其实无能为力?(19:43) 所以早期硬科技项目,应该离投资人远一些?(24:20) 科学家创业,什么时候应该算账?(26:51) 其实你投的可能不是科学家(32:28) 李泽湘们会改变风投圈吗?(41:49)

51分钟
5k+
2年前

vol.6:“投资人集体去成都,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大北窑14F

本期「投中吐槽大会」就将沿着社交网络上那些关于网红城市的讨论、那些夹杂着各种标签的都市传说,复盘一座城市的经济学价值,以投资人、创业者的视角来解读城市在商业决策里的角色。 本期嘉宾:投中网编辑 竺晶莹;生物医药投资人兼畅销书作者 小野酱;知名脱口秀演员兼现役创业者 史炎 本期精彩要点: ·从上海是中国最早的“网红城市”。一个证据藏在英文词典里,Shanghai曾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一个动词被收录,用来形容“被误导而产生奇幻漂流”的体验。而今天,“网红城市”的成型仍然没有摆脱这种特殊的路径,这个标签或许意味着这个地区没有到达一个“发展特别均衡”的状态。(02:25) ·网红城市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被动策略”。因为成为“网红”最重要的资源“注意力”,本身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就像资本的热钱一样,它总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配置,这就让“网红城市”的机遇无法主动创造。包括淄博在尝试以“烧烤”出圈之前,也曾经尝试过以“蹴鞠故乡”等方式寻求关注(08:07)。 ·除了“被动策略”,“网红”更是是无法被复制的非标品。温铁军教授曾经这样讨论过“社会科学”概念的矛盾之处,即:“社会科学之所以不能称之为科学,是因为社会科学是不能被实验的”“科学一定要在给定的条件下沿着一条技术路线得到一个既定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可以被重复实现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淄博经验”仅供参考,无法复制(12:38)。 ·“网红城市”诞生在web3.0时代,是内容载体足够丰富,大众注意力彻底线上化的产物。这会导致一个结果,全产业链里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在被无差别地曝光,不断地被纳入到交易当中,“所有资源全部被资本化”。很多的新的投资点就此出现——当然这更考验投资者的“功底”,因为要追求更高的收益率,本质最主要还是要发现稀缺的东西,发现水面下的项目,而不是去轮盘水面上的项目。(19:37) ·成为“网红”对于一个需要融资的创业者,重要吗?可能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他会获得对大众市场的定义权。也可能不重要,因为投资要追求独特性的。尤其是在文化消费类赛道上,投资者会经常发现项目的独特性和它的规模性是相反的。(26:00) ·你希望你工作生活的地方变得网红吗?对于这个问题,市民、消费者(旅客)、创业者、投资人的答案一定会产生分歧。海明威的一句话,或许是我们面对“大网红时代”最好的态度——“不要去寻求刺激,让刺激找上门来”——最好的方法就是接受这件事情,然后思考“对策”。(32:03) ·VC集体去某个网红城市的内在动因是什么?首先是一线城市的机会已经饱和,其次是过去以60后年龄阶层为主导的老派VC/PE们已经跟不上新的时代发展要求,促成了一批新基金与“新一线”一拍即合(39:30)。 ·如果没有网红,城市本身的意义是什么?社会学名作说“稀缺虽然短期内带给我们专注,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变得不那么有成效”。具体到淄博,我们可能会遗忘了淄博曾经是一座在疫情期间,为全国提供充足“布洛芬”供应的英雄城市;我们可能会忽略了淄博的走红,更强调了“人口净流入”的重要性(49:08)

55分钟
99+
2年前

vol.5:“风投还要个人回购?你们也太不专业了吧”

大北窑14F

最近,投资市场流传着一个恐怖故事,说是某头部投资机构把“创始人个人回购”条款,设置为了IC过会的必要门槛,气得创始人直言这家头部机构“专业能力不行”——把投资回购绑定到自然人身上,这不就变成了“债”,变成“对赌”了吗? 消息传开后,网友们还热情地补充了不同版本、但同样恐怖的回购故事。比如有的投资机构在认购创始人手中老股的同时,会要求创始人把收到的这笔钱再投到该机构的新基金里面,还要签个人无限连带;有的机构则会在尽调的时候,要求创始人提供抵押物,上至佘山别墅下至商品房房产证。 引得围观群众们止不住地感叹:现在的创业者也太难了。 本期研讨会成员:投中网总编 董力瀚;创享投资合伙人 朱春涛;清控华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 方亮;生物医药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 小野酱;投中网编辑 蒲凡 时间线速览: 头部的创投机构,居然要求自然人回购?(01:10) 最好的交易状态,就是双方各有不满、又保持推进(10:50) 要求企业家回购,金钱的特权?(17:23) 创投圈里,人们对节奏的理解出现了差异(25:50) 投资人的“专业性”,到底是什么?(30:25) 专业性的失效是不可逆的过程(44:00) 一个担忧:投资正在被无限附加(49:47) 到需要创新的节点了吗?(54:49)

61分钟
99+
2年前

vol.4:“投资人的精神内耗,连马斯克也不例外”

大北窑14F

4月初,马斯克拉着数名顶着图灵奖光环的科技界大佬联合呼吁“暂缓GPT5的开发”,扬言当下关于AI的竞争发展超过预期,人类出现了对人工智能失控的可能。但有人认为马斯克的呼吁并不是为了人类,而是一次典型的“精神内耗”。 理由是马斯克虽然是OpenAI最早期的投资人之一,曾经注资1亿美元支持OpenAI的研发。但由于早期OpenAI定位为非盈利机构,且当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远远无法提供实际生产力,马斯克在首笔投资烧完之后选择了果断退出——这个“神操作”很大程度上导致了OpenAI“妥协”,将自己改造成了一个“有限盈利机构”,按照商业逻辑做了新的创业模型,吸引了微软纳德拉的注意,最终伴随着CHATGPT的爆火成为了风头一时无两的“估值放大器”。换句话说,马斯克似乎在用“联合抵制”的方式在给自己的“投资失败”争取时间。 本期嘉宾:清控华义创投高级投资经理方亮;生物医药投资人兼畅销书作家小野酱;投中网资深记者张楠 时间线速览: 投资人的两种内耗:投了操心,不投后悔(01:01) 马斯克陷入了“投资人的经典精神内耗”吗?(10:34) “好学生”性格带来了投资圈的精神内耗(15:23) 精神内耗可能是因为太年轻了(23:20) 集体内耗代表着结构性机会的出现(28:41) 我们的肉眼观察和心理预期总是有差异(34:20) 投资人精神内耗,媒体应该背锅吗?(43:53)

56分钟
99+
2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