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出话题的节目,结果通常都是用一整期的时间在尝试把问题提明白,既开不好头,过程也波折,这期也不例外。其实这个问题在每次我想抛出这个话题的时候自己就会遇到,那些困扰绕我时间很长程度很深的问题,总让我觉得很难用简单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大概就像你很难用一些简单的标签描述你最熟悉的家人,爱人和朋友。 去年夏天我在身上填了两个纹身,其中一处是我的偶像约翰·克鲁伊夫先生的一句话:“Quality without results is pointless, results without quality is boring”。我想,还是这句话最能表达我的那个偏执。 我的感觉是,对于每个人来说,生活和工作中多多少少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对于目标没有疑问的情况下,会因为自己的特性而对过程或者过程中的某些维度产生偏执。在你独自完成任务时,这应该并不太构成一个问题,最多也就是折腾你自己。但在你需要与别人协作时就很麻烦,你不能指望其他人理解你这个偏执,更不能奢求认同,于是你由你的这个偏执出发表现出的行为,几乎带来的就是某种程度的冲突。更难的是,你会发现并且认可,你所偏执的这个维度和大家面临的目标真的没有直接的依赖关系,至少建立不起任何因果关系,而你又渴望达成那个目标。 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 这就是我在这期节目里想聊的问题,所以请大家忘了节目前几分钟开题说的话,尝试去体会你有没有感受过这样的问题。以及,你的某些偏执给你带来类似的困扰和烦恼时,你是不是更爱它了。
自己的演技,或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资源。 会“哭”在职场上是一项技能,对会“哭”的人,人们或是同情、怜悯,或是迁就、忍让,往往能够让会“哭”的人得逞。 但在长期来看,经常“哭”的人如果习惯这个方法,可能会失去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也可能因此影响自己的能力成长。 会“哭”并不可怕,但如果资源的分配方,一直纵容这种情况发生,那么势必会造成其他人因为不公平而产生不满,导致团队整体的效率下降和不和谐,所以作为领导家长应该擦亮眼睛。 经常“哭”肯定是不好的,但我们应该再讨论个问题,偶尔“哭”一下会不会更有益身心健康呢?
今年是汶川大地震的十年祭。这让我想聊一聊十年前引起轩然大波的范美忠先生。 当时他凭着博文和对各种评论的回应,让举国上下各色人员一起痛骂。北大说以范跑跑为耻,教育部门要求他不得再任教。各种社区、节目、报道,都在讨论他的说法,大多措辞激烈。 十年前,我还仅仅是一个十几岁的学生。这十年过去,能看到自己经历的事情多了后,在许多事情上的态度变化。再回忆起08年,不得不说那是对国人很重要的一个年份。诸多的事情,以那年为开端,其中之一就是全民在网络上关于各种道德问题的大讨论。那个时候,这些讨论也如同一个刚刚成年的稚嫩年轻人一般第一次步入这个社会。十年过去,这个年轻人成熟一些了吗? 重新思考范跑跑事件,或许能找到一些回答。
上一期,两位主播又一次面对同一事物理解不一致的问题。录制结束后,我们尝试着梳理了下这里面的原因,也就有了这期节目。 人与人的交流虽然方式很多,但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语言来进行,听说读写。语言的本质是用来交流的一个媒介。既然是媒介,自然就有它的工具属性。既然是工具,那必然有为了效率做出的一定程度妥协。 人类太把语言当成理所当然了,于是就忽略了语言本身的这个局限性。我们无法理解很多人的做法、说法,有可能就是因为我们虽然用同样的词汇描述同一个事情,但其实在谈论的根本不是一个东西。这种情况如此常见,让我觉得语言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脆弱的存在。我们生活在脆弱带来的种种影响中,但其实没有太认真在意过。 这是主播们难得会达成一致的一期节目。
自从同学举报导致某阳事件被复核之后,似乎北大就没清净过。从岳同学因要求公开该事件信息被“处理”,到各种声援岳同学的信息被和谐,再到5月4日北大百二十年校庆上任北大校长的某先生念白字,进而又在其道歉信中大放“焦虑与质疑不能创造价值”之厥词。这一系列事情是引发我想聊这期节目的直接原因。 如果说更深入一点儿的原因,大概是由此回顾自己大学生活时发现了诸多遗憾。其中最大的一个,恐怕就是那个时期,未能在思想上与这个时代建立几乎任何联系。在我眼里,我的本科四年,只活在青春无知、学习恋爱、同窗情意以及自己很野蛮的冲动和幻想里,与青春年纪息息相关,与时代社会毫无关联。同时我认为,如今的大学和大学生们,恐怕并没有好到哪里。 我觉得这很糟糕,所以纪念五四运动的青年节过去的第一期,提出录这样一个话题。其实想到了好多希望拿出来聊聊的问题,比如大学在社会中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使命,大学应该对学生的什么负责,对于思想甚至思潮的启迪和引导是否是大学的核心,一个民族——假设民族是有意义的——拥有怎样的一批大学才是健康的,人类拥有怎样的环境提供给年轻人才是健康的,等等等等。但是问题提的不清楚,导致一期节目的时间聊的激烈有余却不尽兴。 于我自己来说,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但从主观感受上我觉得,在那样体力充沛头脑灵光无知无畏的年纪,妄想把自己的思考、志向和行动与时代联系上,似乎更浪漫一些。 在此尝试更清楚抛出这些问题,有缘看到的同志们,饭后闲谈时或许可以聊上一聊。
这一期聊的东西,一时还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总结。在某个时刻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长期地处在对现实生活不满足的一种状态里。虽然这些年生活也变化不少,拥有的东西也多了不少,但是那种不满足感却时时刻刻都在。 随时随地地想着是否会有更好的状态,更好的机会。想着未来怎样才能比现在更好。计划着将来能够有自己更喜欢的工作、居住条件、日常生活…然而这些事情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是个头?似乎又不太明确。 曾经也是一个没有太多期望的人。如今这种情况,还是让我产生了不少的疑惑和不安。不知道大家又是否都是这样,也不知道这样是否有什么利弊。所以,在这期节目探讨和分享了。 这期两位主播还是给了我不少的启示。虽然结论是“欲望与现实的不匹配”这种听起来有点老生常谈的东西,但是这种启发的过程,还是让我收获了一些新东西。
从电视、报纸到广播、路牌再到电脑、手机上,广告技术伴随着我们不断成长,可以说广告无处不在。 广告是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就已经记住了那些品牌,虽然很可能你自己觉得广告并没有用。 那么问题来了, 要买二手车,你想到了啥? 怕上火,你喝啥?困了累了,你喝啥?今年过年不送礼,要送你就送啥? 牙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嘛嘛想,您用的是什么牙膏? 营销人大展身手,千方百计的想通过广告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虽然这些广告让我们记住了,但却有一些广告创意经常让人哭笑不得,有的时候甚至很恶俗。 比如“恒源祥,北京奥运会赞助商,鼠鼠鼠……牛牛牛……虎虎虎……兔兔兔……龙龙龙……” 呃,这个真的很想砸电视的,要命的是后来人家还会问: “你没事儿吧,你没事儿吧,你没事儿吧,你没事儿吧,你没事儿吧,你没事儿吧……没事儿就吃溜溜梅” 我摔,我这暴脾气,嘿!
这期本来是蹭今日头条等4款APP被要求从应用市场下架整改的热点,但两周之前录的节目,到今天热点已然换了好几轮了,立刻组织录一期关于中兴和国产制造业的节目,又实在不是我们电台的行事风格。 另一个跟预想不一致的是,本想很紧形式响应号召落井下石酣畅淋漓的批判一通今日头条的,结果聊成了产品的正义性。 产品是的确需要正义性的。 特别是在今天的社会形态下,人与人在物理世界面对面交互已经越来越少,绝大多数的祈使、交付以及种种互动和协作,都是借助各种产品完成。于是产品,特别是被大规模使用的产品,除了承担其功能层面的使命之外,也不同程度的承担着对于用户群体所造成的影响层面的责任,因为群体意味着很多。而这个层面的问题,又是很难评价和考量的,我们试图找到一个好产品的标准。 所以你心目中的好产品是什么样的呢?
相信在华人世界甚至整个国际范畴,有无数来自媒体介绍张国荣先生生平事迹、艺术成就以及各界评价的材料,也有无数来自歌迷、影迷表达喜爱和思念的文章。以芥末章鱼电台一贯的工作状态,也很难有更多关于哥哥的信息呈现给大家,但我还是非常想录这样一期节目,在哥哥离开的第15年,表达对我心目中华人第一巨星的尊敬和怀念。 尽管为了这期节目做了电台开播以来最充分的一次准备,但仍然觉得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情,就像此刻写推送文案的时候,总觉得词穷。 除了节目中提到的演艺生涯的成功和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还流传着众多关于哥哥热衷公益和杰出人品的事迹。娱乐评论人肥罗大电影在百度TA说发表了一篇名为《15年了,为什么我们还在想念张国荣?》的文章,开头一段话的很好,在此引用:“是啊,张国荣也不过是唱歌的,演戏的而已,但这样的巨星没了,就没了。而他之所以成为巨星,不仅是因为那些歌,那些电影,那些绝世风华,而是这个人活着的时候,把做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15年了,为什么我们还在怀念张国荣?因为‘你不曾真的离去,你始终在我心里’。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今夜的北京大雪纷飞,发出这期节目表达思念。
大多数人的30岁左右应该刚刚是刚刚组建家庭,事业正在紧张爬坡阶段,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年纪。但不知道30岁左右的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身边最好的朋友突然间告诉你,他得了癌症,你会是什么样的反应。 可能大家第一个反应都会是很意外,想立刻去见他,然后去考虑如何帮助他。我不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样子,但仅仅想想就会觉得很害怕。更不敢想的是,如果得知自己得了癌症又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我在收到朋友信息时,已经是他在治疗成功并恢复健康之后了,但在埋怨他隐瞒消息的同时,仍然会很不安、很替他担心,然而更悲伤是,同时还收到了另外一位朋友得了良性肿瘤的消息。 从来没有想到这种事儿会离自己这么近,而且是在这么年轻的朋友身上。 这一年,因为各种原因,长期在各家医院中奔波,见到了很多病人的痛苦,也见到很多暴露人性的丑事,也看到了一个病人让一个家庭陷入混乱的事实。 像《生命不能承受的36岁》一文中所说,生命如此脆弱,你永远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来。 所以,面对这并不遥远的重病,我们聊了聊自己的感受。
节目的质量没有最低,只有更低。对,就是每当我提出这类话题的时候。 这一期提出了我的个人问题,希望译泽和娜娜主播帮忙剖析:我觉得自己沉迷于网络小说和手机游戏,想放手又觉得空虚,不放手却又没那么爽的状态。 那个,正在拿着手机的你,是不是正在沉迷于刷手机? 我的沉迷并不是不务正业,而是在正常工作和生活职责完成后,充分利用一切闲暇时间那种。例如吃饭的时候,开车的时候,走路的时候,上厕所的时候……沉迷 在两位主播看来我这样的状态还可以,并没有影响到什么重要的事儿。他们的问题是,我到底是因为看小说本质上就不爽,还是因为看网络小说没有营养,浪费时间而自责?而另外一个猜想是,或许我的潜意识在在逃避某些东西,才会去找一些事情填补某一段空闲时间的。 呃,现在我也没想明白,但是至少知道往哪个方向想,也是进步。这大概就是芥末章鱼对讨论本质带给我的价值吧。
我其实特别喜欢学习和讨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从历史、语言、地理、政治上,找到一些解释和一些偶然。我也喜欢观察和了解动物,感受它们特有的能力、性格和关系。研究这类问题可以给我带来极大的乐趣,尽管它很困难,尽管几乎没有办法确定某种答案的正确性。 但对于直男这个物种来说,有一种差异理解起来是更困难的,甚至可能是根本无解的,那就是某些集中在女性朋友们身上特质。于是这期节目,为了庆祝广大女孩儿、女神、妇女、女王、小公主的节日,我们充满勇气的展现了直男这种病的症状,讨论了从拉手上厕所到情绪化、对于某些细节的变态敏感等诸多不理解的问题。在此由衷的感谢本期嘉宾三元桥结衣小姐,一是不杀之恩,二是耐心的听取我们的问题,并认真的给了很多理性的解答,尽管仍然很难理解…… 然后我几乎确信,男人和女人对待所有信息的方式,有着截然不同的最底层逻辑。 再次声明: 芥末章鱼发自内心的尊重女性,高度肯定和赞扬女性的美和社会地位,节目中谈及的所有现象,如果是带有消极色彩的,则一律与本电台女性听众无关。 本电台所有女性听众最美,祝你们节日快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