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终于经过一周的折腾从米国回来了。 没有实现娜娜主播让我在米国用翻译机找大妞录节目的愿望,一点都不可惜。 因为工作短暂的去了趟芝加哥,没有深入的了解当地文化,也没有到处旅游,这期跟两位主播浅浅的聊了一下这次的经历。 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城市的各个方面完全低于心里预期,那里又危险、又没感受到哪里发达、也没感受到人民热情、消费(小费)也是挺高。幸好我拒绝了公司领导和家人放我假多玩儿几天的建议,我毅然决然的表示为了好好工作,抓紧回来,恩,一刻都不想多待。 比较有趣的经历在节目里面聊了,欢迎听一听。
在北平与青岛住家的时候,我永远没想到过:将来我要住在什么地方去。在乐园里的人或者不会梦想另辟乐园吧。在抗战中,在重庆与它的郊区住了六年。这六年的酷暑重雾,和房屋的不象房屋,使我会作梦了。我梦想着抗战胜利后我应去住的地方。 不管我的梦想能否成为事实,说出来总是好玩的:春天,我将要住在杭州。二十年前,我到过杭州,只住了两天。那是旧历的二月初,在西湖上我看见了嫩柳与菜花,碧浪与翠竹。山上的光景如何?没有看到。三四月的莺花山水如何,也无从晓得。但是,由我看到的那点春光,已经可以断定杭州的春天必定会教人整天生活在诗与图画中的。所以,春天我的家应当是在杭州。 夏天,我想青城山应当算作最理想的地方。在那里,我虽然只住过十天,可是它的幽静已拴住了我的心灵。在我所看见过的山水中,只有这里没有使我失望。它并没有什么奇峰或巨瀑,也没有多少古寺与胜迹,可是,它的那一片绿色已足使我感到这是仙人所应住的地方了。到处都是绿,而且都是象嫩柳那么淡,竹叶那么亮,蕉叶那么润,目之所及,那片淡而光润的绿色都在轻轻的颤动,仿佛要流入空中与心中去似的。这个绿色会象音乐似的,涤清了心中的万虑,山中有水,有茶,还有酒。早晚,即使在暑天,也须穿起毛衣。我想,在这里住一夏天,必能写出一部十万到二十万的小说。 假若青城去不成,求其次者才提到青岛。我在青岛住过三年,很喜爱它。不过,春夏之交,它有雾,虽然不很热,可是相当的湿闷。再说,一到夏天,游人来的很多,失去了海滨上的清静。美而不静便至少失去一半的美。最使我看不惯的是那些喝醉的外国水兵与差不多是裸体的,而没有曲线美的妓女。秋天,游人都走开,这地方反倒更可爱些。 不过,秋天一定要住北平。 —— 老舍 《住的梦》 相比于极热的夏和极冷的冬,春秋显得特别丰富。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多多少少都是不同的,比如老舍先生会惦记瓜果螃蟹和各式菊花,比如黄主播会想起福建秋季傍晚阴凉的秋风,比如我会关注空旷和凄凉。 9月9号我出差去南京和上海,11号夜里回来一落地就感到了满身的凉意,我就知道北京的秋天来了。这周顾主播去解决中美关系问题,于是我和黄主播录了期关于秋天的懈怠歌单。
啊!竟然要写两期一样主题的推送,愁煞我也。本来我准备第二期也认真写写,但最近凭空多了不少事情,而且我24分钟后还要赴个约,只好大致说说了。 这期主要讲的是处理旧物过程中,很多的心理活动(好像是吧)。比如,通过过去的所有劳动合同,系统性地回顾了自己的职业生涯。通过对明信片频率的统计,发现了在某个时期原来有特别重视自己的朋友被忽略了。通过扔掉大量物品的动作,完成了和过去告别的仪式。 而自己到现在这个事情开始做这些事情,是因为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积累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同时只进不出,于是拥挤不堪,没有空间给新的东西进来了。这或许就是感到“瓶颈”的原因。如果不清空,可能要永远躺在这些过去上生活了。 现在把自己的空间(物理和心理的)清空了2/3。那么要不要放新的东西进来,要的话该放什么进来?以前不太挑地放进来很多东西,最后它们除了占据空间似乎没有什么作用。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次面对事物的时候,就会有标准去选择了。“上次那件事情/那个人我也是这么想的,最终没用上只能扔了。”于是想要拥有的东西就会变少,就可以花时间在真正需要的东西上。 说起来简单,真正执行还是有些难度的。毕竟匮乏感导致的人类欲望,是最核心的需求之一。
因为要搬家,我已经卖了一个月的二手了。 起初我只是想整理出那些不需要的东西,给搬家和未来减轻负担。然后我就发现,大多数的东西,其实是“没什么用,但扔掉很可惜的”。恰巧那段时间和朋友一直在讨论硬核玩具的二手流转市场,研究着闲鱼,于是想刚好把这些东西上架,通过实践了解下二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市场。这一试,竟然还有些上瘾。 在这一个月中,我通过处理旧物,得到了货币、社交、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收获。这一期我们主要讲的是通过“交易二手”,有哪些好玩的事情。包含了我和一些“客户”的故事、我对闲鱼交易的一些观察,以及一些二手中的坑。当然,因为收获很多,我们还聊了另一期,里面更多的是我精神层面上对这个事情的收获。 另外,通过这次实践,我发现了两个小点:一是我自己蛮享受这交易的过程的。二是其实这是一个消耗大量时间经历的事情。整理、清洁、拍照、搜产品定价、找合适鱼塘、发帖、客服沟通、打包、发货、售后服务… 若不是我借着搬家的借口给了自己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应该会像以前一样直接把这些东西扔了。我相信听众朋友们肯定很难像我这一个月一样把这个事情相对完整地研究和处理好。于是我决定试着把这两个小点结合起来。 所以下面是广告时间:我决定尝试做一个“二手代卖”服务。一方面满足下自己交易二手的乐趣,另一方面帮助朋友们家里的闲置能去到更合适的人的手中去发挥更大的价值。经过向身边朋友的一通推介,目前已经有5位朋友在我这上架了闲置物品。如果有感兴趣使用这个服务的朋友,可以直接在公众号后台联系我。 方法很简单: 1. 在后台留下联系方式,告诉我你大致的闲置情况。 2. 我会帮助你判断这些物品该通过什么样方式处理(上架出售、朋友圈赠送、捐赠、同城自取…) 3. 同时我会帮助你回想是否还有其他需要处理的东西(经过这一步的朋友通常会发现原来5倍数量的闲置) 4. 合适代卖服务的物品你可以快递寄给我,确定好期望价格。我会完成清理、拍照、上架、客服……等一些系列工作。 5. 售出后,你将获得扣除发货快递费后85%的收入,我抽成15%。 当然,这只是是我业余的一个小实践。服务的SOP也没有定,具体能做到多好我也没底。所以初期会尽量只在自己的朋友圈内开展,希望大家能多多体谅。 节目还是蛮有趣的,希望大家都听听。
因为三位主播最近实在凑不上时间,电台这周差点儿断货,这也催生了芥末章鱼创刊以来第一期在其他城市录制的节目,也是第一期一个主播加一个嘉宾的节目。 这期的嘉宾是大闻(不认识请去听第7期),作为一个深刻理解A股市场的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大闻同志提了这么一个话题。不要被题目误导,本期节目绝不涉及任何职业歧视,我们从第一时间开始抽离了IT从业者的特性,机会成本、受教育程度、思考方式等等,一直讨论到理性人假设在一个荒诞的市场环境下的博弈困境。我们谈到一个问题,你的目的到底是挣钱还是证明自己是对的。我想,如果把这里的“挣钱”换成其他目的,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理性的人,也许应该可以分明自己在做什么,是不是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对的。 每次写推送我都觉得,我真能编。
今天我们聊了一个包罗万象,海纳百川的词,它叫做“油腻”。 原本是2017年,冯唐的一篇文章,让这个词迅速串红网络。但是最近因为中餐厅这个节目,让黄晓明荣登油腻四子排行榜,也引得无数网友对油腻的热烈讨论。 原本油腻主要是形容中年人圆滑,世故,猥琐,邋遢。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网红小鲜肉也被认为是油腻。它不仅不在特指中年男人,而且好像能够形容一切会让别人产生不舒服的行为,是难得的一个不用看脸的词。 以前我们会用丰富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行为和感受,比如吹牛,装X,油腔滑调,轻浮,低俗,土里土气,大男子主义,猥琐,幼稚,没礼貌等等等等,到现在,只需要一个“油腻”。 网红词语不断产生并不断消亡,这很正常。但留下来的词慢慢的被不同的解读和使用,一个词能代表的含义太多。这却造成了我们慢慢遗忘掉了那些以前的含义明确的词语。不知道这是网络所带来的不幸,还是只是语言正常的新陈代谢。 很想找到历史上消失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讨论它们消失的原因。
我前两天听到一个段子。 动物园的熊猫馆,外面竖着一块牌子,写着大熊猫的介绍,有一句是:每天吃竹子约30公斤。这是什么,是不是大熊猫的KPI?大熊猫坐在阳光房里,一边看外面的游客,一边看看旁边的竹子,哎,吃吧,还有20多斤呢。 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绩效。 这个转折,是不是一点都不生硬? 就在我实在不知道写点啥的时候,部门群里的两张图片救了我: 我们为什么要有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如何帮助/毁掉一家公司的? 你是否经历过被绩效评估折磨得要吐血?你是否经历过评估开始轰轰烈烈然后越来越无卵用? 这期有吐槽,也有鸡汤,大家都聊了聊自己经历过的绩效评估,有大有小,有踩有赞。如果哪点刚好击中了屏幕前的你,私信给我们好么? 开头那个关于熊猫的段子,结尾就是,你去公园看熊猫,明天就要去公司,被一群人像看熊猫一样看自己。你看看旁边的需求文档,看看桌上跟孩子的合影,哎,干吧,还有好几十年呢。 对了,我是子寅,中秋节快到了,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晚年幸福。 内个,听听节目,但求一笑:)
上周聊了关于教育变革的一些想法后,刚刚投入在线教育行业的老季说这种话题应该有他一份。于是这周我们拉着他又聊了聊在线教育。 在线教育是个蛮宽泛的概念。作为非资深从业者,我们也仅能从现在的产品形态、使用感受以及看到的一些表面问题来进行讨论。顾哥说他十分看好这个行业,我却说在不远的将来所有现在的模式都会死。如果我们在面临一场关于教学空间、方式、工具、教研等各方面的大变革,关于未来我们现在说的想的大概率都是错的。 当然,我们期待和尊敬所有在模模糊糊的方向里认真摸索的人。
从某个角度去评价人类社会,会发现有两样东西始终决定着一切,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是知识。教育,大概是最集中蕴含这两样东西的人类的大事,正巧最近也在关注教育行业,所以这期我们聊教育和教育行业。如果从观察一个行业的视角去看,全球企业级软件市场规模大约3,000亿美元,电子商务6,000亿,大娱乐18,000亿,教育行业大致在40,000亿美元。面对这样一个意义深渊,规模巨大的命题,《大学的终结》一书告诉我们,历史上有无数的人在思考在讨论,也有无数的人冲进这个领域尝试做出一些改变。我们在这期节目里聊到了对经历过的正统教育体系的不满意和疑问,也聊到一些关于改变的观察和想法。我个人坚信在今天的条件下,教育行业存在着大量的好机会,也欢迎对于教育行业有想法的朋友来和我们聊天。
小时候我就常在想,那些吵架时候总喜欢刺激对方“那你去死吧”的人,如果真的对方自杀了,那会是怎样的情景。 我们当然可以想到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说出这种气话,然后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必然会带来长久的心理影响。但需要更进一步思考才能理清的是,这种话和这个结果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是否真的有相关责任?如果有,如何衡量?如何定责? 最近又想起这个问题,不过情况与前文说的不太一样。两位大学生自杀,他们学校的老师被认为是引起这两起自杀的直接原因,同时被要求负起相应的责任。假设文章中的相关信息客观真实,那我们真的可以界定这就是这两位老师的责任吗?如果可以,该如何界定?要这两位老师负起的到底是什么责任?法律层面的?道德层面的?这些负责的行为,又会带来怎样的作用?换个角度,我们是否还面临着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些信息并不完全客观真实,或者并不全面,那么这种无法自证清白的指责,又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在我下意识的想法里,我觉得这很可怕。所以这次,我们对这个自杀责任界定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认真严肃的讨论。
我是顾哥,之前缺席情况比较多,是因为家里面宝宝出生,导致了超出自己认知的忙。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译泽主播夫人怀孕,娜娜家宝宝一岁,我还没有结婚的时候,我们聊过一期男人和生孩子的事儿,里面聊到了很多猜想的问题。因此,这一期,作为被采访的对象,译泽和娜娜又问了我一堆问题。他们妄想通过前后对比找到我前后差异,但是好像没有成功……当然,也印证了一些之前的回答 事实上,在生了宝宝之后,的确感觉到了变化,感觉生活走到了另外一条路上,而带来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也让我这样自认为能搞定一切的男人手忙脚乱,甚至有时手足无措。想想真是天真的,生孩子之前还是要做好各方面准备的,包括精神上,物质上的,还有夫人和亲人在精神上的…… 今天刚好是情人节,祝大家有情人的没情人的都节日快乐。 这也是我跟我的小情人的第一个节日。祝她开心。
真是很多年没在网上跟人对喷了,而且是跟一群人,这感觉还挺有意思的。起因是我公开发表的一些评价,大概让某些追捧自己偶像的人感受到了不友好,甚至攻击。 于是这期节目的开始我们彼此分享了自己的偶像,然后又基于我的那个遭遇,聊了聊对于偶像、爱豆和脑残粉的一些感受,以及我个人对于脑残粉们的三大疑问。 为了写这期的微信推送文章,我还特意去查了一下中文环境下“偶像”这个词的释义和出处,然后获得了一个无比尴尬又恍然大悟的知识。“偶像”一次,语出太平天囯东、西二王杨秀清和萧朝贵所著的《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这也就难怪我会对如今的偶像崇拜者们有如此的不解。 不管是感性的人更多,还是单纯的情绪发泄,关于脑残粉界diss水平之低下至今我仍然觉得极为疑惑,有答案的同志请务必告知,谢谢!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