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今天咱们来聊一部戏剧作品,来自美国著名剧作家Arthur Miller 1953年的戏剧《The Crucible》——《萨勒姆的女巫》。今天除了介绍《萨勒姆的女巫》这部戏剧作品之外,还会对历史中的真实猎巫事件——萨勒姆女巫事件进行介绍以及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去分析这个历史事件和这部戏剧,并进行交叉比较。 《萨勒姆的女巫》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在1953年创作的一部四幕剧。故事是发生在1692年清教教规森严的萨勒姆小镇…… 萨勒姆审巫案是发生于1692年初至1693年中期的殖民时期的马萨诸塞州。整个猎巫事件中有超过200人被指控施行巫术也就是魔鬼的魔法,其中有20人被处决。 1711年,殖民当局赦免了部分被指控者并补偿了他们的家庭。但直到2022年7月,最后一位尚未恢复名誉、曾被定罪的萨勒姆“女巫”小伊丽莎白·约翰逊 (Elizabeth Johnson Jr.) 才正式获得平反。 从17世纪以来,这场审判的故事已经成为偏执狂和不公正的代名词。这场由排外情绪、宗教极端主义和长期酝酿的社会紧张关系所助长的猎巫行动,依然是借古喻今的典型事例…… 重温《萨勒姆的女巫》这部戏剧和这个历史事件在今天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警惕道德恐慌取代理性辩论。当一切分歧被简单归结为“正义”与“邪恶”的道德对立时,对话空间就会关闭,剩下的只有你死我活的斗争……当理性让位于偏见,任何时代皆可重演萨勒姆的悲剧。我们扪心自问,当多数人陷入疯狂,我们是否还有勇气成为说真话的少数? 歌曲:L.A.WITCH-DOGGOD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今天我们是听歌,「好音乐一起听」开辟一个新的古典乐系列,作为古典乐企划的第一期,我们要分享的是我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捷克音乐的灵魂巨人——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生于1841年9月8日,出生于布拉格近郊的内拉霍奇夫斯镇,他的父亲经营客栈与肉店。他自幼展露了很高的音乐天赋,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之后又自学钢琴、管风琴。 1857年,德沃夏克就进入了布拉格管风琴学校,毕业之后,他就在剧院乐队担任中提琴手,接触西欧古典与浪漫乐派作品。德沃夏克的人生转折点来自另一位大神——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勃拉姆斯。1875年,德沃夏克申请奥地利政府发放的补助金,他的作品被当时参加补助金评议委员会的勃拉姆斯赏识…… 我想我这么喜欢德沃夏克的音乐,也许就是因为他的音乐中藏着所有“异乡人”的密码,也是为什么每次听他的音乐都会眼含热泪的原因。我们都是“新大陆”里的漂泊者,而德沃夏克,就是那个提前一百年为我们写下BGM的人。 曲目: 1.《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2.《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3.《斯拉夫舞曲》作品72号 4.《幽默曲》 5.《杜姆卡钢琴三重奏》第三乐章 6.《A大调钢琴五重奏》第三乐章 7.《圣母悼歌》第三乐章 8.《金纺车》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今天聊美国的一个组织,叫做“比利提斯的女儿们”——美国第一个女同性恋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组织。 1955年的美国社会,是一个对同性恋打压特别狠的年代,有两个女性——菲利斯·里昂(Phyllis Lyon)和戴尔·马丁(Del Martin)——在旧金山组织了一个叫“比利提斯的女儿们”的组织(简称DOB)。这个组织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女同性恋组织…… DOB的兴衰揭示了一条永恒真理:解放运动若不能包容最边缘者,终将成为新压迫的共谋。DOB既是女权运动的产物(借力第二波思潮),也是其批判者(揭露白人直女中心主义)。它证明:性别解放若剥离性取向斗争,便是残缺的;而同志权利若忽视性别压迫,终将流于表面。正如德尔·马丁所言:“我们不仅要走出壁橱,更要拆掉父权大厦的砖墙。” 音乐:Jessica Pratt —— The Last Year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今天我们是「电影运动/浪潮」,分享两个来自美国的独立电影运动——无浪潮&呢喃核。 无浪潮电影——它是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在纽约市兴起的一股地下电影运动呢喃核则是诞生于2000年代初。无浪潮和呢喃核是独立电影光谱上两个重要的点。它们共享强烈的独立精神、DIY制作方式、对好莱坞主流美学的反叛,以及对特定时代社会边缘/年轻群体真实体验的关注。技术上的低成本是两个电影运动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共同基础…… 音乐:The Contortions - I Don't Want to Be Happy 背景音乐:Neu! - Hallogallo Neu! - ISI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巴瓦哈又开辟了一个新的专辑「怀旧经典」,来分享一些老电影。作为这个新专辑的第一部分享的电影,是来自比利·怀尔德的黑色电影经典《日落大道》。 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描绘了一位被遗忘的默片明星,她自我放逐在怪诞的豪宅中,放映自己的旧电影,梦想着复出。故事讲述挣扎求生的编剧乔误闯过气影星诺玛·戴斯蒙的宅邸。戴斯蒙不惜一切代价说服乔助其复出。影片以好莱坞主干道命名,揭露美国电影工业浮华表象下的阴暗面。《日落大道》采用黑色电影特有的非线性叙事,由已故主角乔·吉里斯进行死后叙述。影片制作设计延续黑色电影传统,通过光影明暗对比强化主题。在《日落大道》中,怀尔德批判了好莱坞的明星制度。怀尔德展示了诺玛如何成为明星制度的牺牲品。她的存在完全依赖于观众的关注,没有观众,她便无足轻重。诺玛对被公众遗忘的无法接受以及渴望被奉承,催生了她的可见性需求。这种对可见性的需求让人联想到当今社会,社交媒体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数字化的可见性。在《日落大道》中,怀尔德预见了与21世纪暴露癖文化相关的主题,并警告了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名人地位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日落大道》最引人入胜之处,恰恰在于它对电影工业的评论是如此一针见血。在这部电影的许多方面,生活都在模仿艺术。《日落大道》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加诸于女性(尤其是女演员/名人)身上的巨大压力和不公。诺玛·戴斯蒙的悲剧 ,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疯狂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系统性压迫、价值剥夺、男性凝视、对衰老的恐惧以及对拥有力量的老年女性进行社会性毁灭的寓言。她既是受害者,也是父权制扭曲逻辑下产生的“怪物”,她的毁灭是对那个体系最尖锐的控诉… 歌曲:Doris Day - Whatever Will Be Will Be (Que Sera, Sera)
哈喽大家好!欢迎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今天,我们不只用耳朵听歌,还要用鼻子“闻”歌!今天挑选的十首歌儿,大多来自深谙香料之美的民族。这些旋律本身仿佛就散发着独特的气息,豆蔻的辛香或是异域市集的馥郁芬芳,就让我们一起深呼吸,一起“闻”见音乐深处的异域芬芳吧。 1. Omar Faruk Tekbilek|土耳其梅夫拉维苏菲音乐、奥斯曼古典音乐、New age 专辑:《Whirling》 歌曲:《Long Wait》 2. Aziza Mustafa Zadeh |阿塞拜疆爵士、爵士木卡姆、融合爵士 专辑:《Dance Of Fire》 歌曲:《Dance Of Fire》 3. Elias Rahbani / Ziad Rahbani|阿拉伯肚皮舞音乐、阿拉伯民间音乐 专辑:《Belly Dance Fever》 歌曲:《Nadia's Dance》 4. Mohammad Mostafa Heydarian|弹布尔琴 专辑:《Songs of Horaman》 歌曲:《Sahari Suite (Narrative to Darvish Amir Hayati)》 5. Hanan|埃及流行 专辑:《Helwa》 歌曲:《Ghariba》 6. George Gruntz|瑞士阿拉伯爵士、前卫爵士、自由爵士 专辑:《Noon in Tunisia》 歌曲:《Nemeit》 7. Omar Souleyman|电子、达布克舞曲 专辑:《Wenu Wenu》 歌曲:《Ya Yumma》 8. Tarek Yamani|黎巴嫩当代爵士、前卫爵士、阿拉伯爵士 专辑:《Tallahassee (Original Short Film Score)》 歌曲:《Dream Factory》 9. Al-Namrood|沙特反宗教黑金属 专辑:《Jaish Al-Namrood》 歌曲:《Atba’a Al-Namrood》 10. Ziad Rahbani|黎巴嫩阿拉伯古典音乐、阿拉伯民间音乐 专辑:《Bil Afrah》 歌曲:《Sa'alouni El Nass》
【本期节目涉及情节透露】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今天是「好书一起读」,分享来自哥伦比亚女性作家Pilar Quintana皮拉尔·金塔纳的La perra《雌犬》这部作品。今天不会有有声书环节,只分享这本书的读后感,会涉及情节透露,大家酌情收听。 《雌犬》讲述的远非一个简单的收养故事,而是一曲在极端贫困、深重孤立与系统性权利剥夺中挣扎求生的悲歌。在这片被世人遗忘的海岸线上,暴力并非偶发的惊雷,而是如潮汐般永恒涌动、渗透进日常肌理的暗流。小说的核心,聚焦于一位名叫达玛丽斯的女性。她已年过四十,生命的轨迹上刻满了不幸的印记:童年被母亲因迫于生计而遗弃的创伤尚未愈合,成年后又深陷于物质匮乏与精神孤绝的双重泥沼,而不孕的枷锁更将她牢牢钉死在社群边缘与自我否定的深渊里。仿佛是为了填补内心巨大的空洞,她收养了一只瘦弱的小母狗,取名绮里。 小说最令人心悸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个冷酷的宇宙法则:这片壮丽而残酷的天地,对其中生灵的挣扎与存亡,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神性的漠然。 无论你是苟延残喘还是奋力搏击,是悄然凋零还是短暂绽放,那奔涌的海浪、幽深的丛林与沉默的悬崖,都只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达玛丽斯、绮里以及所有在此的生命,他们的悲欢离合、生死荣枯,在宏大的自然循环与更庞大的社会结构压迫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又无助。然而也正是这种令人不安、饱含盐分的环境成为了贯穿全书的焦点,包括一个吞噬生者的丛林和一个片归还死者的海洋。在这个严酷无情、大自然占据绝对优势的环境里,根本不存在令人慰藉的热带风情。 同时,小说就深刻描绘了不孕带来的社会压力、达玛丽斯内心的刺痛以及不孕不育这对夫妻关系的负面影响。金塔纳试图去神圣化母性体验及强加于女性的社会照料角色。绮里作为“替代孩子”的失败,以及它对幼崽的抛弃,与达玛丽斯自己被母亲(非自愿)抛弃的经历形成残酷呼应,也映射了她后期对绮里的态度。书中所有的照料关系,无论人还是动物,都笼罩在暴力和遗弃的阴影下。 达玛丽斯和丈夫罗赫略是非裔后代。他们居住的村庄贫穷破败,与悬崖上白人富人的度假屋形成鲜明对比。该地区虽生物多样性丰富且是重要港口,却因历史上国家政府的忽视和针对非裔及原住民的结构性种族主义,成为哥伦比亚最贫困地区之一。小说超越了哥伦比亚暴力叙事的刻板印象(如武装冲突作为背景),更聚焦于结构性暴力(贫困、种族主义、性别压迫)及沉默的主题(比如不孕、母性创伤、边缘社区的爱与关怀)...... 歌曲:Enji-Ulaan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今天是久违的「女性肖像」,分享一部香特尔·阿克曼1982年的作品Toute une nuit《长夜绵绵》。 要描述香特尔·阿克曼的《长夜绵绵》中发生的一切并非易事,虽然它以强烈的时间——闷热的夏夜与空间——布鲁塞尔街区作为统一性框架,但《长夜绵绵》并非是连贯叙事的容器,而是无数人物快速更迭的碎片化图景。在《长夜绵绵》中,在布鲁塞尔雷雨交加的深夜里,男人、女人在镜头前仅停留几秒钟的时间,悲伤、浪漫、倦怠、恐惧等这些转瞬即逝的情感,被收录进微型的情节剧的合集,以无数片段铺展至黎明,却始终未给出超越其中姿态、眼神、动作或偶尔只言片语所能暗示的叙事线索。 影片叙事的缺席消解了心理纵深,观众看到的是支离片段,动机始终隐匿。然而即使是这些碎片式的片段,每个场景都能唤起观众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这些碎片都来自浪漫电影的原型,比如电话等待、孤身叹息、疏离伴侣之间的拥抱等这些碎片的场景,阿克曼将恋人相处之间的碎片影像化,剥离了爱情故事的整体性,展示作为“结构而非心理”存在的恋爱话语。《长夜绵绵》正是以影像档案学的方式,编目了无数爱情电影中似曾相识的拥抱、步态、颤栗与叹息。 《长夜绵绵》像一部不提供答案的爱情百科全书,只留下惆怅与狂喜交织的余味。每个拥抱都笼罩着未发生的阴影,每次初遇都带着重逢的狂喜。这种以缺席奠基在场的结构,使相遇时刻总是已浸染着必将到来的告别。 《长夜绵绵》是关于情爱姿态的实验:追逐、捕捉、疏离是永恒的母题。影片对白几近于无,角色吐露的只言片语恰与这些碎片化的呈现共振。《长夜绵绵》以一夜为尺,丈量人类联结的珍贵。它承袭了阿克曼标志性风格即以非事件的集合体构建叙事,将那些鲜少被胶片留存的日常切片,淬炼出兼具思辨与共情的魔力。即便偶有传统戏剧性时刻,也被剥离至最本真的状态,蛰伏于转瞬即逝的告白与姿态之中。 《长夜绵绵》更像是关于某个主题的影像论文,呈现了形形色色在夜晚追寻爱情的人们:孤独的心灵,渴望的魂灵,心碎的沉思者,困顿的愤怒者。有人奔向所爱,有人逃离情网。这些人物共有的,是围绕人际联结(或缺席)展开的短暂时刻,那些充满张力的抉择仿佛具有决定性意义...... 歌曲:Véronique Sanson - Ma révérence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今天我们是有声书诺奖女作家系列,阅读来自202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韩国女性作家韩江的《白》。 《白》这本书的设计初衷并非追求像她那两部长篇小说的叙事广度。相反,它是一部碎片化的自省之作,沉思无名叙述者夭折的姐姐之死,也就是姐姐在出生两小时后便离世了。韩江明智地赋予了那短暂而剧烈的两小时生命与其死亡同等的价值。从母亲视角讲述的婴儿出生故事,叙述得简单直白:母亲年仅22岁,被迫自己接生早产的婴儿。仿佛这个故事本身已化作一个子宫,作者在其中“成长起来”。韩江是在华沙参加作家驻留项目时写下这本书的。当她在小说中漫步于一栋曾在1944年空袭中被摧毁后又重建的建筑时,她观察到它如何被忠实地复原。她领悟到,姐姐的存在如同那被复原的建筑,是她历史的一部分,并思忖着,通过书写姐姐的死亡,是否能为她赋予新生。 在文中,叙述者继而列出了一系列白色之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与她妹妹的生死进行着对话......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今天我们是「电影运动/浪潮」,来聊聊新酷儿电影New Queer Cinema。 “新酷儿电影” 这一个词儿是由学者B·鲁比·里奇于1992年在《视与听》杂志首次提出的,用于定义和描述20世纪90年代初以酷儿为主题的独立电影运动,也被称为 “酷儿新浪潮” 。新酷儿电影 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场激进的电影运动,旨在挑战和重新定义对LGBTQ+ 角色和经历的传统表现。它在重塑酷儿电影格局、为 LGBTQ+个体培养社群感和可见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新酷儿电影最重要的遗产之一在于它作为文化可见性和社会变革催化剂的作用。新酷儿电影运动在拓展电影中对LGBTQ+ 角色和叙事的呈现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超越了传统的套路和刻板印象,描绘了酷儿经历的多样性。运动中的电影制作人通过以同理心、复杂性和真实性描绘LGBTQ+个体的生活,为更广泛的接纳和理解铺平了道路。此外,新酷儿电影的影响超越了电影节和艺术影院的界限,影响了主流好莱坞和全球电影...... 引用文章:《LGBTQ+ Representation in Film and the Legacy of New Queer Cinema》By Shea Campion 《The Worlds Of Queer Cinema, from aesthetics to activism》By Karl Schoonover & Rosalind Galt 歌曲:Minami Deutsch - Übergleich, Pt. I
1. 陈慧娴 《红茶馆》 2. 周慧敏《如果你知我苦衷》 3.关淑怡《难得有情人》 4.刘小慧《初恋情人》 5.徐小凤《顺流逆流》 6.李蕙敏《我为我生存》 7.汤宝如《感冒》 8.邝美云《心声》 9.黎瑞恩《一人有一个梦想》 10.邓丽君《漫步人生路》
哈喽大家好,欢迎大家收听新的一期巴瓦哈,今天起,巴瓦哈会开辟一个全新的小板块儿也就是「怪咖们」。这个板块儿聚焦那些拍奇奇怪怪电影的奇妙导演们。当然,“奇怪”的定义因人而异,我也只是按照我的个人理解,把这些我认为的怪咖们搓了个堆儿。他们大多透着点儿中二和荒诞,带着几分冷漠与干涩。首期登场的主角,就是来自荷兰的亚历斯·冯·华麦丹。 亚历斯·冯·华麦丹是一位荷兰导演、编剧、演员和画家。他曾在阿姆斯特丹著名的格里特·里特维尔学术学院学习平面设计和绘画。毕业后,他在独立剧院“豪瑟·奥卡特”担任编剧、导演和演员。1980年,他与兄弟马克·冯·华麦丹以及泰斯·冯·德·波尔共同创立了“墨西哥狗”剧团。冯·华麦丹的导演生涯始于1986年的喜剧片《亚伯》,这是他的导演首作。真正让他崭露头角的是1992年的《北方小镇奇谈》——这部作品不仅为他赢得了欧洲电影奖最佳青年电影奖,还摘得了荷兰电影节金牛奖最佳导演奖。他的创作巅峰之一是2013年的《博格曼》。它成功入围第66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成为自1975年以来首部闯入该单元的荷兰语电影。同时,它也代表荷兰角逐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虽未获提名)...... 冯·华麦丹的电影邀请观众进入一个逻辑扭曲但内部自洽的宇宙,在这个宇宙,最平凡的事物可能瞬间变得怪异,最暴力的行为可能显得笨拙可笑,而角色们则用扑克脸面对着影片中的各种荒诞。冯·华麦丹的荒诞,像一颗苦糖,苦涩之后,余味悠长。 歌曲:YĪN YĪN - White Storm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