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是一期返场,结果录成了主播自我剖白。 本期节目是盲人摸象第11期《凡事都要出成绩,是东亚社会的思想钢印》嘉宾Mandy的返场。 我们从彼此的近况开始聊起,结果聊成了一次Mandy和我的一对一人生教练咨询课,可能真的很少有哪一期盲人摸象系列的节目中,我会有这么长段的叙述。 我还挺喜欢这期节目的。 以至于我因为这一期线上录制的全损音质纠结了好几天以后,最终还是决定发出来。 大家不妨就把这期节目当成是两个好朋友的电话聊天录音吧。 【时间轴】 03:10 聊聊彼此的近况,你怎么就回去上班了呢?上班好玩么? 10:21 怎么平衡上班和做播客?平衡不了,根本平衡不了 13:55 Mandy最近在做什么?本来以为是歇一歇,结果歇成事业了 20:03 我也想为生活找解法,可我只是写了个解,就解不下去了 23:58 一对一咨询开始:月亮还是六便士?我哪个都不想放 36:27 不想让别人的期待落空,结果就是事太多,睡太少 44:11 我们所有的改变,都是从一个念头开始 52:12 放过自己,等于自我妥协么? 59:24 说回播客吧,最近几期讲了日本美国,有什么总结么? 1:06:37 医者难自医,我说起别人家的事情那可真头头是道 1:15:24 在向他人叙述的过程中,重新发现自我 【最后来一个友情帮转】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8期下集。 上集聊到了秋招,我前两天听了大内密谈专访刘恋的节目。在节目里,刘恋说,她其实挺喜欢做题的,因为做题有唯一一个正确的答案,你只要算出那个答案,就对了。 而当你离开校园之后,你会发现,有太多的事情,不管你怎么算,不管你怎么选,好像都是错的。 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就是这样。很多人秋招早早拿到offer,等真正毕业进了公司以后就是彻底的幻灭。也有人直到春招的最后一刻才逃出生天,结果从入职报到的第一天开始就生活的被裁员的恐慌之中。 上集更多的是在聊波比小时候的生活,还有念书的经历。这一集我们基本都是在聊工作以后的事情。 我们俩的工作经历是比较相似的,都是在外企,做的也都是跟数据、跟营销打交道的事情。所以你会发现,当我们在谈论工作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切换到另一套话语,其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缩写,比如像GM,就是总经理,比如CRM,就是给用户发优惠券,比如WIP,就是报进度,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黑话。 这当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因为从一开始步入职场,你要面对的第一课就是学会这些黑话。 站在今天我们都知道,这不过就是另一套话语而已,其实事情就是那些事情,东西就是那些东西,没有那么多高妙的、神奇的法门。 但是,对于初入职场的我们来说,那种对于白领精英的想象,那种对于上流社会的渴望,决定了你很难拒绝。 波比有一句话大致意思是说,我曾经一度以成为GM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后来觉得, 一把年纪还在工作,还在加班,还在通宵,这简直太loser了。 直到30岁这一年,波比觉得换工作已经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她决定申请出国念书。实话说,我身边有不少人,都表达过类似的想法,但是真正付诸行动的几乎没有。 这可能就是生活吧,没有一定正确的解法,也没有谁的选择是唯一的解法。 在做节目的过程中,不止一个人说,十年后要再做一次回访。我不知道跟波比下一次见面会是什么时候,又会在哪里。但我希望那时候,她会告诉我说—— 她比十年前更加热爱生活了。 【时间轴】 03:46 网申全部挂掉以后,我用了5个星期自救 05:22 入职老牌外企,我成了一个销售,从入职第一个月开始,我就觉得自己要被裁了 10:12 在一个日薄西山的行业,做一个日薄西山的岗位,是找不到解法的 13:06 凌晨四点爬起来做PPT,那时候真的是打了鸡血一样 20:07 如果不跳槽,我至少要晋升两次才能拿到那个涨薪 22:17 那时候我觉得,如果40岁我也能当上GM那真是很厉害 30:31 后来生意不好了,老板就开始瞎搞了 31:39 再一次回到外企,平均年龄37岁,没有人关心事情成不成 33:18 换工作大概解决不了问题了,我决定申请出国念书 39:57 重新养育自己,就像28岁开始学芭蕾 43:22 说一句话给10年前的自己吧!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什么是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是一个由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付宇发起的访谈计划,试图用10个问题串连起99个名校毕业生过去10年的经历和感悟,记录这个群体共同的情绪、思考和观点。我们期待用每一个个体的偏见,去拼凑那个房间里看不见的大象。盲人摸象计划将以音频和文字的形式呈现。有兴趣加入这一计划的朋友,欢迎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听友来信:[email protected] 小宇宙/苹果Podcasts/喜马拉雅/QQ音乐/网易云音乐/微信公众号:轻刀快马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8期上集,也是倒数第72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我的大学同学波比。 我和波比是在参加研究生支教团时候认识的。认识不久,我们就各自奔赴支教点。一年后,我们回到学校继续研究生的学业。再后来,我们都毕业了,开始了各自的职业生涯。 这些年,我们一直断断续续有联系。直到上个月,波比跟我说,她要辞职了,裸辞,准备申请出国念书。 一开始,我当然是很震惊的,因为这就意味着过去将近十年的工作经验几乎是归零了。而且,在三十岁的年纪,做这样一个决定,显然是需要很多的勇气,也要面对很多不确定性。 所以就有了这一期节目。 我们聊了很多,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分成上下两集推送。 一来是素材时间比较长。 二来是觉得,离开学校前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模式,想的问题,经历的事情,都不一样。 上集我们更多地是在聊波比从云南的乡村,到上海念大学的过程。我也是因为这一期节目的录制,对于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话题有了更多的体感。 波比的大学生涯也是很传奇的。从堪称复旦最卷的微电子专业本科毕业,跨专业保研到新闻学院才开设不久的新媒体专业,跨度不可为不大。 下集是在聊波比工作以后的经历,以及在每一份工作当中各自不同的挣扎。 在我看来,上下两集有一个共同的母题,那就是「重新养育自己」。 我们聊摆脱应试教育的思维禁锢也好,聊踏出象牙塔到真正的商业世界去打拼也好,聊脱离无休止的工作内卷也好,都是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养育自己的过程。 波比给我印象很深的一点在于,她很少因为沉默成本而影响她的决策,也不会因为结果的好或者坏,反过来去评价过程的对或者错 所以,大概就是苏格拉底那句话吧——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时间轴】 04:20 我来自大理,来自洱海源头的国家一级贫困县 08:27 初中从建校到撤点,能考上大理州最好高中的人,不到10个 11:16 如果再来一次,我可能一本都考不上 13:46 高中三年,我大概是个异类,准确说是一个很奇怪的人 15:21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总觉得他人的善意是要自己争取来的 21:15 我用了10年,才让自己从这种「无意义感」中摆脱出来 25:03 我爸觉得他的教育很成功,其实他都不知道信任是哪一刻破碎的 34:08 云南真的是边陲,在高考这件事上尤其如此 38:54 在复旦念微电子,对,我学的就是那个卡脖子的专业 42:36 每天见不到室友,通宵教室都是你同专业的同学,这就是工科生的生活 46:30 我意识到自己做不了那种科研很厉害的人,关键是,我突然也不想做了 49:08 大三去实习,是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56:51 去支教,算是梦想照进现实,那一年也是渡人渡己 1:04:22 继续研究生学业,从微电子到新闻,长了见识,占了先机 1:08:43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直到秋招四大皆空……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什么是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是一个由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付宇发起的访谈计划,试图用10个问题串连起99个名校毕业生过去10年的经历和感悟,记录这个群体共同的情绪、思考和观点。我们期待用每一个个体的偏见,去拼凑那个房间里看不见的大象。盲人摸象计划将以音频和文字的形式呈现。有兴趣加入这一计划的朋友,欢迎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听友来信:[email protected] 小宇宙/苹果Podcasts/喜马拉雅/QQ音乐/网易云音乐/微信公众号:轻刀快马
为什么劳动时间减少的趋势持续了将近100年,然后却逆转了? 为什么芝加哥工人争取的“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自由支配”,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看起来,却反倒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如果时间对我们如此重要,为什么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越来越多本来属于我们的时间却掌握在了雇主手中? 为什么那些原本应该花在自我教育、休闲娱乐和家庭生活的时间,却不得不越来越多地为了适应工作的需求而被牺牲? 如果朝九晚五的共同经历曾经是一种常态,我们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对抗996和内卷,重新找回对于劳动时间的控制权? 这些振聋发聩的问题都来自本周跟大家分享的这本书,美国社会学家杰米·麦卡伦的《过劳悲歌:996正在毁掉美国梦》 【时间轴】 03:07 美国人的工作时间正在变得越来越长吗?如果是的话,这个趋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样的趋势对于每一个普通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14:34 为什么美国人的工作时间没有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减少?经济不平等如何导致了更长的工作时间、更不稳定的工作安排? 36:42 技术,无论是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数字化技术,还是更抽象但也更隐蔽的管理技术,在美国人的过度工作趋势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47:32 对于这样一本聚焦工作时间的书而言,它是否为我们提供了可能的解法?或者用作者自己的话,我们如何才能扭转这一趋势? 【本期节目提到的各种插图】 a. OECD经合组织38个成员国及其他6个国家2022年人均工作时长 b. 1936年五一游行,工作者要求每周工作30小时(ref《纽约每日新闻》档案) c. 2011年“黑色星期五”,沃尔玛员工抗议不稳定的日程安排,并要求更多的工作时间(ref美联社) d. 大压缩时代(1946-1980) vs. 赢家通吃时代(1980-2014) 不同收入群体年均收入增长率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影音】 《躺不平的千禧一代》:美国年轻人也卷不动了? 两美元过一天 : 美国的福利与贫穷 | 凯瑟琳·爱丁、卢克·谢弗 Lin, Ken-Hou and Donald Tomaskovic-Devey. 2013.Financialization and U.S. Income Inequality, 1970–2008.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18(5), 1284–1329. 制造同意 : 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 | 迈克尔·布若威 More Work For Mother : The Ironies Of Household Technology From The Open Hearth To The Microwave | Ruth Schwartz Cowan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写道,一个人的品格取决于他与世界的联系。 “品格”关乎我们珍视和想被承认的个人特质,我们也正因此而被他人所需要。但今天,“谁需要我?”却成了一个受到巨大挑战的问题。冷漠的现代资本主义对人们的努力无动于衷,每个员工都被设计成可以随时被替代的样子,在一次次企业再造中被利用后弃之如敝屣,这明显而残酷地削弱了人之为人的价值感。 被集体裁员的IBM 程序员、被全自动设备侵蚀手艺的面包师、为挑战自我尝试转行却又铩羽而归的酒吧女店长……新的职业故事把弹性的经验和静态的个人伦理相分离,让员工止步于简单又肤浅的劳动,不再深入理解并投入工作。复杂的分工和高科技使专有技术不再属于任何职业,而只存在于支配人的程序之中。 讲究个人品格、相信工作的意义、不断提高技艺并成为不可替代的行家已经是上一代的传说。今天,在这个让我们漂浮不定的资本主义制度中,我们该如何找回自己对工作的掌控权? 本周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来自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的《没有面目的人:新资本主义之下工作的个人后果The Corrosion of Character: The Personal Consequences of Work in the New Capitalism》。 【时间轴】 07:59 拥抱变化、不设边界的弹性工作制度,如何让我们失去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如何让我们不再有能力叙述自己的生活和经验? 22:39 那些充满神秘色彩的、看似无所不能的“魔法”,如何导致了心灵的麻木,专业知识的一知半解,以及个体价值的沦丧? 30:39 为什么越是真正懂得如何做生意的人,越是无法在如今的职场得到重视,甚至根本无法幸存下来? 42:50 当我们身处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注定成为“失败者”的结构之中,重新建构一套共享的叙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本期节目相关资料】 王程韡、杨坤韵,2019,《进取与迷失:程序员实习生的职业生活》,《社会》第3期。 年薪百万买不来快乐,更买不来欲望 | 盲人摸象EP02 如何克服焦虑?裸辞、酒精和爱情,可能都不行 | 盲人摸象EP08 肉体与石头:西方文明中的身体与城市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公共人的衰落 The Fall of Public Man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7期,也是倒数第73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我的大学同学老四。 我和老四熟起来是因为当年本科的时候修读沈奕斐老师的社会性别课,我们分在了同一个课程小组,那门课的期末考核之一是自编自导自演一个短剧,用社会性别视角重构某一个经典文本或者故事。 我记得当时有的小组选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有的小组选了蔡锷和小凤仙的故事。我们小组是选了东方不败、杨莲亭和任我行的故事,我是演了东方不败,一个生理性别意义上的男性,去扮演一个社会性别意义上的女性,老四是演了杨莲亭,一个生理性别意义上的女性,去扮演一个社会性别意义上的男性。 演员和角色在性别意义上的翻转、游离和冲突,再加上各种架空重构的人物关系,现在想想,确实是很幼稚,但是有那种很生猛、很原始的,对于性别议题的探索和好奇心。以至于最后大家还在争议到底是应该给我颁最佳女主角还是最佳男主角,这个讨论本身跟这门课的主题又出人意料地呼应上了。很有趣,那大概也是我这个i人大学四年里面最放飞自我的时刻了。 总之,这就是我和老四熟起来的故事。时至今日,回过头去看当年这段经历,仿佛是一个隐喻,在十二年之后的今天,老四身上仍然洋溢着我们学生时代那种对于外部世界的、生猛的好奇心。 大学毕业以后,老四去了美国念书。又过了几年,老四回了国。 我以为老四会像按照所有人的刻板印象期待的那样投身金融或者互联网,但是后来我发现,我越来越看不懂她在做什么了,她好像做过财经媒体,还做过留学咨询,还在广告公司做过阿康,等到下一次出现的时候她身上的标签又多了元宇宙、WEB3还有加密货币crypto currency。 看老四的朋友圈,她好像总是不在上海,要么是去看辽代的建筑,要么是去看山西的石窟,偶尔在上海的时候还在带团做城市考古。哦对那时候citywalk还没有那么火。 之所以会有这一次对谈,是因为我去年11月份发了那期项飙的访谈,标题叫《不可能有一个你和这世界之间必然的和谐》。老四很激动,给我发消息连说三个好好好,我那时候正在深圳大芬村看展览。我们俩一拍即合,说录一期节目,结果为了凑时间就凑了两个月。 如果不是这一次对谈,我大概永远没机会知道老四经历的如此“非主流”的职业轨迹,也永远没机会知道一个GAP了两年多时间、靠两三份兼职收入养活自己的人,站在大学毕业十年的时间点上会想些什么。 在录完这一期节目之后,我其实犹豫了两三天,到底要不要发。因为我知道一定会有听友觉得,老四的自由和潇洒只不过因为她是上海人,因为她有个好爸妈,因为她几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 但是,扪心自问,如果我生长在跟老四差不多的家庭里,我真的可以像老四一样,为了探索世界的自由,放弃朝九晚五的稳定,放弃大公司的名头,选择靠兼职养活自己么?我真的可以像老四一样,把自己的热爱付诸实践,即使时常感觉到自己与这世界的不和谐,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么? 我大概做不到,我大概还是会在“既要”和“又要”之间去寻找一个可能几乎不可能实现的平衡。所以,我还是决定推送这一期节目。毕竟,老四身上的那种勇猛精进,不就是我们节目一直说的“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么。 最后,既然这一次对谈是因项飙而起,那就再借用项飙最近接受《人物》杂志专访时候的一段话作为导语的结束—— 我最近在思考好几个问题,其中一个是傲气和佩服的消失……这次重新访问「浙江村」也有类似的发现。过去那里有一种「名气」,比方我在书里写的刘泽波,他是第一批来北京的「浙江村」人,做服装批发生意,眼光很好,但行为有点怪,从来不请人吃饭,也不允许别人在自己面前抽烟,这在当时是很奇怪的,但他说,我就是这样。他有这种傲气。 在新一代「浙江村」人里,这种傲气基本没有了,现在大家追求的是「体面」,体面不是说你自己的行为怎么样,让大家佩服,而是说你有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其实是说你跟主流体系的紧密程度。 傲气背后的批判性,是很有元气的,是自信的。 【时间轴】 08:08 十年一觉江湖梦:这竟然是我们毕业典礼以后的第一次见面 09:31 我在澳洲理解中国,也在澳洲篝火露营,到外面去,真好玩 11:40 大学毕业,稀里糊涂就出国读研了,那时候哪有什么规划 13:47 我喜欢纽约,因为那里有看不完美术馆和博物馆 16:29 毕业以后开始了我奇幻的职业生涯,最后懵懵懂懂进了加密货币圈 18:43 比起工作,闲暇更能定义我是谁,这也是我找工作的原则 22:53 两年时间没有“正经”工作,我一度每天“假装”出去上班 25:18 我好像很早开始就想通了,我只想开开心心度过人生 28:21 高质量周末没有你想象得那么贵 31:19 我在20岁的时候完全没想过现在的生活方式,但是在每一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都有一个声音告诉我选哪个 33:31 如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自己过去的十年 36:33 工作是用来赚钱的,这个想法几乎是驱动我做了每一个选择 39:52 我妈确实是特别希望我端上铁饭碗,可这恰恰是我觉得最被高估的美德 41:18 如果你被告知只剩下一年的生命,会做些什么? 43:42 说一句话给十年前的自己吧!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什么是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是一个由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付宇发起的访谈计划,试图用10个问题串连起99个名校毕业生过去10年的经历和感悟,记录这个群体共同的情绪、思考和观点。我们期待用每一个个体的偏见,去拼凑那个房间里看不见的大象。盲人摸象计划将以音频和文字的形式呈现。有兴趣加入这一计划的朋友,欢迎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听友来信:[email protected] 小宇宙/苹果Podcasts/喜马拉雅/QQ音乐/网易云音乐/微信公众号:轻刀快马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出生人口902万,出生率6.39‰,自然增长率为-1.48‰,连续第二年负增长。尽管如此,900万新生儿数量,对比这一数据公布之前的诸多预测,已经是远超预期了。 在这样一个时间点,讨论这样一本关于日本少子化对策的书,显然有助于我们有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和时代。 《低生育陷阱: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一书的作者是山田昌弘,也是之前节目提到的《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一书的作者。 过去二十多年,日本政府在应对少子化问题上不可谓不努力,但其结果却是少子化对策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山田昌弘看来,“不婚”和“格差”才是导致日本社会少子化的真正原因。 在这本书的最后,山田昌弘写到—— 如果不能消除年轻人“从中流生活跌落的不安”,那么,日本少子化对策是很难看到效果的。 如果说年轻人的“希望格差”是少子化的首要原因的话,那么就有必要扭转这个局面。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工作可以重新再来、对双职工家庭同样友好,以及万一出了问题也可以通过社会保障重新自立的社会——这个社会必须是人们拥有“可以不让孩子受苦”的生活水准的社会。 【时间轴】 02:28 什么是低生育陷阱? 05:47 少子化从何时开始?日本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历程 14:03 为了应对少子化,日本政府做了些什么? 20:53 日本少子化对策为什么失败? 37:10 东北亚三兄弟还有机会爬出低生育陷阱么? 【本期节目相关资料】 王晓峰、全龙杰,2020,《日本少子化对策的演进、体系及政策工具评析》,《人口学刊》第3期。 国立社会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第16回出生動向基本調査》 罗赛,2022,《韩国低生育应对政策的演变、效果与趋势(2006~2021)——以低生育老龄社会基本计划为中心》,《当代韩国》第3期。 三个“诚实而不幸”的个人破产故事:成为一个「普通人」,就已经用尽了全力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为什么日本年轻人不再渴望改变世界,只想让自己过得舒服? 为什么中年人总是喜欢反复追问年轻人“你的梦想是什么”? 为什么在后疫情时代,年轻人成为了最孤独的群体? 为什么越来越多日本年轻人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找到伴侣,却又会为了《天气之子》《你的名字。》而感动落泪? ——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日本作家三浦展在《孤独社会:即将到来的第五消费时代》这本新书中间的妙笔。 本周分享的这本书写作于疫情之后,三浦展发现:经历过Covid-19大流行的日本年轻世代,并没有如他之前预期的那样,渴望打破个体化的孤立状态,与他人、与社区、与自然重新建立连接;相反,他们似乎对更大的世界失去了兴趣,只想让自己过得更舒服一点。而这种退却,反过来让他们陷入了更加强烈的孤独感之中。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日本年轻人后疫情时代的观念变化?这些变化是否意味着潜藏在冰山之下的结构性、趋势性社会变迁?我们可以尝试在这本书中找到三浦展的思考和洞见。 【时间轴】 03:31 什么是第四消费时代?第四消费时代如何反映出年轻人的观念变迁? 15:53 年轻人全力以赴才能活着:我不想改变世界,我只想活得快乐 19:47 饱受“梦想骚扰”的年轻人:一定要有梦想,一定要为了你的梦想拼命努力,何尝不是一种“骚扰” 27:32 年轻人最孤独,可是这也并不意味着等他们老了就不孤独了 31:29 搜索型亲密关系:人人都爱新海诚,人人都在期待宿命般的邂逅 39:47 日本年轻人的“寺庙热”:他们不过是想听到一句“都好起来的” 43:36 无法悠闲自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日本年轻人受够了狗屁工作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影音】 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 | 三浦展 第四消费时代:共享经济的新型社会 | 三浦展 铁道与天皇 : 日本近代城市的帝国化 | 原武史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 罗伯特·M.波西格 个体化 Individualization |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 天气之子 天気の子 | 新海诚 你的名字。 君の名は。| 新海诚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美国的“千禧一代”在“美国梦”的神话中长大,曾经对人生抱有远大期望。然而当他们参加工作时,正值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经济衰退期。千禧一代成为美国现代史上第一代生活水平不如自己父母的人。仅仅为了在艰难时日中维持生计,这一代美国人就需要耗尽全力。 以上来自《躺不平的千禧一代》这本书的介绍,作者是安妮·海伦·彼得森。 千禧一代(1981-1995)在美国社会长期承受非议,被称作是“长不大的一代人”,也被叫做Me Generation。然而,正如林小英老师在推荐序中写到的那样—— 人们以为,一代人应该比一代人的日子更好过。没想到千禧一代,本应该是最擅长自我陶醉、我行我素的一代人,结果却在竞逐“谁见过早上四点钟的街道”。在本书作者看来,这是在竞逐倦怠,而且还会忘了竟然还有自我愉悦这回事。 作者用了9个章节的篇幅尝试回答1个问题—— 为什么美国的千禧一代觉得如此倦怠?他们,或者说我们,如何成为了倦怠的一代人。 【时间轴】 02:36 理解这本书的三个关键词:千禧一代、倦怠、结构 --成长篇-- 18:08 婴儿潮一代也经历过经济衰退,为什么他们无法共情千禧一代的困境? 28:23 “科学育儿”的风靡如何让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失去了上升的阶梯? 37:03 为什么本应该成为“中产阶层通行证”的大学,却让千禧一代感到更加深刻的倦怠? --工作篇-- 48:56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被告知必须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难道不是为了挣钱的么? 58:02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工作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员工成为了随时可以被优化的耗材? 1:04:05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过度工作”成为了一种为人称道的工作伦理?甚至是打工人的基本操守? --生活篇-- 1:11:28 手机如何将千禧一代变成了“永不下线”的一代人? 1:16:08 对于倦怠一代而言,过一个无所事事的周末到底有多难? 1:23:55 同样是为人父母,为什么千禧一代女性经历了更大程度的育儿倦怠? 【本期节目提到的播客】 年薪百万买不来快乐,更买不来欲望 | 盲人摸象EP02 凡事都要出成绩,是东亚社会的思想钢印 | 盲人摸象EP11 EP30《手机大脑》:放下手机,还我健康和自由 | 纵横四海 Ep110 年终企划:2023生活再出发宝典(也不太宝) | 基本无害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籍】 大萧条的孩子们 | 埃尔德 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 | 拉鲁 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 | 普特南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今天是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后天是平安夜,下一周就是2023年的最后一周了。 我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平成东京十二面相》,由12篇非虚构专栏文章组成,讲述了平成年代在东京这座大都市里的12个生活片段。这本书的介绍是这样说的—— 2019年5月,日本结束了平成时代,进入了令和元年,此后,原先2020年举行的东京奥运会因新冠疫情推迟到2021年。回溯历史,第一次东京奥运会的召开是在1964年,当时的日本借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朝着世界强国的目标高歌猛进。然而,进入平成年代后,昭和的繁荣成为了过去,各类社会问题随着经济泡沫的破裂而开始显现。 但与此同时,在逐步放缓的城市节奏下,沉淀于时代底色中的人生百态却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浮出水面,让人重新认识这座大城市中充满温情的一面。 其中,有一篇叫做《离不开<深夜广播>的生活——东京的夜空下每晚收听广播的人们》,作者是樽谷哲也。我很喜欢作者那种温情脉脉的笔触,也觉得通过播客和大家分享这样一本书、一篇非虚构作者,是再合适不过的方式。 祝愿每一位正在收听这一期节目的听友,冬天快乐。 【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 JINBAO - おやすみ,東京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为什么年轻人对未来失去了希望,挣扎于超时加班和不稳定工作,到头来只是为了过上所谓普通人的生活? 为什么年轻人宁愿选择啃老、做全职儿女,也不愿意继续承受大城市那种仿佛无水之萍一样的悬浮感?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一边渴望恋爱,一边觉得恋爱实在是麻烦事? 为什么一波又一波鼓励生育的政策和呼吁,仿佛石沉大海一般得不到年轻人任何回应? 以上种种,我说的都是日本。 今天跟大家分享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的《社会为什么对年轻人冷酷无情》。作为长期关注日本少子化问题和青年流动预期问题的社会学家,山田昌弘最近三年在中文出版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他的一系列作品都翻译成中文出版。 这本书是山田昌弘2009年到2012年期间连载在《东洋经济周刊》上的评论文章合集,聚焦于日本第二次婴儿潮一代(特别是1971-1974 年出生的一代人)在刚刚大学毕业、步入劳动力市场时先后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由此深刻地影响了这一代人在职业发展、流动预期、家庭关系、婚恋观念、生育意愿等一系列议题上的取向。 【本期节目提到的一些概念/专有名词】 终身雇佣制:个人在接受完学校教育开始工作时,一旦进入一个组织,将一直工作到退休为止,而组织不能以非正当理由将其解聘。 年功序列制:建立在为组织的工作时间和个人资历、而不是绩效或其他特征基础上的员工基本报酬制度和晋升制度。 日本年金制度:日本长期发展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逐渐确立起来的养老制度。日本年金制度分为“公的年金”(即“公共年金”)和“私的年金”两种。日本的“公共年金”制度是包括自营业者和无工作者在内所有国民都加入国民年金制度,享受基础年金的“国民皆年金”的框架。“公共年金”是指国民年金、厚生年金和共济年金 团块世代:专指日本在1947年到1949年之间出生的一代人,是日本二战后出现的第一次婴儿潮人口。“团块世代”参与了日本的蓬勃工业化建设,是日本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一代人,为了改善生活而默默地辛勤劳动,紧密地聚在一起(“团块”比喻的由来)。这一代约700万人在2007年开始陆续退休。大都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一直是最引人关注的消费群体。据估算,日本60岁左右人口所拥有的资产,是40至50岁人口的3倍以上。这群数量庞大的银发族经济基础雄厚、购买力强,退休后还将有充足的闲暇时间。 团块次代:出生于1971-78年,大多数为团块世代的子女一代,该世代在家庭生活中物质充裕。1994年踏入社会见证了泡沫经济了破裂及漫长的经济衰退期,置身于经济增速滑坡,企业业绩恶化时期的高失业率背景下,该世代人群消费特征表现为:开始理性,追求简约,注重消费品的性价比。 【时间轴】 06:44 序言:曾经年轻人是经济生活的“强势群体”,但那种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29:33 下流社会:“一亿总中流”只是一个美好的幻象 36:57 大学的高中化: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44:10 恋爱实在是件麻烦事: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52:14 宠物家人化与终身不婚:当“传统”家庭形式越来越难以承载年轻人对“家人”的期待 57:20 穷忙族:和上一代人比起来,我更忙了,也更穷了 【本期节目提到的书影音】 少子社会 : 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生孩子 | 山田昌弘 低生育陷阱 : 日本少子化对策的失败 | 山田昌弘 为避免下坠而竞争 : 日本格差社会的未来 | 山田昌弘 低流动社会 : 后疫情时代日本的新格差 | 山田昌弘 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 | 三浦展 自梳女 | 集资购房,共同生活:一群不婚女性的先锋实验 | 一条 穷忙THE WORKING POOR | 希普勒 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在2023搜狐财经年度论坛上的发言:如果年轻人掌握着资本,是不存在资本过剩的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欢迎收听盲人摸象计划第26期,也是倒数第74期。 今天的访谈嘉宾是我的大学同学寒影。 这是我们毕业将近十年以后的第一次见面。见面之前寒影问我,她是不是所有接受访谈的同学里面混得最差的? 这个问题让我有点难过,难过的点在于,即使已经离开应试教育将近十年的时间,我们似乎仍然无法摆脱绩效主义的阴影。 寒影是重庆人,也是艺术特长生。她几乎符合我对于重庆人的所有刻板印象,率真、泼辣、风风火火,还有讲话时候抑扬顿挫的语调。这一段描述也勾勒出了我们对谈的三条线索—— 一个曾经向往大都市、从重庆到上海求学工作的“沪漂”如何看待“回家的诱惑”; 一个曾经拄着拐也要出差的工作狂为什么在三十岁那一年突然找不到工作的价值了; 一个曾经热爱、也曾经逃离的艺术特长生,如何找到舞蹈之于自己重建附近的意义。 分别的时候,我很想说点什么类似于“我们都会越来越好”之类的话,想了想还是算了。我站在原地,看寒影骑着她的电动车,消失在了远处的车水马龙之中,好像是一场电影的最后一帧画面。 我很喜欢这一期,因为它很难概括,一如生活本身。 【时间轴】 03:40 小时候所有的印象就是三点一线:学校、家、排练厅 07:14 考艺术特长生这事吧,挺看命的 12:27 我确实搞不定高数A,第一个学期就挂科了 14:20 那时候挺傻的,我总觉得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 17:19 转专业,学了社会工作,港剧看太多了 19:48 但不后悔,这个专业确实帮我找到了工作 25:58 文科专业都差不多吧,就别鄙视链了 27:28 毕业的时候,我也没想到,真就用了七年时间才落户 32:34 落户了,可是这个户口有什么用呢?我不知道 34:01 舞蹈之于我,是十八岁的骄傲,是廿六岁的生计 37:56 也是三十岁时候,把我从情绪崩溃中拯救出来的药 42:03 我们怀念少年,是因为少年心性,一往无前 44:59 工作头几年,拄着拐去出差,特别想把事情做好 47:21 后来才明白,努力在听话面前不值一提 48:35 HR根本不相信,公司居然还有人挣这么点钱 50:52 幻灭感,这两年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52:38 及时行乐,我学会了哄自己开心 56:44 我反感成功学叙事,是因为平凡成了一种罪过 59:57 脱单?我完全没打算 1:02:02 无力感多了,只想求神拜佛,请叫我浦东百事通 1:03:16 用三个标签总结这十年,蠢是逃不掉了 1:04:33 一旦能吃苦,就会有吃不完的苦 1:05:35 在老家念个大学,是不是更幸福一点? 1:06:05 羡慕不来,留在老家的生活我羡慕不来 1:09:24 如果穿越回到十年前,我会说一些朴素的道理 【欢迎加入听友群】 在各位听友不懈地敦促下,我们终于鼓起勇气开始运营听友群了,欢迎添加小助手(微信号:qingdaokuaima123),即“轻刀快马”全拼+123,加入听友群,和我们一起—— 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对于有意向的嘉宾,我们也会在当期节目推送后邀请其加入听友群。 你们的反馈对于我们无比重要,期待与你交流! 【什么是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是一个由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候选人付宇发起的访谈计划,试图用10个问题串连起99个名校毕业生过去10年的经历和感悟,记录这个群体共同的情绪、思考和观点。我们期待用每一个个体的偏见,去拼凑那个房间里看不见的大象。盲人摸象计划将以音频和文字的形式呈现。有兴趣加入这一计划的朋友,欢迎通过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电子邮件联系我们。 商务合作/听友来信:[email protected] 小宇宙/苹果Podcasts/喜马拉雅/QQ音乐/网易云音乐/微信公众号:轻刀快马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