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贫困,Period Poverty, 是指一些女性无法获得安全、卫生的生理期用品。国际妇产科联盟2019年曾表示,全球有5亿女性生活在月经贫困中。而在在中低收入国家,有超过50%的女性选择自制的经期卫生用品。 在媒体实习的过程中,23岁的尤其通过采访公益组织,知道了什么是月经贫困。于是,作为一位年轻的新闻学在读研究生,她决定用做毕业设计的机会,在这个夏天和曾经采访过的公益组织一起,奔赴四川的乡村学校,记录发生在那里的月经贫困现象。在完成拍摄之后,我们邀请到她来为我们讲述这段经历。虽然拍摄的过程只有半个月的时间,尤其还是在她的镜头中看到了那些正在经历月经贫困的女孩因为她和公益组织的到来而产生的改变。这些动人的故事,一次又一次的撞击着镜头背后的尤其,也让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拍摄的目的。 【公众号原文】 嘉宾:尤其 一位新闻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主播|贰白 排版|文祥 文稿|莫辰 剪辑|莫辰 【时间轴】 00:02:26 拍摄月经贫困的原因 00:04:18 在英国读研的经历——发达国家也有月经贫困 00:06:53 拍摄前的准备 00:07:58 “月经贫困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贫困” 00:12:35 女孩们的故事 00:23:57 女孩身边的男孩们 00:35:04 拍摄时的执着与纠结 00:42:19 与自我的和解 音乐: 风居住的街道 - 矶村由纪子 【关注我们】 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提意见,也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交叉线
因为做播客,我认识了同样是主播的Masa。Masa喜欢在网上写日记,记录他看书的体会,也记录他生活中的所思所想。从日本留学回来后,Masa先后进入互联网公司与体制内工作、结婚,生活开始停留在自己的一个小圈子里。他跟我抱怨过生活中的男性在空闲时间只会饮酒作乐,自己好像找不到可以谈心的人。而一年之前女儿的降生,给他带来了改变。Masa说,他好像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作为一位未婚的男性,我好奇当代青年步入婚姻的感受,同样好奇一位年轻父亲养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于是我约Masa录制了这期节目。在本期节目里,Masa讲述了他在女儿出生前后的状态变化,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与妻子、父母之间的关系转变。我惊讶于在播客节目里表达自如的Masa,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不会对家人说“我爱你”的人。Masa说,相比于语言,他更习惯用行动来表达情感,而为了给女儿写一封特别的信,他正在重学英语。 嘉宾:Masa 一位一岁女孩的父亲 主播|莫辰 排版|莫辰 文稿|莫辰 剪辑|莫辰 【时间轴】 00:04:49 “不可能对父亲说我爱你” 00:12:02 孩子出生前的感受——“男性没有女性体会深” 00:17:01 产房体验:突然提前的生产 00:26:29 青梅竹马的妻子 00:32:04 “养育孩子让我更独立” 00:46:26 对女儿的期待——自由、宽容、善良、有正义感 音乐: Memory - 久石让 你在何处,我父 - 郭思达 【关注我们】 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提意见,也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交叉线
本期节目的嘉宾,一位是去台湾读书的陆生,一位是在大陆读书的台生。有趣的是,他们都在清华大学读书。陆生的名字叫鱼肉。有一天,我在Youtube上看到了她拍摄的 分享台湾读书生活的视频。在视频中,她介绍了台湾生活的新奇,也“科普”了一些家乡东北的生活习俗,得到了许多观众的关注。于是我产生了做一期主题为“两岸青年对 话”的节目的想法。在我联系到鱼肉之后,她介绍给我了她的一位“粉丝”李奥。他同样出生于东北,却在台湾长大,在海基会实习过,毕业后又来到大陆创业,更巧的是他 现在是在北京的清华读博士。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聊了聊为什么两位嘉宾都做出了与身边同龄人不太一样的选择——去一个不那么被广泛选择的地域读书。在对话的过程中,我们挖掘了两个人不同的成长 经历,也谈到了两个人对两岸生活的一些共同看法。鱼肉说“内卷是因为你在一个圈里,如果跳出这个圈,你就可以不被卷到”,而李奥说“来大陆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每 一个机会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都是一个契机”。 嘉宾: 鱼肉 在台湾清华大学读书的东北女生 李奥 在大陆清华大学读书的台湾男生 主播|莫辰、贰白 排版|文祥、莫辰 文稿|莫辰 剪辑|莫辰 【时间轴】 00:02:29 为什么去台湾读书——鱼肉:“去台湾交换遇到对我影响很大的一个人” 00:08:18 鱼肉:“工作、赚钱并不能缓解焦虑” 00:18:31 在台湾学习的感受:意外的教学方式和不一样的同学 00:21:49 为什么来大陆读书——李奥:“完成自己的一个念想” 00:24:55 两岸的教育差异:台湾学生爱打工?大陆学生更努力? 00:30:10 李奥:“相比于台湾,大陆的竞争更激烈,机会也更多” 00:45:02 如何看待内卷、躺平——“不要把自己封在一个圈子里“ 00:48:40 小确幸——台湾人的躺平方式 00:52:16 如何面对学术压力——找到一个好导师的重要性 音乐: 后会无期 - Skeeter Davis 红蜻蜓 - 山田耕筰 【关注我们】 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提意见,也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交叉线
“22岁的CHUAN终于行将踏上那架班机。他依旧感觉昨日与今日,今日与明日的锁链之间布满迷雾,迷雾之间牵引他的只有命运与一怀勇念。” 上面这段文字,来自于一篇名字叫做《出中国记(上)(下)》的文章(可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中阅读)。在我们的编辑部,有两位同事都曾在朋友圈读到过它。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正在牛津大学学习人类学的研究生,也是我们第三期节目的嘉宾Chuhan。在这篇文章里,他回顾了自己是如何从一个“想要接受全世界最好的教育”的中学生,逐渐成为一个“对于学习知识毫无热情可言”的人类学爱好者的。而在他的经历中,打动我们的不是他光鲜亮丽的履历,而是他身上一个个迥异于同龄人、精彩却又充满曲折的故事——办杂志、玩摇滚、写剧本…… 我们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他的孤独与挣扎,也看到了他那难得的“一怀勇念”。于是我们决定邀请Chuhan来到我们的节目,和我们聊聊他这些经历背后的辛酸和收获。出乎意料的是,Chuhan是一个非常随和健谈的男生。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聊天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打破固有印象的好学生形象,也一起吐槽了各自的大学生活。希望听过本期节目之后,你也能在我们轻松的对话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那一份共鸣。 嘉宾:Chuhan 一位牛津大学人类学在读研究生 主播|文祥、贰白、莫辰 排版|文祥 文稿|贰白、莫辰 剪辑|不累、文祥、莫辰 【时间轴】 00:01:54 如何办一本年轻人自己的杂志 00:11:18 零基础的人怎样才能参与摇滚乐演出 00:15:36 嬉皮士式的朋友与生活 00:21:05 混迹于图书馆的快乐 00:28:12 逃课的经历与价值 00:34:36 “现实的经验比理论更吸引人” 00:39:07 北京、台湾、牛津三地读书经历的感受 00:44:59 尝试不同选择的勇气——对生活方向感的渴望 00:57:53 结尾彩蛋——疫情期间的留学生活 音乐: 热死荒凉 - 法资乐队 云村的风 - 邱有句 每年的12.17我都很想有台时光机 - E8r Chamomile Tea - Chance Thrash δ - α·Pav 【关注我们】 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提意见,也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交叉线
“刘老师已经60岁了。你想中国的性教育是一个60岁的奶奶在推动,那你作为一个年轻人,你难道不应该去做点什么吗?” 想了很久,我觉得这一句话,最能代表我们第二期节目嘉宾方丹的人物形象。 在我们前期筹划节目的时候,节目制作人文祥谈起她身边很多有趣的朋友。其中一位女性朋友,方丹,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刘文利教授的性教育团队工作。刘文利教授,正是17年网上沸沸扬扬的家长举报儿童性教育读本事件中,那一套教材的主编。这位年过六十的老教授,放弃了美国的教职,从05年开始回国投身青少年的性教育研究和推广工作。 “方丹负责刘文利教授团队的新媒体传播工作,也是《爱与生命》这个性教育公众号 的总编辑。”听到文祥这么说,我一下子来了兴趣。一方面,在前不久新京报采访刘文利教授的节目中我了解到,在国内开展青少年性教育工作,远远比很多人想象的困难。而另一方面,我也很好奇,在如今这个社会,一个愿意花费大量精力投身性教育推广工作的年轻人,究竟怎么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 于是,我们向方丹发出邀请,希望她能参加我们的节目。方丹是一名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新闻传播研究生。在长达近5个小时的采访之中,方丹回忆了她是如何从一个擅长写作的中学生,成长为一名在多个知名媒体有过实习经历的非虚构写作记者,也说起了她采访五条人这样的公众人物的经历,当然,还有她是如何投身性教育推广工作的。 嘉宾:方丹 一位正在读新闻传播研究生的非虚构写作者 主播 | 莫辰 编辑 | 文祥 文稿 | 贰白、莫辰 剪辑 | 不累、文祥 【时间轴】 00:03:39 非虚构写作?——让新闻更可读 00:04:57 采访五条人、重塑——“不会被别人的评价影响是一种特别酷的态度” 00:11:30 记者是一种生活方式 00:13:27 大学期间在校园媒体的美好回忆 00:24:45 心理学专业的影响——量化方法与人本主义 00:30:09 参与性教育——“我必须得去做这个事” 00:38:36 读研——延迟步入社会,继续自我探索 00:42:13 生活的规划:平衡物质的丰沛与精神的自由 音乐: BigBangTheoryTheme - Ed Robertson zzz - Bye Mugen 嘉沃特舞曲 - Johann Sebastian Bach 【关注我们】 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提意见,也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交叉线
在本期的正式节目里,我们与正在学习电影史的Shiwen聊了聊她的经历。我们发现,她是一个由好奇心驱动自己行为的人。同时她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并 以此去做出人生的选择。**在正式的节目之外,我们从她的经历发散出去,一起探讨了一些更深远,可能也更虚无缥缈的话题。** **00:01:16 “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00:17:40 “很多的特立独行只是一种标新立异”** 00:22:03 **“我的方式不具有普适性”** **【关注我们】** **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提意见,也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交叉线**
我们的节目制作人文祥有一些有趣的朋友。这些朋友身上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人生中经历过,或是正在面临一个转折的阶段,比如转专业、出国留学,或者是从事一份 不那么被社会认可的工作…… 而更吸引我们的,是在这背后可能存在的纠结,权衡,顾虑等种种私人的感受。因此我们决定将这些朋友的经历做成一个系列。**这几期节目的目的,不在于一定要鼓励每 个人都去做出某种选择,而是希望通过挖掘和呈现这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来引发更广泛的共鸣,更重要的,是展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带着我们的听众去了解更广 阔的世界,无论是精彩的还是痛苦的。** 我们第一期节目的嘉宾,是一个想要从教育跨专业到电影史方向的大学生。作为一个对电影也很感兴趣的人,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吸引她去做出了这次转变。**而作为一个 同样在人生的选择中不断纠结不断尝试的人,我更想知道她**选择背后的感受,以及形成这些感受所包括的更复杂的经历。** 在节目中,我们聊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也聊了当生活中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时,那一刻的狂喜。其实我们的谈话前后一共进行了六七个小时的时间,但由于节 目篇幅所限,只能呈现其中的一部分。 **嘉宾:**Shiwen 教育专业内一位爱好电影的大学生 **主持人:**莫辰 **节目制作人:**文祥 【时间轴】 00:01:34 **新的兴趣点——电影史是什么?** **00:02:37 在豆瓣实习的经历——建立话题小组,策展** **00:05:32 喜欢上电影的原因——至今难忘的一次观影经历** **00:08:12 从教育转向电影?纯碎的好奇心与勇气** **00:15:25 未来想做的事情——将教育和电影结合起来** **00:16:50 为什么一开始想学教育学?现行教育制度催生出的天真理想** **00:21:15 少年时期的经历——自我意识的萌芽** **00:26:05 家庭的影响:理想主义的姥姥与传统意识下的父母** **00:34:13 如何处理对自我选择的质疑?真正的自我意识是包容他人、理解自己** **00:36:31 如何与父母沟通自己的选择与决定?证明自己与表达态度** **00:41:11 关于失败:成功的喜悦转瞬即逝,过程中的体验更久远** **00:45:36 自我实现对他人的价值?共情能力让世界更美好** **00:50:13 转专业时的纠结:纠结在对兴趣的不断探索中消解** **00:54:38 相较于教育的教化意味,电影更能引起共鸣** **00:56:21《三傻大闹宝莱坞》—— 为什么推荐这部电影?** 开场音乐: BigBangTheoryTheme - Ed Robertson **【关注我们】** **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提意见,也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我们。** **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交叉线** **目前也可以在苹果播客收听我们的节目**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