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听」的第一个“赛季”结束了,第二个“赛季“将在2023年1月开始更新。就像场下的运动员一样,我们的团队也会利用这段休整的时间来调整、规划,甚至搞搞升级。 感谢一直在聆听的你们,感谢大家用心写下的评论。主播肥杰将代表「耐听」,和大家聊会闲话,玩会游戏,说说第二季的「耐听」有哪些新升级。 祝大家继续享受运动!我们下一个赛季再会。 - 聊天的人 - 主持:肥杰 - 时间轴 - 00:23 第一个赛季结束,感谢每一位 02:34 为迎接新赛季,我们打算搞搞升级 03:26 有什么想说的想听的,评论区见 05:50 玩个小游戏,有奖的那种 05:18 新一年,我们下一个赛季见 特别声明: 本期节目内含有奖互动,前5名通过评论回复肥杰所提3个问题的答案且都正确的听众,每人将会获得耐克礼品卡一张。「耐听」将会与这5位听众联络,以快递形式寄出礼品卡。(本次有奖互动仅在小宇宙播客平台进行,想参与的听众请移步小宇宙播客平台本期节目的评论区!)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制作团队-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Lulu、aya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运动有多美,除了运动员本人,感触最深的应该就是体育摄影师了。实际上,他们才是把那些千百分之一秒的瞬间定格成传奇的人。 而身为瞬间的猎手,体育摄影师不仅得具备运动员的体能,敢去悬崖边抓镜头的勇气,与F1赛车擦肩的淡定,捕捉戏剧性刹那的耐心与预判力,危险时刻优先保护运动员的职业操守……甚至还得具备为拍摄滑板与保安周旋的social技能。 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如此全能的资深体育摄影师,一位是曾担任过《体育画报》摄影师的古智超AKA“晕晕”,另一位则是跟拍过多位体育明星中国行的郑诣AKA“B哥”,透过他们的取景框,让我们重回那些精彩瞬间发生的现场。 - 聊天的人 - 主持:肥杰 嘉宾: 古智超,体育摄影师 郑诣,体育摄影师 - 时间轴 - 04:47 入这行不是因为喜欢摄影,是因为太喜欢体育了 08:41 工作之余,摄影师会不会带相机 12:18 体育摄影师的“最佳观赛位”到底有多好 14:35 田径场边上的下沉通道,其实是摄影沟 15:31 现场目击平衡车铲翻博尔特 21:55 危险时刻,第一想法是躲还是摁快门 22:59 拍越野跑和皮划艇速降,到底有多危险 24:44 拍F1居然要签“生死协议” 25:17 赛车打滑时的火星子直接溅到了脸上 28:18 为了一个俯拍镜头,爬上40层楼顶的广告牌 29:47 极限运动摄影师,本身也是极限运动的好手 31:57 没有什么变化的运动,是最难拍的 33:32 摄影师的“坏心眼”:等待小意外发生 39:43 跟拍科比,是什么体验 42:40 拍摄攀冰瀑时的惊险一幕 44:21 摄影师期待的“意外”,是人员无伤的戏剧性 46:53 在街头拍滑板,还得帮忙搞定保安 51:04 乔丹扣篮大赛的经典照片,是怎么诞生的 53:54 跳高运动员鼻尖碰落杆子的一刹那,是我想要的瞬间 58:48 因为摄影,遇见一生一次的奇特经历 61:31 当年犯过的低级错误们 66:26 你如何看待职业运动员,就如何看待体育摄影师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制作团队 -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Lulu、aya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特别声明:耐克并非世界杯官方指定赞助商,嘉宾发言仅代表个人观点。 四年一次的足球盛会又来了,全世界球迷们将第一次体验在冬天看世界杯。对于很多足球迷来说,世界杯就像一条奇妙的时间轴,横跨所有人的童年、青春到未来。每一届的节点,也对应着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中考、高考、毕业、工作……屏幕前的人会变老,但他们对足球的热情滚烫如一。 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资深球迷,知名博主G僧东和「井户端会议」、「东亚观察局」主播梵一如,一起聊聊属于他们独家又充满共鸣的世界杯记忆。 - 聊天的人 - 主持:肥杰 嘉宾: G僧东,知名视频博主 梵一如,「井户端会议」、「东亚观察局」主播 - 时间轴 - 03:10 被老爸拽起来,看昼夜颠倒的世界杯 05:17 港片里一直没听懂的「朗拿度」,原来是「罗纳尔多」 13:55 童年珍宝:干脆面里的球星卡 16:30 大街小巷都在听的“够够够,啊嘞啊嘞啊嘞” 17:52 98年四分之一决赛后,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哭 20:22 老师说不上课了,我们看比赛 25:59 中国队出线的那一天,你们在干什么 27:18 97年大连金州,中国队与世界杯门票擦肩而过 34:49 06年高考考完,当晚开始看球赛 42:18 世纪悬案,06年的澳意之战里的激情三分钟 45:26 我弟作为意大利球迷,从沙发一个滑跪滑到电视前 48:05 大学里为了看不延迟的比赛,各专业同学一起接电视 49:52 当年章鱼哥的预测,怎么这么准 56:13 在英国酒吧里看球,过了5点玻璃杯全收走 60:03 18年在上海「老外街」看球,嗨到啤酒满天飞 64:15 当年我爸说,只要复习到凌晨2点就能看球 66:11 今年这一届,哪一队会是“黑马”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制作团队 -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Lulu、aya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滑板这项起源于美国西海岸的运动,来到中国也有超过30个年头了。 当它初到中国的时候,滑手们上街迎来的都是像看外星人一般的好奇目光。那时滑板很贵,一块进口板得用上普通职工一个月的薪水。即使如此,那些少年们还是一见钟情般地爱上了滑板,把非议甩在脑后,追逐着他们的自由。时间一下子穿越到千禧年后,新世代的滑手们迎来了更开放、更多元的滑板环境,甚至见证了滑板登堂入室,亮相世界级的竞技舞台。 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中国的两代滑手,90年代初就开始玩滑板的OG袁飞和新世代滑手方伟、陈舜越,一起聊聊两代人的滑板故事和从未被驯服的街头。 - 聊天的人 - 主持:肥杰 嘉宾: 袁飞,资深滑板人,滑板赛事主持人 方伟,Nike SB签约滑手 陈舜越,Nike SB签约滑手 - 时间轴 - 02:45 陆冲和长板,与滑板搭边吗 06:38 无论男女,滑得好就respect你 07:29 92年拿着滑板上街,路人看你就像外星人一样 08:52 滑板最早在中国的推广方式是在街上送板 11:24 玩具板和进口滑板,滑起来真是天壤之别 16:15 滑板就像恋爱,讲究一见钟情 16:46 两代人各自的“人生第一块板” 21:13 对于滑手来说,断板的频率有多高 25:44 滑板进奥运之后,改变了一些父母的观念 27:02 比赛归比赛,我滑我的板 28:49 街头派与体制派的滑手,有什么区别 32:29 都有滑板场了,为什么滑手们还老泡在街头 34:36 靠拍片,记录那个最牛的瞬间 38:52 不是滑手,做不了滑板摄影师 40:54 南方的滑板风格 VS 北方的滑板风格 42:59 猜猜滑手们最爱的城市是?自由、烟火气、白天不上班 44:30 滑板中的「怪招」,看着好气又无奈 48:10 滑了30年的板,还是觉得难 48:37 作为职业滑手,感受被偶像降维打击的震撼 49:37 人生的一大遗憾,与滑板有关 55:09 两代滑板人,也会羡慕对方的时代吗 56:17 滑板人爱的自由,到底是什么 57:55 滑手生起气来,连自己都打 61:49 滑板运动的危险系数,居然排在篮球足球之后 63:34 社恐的滑手,要怎么进到圈子里来 67:57 流量时代,怎么看网红滑手 69:52 爱搭不理,也是滑板店的一贯风格 73:15 中国滑板的未来,要靠谁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 制作团队 -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Lulu、aya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根据2019年人社部发布的《新职业——电子竞技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正在运营的电子竞技战队(含俱乐部)多达5000余家,电子竞技职业选手约10万人。 想要成为十万分之一,需要经历日复一日,常人无法想象的考验。节目嘉宾朋克笑言,很多电竞培训营最后直接变成电竞劝退班。成为一名职业电竞选手,并不仅仅是「打游戏」那么简单,它和职业运动员一样,要过许多难关:高强度的训练、不断遭到碾压的胜负心……以及通往“世界第一”的路上的无数局对战。 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一位年仅20岁的职业电竞选手Leave和一位资深电竞从业者朋克,和我们一起聊聊职业电竞之路上的热血与难关。 - 聊天的人 - 主持:肥杰 嘉宾: 朋克,腾竞体育营销负责人、资深电竞从业者 Leave,EDG.Y队员 - 时间轴 - 04:58 一个游戏玩家如何被选中成为电竞选手 05:09 传统体育有球探,电竞圈有星探 07:20 像NBA一样选秀,还直播 10:11 电竞训练营变劝退班,戒网瘾效果显著 11:46 职业电竞选手的一天,从下午一点开始 12:37 如此作息,是为了与比赛时间同步 13:09 职业电竞选手每天的训练强度,到底有多大 15:30 父母从反对到支持,甚至通过自学看懂比赛 16:58 儿子打到世界赛时,亮了一下父亲喜欢的英雄 21:11 Uzi的反应速度经测试超过了97%的运动员 23:06 电竞选手的职业寿命只有两三年吗 25:28 一个赛季拿下16个MVP,还嫌少 28:49 电竞世界冠军,有多少含金量 29:56 在世界赛的现场,光站着心跳就超过160 33:15 对未来的电竞行业,有什么期待 36:37 普通人第一次去电竞比赛现场,感受到的震撼 37:41 电竞运动的魅力:全程高能,永远热血 备注:14:50 左右,肥杰所说时间应为2019年,特此更正。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 制作团队 -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Lulu、aya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在某瓣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的评论区里,有一条点赞过千评论是这么写的:“一个能够用30年的时间坚持自我折磨的人,一定能克服全世界最无聊的无聊”。 可见在很多人眼里,虽然跑步似乎是门槛最低的运动之一,却总被看作是“自我折磨”和“无聊”。那么那些爱跑步的人,到底是热衷于自虐的疯子?还是乐在其中的傻瓜?所谓的“心流”状态和跑者们嘴里常说的“Runners’ High”,到底种什么样的体验?资深的跑者,是不是也跑过很多囧途? 这一期我们请到了两位跑者,一位是“耐克黑马计划”的选手言信,另一位是“Crazy碧池”跑团团长那那,和我们同为硬核跑者的主播肥杰一起,聊一聊跑了才懂的“嗨”和跑了才能遇上的囧事儿。 - 聊天的人 - 主持:肥杰 嘉宾: 言信,耐克黑马计划选手 那那,Crazy碧池跑团团长 - 时间轴 - 04:48 跑到觉得自己快飞起来之后,其实还能更快 09:11 吃饭也有提不起胃口的时候,何况是跑步 12:35 怀孕的时候也在继续跑 14:23 最烦那些一听跑步就问名次和奖金的人 17:18 跑者们的心流时刻,到底是什么感觉 18:23 跑到戏精上身,与灌木击掌 21:22 跑着跑着迷路了,跑着跑着捡到了钱 26:32 集体穿着大便的衣服,去跑马拉松 29:42 曾被称为“年糕”的肥杰,是怎么瘦下来的 34:43 今日的资深跑者,当年也曾缠着保鲜膜跑过步 36:49 肥杰的减肥血泪史:节食到差点器官衰竭 39:31 跑圈到底有没有鄙视链 42:14 跑步帽,就是中年跑者的发际线 44:51 穿紧身跑步裤训练,到底要不要穿内裤 47:36 在马拉松赛道上,遇到自己的爱豆 51:16 从大迫杰的身边超过去,是什么体验 52:33 用双脚丈量一个城市,惊喜程度就像开盲盒 54:47 正经约跑响应寥寥,除非跑后有聚餐 58:58 跑了这么多年,到底懂了些什么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制作团队 -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Lulu、aya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一想起体育比赛,你的耳边一定也会回荡起体育解说们的声音。那些声音时而密集地输出关于球员们的履历、八卦,时而为场上的风云变化而惊呼、嗟叹。有时候,某些体育解说的“金句”可能会比赛况本身更让人印象深刻,于坊间久久流传。 但是,体育解说除了成为一场比赛必不可少的“背景音”,还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一位优秀的体育解说,又是如何“炼成的”?演播室里曾经闹过什么样的搞笑乌龙?当体育解说们对着镜头用力点头,也许不是在赞许运动员的表现,而是在点今天的午餐外卖? 这一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两位知名体育解说员。一位是93年开始就奋战在解说一线的娄一晨娄老师,另一位是93年才出生的解说员王兆丰,听他们说道说道体育解说的魅力所在。 - 聊天的人 - 主持:肥杰 嘉宾: 娄一晨,知名体育解说员 王兆丰,知名体育解说员 - 时间轴 - 04:02 毕业干上解说之后,普通话一年不如一年 07:51 流行AB角搭档来解说,但是B角不好找 12:09 体育比赛的美妙:与伟大的瞬间不期而遇 13:05 直播的体育解说,是一场全方位的真人秀 15:12 把早餐当夜宵,除了玩嘻哈的还有体育解说 15:51 做解说没有教材可参考,热爱才是最根本的驱动力 20:29 厉害的体操解说员,打出的分和裁判一摸一样 23:25 最开始解说的年代,找球员信息要去翻大使馆和图书馆的报纸 27:25 拨号上网的岁月里,等一个无限加载的搜索页面 29:32 做了多年解说,排个首发阵容和教练差不多 31:36 体育解说的使命:把赛场的能量,传达给全世界 34:42 去现场解说全程靠吼,连巴黎都听到了中文解说 39:33 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短裤拖鞋 48:56 乌龙造就「名场面」,千万观众收听私聊外放 51:13 体育解说频频点头,可能是在点午餐外卖 56:27 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解说还能像以前一样专业吗 65:42 身为上海球迷,解说申花1比9惨败北京国安 72:09 解说员做赛前功课也有生不如死的时刻 73:47 想做解说这份工作,要做好哪些准备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制作团队 -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Lulu、aya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如果不做运动员,不做裁判,还有什么方式可以近距离参与世界级的重大赛事?对了,就是做志愿者。 每一场重大的赛事背后,都离不开万千志愿者们的鼎力支持。举个例子,08年北京奥运会就招募了10万之多的志愿者。他们随处可以见,却似乎也并不起眼。聚光灯很少会照在他们头上,但他们的眼睛却记录了电视机前的观众无缘得见的奇妙画面。 这一期我们请到了两位资深的赛事志愿者。一位是担任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Vikey,另一位是在F1、男篮世锦赛、上海马拉松的赛场上做过志愿者的潇阳。让我们一起挖一挖这两位的私藏回忆,聊一聊那些电视机里没播过的独家精彩。 - 聊天的人 - 主持:肥杰 嘉宾: Vikey,2008 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 潇阳,F1、男篮世界杯、上海马拉松赛志愿者 - 时间轴 - 03:41 志愿者规范化的概念从08年开始普及 09:16 选择去北京,就是为了做奥运志愿者 10:49 狂背场馆代码,堪比考研 12:59 「志愿者的微笑是北京最好的名片」 19:17 F1比赛志愿者福利:有一半时间能在场内看比赛 19:41 近距离看F1比赛,到底有多刺激 21:56 做观众管理的志愿者,到底要管什么? 26:14 全程背对奥运开幕式,看到很多观众流泪 28:36 铁人三项的运动员换装备的时候,志愿者能帮把手吗? 33:15 在篮球世界杯上极速拖地的技巧 35:23 更衣室里,球员们面对输赢的真实表情是? 37:44 以球童身份,见证凯尔特人四位大哥的成长 43:42 开幕式结束,在撤场大巴上收获交警们的一路军礼 47:13 志愿者的意义,到底在哪? 52:32 做志愿者,不仅交到了好友、导师……还有老公 59:37 还想去做布拉格马拉松的志愿者,带着无法奔跑的人去跑 备注:以免歧义,特此说明,耐克并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官方赞助商。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制作团队 -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Lulu、aya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前不久,退役NBA球星理查德·杰弗森被联盟邀请,当了一把夏季联赛的裁判。据说他应该只是吹了第二节的比赛,但就这么10来分钟也让他感叹:当裁判的感觉是“针不戳”!用他的话说,这是“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运动”。 裁判确实是一项很特殊的职业,他们和运动员一起构成了精彩绝伦的比赛。但他们也常常像是赛事里的背景板,只有在争议判罚出现的时候,观众才会把视线聚焦在他们身上。 这一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女性裁判员:懿芸和桃子老师。在中网以及ATP大师赛这样的赛事上,她们可是站在费德勒、纳达尔这些网球巨星身后的“尺子”,可以说真的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了。让我们一起聊聊裁判这份特别有“眼力”的工作和背后的趣事。 - 聊天的人 - 主持:肥杰 嘉宾: 懿芸,网球主裁判、司线裁判 桃子老师,网球主裁判、司线裁判 - 时间轴 - 04:10 网球也看童子功:费德勒是从三岁开始拿球拍 06:47 全场瞩目的时刻——当网球裁判被挑战 10:41 毫厘之间的“牙签球” 14:58 身为司线裁判,一天盯着那条线8小时 17:43 电光火石之间,到底靠什么判断球出没出界 18:54 必须得有喊“OUT”的底气 21:56 保持“扑克脸”可是裁判的职业操守 24:36 职业网球手们在场上都有自己的“小习惯” 27:45 裁判们也是“拿生命在看球” 29:24 鹰眼技术越来越发达,裁判的地位会下降吗? 33:26 执法巅峰对决:费德勒VS纳达尔 37:57 做裁判,就能和网坛巨星合影吗? 46:12 做球童最开心的事:不用上学,天天看比赛 50:49 从小练网球,为什么转去做裁判? 52:05 学会用十二分力气来喊,也是成为裁判重要的一关 56:17 身为女裁判,以实力回应质疑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制作团队 -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Lulu、aya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露营这几年发展得这么火热,实属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了。但是,露营究竟是什么样子?社交媒体上那些漂亮、有格调的照片就是露营的全部吗?真的就那么惬意吗?那些吃喝拉撒睡的细枝末节,都能完美搞定吗? 为了带大家一起了解更接地气的露营生活,这一期我们邀请了两位户外露营界的OG,一位是一年里有100多天都在营地的王厂长,另一位是在国内四处寻找小众营地的仓老师。从他们那儿,我们听到了完全不同面貌的露营生活:厕所得靠自己挖“猫洞”;台风、失温、野兽……都能遇上;谁又能想到,在营地里比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更吓人的……是猜不透的人心? 来听听他们硬核又惊险,搞笑又没想到的奇葩露营故事吧! -聊天的人- 主持:肥杰 嘉宾: 王厂长,户外玩家,露营行业从业者 仓老师,户外生活媒体创始人 -时间轴- 09:01 去无人岛露营的那一晚,听见猫头鹰在吵架 14:13 OG分享:筛选小红书热门露营地的避坑Tips 16:28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在河滩边、悬崖下露营 18:25 猜不透的人心,才最危险 21:25 挖猫洞:向动物学习如何掩埋排泄物 27:28 交配中的萤火虫的光,是高功率模式 30:24 当在海边露营时,遇上了大台风 36:58 也曾经在失温的边缘,与死神擦肩 44:08 直接睡在天幕底下,和老鼠同眠 47:20 国内第一批在营地里蒸桑拿的人 55:11 为了第二天在帐篷里醒来,即使加班到凌晨也要出发 62:59 一天看了两次日出,两次日落 66:41 即使「僵尸」来了,也能比普通人多活好几个月 68:06 在露营地遇到过的奇葩人士 74:05 露营,到底算不算一种运动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制作团队-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Lulu、aya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说起棒球,你会想起什么?安达充的《棒球英豪》?青春泪水甲子园?还是美国职业棒球大联盟(MLB)与那部叫《点石成金》的电影?但你会不会也常觉得……“身边好像没什么人在玩棒球”? 这一期,我们请到了两位资深棒球爱好者:一位是播客界的强力输出——来自《东亚观察局》的主播沙青青老师,另一位是上海的业余棒球队“碳水棒球队”的创始人华盛(盛哥),来安利一波棒球的魅力。学富五车、博古通今的沙老师将以一贯的风趣谈吐,带大家兜一兜海外的棒球赛场,聊一聊这项运动在国内的前世今生。盛哥则将分享不少棒球圈子里的真相,顺便刷新一下许多人对于棒球的“冷门印象”。 听完你会发现,玩棒球的圈子早已比你想的更热闹了。 -聊天的人- 主持:肥杰 嘉宾: 沙青青,中日近现代史研究者、《东亚观察局》主播。 华盛,上海碳水棒球队创始人及主理人 -时间轴- 05:13 “我不打棒球的时候才需要坚持” 08:10 美国大联盟现场=野餐啤酒嘉年华? 09:15 棒球场边,村上春树决定成为一个作家 11:39 棒球场的氛围为什么这么love&peace? 16:40 社畜的救赎——棒球打击中心 19:03 第一流的打者也要面对70%的失败 21:20 打棒球,没有标准身材 29:46 棒球为什么在日本、韩国发展得这么好? 33:00 甲子园为何令棒球少年们向往 40:13 棒球在我们这儿的流行史 45:55 棒球进奥运,怎么这么不容易? 51:59 在上海,居然有超过100支业余棒球队 54:13 棒球的入门装备:一个手套足矣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制作团队-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到底送孩子去学什么运动才好?相信有不少家长会为了这个问题头疼。 据称,互联网还流传着这样的鄙视链图谱:马术>高尔夫>橄榄球>冰球>围棋>游泳>跆拳道。 是不是运动选得越小众,就越高级?该不该投身于这鄙视链的漩涡之中?帮孩子挑运动,到底什么是第一位?靠着游泳游进斯坦福的传奇,又该如何看待? 这一期,我们把这些不客气的问题抛给了两位酷爹飒妈:其中一位把8岁半的女儿送去学高尔夫;另一位则是和儿子一起拜师,正正经经学起了攀岩。在这两位独具代表性的家长眼里,让孩子玩这么小众的运动,到底有什么好处?这是不是在“卷”别人?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聊天的人- 主持:肥杰 嘉宾: 珊珊,广告公司创意总监,攀岩爱好者 鲍鲍,童装品牌主理人 -时间轴- 05:49 训练要从多大的娃娃抓起? 08:04 母子俩居然成了攀岩路上的师兄妹 11:03 别人家的孩子游泳游进了好大学,怎么看? 12:00 两代父母怎么看待运动带来的“加分” 14:50 帮孩子选运动,到底有没有鄙视链? 18:29 和孩子玩同一个运动,居然是把双刃剑 20:20 孩子们的闪光时刻:八块腹肌与第一次先锋攀爬 24:17 学会控制自己,也是家长的必修课 32:21 让人眼眶一热的成长与惊喜 39:32 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其实超出你的想象 40:29 孩子大了,运动的时间就要让给学习吗? - 本节目由耐克出品,JustPod制作发行 - -制作团队- 策划:肥杰、Jimmy、Blu、高海博 统筹:Lu 制作:高海博 声音设计:陆佳杰、王若弛 节目运营:小米粒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