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锔瓷也在修补心灵 with 童维成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锔瓷不仅仅是一门手艺,它伴随着中国陶瓷的发展,曾经占有一席之地,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童维成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锔瓷)代表性传承人,从业十四年来致力于传承锔瓷修复手艺,修复近七千件残器,带徒350位,并将自己的300件藏品无偿捐赠给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 《工艺知道》第13期,主播顾青对话非遗传承人童维成,我们讨论的话题不仅是作为陶瓷修复术的锔瓷,也是这门手艺在当下的发展以及手艺传承的未来。本期播客同步青工作室公众号发布:QingStudiooo,欢迎大家多多关注、留言并转发。 【时间轴 Timeline】 0:45 从收藏古陶瓷开始进入冷门锔瓷行业 3:10 作为陶瓷修复术的锔瓷在历史上的工艺演变 4:20 古代书画作品上与锔瓷相呼应的工艺,《清明上河图》里的锔瓷场景实为误传 6:00 学锔瓷这门手艺难在哪儿? 9:50 今天的锔瓷对应着两种应用场景 13:00 用最简单的话解释什么叫“锔瓷” 15:00 同作为陶瓷修复术,锔瓷与金缮之间的差别 17:36 中国手工艺复兴的重要时间节点 22:00 锔瓷匠人要有审美和对老物件的把控力 27:05 我们目前的大众审美是偏弱的 30:15 美育的重要性,希望在孩子们身上 32:30 手工艺在当代存在的理由,还是要用起来 34:30 手艺人不要把自己放在舞台中央 36:00 都市人为什么要去学手艺 38:18 不要去歌颂苦难,逆境很难让人成长,顺境才有更多机会 40:15 传承是多维度的,希望各行业的人都参与到锔瓷手艺里来 42:10 学习的那一刻,让手、眼、心找回自己 44:35 七天教学是内骨骼,快速传功法,修为在个人 46:40 位于杭州西湖龙井茶农村的最美工作室 49:00 作为非遗传承人的责任 54:08 从不后悔选择锔瓷,痛并快乐着 56:30 学手艺不应该痛苦,不要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58:20 个人创作方向的工作规划,创作为了讨好自己 1:01:35 社会是个“仙人球”,你只要拔出一个刺,它就是珠穆朗玛峰 【图片索引 Photos】 * 清代周鲲《村市生涯图册》里出现的锔瓷匠人,这幅作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目前多被网络误传为《清明上河图》里的人物。 * 开班授课,传授锔瓷手艺 * 《文明的符号》,宋代建瓯小宋窑月亮罐锔瓷修复,为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扶持的项目作品 * 顾青(左)与童维成在节目录制现场 【嘉宾 Guest】 童维成 小红书@顽童锔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顾青 小红书@工艺知道 图片:童维成 制作:Kevin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邮箱:[email protected]

64分钟
99+
1年前

12 一路向北,寻访黑陶的90后 with 王惠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中国地图是“金鸡”的形状,打开地图:河北邯郸的馆陶、河北保定的雄州位于“鸡胸”的部位,黑龙江绥化绥棱是​刚刚好在“鸡头”的中央。这三个地点是90后女生王惠和她的同事翟胜楠探访北方黑陶工艺的目的地。 六月底历时五天的黑陶工艺考察,是今年世久非遗基金会启动黑陶保护项目中的一个小节点,两位女生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北,进入匠人们的工作、生活。 《工艺知道》第12期,主播顾青对话世久非遗基金会项目经理王惠,跟大家分享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一些日常片段。本期播客的文字内容,王惠女士的工艺调研日记同步青工作室公众号:QingStudiooo,欢迎大家多多关注、留言并转发。 【时间轴 Timeline】 2:06 北上的整体行程规划 4:26 一脉相承的龙山黑陶文化 8:00 第一站,馆陶拜访殷红岩老师 15:00 小插曲:午休的博物馆、铁门上锁的火车站 21:30 第二站,雄县拜访刘小伟老师 27:00 工艺小科普:啥是砑光 28:02 刘老师在黑陶茶具领域的开发工作 30:13 相对陌生的北方黑陶,我们如何来区分感动和美? 32:10 第三站,夜幕下的哈尔滨,出租大哥的生死时速 35:32 周六的绥化学院,参观尹伊君老师工作室 38:07 拜访赵银环老师 40:20 两人成行,90后女生的出行安全锦囊 42:38 真实是与非遗传承人们交流的第一要义 45:00 出差途中吃了啥 47:28 90后的个人成长感悟 51:45 怎么来看待非遗保护工作的意义 54:30 最基础的工作,一切尽最大的力 55:25 畅想黑陶当代生活转化的多种可能性 58:23 小小预告,请期待世久基金会的中国黑陶出版项目 【图片索引Photos】 * 馆陶的地标建筑 * 殷红岩老师工坊的黑陶香炉系列 * 还真有铁将军锁门的火车站! * 刘小伟老师的黑陶作品《水滴》 * 夜幕下的哈尔滨 * 绥棱陶源陶文化艺术公司,赵银环老师的作品 * 主播顾青与嘉宾王惠 【嘉宾 Guest】 王惠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顾青 小红书@工艺知道 图片:王惠、胜楠、各位非遗传承人 制作:Kevin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邮箱:[email protected]

60分钟
99+
1年前

11 对话野生篆刻玩家 with 汤白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这期是“工艺知道”开播后,我作为主播最为轻松的一次录制,全程欢声笑语不断。汤白是多年好友,也是合作紧密的工作伙伴,对话的契机源自他从2023年底开始学习的一项新技能:篆刻。 篆刻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是制作印章的艺术。明清以来,文人用印章结合诗书画表现自己的审美旨趣和情怀理想。汤白给自己冠上“野生”这个标签,没有师承、不袭传统,在自我学习的路上,以对生活的观察为养料,不断变化发展,他的篆刻作品也为当代生活创造出一些新鲜的表情肌理。 在我看来,“野生”可视为一种自我保护,也代表着轻装上阵、不设限的创作姿态。就像“但愿人尝酒”这句印文,玩的是俏皮谐音梗,从肖形印的图像中依然能辨认出那是潇潇洒洒举杯邀月的李白,印章的底色仍依稀透出属于中华文化的深幽与浪漫。 《工艺知道》来到第11期,主播顾青对话野生篆刻玩家汤白,欢迎大家多多关注、留言并转发。 【时间轴 Timeline】 4:24 由冬夜刷社交平台的白噪音“偶遇”篆刻 6:16 满足从小对工具间的向往,春节前新手入行 7:44 自学篆刻,每刻一枚章都解决一个学习中的问题 10:58 反对要学A得先学B,抱着成年人学乐器的心态学习 13:00 刷社交平台了解技术、看书掌握知识、跟身边艺术家朋友交流经验 14:00 以平面设计的思路看待印面、考虑问题 15:54 藏书章是现在使用频率较高的印章形式 18:00 手账章、咖啡章、宠物纪念章创造出另一些使用场景 20:35 界限都是人们自己给的,可以不买单 23:20 发挥当下工具优势,融入当代文化氛围的英语印 26:00 适合送礼的肖形印,“但愿人尝酒” 31:30 印石小科普,篆刻的刀感是个玄学 34:14 聊聊每次参加市集都会遇见的“田黄怪” 36:00 市集摊主大多是i人,i人强作e 37:25 篆刻出摊的优势,随时可回归表演状态 40:46 用轻松心态习得手艺,摆摊认识新朋友 45:50 进入心流放空做直播,篆刻让人变得耐心 50:20 逛市集的上海人那是真的急 52:50 旅行中的文化启迪,生活里奇奇怪怪的篆刻灵感 55:00 手艺人的身份callback之前的媒体从业经历 56:40 保持野生状态,享受快乐最紧要 59:00 第四次强行植入 【图片索引Photos】 * 初学篆刻,给周围的朋友都刻了章,也包括家猫"酒酿" * 自己较为满意的藏书章“不借” * 手账印,没完成工作的时候是“大事”,做完了就是“屁大点事” * 中秋与陶艺家彭程推出的茶具闲章礼盒“但愿人尝酒” * 野生篆刻玩家参加市集 【嘉宾 Guest】 小红书 @汤白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顾青 小红书@工艺知道 图片:汤白 制作:Kevin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邮箱:[email protected]

61分钟
99+
1年前

10 平替时代,一位展会经理的日常观察 with Alex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2023年,在小红书上与“平替”相关的笔记有200多万篇,其中有不少关于寻找“平替”的方法,平替之风深入人心。 本期主播顾青会与展览人Alex讨论经济下行时代的消费话题,包括:展会如何与消费市场发生关系,其内在运作逻辑;处于消费降级时代,零售行业的变化;全球消费趋势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影响;在平替时代,我们的消费行为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欢迎大家在小宇宙、苹果播客、喜马拉雅电台收听“工艺知道”并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期待能在评论区看到更多互动。 【时间轴 Timeline】 1:50 将于10月再度回归的上海时尚家居生活展 4:10 德国法兰克福消费品展及其东京、上海的子展介绍 5:30 商业类展会与消费间的关系 8:40 趋势发布、新品发布是展会的重要内容 10:50 面对B端的展会,也向C端的公众开放 13:00 消费的本质是提供情绪价值,就是买开心 18:48 “理性消费”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 22:20 比照20年前的日本,中国也进入了“第四消费时代”? 25:30 零售业态的同质化让消费者迅速进入倦怠期 29:20 解读国内策展型零售的商业创新代表:TX淮海与THE BOX 32:00 2015年初次拜访日本青山创意店铺Graphpaper,零售是科学与感觉的平衡 35:50 Graphpaper最新东京旗舰店,日本设计师南贵之打造的五感概念空间 38:00 下一个零售时代是内容的零售 41:00 平替文化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46:20 应对平替文化的做法,增加品牌自身价值和溢价能力,加强消费端教育 53:55 Alex今年上半年最满意的消费体验 【图片索引Photos】 2024德国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展览会,版权所有 :ambiente-Messe Frankfurt Exhibition GmbH- Pietro Sutera 上海时尚家居展现场图片 Graphpaper东京店内,图片来源:网络 Graphpaper东京店走入后的另一番景象,图片来源:网络 Alex今年上半年体验感最好的一次消费,MASAHIROMARUYAMA 的手工眼镜 【嘉宾 Guest】 Alex 小红书@citr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顾青 小红书@工艺知道 图片:Alex 制作:小红书@郝玲聪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邮箱:[email protected]

60分钟
1k+
1年前

08 再回首,《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的二十年 with 颜宓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本期请来老友,《ELLE DECORATION家居廊》杂志全媒体编辑总监及出版人颜宓,在《家居廊》创办20周年之际,聊一下这本杂志从筹备、创刊,一路走来的精彩历程。 作为第一本引进中国、有国际版权的家居设计类杂志,《家居廊》在创办初期为人们打开了一扇观看国际设计趋势的窗口。如创刊主编王旭所说:时尚关注于你自身,家则是关注于你自身以外的生活方式,从家出发,可以联系沟通整个世界。 我们一起经历见证了纸质媒体的黄金时代,见证了中国原创设计的蓬勃兴起,也在时代的巨变转型中,努力审视寻找自身的价值、媒体的意义。颜宓形容自己是“爱折腾”的性格,她说:你走过的每一段路,哪怕是失败,依然珍贵,失败可以让你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缺失。 做内容,不能光有情怀,怎么样能顺应时代的变化,让它可持续去走下去? 做内容的人,请先打开自己。 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和苹果播客关注“工艺知道”并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期待能在评论区看到更多互动。 【时间轴 Timeline】 1:06 从2004年开始,二十年见证一个时代 2:10 在巴黎留学接到前任老板电话,《家居廊》编辑部的筹备和创刊 7:02 创刊期间的难忘经历,海外一流造型、摄影团队带领拍片 10:40 不同时期的杂志,推动和见证了中国家居行业的趋势变化 13:30 从“与设计一起生活”到“不止于家” 15:40 对设计价值的定义在不断衍生出新的变化 17:00 2012年开始,转型期的杂志与中国原创设计品牌的崛起 19:14 从早期的教授搭配到现在的探索自我,杂志办刊理念的变化 20:58 中国本土家居行业的变化,与国际间的双向交流 22:30 “爱折腾”的十年,策展、创业、制片……投身于跨文化领域传播 26:30 2022年回归《家居廊》,迎接新使命 29:55 捋一捋杂志全媒体编辑总监的工作范畴 32:20 持续输送中国设计力量去海外的国际权威性设计奖项EDIDA 34:45 现在的杂志更接近于一个独立的大IP,今天的编辑要成为未来的制作人 38:33 二十年来杂志社走出的人才,中国原创设计代表人物陈燕飞、新锐电影导演龙凌云…… 42:20 必须要聊一下《家居廊》和《安邸》两本家居设计大刊的创刊主编,王旭老师 46:00 可以生长的新时代书报亭,Deco Kiosk 51:50 让设计行为介入更多社会议题,让美上山下乡 53:18 家意义是精神的传承,解读七月份《家居廊》二十周年特刊封面 【图片索引Photos】 2004年《家居廊》创刊号封面 第一次来中国的外国摄影造型团队,左起:创刊主编王旭、摄影Sylvie Becque、造型Candida Zaneli、颜宓、造型助理Fulvia、朱隽 2014年,由颜宓担任策展人的《这一刻,在上海》创意设计展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开幕 颜宓为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的李希同志讲解 2023年3月,《家居廊》数字艺术展 2023年3月,《家居廊》推出旗下创意视频栏目《旭旭叨叨》,图为拍摄花絮,左一为特邀主持人王旭 2023年3月,《家居廊》KIOSK@设计之春首发,颜宓与陈燕飞(左一)合影 2024年7月,《家居廊》周年刊封面 【嘉宾 Guest】 小红书 @Mimi_颜宓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顾青 小红书@工艺知道 制作:小红书@郝玲聪 视觉:小红书@厉致谦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55分钟
99+
1年前

07 艺术首饰怎么看。怎么戴?with 宁晓莉 秀子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本期请来首饰艺术家宁晓莉与平面设计师秀子,在轻松的讨论中回溯了当代艺术首饰领域在中国的发展。从艺术首饰专业在各大高校的设立,初代经营艺术首饰领域的画廊,到艺术家个人创作风格的摸索完善,及近年参展Collect当代手工艺与设计国际博览会的经历,思考和定义艺术首饰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作为与人关系最为亲密的佩戴物,如何在创作、佩戴和观看之间寻找到更多可能。 欢迎大家在小宇宙平台和苹果播客关注“工艺知道”这档节目,并分享给感兴趣手工艺、设计话题的朋友们,也期待能在评论区看到更多互动。 【时间轴 Timeline】 0:50 两位嘉宾介绍 3:45 何为艺术首饰 6:00 回顾首饰专业在中国高校的发展 9:42 本土初代专注艺术首饰的画廊:上海双城现代手工艺术馆 13:48 秀子的海外留学经历及拥有的第一件艺术首饰作品 16:30 艺术首饰如何抵达大众 20:26 参展Collect当代手工艺与设计国际博览会 22:33 异军突起的白瑞画廊 25:34 逛Collect展的直观感受 28:35 东方风致与当代诠释,宁晓莉在不断摸索完善中的创作风格 34:30 宁晓莉在V&A博物馆的讲座,创作中如何去结合陶瓷与金属材质 40:50 艺术教育要从小开始 45:36 中国当代艺术首饰的发展应该百花齐放 48:12 观念表达与佩戴性之间的考量 51:33 多开脑洞,艺术首饰的多重佩戴 55:35 新近开幕的艺术首饰画廊 【图片索引Photos】 2012年创立的 Ubi Gallery,最初地址在北京杨梅竹斜街39号,图片来源:网络 宁晓莉的《如·影》系列,成为Collect2023宣传海报封面作品 秀子(左)、宁晓莉(右)在Collect展现场 宁晓莉在V&A博物馆讲座现场,分享艺术创作历程 【本期嘉宾 Guest】 宁晓莉 (小红书:宁晓莉) 秀子(小红书:秀子)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顾青 制作:郝玲聪 视觉:厉致谦 【联系我们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62分钟
99+
1年前

06 设计上海你怎么变low了?(下)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这两期的讨论催生了《工艺知道》的子栏目“设计之问”。本期是“设计上海”的下集,聚焦H3馆和H4馆,重点涉及展会亮点“新开物”和“融·铸造设计展”,并在节目最后聊到了同期上海正在进行中的一些设计艺术类外围展览,比照国际知名设计展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未来在上海这座城市,以成熟的设计商业展为辐射中心,多点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欢迎大家关注并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期待在评论区多与我们互动。 【时间轴 Timeline】 1:45 H3馆的“新开物”及当代手工艺的丰富生态 3:40 “新开物”的两届展场设计 6:48 “新开物”平台对工艺家的实际帮助 7:58 小鸟展区的空间搭建和新品 9:50 艺术首饰开辟新展区 10:42 我们看不懂和想吐槽的 13:46 论如何在展览中引流 14:57 我们喜欢的吸睛方式 17:00 H4馆,“融”的第九年 19:20 “设计上海”是哈姆雷特 20:12 “融”,像做字典一样去做工艺 23:40 艺术家、设计师对铸造概念的转译 26:50 花笨功夫,做聪明设计 28:34 观展时的烦心事,“加个微信吧?” 31:25 “设计上海”的质量在变水吗? 34:33 聊一下设计展未来的走向 35:55 “设计上海”同期外围活动的兴起 39:14 对比米兰设计周期间的各展区生态 41:40 丹麦的“三天设计展”3daysofdesign 44:08 在中成智谷的“老毯新生”展 46:14 为了真实的世界而设计 【图片索引 Photos】 H3馆,两位主播都看不懂的一个展位 H4馆“融·铸造设计展”,参展艺术家Jovana的作品《婚荫》局部 中成智谷成美术馆,《结Interwave》老毯新生展,参展设计师顾忆的作品 2024年米兰设计周主场馆的卫星展 2024年丹麦的3daysofdesign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顾青 小红书@简思弥 林叔安 小红书@INSDIM的林叔安 制作:小红书@郝玲聪 视觉:小红书@厉致谦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48分钟
99+
1年前

05 设计上海你怎么变low了?(上)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恼人的黄梅雨季,我们要聊一聊上周在大雨中开幕的城中热事“设计上海”。作为亚洲权威国际设计盛会,历年的“设计上海”创造了很多高光亮点,称其为国内质量最高的设计类展会可谓实至名归。今年的展览我们在观展的同时,听到了来自展会界同行、设计师群体、普通观者的诸多意见,我们也尝试从各自的观展体验出发,聊聊每个展馆的亮点和槽点,有表扬,有吐槽,有疑问,更希望能以此为原点,积极畅想未来设计类商展的发展面貌。 因为时间关系,一集内容分了上、下两期推出,这一集聚焦设计上海的H1馆和H2馆,欢迎大家关注并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期待在评论区多与我们互动。 小彩蛋:本期开始,工艺知道的子栏目“设计之问”诞生。 小贴士:本期录制可能会有一些环境音,希望不影响大家的收听体验。 【时间轴 Timeline】 0:48 “设计上海”及今年展区简述 4:28 H1展馆的亮点,Talents区 5:50 小林主播喜欢的Yellow Solid 8:40 强实力策展团队及青主播偏爱的restudio 11:52 社交媒体上的不同声音 13:33 策展人的综合能力 15:28 各有立场的导师团 17:28 年轻设计师的参展成本 19:52 分享Talents区的购物,KodaIwamoto Design 21:46 孤角兽中古家具 25:00 一直在尝试做最酷事情的吱音 31:52 今年的展商阵容有些缩水 33:18 H1馆日本品牌展位间的对比,有表扬有吐槽 37:50 石卷工房在中国的首次设计师群展 43:25 未来在商业展会上创造内容的方式 48:20 宫崎椅子制造所,昭和男儿的愿景 51:25 代理匠人,有匠人精神的新岱 54:08 设计展要串联、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55:58 展会总监怎么说 57:50 简单聊聊H2馆,智能化的适度 【图片索引 Photos】 Talents区,小林对Yellow Solid印象深刻 Talents区,青默默偏爱的restudio Talents区,小林的购物 H1馆,持续推出好设计的“吱音”,试坐体验 H1馆,石卷工房展区带来的设计师群展 H1馆,宫崎椅子制造所的展位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顾青 小红书@简思弥 林叔安 小红书@INSDIM的林叔安 制作:小红书@郝玲聪 视觉:小红书@厉致谦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63分钟
99+
1年前

04 其实设计就是当代的工艺 with 小林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本期请来在东京攻读研究生的设计师林叔安,从我今年出版的设计师访谈录《设计之问:从观看到观察》,到小林在日本留学期间的设计观察,开始探讨工艺与设计之间的“跨界”话题。从他山之玉:日本二战后急速发展的设计产业,两代民艺馆馆长、民艺之父柳宗悦和工业设计之父柳宗理之间的反叛与传承,到本土之眼:《设计之问》里的中国当代设计观察,两位主笔试图厘清设计与工艺之间的关系。 这个系列共分三期,欢迎大家分享给感兴趣的朋友们,也欢迎多与我们互动,本期会抽取三位留言嘉宾送书。 【时间轴 Timeline】 2:48 初三开始创业的设计师小林 6:11 设计就是当代的工艺 8:35 大众认知里的“设计”与“工艺” 10:00 中国设计还处在红利期吗 11:30 手工艺与工艺这两个词的差异在哪里 13:00 设计师的工作里有很大一部分关于工艺 14:56“动手做”对设计师很重要 17:50 为什么我们丧失了动手的能力? 19:46 一对厉害的“工艺”父子,柳宗悦与柳宗理 24:40 日本工业设计之父柳宗理怎么做设计 28:00 二战后的日本设计怎么影响到大众生活 30:10 在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转化中我们需要做什么 35:08 工业产品还是需要有一根标准线 37:40《设计之问》的受访者,设计大神&手艺人刘传凯 43:12 设计与非遗工艺合作的成功案例,佐藤大设计的花丝首饰 45:05 佐藤大的by|n,工艺、设计、商业相伴相生的模式 51:30 设计不断在不同的时代被重新定义 55:18 设计为工艺服务,INSDIM与日本百年材料制造商旭硝子的合作案例“梅瓶” 【图片索引 Photos】 《设计之问:从观看到观察》,顾青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 《设计之问》受访设计师单鹏昊,德国留学期间在学校的陶瓷工坊制作模型 《设计之问》受访设计师刘传凯,在采访期间绘制设计草图 slice mei 以经典陶瓷器型“梅瓶”为原形,运用3dp技术,实现了传统陶瓷制造难以成型的复杂结构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顾青 小红书@简思弥 主播:林叔安 小红书@INSDIM的林叔安 制作:郝玲聪 小红书@郝玲聪 视觉:厉致谦 小红书@厉致谦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新浪微博:顾青jessie

67分钟
99+
1年前

03 走进北方的磁州窑 with 陈豹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在今天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有一句话说“南有景德,北有彭城”,景德说的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江西景德镇,彭城说的邯郸的彭城镇,那里也是磁州窑。 本期邀请到陶艺家陈豹,在他的带领下走进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在富于魅力的白地黑花、刻划花里,了解千年磁州窑的制作技艺,探寻当代磁州窑工艺家们的创作。 【时间轴 Timeline】 1:10 “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彭城在哪里? 4:08 粗瓷细作,磁州窑独有的白化妆技艺 4:45 MUJI原来是“白无地”! 7:44 大青土、白碱、釉料,材料的故事 9:38 其他陶瓷产区见不到的湿工艺 10:00 融绘画和书法在内的丰富装饰技艺 10:40 磁州窑和磁州窑系,你知道之间的区别吗? 14:28 从工艺特征看朝代更迭之间的变化 16:35 奶奶的陪嫁,一只猫枕的故事 18:20 李朝的粉青沙器,日本的绘唐津,都受到磁州窑的影响 19:50 在彭城随处可见的馒头窑,因地制宜的窑洞式工作坊 22:06 往日辉煌,80年代的十大陶瓷产区 27:48 家庭式作坊的作业模式 31:20 磁州窑当代产品的应用场景在哪里? 32:48 作为新上海人,回彭城的亲切感就像回“娘家” 35:08 需要有人回到当地,做适合当代的工艺创新 37:40 重新思考饮食习惯与器物的关系 39:00 去彭城,除了感受陶瓷文化,还有丰富的古迹值得探访 43:10 回家乡,我能做什么? 44:22 就在五月,把闫老师的磁州窑工作坊搬来上海 CPA*工艺知道 这是《工艺知道》的第一场播客现场沙龙,感谢CPA中文播客社区邀请和CCPA中文播客艺术中心场地协办支持。 【图片索引 Photos】 * 富田窑遗址馒头窑 * 磁州窑工艺大师闫保山 * 黄家窑传统作坊作业情况 * 刻坯体的传统工艺 * 当地还在制作的和面用的盆 * 仿古风格式样瓷枕 * 给奶奶买的猫枕,成了老人家的骄傲 【本期嘉宾 Thelinks】 小红书:@陈豹Bao 【工作人员 Staff】 主播:顾青 制作:Kevin 视觉:厉致谦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新浪微博:顾青jessie

49分钟
99+
1年前

02 非遗保护的是技艺后面的人 with 汪溶

工艺知道

【内容摘要 Summary】 一二三,人从众。工艺发展的路上有继承,有发展与创新,不同方面的参与,方得以构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这期请来了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的执行总监汪溶女士,讨论一下在工艺的传播推广中的一些工作方法和路径。短短的45分钟里,我们尝试厘清在常规认知中通常会被混淆的概念,刚开始不明所以,不免觉得枯燥。也请各位听众撑过最初的5分钟。微小的力量,是越往后越强大呢。 【时间轴 Timeline】 1:10 知识小科普,何谓非遗 2:28 非遗不是指物质本身,上海葱油饼还不是非遗 5:00 一个非遗保护基金会可以做什么 6:14 从“LOEWE罗意威国际工艺奖”说起大众对当代手工艺的关注 7:27 我们愿意陪跑匠人到终点 11:10 非遗大于传统工艺,传统工艺不等于手工艺 14:24 如何理解当代语境下的“传统工艺” 17:32 “彩练之光”绞胎陶艺展的幕后故事 25:06 被读库五万读者“看到”的上海金山农民画家 29:33 如何去平等地合作残障手工艺作者 33:08 工作中的高光感受 35:36 保护技艺背后的人更重要 41:50 中国非遗保护领域的现状 【图片索引 Photo】 2022年11月,世久非遗基金会扶植的工艺策展项目《“彩练之光”——绞胎陶艺展》在上海思南时区画廊开幕。 2023年6月,由上海世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共同发起的中日传统工艺交流项目的成果《日本人间国宝•传统工艺》出版。 2024年2月,《读库》刊发金山农民画家曹秀文的采写报道 2024年3月,世久非遗保护基金会赴杭州探访小宽竹编工坊 【本期嘉宾 Thelinks】 汪溶邮箱:[email protected] 【工作人员 Staff】 策划主播:顾青 剪辑制作:郝玲聪 标志设计:厉致谦 【联系我们 Contact】 公众号:QingStudiooo 新浪微博:顾青jessie

46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