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医生、学校、制药厂、亲历者…精神健康的事到底谁说了算?|Vol.7

《lol创斯坦》

前不久,一场名叫“药玩嘉年华“的活动先后在上海、无锡和南京三城开展。这是自认“非主流社工”的小卡自发组织的一系列关于精神健康的公共艺术活动,有田野调查的展览、一人一故事戏剧、影像放映…不仅用有趣的方式呈现了很多藏在“地窖”里的生命自述,也让很多亲历者和关注相关议题的人们彼此有了连结。 小卡的行动延伸出很多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当下和未来的社会中,面对精神健康的种种,我们如何共同构建一个更开放、更生动也更柔性的表达环境?如何看到亲历者的多元面相呢?如何持续反思既有的制度、认知和话语?如何从个体出发,在公共领域中打开新的局面…… 本期聊了什么: 5:30| 精神健康公益组织“刺鸟栖息地”是做什么的? 6:32| 当下流行的关于精神健康的公共讨论是怎么来的?是否太理所当然了? 9:06|小卡:我是社工专业的,可我的教育没有告诉我受精神问题困扰的亲历者自己是怎么想的,于是我开始了田野调查 9:37|“病”是怎么被确认的?不同人对“病”的认知是?病意味着不正常?事实内部的张力是怎样的?是否也是不同个体生命话语权的争夺? 15:14|高校频发学生轻生事件,辅导员如何介入危机干预?为何有学生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已经“标准化”的处理流程是合理的吗? 21:39|名人事件、新闻舆论、制药厂…精神健康是如何进入公共视野的?“心灵感冒”是谁发明的? 27:26|人文社科的视角如何是呈现精神健康背后的复杂性?为什么说精神健康不只是个人的问题、也是社会性的、结构性的、制度性的问题 31:41|个体在社会、家庭和朋友圈的表达空间有多少?为什么生命本身很多真实的情绪和声音被藏在“地窖”里了 35:42| “皮实”、“周旋”、“活下来”、“错付了”…关于精神健康的“本土词” 38:58|展览、戏剧…艺术如何展开个体叙事、营造生动开放的表达环境? 44:45|用“交叉性”的方法看女性与精神健康,“抑郁”成为结果之前发生了什么? 48:43| 想要突破某个公共领域的既有格局,一个人是否可以开始行动? 54:03|电影、实验短片、纪录片…影像如何表现社会议题并引发讨论?数字工具民主化后是否会有更多的人用镜头关注社会? 58:36|面对被主流社会忽视的问题,如何自下而上地构建自己的认知和行动者网络 1:05:22|咪咪的故事:为什么创办公众号“双向躁郁世界”?未成年患者面临怎样的困境?为什么打破病耻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单一如此重要? 1:12:12|程碗饭的故事:为什么发起“聊天小组”?倾听和陪伴是否只有所谓的“专业”人士可以做?,原生家庭的认可、学校的支持…我们如何给孩子构建底层的宽度? 1:15:52|正在海外留学的女生“西”的声音来信 本期主播: 园儿|北京ONE·艺术共创项目运营主管 本期嘉宾: 小卡|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致力于社会实践型艺术的非主流社工。药玩嘉年华「Pity Party」核心策展人、精神健康公益组织刺鸟栖息地的创办人 药玩嘉年华的活动现场 @刺鸟栖息地

78分钟
99+
4年前

线上买买买的时代,逛市集让我有了“活生生”的感觉!|Vol.6

《lol创斯坦》

今年的双十一你在线上“剁手”了吗?本期聊的话题“逛市集”恰恰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它鼓励人们走到真实生活中,从生产者或者创作者本人手里买到东西,遇到“活生生”的东西也遇到“活生生”的人,有更“活生生”的交流。 本期主播: 园儿|北京ONE·艺术共创项目运营主管 本期嘉宾: 天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 一芃|大小咖啡联合创始人 聊了什么: 8:38 |大小咖啡是怎么把文化做的有声有色的? 15:54|从衰落的菜市场和传统集市到今天的市集文化,城市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21:20|如餐饮行业一样,标准化是否正在侵蚀市集的多样化和“人性”? 31:29|市集给人的主动权和安全感 vs 星巴克和超市里的标准化场景 34:21|当人们已经不知道“葱油拌面”本来的样子时,连锁店里也催生了没有感情的“煮面机器” 37:57|什么是设计感?为什么说今天的市集美感或设计感很重要? 42:16|市集的公共属性是什么?如何营造超越物理距离的“社区”? 46:00|除了“溜娃商场”,市集也可以是孩子的乐园 53:08|小商业虽不是城市“主动脉”,却可以填补大城市的“毛细血管” 54:21|当原有的“附近”消失,如何从头构建我们自己的“附近” 55:37|从纽约、南非的市集发展中,思考“市集的精英化vs为人民办的市集”,未来会谁引领市集的风潮? 59:48|起源于新加坡的Pinkdot嘉年华如何让更多人参与推动多元性别友好的社会氛围? P.s 在节目的开头,你会听到我们的小记者在上周末北京的一个市集现场,对各式各样的摊主和顾客进行的随机采访。节目的最后,市集和环保生活达人芳以及两位经常参加市集的摊主,自然生活品牌Luonnoli的主理人于晨和肥吞拿发酵实验室的主理人May,也会和我们分享她们的市集体验,讲讲她们在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有意思的“集”长什么样!

72分钟
99+
4年前

为什么这两年社会议题的影视作品这么火?|Vol.5

《lol创斯坦》

我们可以用一个新的角度来看电影吗?影片可以怎样帮助人们看到社会现实问题,怎样帮助人们去解决了问题呢?如果你看过《传染病》(Contagion)、《聚焦》(Spotlight)、《绿皮书》(Green Book)、《罗马》(Roma)以及纪录片《女大法官金斯伯格》(RBG)等,可能你心里会暗暗说“是的”。将影视制作与社会运动巧妙结合,通过影视的力量,唤起公众对社会紧迫问题的关注,其实在我们国内目前接触到的信息环境里,还是很多的,比如电影《我不是药神》、《过春天》,比如纪录片《城市梦》、《差馆》,再比如咱们能在B站等平台看到的来自箭厂的视频,都能发现——影视影片这种叙事方式,正在极大地帮助我们了解和看到社会问题的方方面面,帮助我们不仅了解遇到的阻碍困难困惑,也让我们看到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可能性。而这,也是“建设性叙事(Solution Narratives)”想要向大家传递的理念“真实面对,正向思考,积极行动”。 本期聊了什么: 4:42-13:50 从《绿皮书》和《罗马》开始,聊聊这两年为什么社会议题内容的影视作品爆发式出现? 13:50-17:25 单纯的创作初衷与被分类的创作者;寻找小众和边缘故事的表达,是否会给社会议题带来一种边界性? 17:28-36:50 “建设性叙事” 是社会问题向大众表达的一剂灵丹妙药吗? 39:08-55:27 会有轻松有趣的社会议题影视内容吗? 55:28-1:04:30 箭厂的视角:同样的题材,不一样的视角。 1:04:31-1:14:40 鼓励多元表达的同时也需要培养大众与社会共情的能力。 1:14:50-1:25:41 凹凸镜DOC联合创始人张劳动谈纪录片中的社会议题和年轻创作者现状。 1:25:42-1:36:11 VCD影促会的竹馨与KK谈独立影像作品与多元表达。 本期主播: 贾嘉|乐见工作室SSIR中文版编辑 本期嘉宾: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郭容非|导演

96分钟
79
4年前

垃圾,一座城市的“照妖镜” | Vol.3

《lol创斯坦》

自2019年7月1日,号称中国“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开始实施至今,从上海到北京,“垃圾分类”陆续在国内多个城市如火如荼地展开。面对这样一个几乎和每个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都有关的城市发展变革,我们如何去看待、理解和反思呢? 接下来的两期节目中,我们请到了澎湃新闻首席编辑冯婧和来自上海“爱芬环保”组织的马晓璐,从上海实践和全球经验出发,一起展开聊聊这个话题。 本期会聊到:谁在关心垃圾问题?今天,为什么说垃圾作为问题已经火烧眉毛了而大多数人仍难以感知到?“垃圾分类”是政策空降吗?它在中国和全世界的推广史是怎样的?垃圾分类在不同城市的策略是什么?城市居民、政府、社会组织、社区是如何共同推进改变的?这件看似自上而下、铺面而来的城市变革究竟和谁有关? 本期主播: 园儿|北京ONE·艺术共创项目运营主管 本期嘉宾: 冯婧|澎湃新闻首席编辑 《垃圾分类的全球经验与上海实践》一书的幕后操刀手 马晓璐|爱芬环保资深讲师和项目顾问2012年起至今在上海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超过8年,协助推出广盛公寓、包运大厦等上海市区级明星分类小区。热衷用社会创新的思路和手段在实际工作中寻找突破。

69分钟
96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