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清朝女性面临的困境,不仅是裹小脚带来的生理不便,还有将女性牢牢拴在闺阁之中、美人榻上的封建礼教。缺乏教育和自主意识的她们,被动或主动将自己局限于深墙之中,贵族亦或平民女子皆是如此。 1765年,Jeanne Baret开启了世界第一次女性环球航行,为了隐藏身份乔装成男仆度过了整个旅程。一百多年后的晚清,部分中国女性也开始走出国门、环游世界。 最早倡导并推行女子受教育的「先驱」们,朝廷命妇单士厘、鉴湖女侠秋瑾、晚清大女主吕碧城等等,都用行动走出了一条传统中国女子不曾想过的新路。 本期节目,我们从大英博物馆的「晚清百态」展出发,聊聊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女旅行家-单士厘和吕碧城,她们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下了当时的海外行旅,也给现在的我们打开一扇与之对话的窗口。透过阅读她们百年前的游记,我们看见了女性是如何一步步走出封建藩篱,走向世界并建立起自己的主体性,也以此启发着当下的我们。 愿你在任何时刻,都能在声色名利中守住本心,在世俗目光里信步前行。 -大英博物馆晚清特展- 2023年大英博物馆「晚清百态」特展里的“晚清”是1796到1912年,从嘉庆继位到宣统退位,六个帝王统治下一步步走向衰败的清朝,从宫廷、贵族、平民、革命等各个角度展现了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晚清六个帝王的图像里出现了第七个人-慈禧,足以见得这位妇人在清末扮演的角色,也奠定了特展以“女性”为主的叙事基调。宫廷里锦衣玉食的慈禧、世家大族的朝廷命妇、养尊处优的大家闺秀、裹脚的女子、市井艰难求生的女工,以及身不得男儿烈心却比男儿烈的革命女侠秋瑾,这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一出女性群像。 -本期主人公- *单士厘(1858-1945)1903年随外交官丈夫出海,途径日本、朝鲜、中国东北抵达俄国,写下《癸卯旅行记》,此后又在游历欧洲时写下《归潜记》,钟叔河称她为「最早走出闺门、走向世界的中国知识妇女」。 *吕碧城(1883-1943)少年丧父、青年逃家、成为《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23岁出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校长、1920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旁听、经商成为女富豪后于1926-1933年只身游历欧洲,写下《欧美漫游录》,终身未婚的吕碧城晚年潜心修佛逝于香港。 -收听贴士- * 01:22第一位环游世界的女性-巴黎奥运会致敬Jeanne Baret * 04:10晚清百态特展-「南京条约」原件和以女性为叙事主轴的晚清百态 * 04:54「有史以来最聪明的女人」慈禧和被过度性别化的封建卫道士 * 08:28裹小脚的女性背后的国家叙事-消失的女人和被忽略的疼痛 * 12:05风雨飘摇中觉醒的中国女性和革命烈士-秋瑾 * 14:21 晚清第一批走出闺门走向世界的中国女性-单士厘和吕碧城 * 17:29吕碧城「民国版小红书」游记VS 单士厘「外交官妻子的家国隐忧」 * 19:55吕碧城的「漫游」与「平等自由」的思考-林肯解放黑奴和动物保护与素食主义 * 21:01 困在父权和夫权制度下单士厘的「亡国隐忧」与家国情怀 * 23:47吕碧城的瑞士雪山浪漫经历和「被搭讪」的身份困境 * 25:05 坚持文言文和国学书写游记-西化与传统并存的吕碧城 * 27:03殖民和帝国叙事下的海外记录-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 * 29:44 被殖民者叙事下的海外记录-单士厘《癸卯旅行记》中对日本与沙俄的描写 * 31:15 单士厘对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反思 * 32:47 单士厘的阶级优越感和「外子」执念 * 35:18 「富豪」吕碧城的平等视角和轻松自然 * 38:17单士厘和吕碧城对女学态度的比较-中国女性的系统性教育思考VS「女德」不能忘 * 44:46新文化运动与语言文字变革对于思想改变的重要性-「闺秀」的封建意涵称谓 * 47:34 对西方「他者」的观察与反思-红磨坊看Dancing Queen的吕碧城和赏罗马雕塑的单士厘 * 51:54 和吕碧城隔空对话-100年前后的伦敦与雪山咖啡 * 53:25当代女性的主体性思考-社会对女性「独自出游」的偏见从古到今 * 58:09闭塞年代选择出走的女性VS开放年代选择把自己锁起来的女性 * 62:14下期节目预告:从《娱乐至死》和《消逝的童年》聊聊充斥日常生活的媒介对人的影响 -本期提到的书与电影- * 《癸卯旅行记》,作者:单士厘 * 《欧美漫游录》,作者:吕碧城 * 《晚明以降才女的书写、阅读与旅行》,作者:魏爱莲 * 《近代女子西游记-单士厘与吕碧城欧游书写的性别自觉与再现策略》,作者:陈室如 * 《萨摩亚人的成年》,作者:Margaret Meed *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作者:夏晓虹 * 《美食、祈祷与恋爱》,导演:Ryan Murphy * 《去有风的地方》,导演:丁梓光 -本期主播- * 即将再次出发远行的花生 * 从北半球跑到南半球的花皮 * 在雪山怀念吕碧城的花椒 -音乐- ABBA -《Dancing Queen》
-导语- 还记得那场的纸飞机比赛吗? 放学回家,将书包一丢,也将妈妈的「别太晚回来吃饭」丢在了耳后,肆无忌惮地玩到西山日落,妈妈也只是无奈地摸摸你的头。 还记得爸爸出差后带回来的一大包果冻吗? 精致的塑胶小书包是可以在好朋友面前炫耀的「最佳时尚单品」,软糯甜腻的口感是夏日午后最美好的回忆。 硬币的另一面呢? 是一遍遍「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念叨,是在家族群里分享完旅游照后「为什么乱花钱」的指责,是委屈抱怨时收到的「怎么不从你自己身上找原因」的质疑…… 纠结内敛的中国式亲子关系里往往是温情与残酷相伴而生,这并非个例,当我们撕开「温情」的面具和童年滤镜,无论是北美鸡娃还是海淀家长,也无论东亚卷还是欧洲躺,每个人的童年都无法被单一地定义,每个家庭的亲子关系也独特且复杂。本期节目中,我们通过阅读《不平等的童年》和《父母:挑战》两本书,从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父母的养育观念出发,回观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亲子关系困境,思考我们如何在不平等的童年治愈自己,一起聊聊亲子关系里的挣扎与领悟。 但愿曾经夕阳映照在操场上的那一缕光会继续照亮我们 -收听贴士- * 02:00 郑钦文和全红婵-协作培养模式与成就自然成长模式造就的两种不同的奥运冠军 * 03:05 中产的协作培养是父母为孩子安身立命做出的长远规划 * 03:18 工人与贫困阶级父母最大的目标是让孩子平安长大、分辨善恶,而非培养兴趣 * 03:47 另一种全方位培养的例子-江旻憓 * 05:00 协作培养最重要的事情-时间安排 * 06:16 辅助转场和交通通勤对于工人和贫困阶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困难 * 07:27 郑钦文、江旻憓、谷爱凌,中产阶级的科学培养和分工协作 * 08:01 中产的养育困境- 除开成功的少部分人,大部分孩子对于自主安排时间的无措感 * 08:59 为了兴趣班而牺牲掉的与家人吃饭的时间,值得吗? * 09:50 我们的童年-孩子与亲属的深厚情谊 * 12:00 两种培养模式在沟通能力上的差异-与同龄人的沟通还是与成年人的平等沟通? * 13:08同龄人眼中的孩子王在大人面前却无所适从-从父母身上习得的局促感和不自信 * 14:25 自信与大人沟通并敢于直视对方眼睛的中产阶级孩子 * 15:42提前导入社会关系之中并能够快速融入社会的中产阶级孩子VS 长期被教育听大人话的、畏惧权威的工人与贫困阶级孩子 * 16:31 被「标准化」规训的工人阶级孩子-听话就好、规则生活就好 * 16:54 被「标准化」侵袭的中产阶级孩子-早教班、学钢琴、研学团 * 17:24 六千万的中国琴童-究竟是兴趣培养还是尝试打通上升通道、彰显品味和暗示家庭财富的工具? * 19:12 中产的困境-快乐的阈值被拉高 * 20:12 游戏人生-太常被全然安排的孩子如同游戏中练级练号,容错感很低 * 21:55 人生只需要主线任务还是可以多开几个支线任务探索世界呢? * 22:37 拥有「自主权」和「可能性」是否又意味着脱序行为和走弯路的风险? * 24:24 纪录片《人生七年》展现出的不同阶级孩子的一生-七岁就想上剑桥的贵族小孩和长大就想结婚的工人阶级孩子 * 25:40 脱离被老师父母掌控的人生后去流浪的中产阶级孩子 * 26:11 知足常乐的工人阶级孩子-拥有来自家庭的自由与关爱 * 27:25 或早或晚,人生总要经历对于自己内心的探索,但执行力和自律可能对于「成功」都至关重要 * 29:10 中国充满内卷,而国外就全是快乐教育吗?-对国外的观察 * 29:50 欧洲视角-花大量时间进行户外运动的挪威家庭 * 31:40 《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在新西兰的观察:孩子之间自由玩耍打闹的自主权 * 32:30澳洲更不明确的阶级分野与教养差异 * 34:06 更「平等」的北欧与更「自由」的人生选择 * 35:30 不「唯精英论」国家是否又会缺乏「成为精英」的动力? * 36:40 世界巨大的两极分化-ABCD妈的精英养娃模式VS 山区多子女贫困家庭的自然养娃模式: * 38:30 被投注了全部资源与爱的孩子-每个女孩都想成为王诗龄? * 39:59 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和对孩子的期待-自带高要求的海淀家长 * 42:41 学校资源匮乏、效率低下以及家长畏惧权威,让有学习障碍的孩子无法得到及时注意和帮助 * 43:23 阅读障碍或许只是因为字号太小了? * 44:24 对有障碍的孩子缺乏关注可能是整个社会和制度环境的问题 * 45:19 被耽误的神童张炘炀-被父母操控的人生 * 46:44 学校和社会的权力应该与父母的权力适当抗衡-澳洲和美国的社会强制力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 * 48:15 教育孩子应该是以孩子为圆心而非以父母的欲望为圆心 * 48:48 成人儿童化与儿童成人化,父母介入孩子生活的尺度在哪里? * 49:54 从小到大的家长群-被拉进来的家长是在参与协作培养还是被学校转嫁教育责任? * 51:54 《抓娃娃》-教育版的《楚门的世界》? * 53:08 “高考这一天反叛是不是太可惜了?”-被「洗脑」的我们 * 53:42 东亚父母的教育逻辑-没苦硬吃、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 54:20 《不平等的童年》中美国中产父母为了给孩子营造自如感,不会轻易让孩子知道家里的经济状况 * 55:00 就算是父母也不应该考验孩子的人性 * 55:52 中国式家长的愧疚教育造成的孩子的「不配得感」-涉过愤怒的海与亲子关系的道德困境 * 57:05 父母的理性选择与情感勒索-项飚谈「人的再生产」 * 58:30 跳出道德困境、重新养育自己的成年人 * 01:00 重新养育自己首先要经济独立,其次是有割离伤害的勇气 * 01:01:32我家那闺女-卢昱晓VS柳岩,两种家庭环境养育出的不同女孩 * 01:02:58打压式教育背后是封建等级结构的代际传承-冤冤相报何时了 * 01:03:49我们这一代人开始实践「爱的教育」 * 01:05:42张爱玲《茉莉香片》-被打压式教育扭曲的男孩 * 01:07:16亲子关系不止局限于亲和子,也会向上追溯到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 * 01:07:46缺位的父亲和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VS父亲参与教育对于家庭和谐的帮助 * 01:09:08北欧夫妻一起修产假,制度保障对家庭和谐与亲子教养的加持 * 01:09:26花生、花椒和花皮成长过程中的「父亲时间」 * 01:14:45降低对于男孩和女孩的不同预期可以让他们更自由地发展 * 01:16:50如何去合理地对待不同的孩子-请回答1988里被忽视的德善、美国不同阶级的多个孩子之间的竞争or互相依赖 * 01:21:11新型亲子关系-让孩子成为你的搭子是不是一种对孩子的压力呢? * 01:23:40长大后的我们开始面临父母的情感期待-逃离还是和解? * 01:23:29每一个家庭都经历过一样的快乐和悲伤,但家庭会永远存在于我们生命历程中 * 01:25:15结语-马上要成为妈妈的花生的内心独白 * 01:27:24 下期预告:晚清女性眼中的世界-单士厘《癸卯旅行记》、吕碧城《欧美漫游录》 -本期提到的书与电影- * 《不平等的童年》,作者: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 * 《父母:挑战》,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 * 《倾城之恋》之《茉莉香片》,作者:张爱玲 * 《美国往事》,导演:赛尔乔·莱昂内 (Sergio Leone) * 《人生七年》,出品:BBC * 《他乡的童年》,导演:周轶君 * 《涉过愤怒的海》,导演:曹保平 * 《抓娃娃》,导演:闫非、彭大魔 * 《楚门的世界》,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 -本期主播- * 「真的要生了」的花生 * 爸爸说「听写可以用抄」的花皮 * 认为「平等的爱最重要」的花椒 -音乐- * 开场白-《玫瑰故事》 * 希林娜依高-《Shine Brighter》
-导语- 吃,看似简单,却渗透入我们人生的每个角落。 从三角贸易中的黑人奴隶将非洲味道带上奴隶主的饭桌,到日本本土宗教体系里将装载稻米的腹部视做神的寓所,再到堪称奇观的飞天意面神教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承认为正式宗教。食物不仅牵动着我们的情感,直击我们的欲望,甚至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信仰与文化潜意识之中。 本期我们从《饮食人类学》和《作为自我的稻米》两本书出发,思考从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开始,直至今日,食物是如何链接人与人、人与家乡之间的情感;而我们又是如何在放纵与节制食欲中反复纠缠;试图思考地域、权力、经济等多重因素是如何与食物碰撞出火花的? 同时,我们相信吃很重要! 如果有什么不开心的,那就吃顿好的吧。如果一顿不行,那就两顿吧。 -收听贴士- * 01:48 我们跟别人约饭,不仅仅是为了吃,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进行情感交流 * 02:09 文学和影视作品中,吃饭的场景往往伴随着故事发生或戏剧冲突-《饮食男女》 * 04:15 无锡排骨的故事-食物常常是连接你与一座城市情感的桥梁 * 04:55 中国人含蓄的情感表达常常透过吃这个场景来表达-《天下无贼》 * 05:56 饮食偏好不仅仅有情感性的面向,还有生理性的面向 * 07:03 大酱汤的故事- 发酵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 09:17 外省人与原乡亲人的情感联结在食物中迸发,-话剧《宝岛一村》里的天津肉包子 * 10:34 16世纪被贩卖到加勒比的黑奴,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重新创造家乡的味道-《饮食人类学》 * 11:20 回家的「仪式感」-高中母校的牛肉面 * 12:25 云南米线的故事-当食物跟你的情感记忆连接在一起的时候,细微的差别也可能会让「锚点」消失 * 14:27 婴儿与母亲的情感联结最早就是透过「哺乳」这一行为产生的 * 15:53 人类从茹毛饮血进化到如今,「吃」已经从本能行为变成了欲望的投射 * 16:50 在北欧的阿拉伯同学的斋月是平衡食欲和宗教禁忌的 * 17:13 人们对糖的复杂态度:对食欲的极端克制和对食物的极端放纵 * 18:52 糖最早是贵族的专供品-《甜与权利》,如今却被钉上了道德的枷锁 * 20:29 食物的优劣很多时候是跟它的稀缺程度相关的-冰淇淋被认为是伤风败俗的食物 * 21:58 人们对食物的评价从最早对于欲望的反思,演变成了一种跟阶级、文化和市场相关的消费 * 22:18 鲑鱼从最廉价的食物变成了如今的高级、健康的象征-《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 * 23:30 对于糖的抵抗还有一部分是出于对剥削黑人劳工的反抗-《饮食人类学》 * 26:01 为什么要把你对吃的欲望跟道德扣连这么高呢-996的日子里我们更需要「肥宅快乐水」的抚慰 * 27:00 二战时期,美军喊出了「为可口可乐而战」的口号-《饮食人类学》 * 27:48 食物与信仰的极端案例-飞天意面神教 * 31:30 农业其实跟宗教有密切的关系-《石器时代经济学》 * 32:30 到底是「人奴役了稻米,还是稻米奴役了人」 * 34:04 水稻和日本神道教的关系的典型:少女与口嚼酒-《你的名字》 * 35:00 女性常常在祭祀仪式里充当很重要的角色:女性到底是神圣的?还是物化女性的行为? * 35:58 祭祀与食物的关系,祭祀中的仪式物品和禁忌会跟当地的物产有密切关系 * 37:54 稻米本身就是神的礼物,承载着信仰,甚至可以当作金钱使用-《饮食人类学》 * 38:20 「干饭人」而不是「干菜人」 * 38:38 食物的地域差异不仅在国家维度,在中国南北差异也很大 * 40:11 「食物」常常被用来区别他者和我群:不同国家对做土豆的方式也会不同 * 40:41 每一个食物被命名的过程就是我们的文化 * 43:30 食物在不同国家的融合-伦敦的咖喱、加勒比海菜、大酱版的风干羊排 * 45:47 不同地域和文化里的饮食禁忌 * 47:20 食物中的象征与隐喻-稻谷与日本天皇、中医里的阴阳调和、食补药膳、以形补形 * 49:00 我们赋予食物阴和阳的属性是否跟它的生产过程有关?-中国人的24节气 * 50:50 电影推荐-《美味关系》:透过对过去食物的演绎,也是讲过去的故事带到了现在,我们吃的食物也是我们的故事 * 51:52 结语-食物不仅连接着过去,也指向未来 * 52:30 下期预告-《不平等的童年》《父母:挑战》:东亚亲子关系的讨论 -本期提到的书与电影- * 《饮食人类学》,作者:西敏司(Sidney W.Mintz) * 《作为自我的稻米》,作者:大贯慧美子 * 《甜与权利》,作者:西敏司(Sidney W.Mintz) * 《石器时代经济学》(Stone Age Economics),作者: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 * 《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作者:菲利普·费尔南多(Felipe-Fernandez-Armesto)译者:韩良忆 * 《法式料理圣经》(Mastering the art of French cooking),作者:朱莉雅·柴尔德等(Julia Child et al.)译者:林洁盈 * 电影:《饮食男女》,导演:李安 * 电影:《天下无贼》,导演:冯小刚 * 电影:《美味关系》,导演:桑德拉·内特尔贝克(Sandra Nettelbeck) * 动画电影:《你的名字》,导演:新海诚 * 动画电影:《千与千寻》,导演:宫崎骏 -本期主播- * 怀念奶奶大酱汤的花椒 * 云南米线必须是粗米线的花皮 * 连吃三天牛肉面的花生 -音乐- * 开场白-《甄嬛传》 * Slugs and Bugs-《Food》
-导语- 躺平和内卷的话题这些年充斥着我们的大脑,大家一边厌恶卷心菜的生活,一边又在躺不平的现状中挣扎着,反复仰卧起坐: 小镇做题家靠读书走出一条路,却在踏出校门后发现读的那些书,做的那些题和工作没有一点关系,甚至被告知请停止思考,安安静静做一颗螺丝钉; 而在世界的另一端,英国工人阶级子弟们看破了文凭和工作本质,唾弃学校教育并早早进入工厂,在用体力劳动换取固定回报的同时,也亲手关上了阶级跃升的大门。 本期我们将从《学做工》和《毫无意义的工作》这两本书出发,与上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工人阶级子弟对比,聊聊学校教育与社会工作,思考所谓的“读书改变命运”还当下语境中是否仍旧可行?而当代青年从读书到工作,从小镇到城市,面对日益狭窄的上升通道时,又应该何去何从? 我们究竟是在「上岸」还是始终「溺水」? -收听贴士- * 02:14 从小镇来到大城市的做题家们,无所不在的「失落感」 * 04:56 那些拥有学习以外的兴趣的、没有被那句「考上大学你们就好了」绑架的孩子们 * 07:17 作为应试教育成功者的小镇做题家在大学被全面碾压,佼佼者变得泯然众人 * 08:43 内卷的循环下被仰望的人也被仰望着,是小镇做题家可以是所有人 * 09:50 英国工人阶级的子女早早意识到读书的无意义性 * 10:26 “读书改变命运”的世代割裂感,大学扩招后卷学历的结局充满未知性 * 12:48 英国小镇青年的“清醒”、“认命”与“躺平” * 13:42 上一辈面对的命运是读书改变命运 我们面对的命运是读书能否真的改变命运 * 14:03 夹在中间的90后,到底是努力读书还是彻底放飞 * 16:00 考公最大的迷惑性在于「它还是考试,延续了做题家的逻辑」 * 16:50 「考试作为晋升的途径」是东亚的普遍现象 * 18:22 文科一千名要去读包分配的师范提前批吗? * 21:00 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女孩希望帮助另一个女孩改变命运 * 23:12 沾沾自喜的工人阶级子弟们醒悟后发现是亲手丢掉了跨越阶级的钥匙 * 25:11 对校园的期待到底是文凭还是知识? * 28:34 文凭到底是我们「跃升阶级」的工具还是「阶级固化」的帮凶 * 32:10 我们顺着时间的长河往前游,也许没有所谓的岸 * 33:57 90后和00后的差距已然是代际的差距,两者经历的社会环境完全不一样 * 36:44 当社会开始流量为王,社会开始用「一夜暴富」方式造梦 * 38:50 在阶级固化的同时,大家仍然会突围创造新的堡垒 * 39:35 父母可以脚踏实地做辛苦无聊的工作,为什么我们却无法忍受 * 40:33 父母辈选择的「局限性」 * 41:11 父辈虽然辛苦但可以把家养好 * 43:58 以前的单位生活不叫重复的工作,叫舒适的生活 * 46:33 东莞杀马特少年的挣扎与探索:当工人还是杀马特之王? * 50:55 阶级宝塔下层的人,即使结成联盟依然无法互相拯救 * 53:00 彻底躺平的「三和大神」 * 54:49 父母辈是得到保障的舒适,住回山村和做日结工作的年轻人是得不到保障的舒适 * 61:33 只要孩子生得够晚,是不是就没有竞争对手了? * 63:25 下期预告-《饮食人类学》&《作为自我的稻米》,聊聊食物与人的连接 -本期主播- * 国企辞职去澳洲喂马劈柴的花皮 * 小镇-大城市念书-回到村里做田野的花生 * 从横店剧组到体制内的花样打工人花椒 -背景音乐- * 开场白-《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 ABBA-《I have a dream》
-导语- 毕业之后,两代人最常爆发的矛盾就是围绕「结婚」这个话题展开的: 逼婚的老一辈人想不通「结婚不就是添一双筷子的事情吗」-累了有人安慰你,老了有人照顾你,何乐而不为; 恐婚的年轻人认为「婚姻就是浪漫爱情的终点和不自由的开始」-伴随婚姻而来的是吵不完的架,付不完的账单和柴米油盐的琐碎; 越来越多人选择晚婚甚至不婚亦或是在长辈的威压之下开始打卡式相亲。 本期我们将从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一书出发,他讨论的虽然是1949年-1999年的下岬村,与现在相比有一定的年代感,可是书中的许多现象和思考的框架与当下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照,因此我们想要以此为基础,从两代人的意见、不同国家的态度和身边人的看法,来聊聊「结婚」这个动作。 结婚对于我们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改变了什么? -收听贴士- * 02:26 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排斥相亲了?-985相亲平台的出现 * 03:38 社会环境的压力和经济增速放缓造成的不安全感,影响了年轻人的择偶选择 * 06:53 工作对人的异化-我们生活在有极光的星球上,却每天被困在格子间里重复生活 * 09:35 两代人对于相亲和婚姻的看法为何存在分歧? * 10:45 现代的主体自诞生之日就有一种宿命式的焦虑-过去经验的不适用性 * 13:32 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拉扯感-一方面保守,一方面期待灵魂交流 * 15:48 当前的贫富差距已经不是过去三五亩田可以弥合的了 * 17:33 当下的相亲模式对亲密关系的选择上,评价尺度是否单一了 * 18:39 厦门南坡陀寺实录-月老宫前面的信众怎么比财神庙还多啊? * 20:13 考虑现实稳定亲密关系的反面-两个无业游民在异国他乡陷入浪漫爱情的故事 * 23:08 时间的紧迫性:浪漫的爱情故事只能发生在二十几岁吗? * 24:35 年轻人焦虑的原因:婚姻常常跟生育绑定在一起 * 26:32 《私人生活的变革》中对「彩礼」的讨论 * 30:44 「高额」之外,我们究竟应该关注「彩礼」这个语境下的哪些内容? * 35:41 北欧对于「生育补偿」的不同看法 * 39:28 怎么样区分「婚前/婚后」:是举办婚礼?还是领证? * 40:10 老一辈的意见:必须是社会意义上的承认才算结婚 * 41:07 年轻人的两种选择:先领证再办婚礼/先办婚礼再领证 * 44:57 不同国家对于婚姻的定义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澳洲的法律对同居关系同样有保障 * 47:05 年轻人对待「婚姻」的谨慎态度:试婚阶段 * 51:02 婚前长辈的态度:男生家长vs女生家长的不同态度 * 52:28 北欧家长对待子女谈恋爱的态度 * 54:30 《私人生活的变革》中对婚前同居的态度-现在是否变得更保守了? * 61:48 结语-年轻人还是向往亲密关系但是对婚姻持有谨慎态度 * 63:54 下期预告-《学做工》:工人阶级的孩子注定只能当工人吗?-聊聊工作、学习和阶级 -本期主播- * 焦头烂额备婚的花生 * 受疫情影响领证三年才举办婚礼的花皮 * 纯爱战士、未婚但是有过在婚庆公司工作经历的花椒 -音乐- * 开场白-《裸婚时代》 * ABBA-《Mamma Mia》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