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8 假扮“名媛”的生存实验,是艺术探索还是道德挑战?

不拘一格NeverMind

关键词:实验艺术、社会 如何在北京不花钱度过二十一天? 来自央美实验艺术系的毕业生邹雅琪给出了一种解决办法:假扮名媛,蹭免费的社会资源。 她将自己的“二十一天生存体验”录制下来,作为自己的毕业艺术项目,在收获了大量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并且,争议逐渐脱离作品意在探索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衍生出大众对于艺术创作的道德边界发出的质疑。 在看到邹雅琪本人微博上的作品阐述后,我们也不由得产生了同样的疑惑。 本期节目,我们三人怀着对此作品的不同理解,探讨了作品本身给我们带来的一点思考。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或许就是艺术存在的意义之一。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03:03]开场&《瞬间所有制》作品阐述 [05:52]从观众的角度看,这个实验艺术项目是否很好地表达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11:00]如何理解“过剩物资”?艺术应该为穷人发声吗? [19:44]由“名媛”引发的争议 [25:12]其他的假扮“富人”的例子 [29:18]一些现实问题:社会资源向富人阶层倾斜、身份和品质挂钩 [33:03]《瞬间所有制》中一些有趣的小细节 [39:53]社会公共资源和过剩物资是两码事 [43:16]实验艺术家可能都是“怪小孩”? [46:00]艺术创作的道德底线在哪里? 【音乐】 "Why are people like that", Junior Wells, [Come on in This House] "Otra Noche En la Viruta", Otros Aires, [Dos] 【封面图】 Sherry 【关于我们】 这是一档由三位留法无业游民在餐桌上发起的泛文化类谈话节目,话题涉及社会新闻、女性主义、文学艺术等领域。 你将在这档节目里听到我们非常主观、任性甚至哔——的观点。我们不敢说这些年轻的想法多么有内涵和深度,但它们绝对真诚,绝对善良。 希望此档节目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不拘于非黑即白的视角,让你对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每月16日、30日更新,欢迎大家使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播客,或podcasts、小宇宙、汽水儿等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我们的节目,感谢收听。 参考资料 《瞬间所有制》 作品阐释:2021年5月1日-5月21日,我在北京城市里不花钱度过了21天,并且像名媛一样优雅。 我把这个行为通过影像记录了下来。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思考,极少数人是否可以通过这个社会产生的某些过剩物资从容活下去。在我的经历中,这种免费「过剩物资」的分配非常有趣,它们往往分配给看起来物资富足的人——免费睡觉的高级酒店大堂、免费洗澡的机场和酒店浴场、混入婚礼或自助餐偷吃、头等舱休息室、宜家样板房、快销品牌的退换货政策、拍卖会的点心美酒等等。那我就扮成这种物资富足的人,混入其中让一切都合情合理,和这些「过剩物资」互利互惠,利用它们蹭它们生活下去。 于是我完成了这美妙的21天——不花钱在北京过得像名媛一样。我在5.20日独占了将近一亩地的高级酒店大堂用来睡觉,我在5月11日在宜家的样板间书房办公一天。拥有、支配它们只是一瞬间,但是连续的瞬间就是永恒——我还可以拥有、支配其他的剩余物资。这个理论下至少我不过百年的短暂一生,在安定的社会上将永远拥有住所。瞬间的拥有和70年的房屋产权甚至历代会覆灭的王朝没有什么区别。 爱发电上赞助

51分钟
99+
3年前

vol.7 我们不是不想恋爱,只是不想和“你”恋爱

不拘一格NeverMind

关键词:亲密关系、单身、爱自己 一年一度的“11.11”从被称为“光棍节”起,好像就充满了自娱与自嘲的意味。后来逐渐发展为全民狂欢的“购物节”,更是增添了一丝讽刺——因为单身,所以要靠疯狂地购物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对爱情的追逐大概是刻在人的基因里,所以我们往往需要用“单身贵族”的标签来证明一个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快乐。 但别忘了,大部分时候单身才是一个人的常态。 本期节目我们粗浅地聊了聊找对象需要避雷的点,有时候,一个人的自在,好过两个人的忍耐。 其实,单身或恋爱不过是生活的正反两面,无论处于哪一面,我们都要好好生活,好好爱自已。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02:59]开场 [06:14]与海王的来往体验反而更好&两次痛苦的约会经历 [15:23]你讨厌的人会和自己有相似之处? [16:53]对于交往对象,最无法忍受的缺点是哪一个? [24:09]有哪些小细节会让你觉得对方不靠谱? [31:57]在亲密关系中,是减分制还是加分制?对恋人是否标准更高? [36:12]单身状态有哪些开心之处? [40:06]恋爱会让我们快速成长吗? [41:54]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到底想要获得什么? [46:04]如何应对别人催你找对象? 【音乐】 "Nobody Loves You (When You're Down and Out)", John Lennon, [Walls and Bridges] "呼吸决定", Fine乐团, [I'm sorry] 【封面图】 Pixabay @nini kvaratskhelia 【关于我们】 这是一档由三位留法无业游民在餐桌上发起的泛文化类谈话节目,话题涉及社会新闻、女性主义、文学艺术等领域。 你将在这档节目里听到我们非常主观、任性甚至哔——的观点。我们不敢说这些年轻的想法多么有内涵和深度,但它们绝对真诚,绝对善良。 希望此档节目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不拘于非黑即白的视角,让你对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每月16日、30日更新,欢迎大家使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播客,或podcasts、小宇宙、汽水儿等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我们的节目,感谢收听。 爱发电上赞助

52分钟
99+
3年前

vol.6 买买买,我们也是有原则的(下)

不拘一格NeverMind

关键词:购物、消费、双十一 10月20日,双十一首轮预售已经拉开帷幕。第二天,“淘宝崩了”“双十一预售”“直播间成交额”等词条便纷纷登上热搜。 动辄几十亿的销售额在不停冲击大众眼球的同时,不断提前的预售日期也伸出无形的推手,攫取更多的人加入这场越来越持久的价格战中。 我们不由得开始反思,这场购物节到底是消费者的狂欢,还是商家的嘉年华。 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聊一聊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买买买”。 *本期节目分为上下两期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上 [2:55]开场 [3:32]我们习惯的购物场景:线上vs线下 [7:38]会因为打折而特地消费吗? [13:11] 冲动消费vs计划性消费 [14:40]网购服装的心得:身材焦虑、卖家秀照骗、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衣服 [24:19]购买小型电子产品的心得 [33:27]日常使用频率高的电子产品的选购标准 下 [2:55]我们与产品的二三事:最喜欢、最想买的产品 [16:05]购物与家的联想&关于买房的看法 [19:47]我们交过的那些智商税? [27:45]买东西就和谈恋爱一样,要选自己合适的 [30:34]购物节吐槽:到底是消费者的节日还是商家的节日? 【音乐】 "Money", Pink Floyd,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Money Money Money", ABBA, [Arrival] 【封面图】 小红书@YIYI一一 【关于我们】 这是一档由三位留法无业游民在餐桌上发起的泛文化类谈话节目,话题涉及社会新闻、女性主义、文学艺术等领域。 你将在这档节目里听到我们非常主观、任性甚至哔——的观点。我们不敢说这些年轻的想法多么有内涵和深度,但它们绝对真诚,绝对善良。 希望此档节目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不拘于非黑即白的视角,让你对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每月16日、30日更新,欢迎大家使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播客,或podcasts、小宇宙、汽水儿等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我们的节目,感谢收听。 爱发电上赞助

36分钟
24
4年前

vol.6 买买买,我们也是有原则的(上)

不拘一格NeverMind

关键词:购物、消费、双十一 10月20日,双十一首轮预售已经拉开帷幕。第二天,“淘宝崩了”“双十一预售”“李佳琦、薇娅成交额”等便纷纷登上热搜。 动辄几十亿的销售额在不停冲击大众眼球的同时,不断提前的预售日期也伸出无形的推手,攫取更多的人加入这场越来越持久的价格战中。 我们不由得开始反思,这场购物节到底是消费者的狂欢,还是商家的嘉年华。 本期节目,我们就来聊一聊让我们又爱又恨的“买买买”。 *本期节目分为上下两期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上 [2:55]开场 [3:32]我们习惯的购物场景:线上vs线下 [7:38]会因为打折而特地消费吗? [13:11] 冲动消费vs计划性消费 [14:40]网购服装的心得:身材焦虑、卖家秀照骗、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衣服 [24:19]购买小型电子产品的心得 [33:27]日常使用频率高的电子产品的选购标准 下 [2:55]我们与产品的二三事:最喜欢、最想买的产品 [16:05]购物与家的联想&关于买房的看法 [19:47]我们交过的那些智商税? [27:45]买东西就和谈恋爱一样,要选自己合适的 [30:34]购物节吐槽:到底是消费者的节日还是商家的节日? 【音乐】 "Money", Pink Floyd,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Money Money Money", ABBA, [Arrival] 【封面图】 小红书@YIYI一一 【关于我们】 这是一档由三位留法无业游民在餐桌上发起的泛文化类谈话节目,话题涉及社会新闻、女性主义、文学艺术等领域。 你将在这档节目里听到我们非常主观、任性甚至哔——的观点。我们不敢说这些年轻的想法多么有内涵和深度,但它们绝对真诚,绝对善良。 希望此档节目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不拘于非黑即白的视角,让你对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每月16日、30日更新,欢迎大家使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播客,或podcasts、小宇宙、汽水儿等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我们的节目,感谢收听。 爱发电上赞助

41分钟
71
4年前

vol.5 面对艰难生存的文艺片,我们离自由的“批评”还有多远?

不拘一格NeverMind

8月,一篇讨论豆瓣开分与新人导演的文章引起了小范围讨论,文章中指出过早的开分,可能会使独立电影的商业化之路受阻。过往,独立电影常常作为商业电影的对立面而存在,是独立于主流电影市场之外的小成本文艺片。 文章中也提到:“在任何国家,文艺片发展都不能依靠商业院线,而是要靠专项基金、政策扶持、艺术院线,以及权威的电影节平台”。于是,由于种种限制,我国的文艺片发展显然更加困难重重,迫使各路独立导演(尤其是青年导演)探索更多的生存之路。其中,参加各种影展平台的展映,是最有可能被业界看到从而走向商业化的途径。 作为国内最大众的文艺作品评价平台,豆瓣在这一环节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一部新片的开分低于6分,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到后续的发行和上映。而对于独立电影,豆瓣开分往往就在一场展映之后,于是电影节上的首映之后,豆瓣评分便成了新人导演的一纸判决。 然而,这种评分主观性极强,往往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评分样本过少,赶场产生的精神疲劳、资金短缺而产生的技术瑕疵……都有可能招致不好看的分数。作者在文末呼吁,希望影迷能慎用手中的“小小权利”,给青年导演一点耐心和成长的空间。 事实上,我们也注意到,这不是豆瓣第一次被卷入关于评分的争论之中。在此之前,质疑其公正性与权威性的声音不绝于耳。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从读到的文章出发,粗浅地讨论了独立电影的生存困境,以及我们对于评分体系的一点思考。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2:35]关于公众号文章《一批新导演,“死”于豆瓣开分?》 [5:16]我们对于豆瓣平台的信任程度 [8:51]我们使用电影评价平台的原因以及自己的使用心得 [11:49]豆瓣评分、独立电影与电影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 [16:29]部分国外的电影评价体系 [19:46]评价一部电影作品的好坏 需要拿三观去衡量吗? [23:56]如何平衡艺术和商业,或许是长期困扰创作者的问题 [28:30]大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否存在局限性?专业影评是否存在过度解读? [33:54]我们看评论时比较关注的内容 [37:00]豆瓣经典电影的低分评论 [42:29]从创作者角度出发,该如何面对大众的点评? 【音乐】 “Old Time Rock&Roll”, Bob Seger, [Stranger in Town] “给电影人的情书”, 蔡琴, [不悔] 【节目中提到的电影】 路边野餐,毕赣,2015 地球最后的夜晚,毕赣,2018 泰坦尼克号,[美]詹姆斯·卡梅隆,1997 肖申克的救赎,[美]弗兰克·达拉邦特,1994 踏血寻梅,翁子光,2015 【封面图】 Gerd Altmann on Pixabay 【关于我们】 这是一档由三位留法无业游民在餐桌上发起的泛文化类谈话节目,话题涉及社会新闻、女性主义、文学艺术等领域。 你将在这档节目里听到我们非常主观、任性甚至哔——的观点。我们不敢说这些年轻的想法多么有内涵和深度,但它们绝对真诚,绝对善良。 希望此档节目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不拘于非黑即白的视角,让你对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每月16日、30日更新,欢迎大家使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播客,或podcasts、小宇宙、汽水儿等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我们的节目,感谢收听。 爱发电上赞助

48分钟
58
4年前

长假特辑:梦幻旅行指南 | 那些亦真亦幻的影像

不拘一格NeverMind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 通常,每个人的梦只有自己能参与。而电影,让我们拥有了合理窥探别人梦境的途径。 这些梦境或惊险,或孤寂,或怪诞,或神秘。 十一长假期间,我们特地献上一份梦幻旅行指南,让你能恣意沉浸在亦真亦幻的世界中。 【听评有礼】 本期节目由只做一款床垫的新睡眠品牌「蓝盒子」支持,淘宝搜索「蓝盒子旗舰店」找客服留言「不拘一格」即可获得专属优惠。 本期互动话题:“说说最让你如坠梦境的一部电影” 。 欢迎留言并将本期节目分享至朋友圈,10月15日我们将在评论区抽取一位幸运听众获得价值300元的「蓝盒子×大明宫联名好睡礼盒」一个。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3:46] 开场 [5:07]《盗梦空间》:一场瑰丽的科幻梦境之旅 [8:25]《迷失东京》 :文艺青年圣经,午夜时分的同类疗愈 [16:21]《爱情万岁》:走进蔡明亮的精神世界,感受城市中游离的寂寞 [20:44]《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哥特式奇梦,德国表现主义开山之作 [25:31]《红辣椒》:天马行空的故事与万花筒般的世界 [27:39]《悬崖上的野餐》:来自古典油画时代的未解之谜 [34:06]《路边野餐》:时间与时空错乱交织的影像诗 [36:10]我们曾经做过的离奇梦 [39:25]影像诗人阿彼察邦、塔可夫斯基 [41:46]彩蛋 【音乐】 “Alone in kyoto”, Air, 《迷失东京》插曲 “小茉莉”, 陈永忠, 《路边野餐》原声 “小茉莉”, 包圣美,[重逢] 【节目中提到的电影】 盗梦空间,[英]克里斯托弗·诺兰,2010 迷失东京,[美]索菲亚·科波拉,2003 恐怖分子,[中]杨德昌,1986 爱情万岁,[中台]蔡明亮,1994 你的脸,[中台]蔡明亮,2018 日子,[中台]蔡明亮,2020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德]罗伯特·维内,1920 致命ID,[美]詹姆斯·曼高德,2003 禁闭岛,[美]马丁·斯科塞斯,2010 爱丽丝漫游仙境,[美]蒂姆·波顿,2010 红辣椒,[日]今敏,2006 未麻的部屋,[日]今敏,1997 悬崖上的野餐,[澳]彼得·威尔,1975 傲慢与偏见,[英]乔·怀特,2005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2018 路边野餐,[中]毕赣,2015 幻梦墓园,[泰]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2015 可以召唤前世的布米叔叔,[泰]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2010 乡愁,[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83 潜行者,[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79 【封面图】 Wood,微博@woodsay 【关于我们】 这是一档由三位留法无业游民在餐桌上发起的泛文化类谈话节目,话题涉及社会新闻、女性主义、文学艺术等领域。 你将在这档节目里听到我们非常主观、任性甚至哔——的观点。我们不敢说这些年轻的想法多么有内涵和深度,但它们绝对真诚,绝对善良。 希望此档节目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不拘于非黑即白的视角,让你对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每月16日、30日更新,欢迎大家使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播客,或podcasts、小宇宙、汽水儿等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我们的节目,感谢收听。 爱发电上赞助

44分钟
99+
4年前

vol.4 每一次搬家,都是对家的一次重新定义

不拘一格NeverMind

搬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体力劳动。 我们还将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不常用的东西该不该扔掉?想带走的物品又带不走?如何收纳可以节约空间?…… 当然,还将遇到潜在的麻烦:退房遇到严苛的房东;路上有假装帮助你,实则顺走你钱包的小偷…… 我们在生活的地图中辗转,也在辗转中逐渐认识生活的本质。正是那些混合着欢笑与泪水的经历,构成了我们对家的一万种想象。 下周就是中秋节了,祝愿所有安定的或还在游离的人,都能拥有遮风挡雨的“家”,无论是物理意义上的,还是精神意义上的。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2:08]开场 [2:57]三位主播细数自己的搬家经历:彭彭的巴黎地铁血泪史、小茗的频繁搬家后遗症 [8:50]搬家过程中的艰难断舍离:那些舍不得扔又用不上的物品 [13:13]搬家之后后悔扔掉没有带上的东西&见证母爱的物品 [17:29]出国带的最没用的东西,都是本以为会用于学习的物品 [20:23]搬家时带上的最满意的东西,增强生活幸福感的私人喜好 [26:12]曾经特别想买但因为租房无法带上的物品,是对稳定生活的一种向往 [30:45]搬家的辛酸往事:奇高无比的国外搬运费用、列文虎克式的退房检查、搬家前的收拾是一场战争 [37:49]搬家的路上遇到过的趣事:Sherry的被偷经历是“去世”不是“趣事” [44:23]每一次搬家,都是对家的一次重新定义 【音乐】 "La vida seguirá", Álvaro Soler, [Eterno Agosto] "The lonely journey called life", Lars Eriksson, [Rust & Golden Dust] 【封面图】 微博@不给小鱼干呐 【关于我们】 这是一档由三位留法无业游民在餐桌上发起的泛文化类谈话节目,话题涉及社会新闻、女性主义、文学艺术等领域。 你将在这档节目里听到我们非常主观、任性甚至哔——的观点。我们不敢说这些年轻的想法多么有内涵和深度,但它们绝对真诚,绝对善良。 希望此档节目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不拘于非黑即白的视角,让你对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每月16日、30日更新,欢迎大家使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或小宇宙、汽水儿、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平台订阅我们的节目,感谢收听。 爱发电上赞助

47分钟
98
4年前

vol.3 无处不在的外貌焦虑,无所适从的自我认知

不拘一格NeverMind

如今,当我们日常打开手机,放眼望去,社交媒体上帅哥美女遍地都是。而网络之外,外貌焦虑已逐渐成为都市青年的一种新型“疾病”。 前有美妆博主在线教学换脸大法,后有微整形医生科普完美脸蛋的标准,我们则在审美准则逐渐收紧的夹缝中焦虑地审视自己外貌上的不足。 诚然,这样普遍的外貌焦虑不是一日养成的。我们似乎从小到大都在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审美判断,被比较、被嘲笑、被有意无意地评价。 一句“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无疑对这种焦虑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你没有获得主流审美的肯定,将会面临着被贴上又丑又懒的风险。 如此种种,社会上对颜值的追求已经日渐“病态”,关于变美的方法浩如烟海。但从未有人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获得这种天生的优势,我们该如何自处。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分享了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一些焦虑时刻,也探讨了焦虑的缘由、如何与自己和解等问题。希望借此能帮助更多的人(特别是女性)从外貌焦虑的漩涡中抽身出来,去享受现在这个不完美的自己。 当这种焦虑人人都有的时候,那就当它不再存在吧。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2:28] 开场&我们自己所经历过的一些body shame:对同班女生进行颜值排行;长雀斑被嘲笑、被霸凌;因长痘而自卑 [11:38] 我们慢慢地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主动探索其他方面的优点;从受害者的角色中跳脱出来;不再寻求外部的认同感 [17:13] 化妆是在迎合他人的审美吗? [21:35] 为什么现在外貌焦虑如此普遍:审美单一化;商业营销 [28:12] 相较女性,社会对男性的审美更宽容、更多元化 [29:05] 女性的不自信是结构性的 [31:50] 女性的身材焦虑也非常普遍 [35:54] 男性的外貌焦虑:大部分男性不会对外展露这种焦虑 [37:54] 保持同理心,要求别人之前先约束自己 【音乐】 "Try", Colbie Caillat, [Gypsy Heart] "终身美丽", 郑秀文, [Shocking Pink粉红] 【关于我们】 这是一档由三位留法无业游民在餐桌上发起的泛文化类谈话节目,话题涉及社会新闻、女性主义、文学艺术等领域。 你将在这档节目里听到我们非常主观、任性甚至哔——的观点。我们不敢说这些年轻的想法多么有内涵和深度,但它们绝对真诚,绝对善良。 希望此档节目能够给你提供一些不拘于非黑即白的视角,让你对这个世界多一分理解和宽容。 每月16日、30日更新,欢迎大家使用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或小宇宙、汽水儿、pocket casts等泛用性播客平台订阅我们的节目,感谢收听。 爱发电上赞助

40分钟
99+
4年前

七夕特辑:看文艺作品里的爱情悲喜剧,解自己爱情的谜题

不拘一格NeverMind

爱情,是文艺作品里永恒的主题。我们在故事里看别人的恋爱,或喜或悲,我们便也跟着里面的人物或笑或哭。有的作品帮我们解答关于爱情的种种疑惑,有的作品又向我们提出新的爱情谜题。无论我们从关于爱情的文艺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最后好像都是在看我们自己。 这是一期七夕特别节目,我们分享了自己看过的许许多多的爱情故事。有怦然心动的瞬间,有自我治愈的时刻,也探讨了诸如爱情中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以及友谊与爱情的分界线这种永远让大家纠结的话题。 虽然爱情故事里的结局已定,但我们自己的爱情故事,还是需要我们用漫长的一生去书写、去演绎。 最后,祝大家七夕快乐哦~ 每个人都是有情人,因为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本期制作 出场人员:秦茗 | Sherry | 彭彭 剪辑:秦茗 节目时间轴 02:30 开场 03:08 我们对爱情喜剧和悲剧的偏好 05:28 我们看过的一些爱情小甜剧:《风月俏佳人》 07:08 让人少女心泛滥的一些电影片段:《傲慢与偏见》、《爱在黎明破晓前》 09:21 从友谊开始的爱情故事:《我可能不会爱你》、《当哈利遇上萨莉》 关于要不要和朋友发展恋爱关系的讨论 11:29 从《窄门》看理想化的爱情与世俗的幸福 15:39 我们为什么会被各式各样的爱情故事所吸引:文艺作品是我们观看一切“不可能”情感的窗口 18:09 探讨“男女之间是否有纯友谊”“友情和爱情的区别”:爱情具有排他性 22:11 由《面纱》引发的思考:我们可以停止爱一个不值得爱的人吗? 31:05 从《当哈利遇上萨莉》中看到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34:14 如何看待失败的感情经历 35:50 爱情轻喜剧的治愈时刻:《真爱至上》 39:18 爱情法则真的有效吗?:《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本期歌单 "Amireux", Gérard Darmon et Pauline, [On S'Aime] "Maybe Maybe", 椅子乐团 The chairs, [Maybe Maybe] 延展阅读 电影 《恋恋笔记本》(The Notebook),尼克·卡萨维蒂,2004 《一天》(One Day),罗勒·莎菲,2011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维克多·弗莱明,1939 “爱在三部曲”,查德·林克莱特:《爱在黎明破晓前》,1995 |《爱在日落黄昏时》,2004 |《爱在午夜降临前》,2013 《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理查德·柯蒂斯,2003 《傲慢与偏见》(Pride & Prejudice),乔·怀特,2005 《理智与情感》(Sense and Sensibility),李安,1995 《风月俏佳人》(Pretty Woman),盖瑞·马歇尔,1990 《当哈利遇上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罗伯·莱纳,1989 《廊桥遗梦》(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95 《她》(Her),斯派克·琼斯,2013 《他其实没那么喜欢你》(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肯·皮卡斯,2009 书籍 《窄门》,[法]安德烈·纪德,桂欲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悲观主义三部剧”,廖一梅,湖南文艺出版社:《恋爱的犀牛》|《琥珀》|《柔软》 《面纱》,[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于大卫译,江西人民出版社 《围城》,钱钟书,人民文学出版社 关于我们 地球有多圆,视野就有多元。 《不拘一格》是一档发起于餐桌上的泛文化对谈节目。两位性格迥异的在法留学生@秦茗和@Sherry 每两周讨论一个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困惑,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比起寻找答案,我们更想寻找不拘一格的观察角度,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你可以在我们的官方网站直接收听节目,也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汽水儿、Spotify、pocketcast等泛用型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节目:给我们五星好评、请我们吃顿宵夜 如果你想和我们对话:[email protected] 爱发电上赞助

42分钟
99+
4年前

vol.2 丧一丧一时爽,一直丧会一直爽吗?

不拘一格NeverMind

自2016年起,“躺平”、“打工人”、“网抑云”、“葛优躺”“悲伤蛙”表情包等娱乐元素在网络上层出不穷,在网络用户(特别是年轻用户)中得到迅速传播。这些消极并带有一丝自嘲的潮流现象勾勒出一种新的亚文化——“丧”文化。 根据维基百科上的解释,“丧”文化是流行于青年群体中的由颓废、悲观、绝望等消极情绪所引发的一种亚文化,通过文字、视频、表情包等形式在网络上进行传播。 “丧”文化的流行折射出当代年轻人与父辈“劳动最光荣”背道而驰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 为什么在物质生活愈发丰富的今天,年轻人却更加热衷于表达“丧”?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从二十年前的“非主流”时代谈起,试图寻找年轻一代变“丧”的各种心理轨迹。小时候非主流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出校园后现实给理想的一记“重拳”、社会中无可避免的“内卷”趋势…… 面对日渐增强的生活压力,尽管我们在思想与行动之间还存在着无法调和的矛盾,但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02:55 什么是“丧”文化:和“丧”文化相关的词语 03:50 “丧”文化与“非主流”的关系:我们所经历过的“中二、颓废”时代 06:36 喜爱"丧"文化究竟追求小众还是假装成熟 11:17 "躺平"、“深夜emo”等现象在国内的发展 14:09 现在的“丧”文化和以前的“非主流”有何不同:表现形式的区别 15:41 我们身边“丧丧”的那群人 17:42 为什么现代年轻人变“丧”了:社会环境的变化;自我认同感的缺失;网络让我们看到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 21:41 如何在承受压力和放弃自我中寻找一个平衡点:怎么想和怎么做可能是两码事 29:00 “丧”不一定意味着负面、消极:它一定程度地消解了生活压力 33:45 要警惕"丧"文化的大规模推广:最“丧”的人可能是最“卷”的人;网络制造焦虑 36:07 “丧”文化不要被滥用,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俄罗斯的“蓝鲸挑战”,一种鼓励自杀的游戏 本期歌单 "Vale Of Tears", Jay Clifford, [Silver Tomb For The Kingfisher] "红日", 李克勤, [红日] 关于我们 地球有多圆,视野就有多元。 《不拘一格》是一档发起于餐桌上的泛文化对谈节目。两位性格迥异的在法留学生@秦茗和@Sherry 每两周讨论一个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困惑,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比起寻找答案,我们更想寻找不拘一格的观察角度,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你可以在我们的官方网站直接收听节目,也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汽水儿、pocketcast等泛用型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节目:给我们五星好评、请我们吃顿宵夜 如果你想和我们对话:[email protected] 爱发电上赞助

38分钟
52
4年前

vol.1 当我们谈论PUA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不拘一格NeverMind

PUA,全称Pick up artist,起源于美国,原意是通过训练,帮助那些缺乏社交技巧的男性获得与异性交流的能力。近几年,这个词随着各种网络热点新闻迅速走红,已逐渐跳脱出两性关系领域,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期节目里,我们将从自身的理解出发,去讨论我们眼中的PUA行为和这个词网络流行后的意义。 最后,祝大家都能收获令人愉悦的人际关系。 本期主播 秦茗(严肃温和派理想主义者) Sherry(来者不拒,什么都能聊的前主播) 彭彭(非正经戏剧研究人员) 本期剪辑 秦茗 节目时间轴 [03:00] 我们知道PUA的契机 [06:09] PUA的起源与本意:原本是搭讪教学,帮助不善交际的人获得与异性交往的能力 [07:57] PUA是如何逐渐发展成一种产业的,并且被大家所熟知的 [12:33] PUA常见手段和步骤:类型化对象,逐个击破;建立人设后打破人设 [13:55] "浪迹情感"曾经的辉煌证实了PUA的有效性 [15:01] 从两性相处模式讨论为何PUA方法如此有效 [17:45] 女性是否在两性关系中更容易妥协?为何女性更容易被PUA? [21:35] 如何看待网络上的“受害者过错论”? [24:15] 综艺《怦然心动20岁》中,引发众多争议的男嘉宾是否在进行PUA:情商高与PUA话术的区别 [29:30] 如今网络上常说的PUA更接近情感操纵,在心理学上称为“煤气灯效应” [31:03] 从PUA一方的角度分析如何避免陷入不良关系中 本期歌单 "Hotline Bling", Drake (Billie Eilish Cover) "Tender", Blur, [Tender] 延展阅读 《煤气灯效应:如何认清并摆脱别人对你生活的隐性控制》,[美]罗宾·斯特恩 《煤气灯下》(Gaslight),乔治·库克,1944 关于我们 地球有多圆,视野就有多元。 《不拘一格》是一档发起于餐桌上的泛文化对谈节目。两位性格迥异的在法留学生@秦茗和@Sherry 每两周讨论一个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困惑,各抒己见,求同存异。比起寻找答案,我们更想寻找不拘一格的观察角度,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 你可以在我们的官方网站直接收听节目,也可以在苹果播客、小宇宙、汽水儿、pocketcast等泛用型播客平台找到我们。 如果你喜欢我们节目:给我们五星好评、请我们吃顿宵夜 如果你想和我们对话:[email protected] 爱发电上赞助

38分钟
99+
4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