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调香师香水品牌Perfumer H注重个人记忆和平实日常的创作理念,触发了我们对于这期节目的思考。去中心化是否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美梦?人人都是艺术家,但我们的思维却难逃中心化的惯性和捆绑。节目回溯了日常性在艺术史上的几个发展时期。唯有回归日常,才能与无常和世界共存。 Perfumer H 在杭州天目里美术馆的展览 Lyn Harris 很多香水的灵感都是来自于她童年和家人一起在苏格兰的生活经历 威廉·克拉斯·赫达《静物与水果》(1650) 宋徽宗《枇杷山鸟图》 米勒《拾穗者》(1857) 莫奈《花园中的女人们》(1866) 杜尚《泉》(1917) 约瑟夫·科苏斯《一把和三把椅子》(1965)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家在场》(2010) 约翰·萨考夫斯基《摄影师之眼》(The Photographer’s Eye) 南.戈丁 《性依赖的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 编号223 《GRAND AMOUR》 录音:陈叙/罗浩 剪辑:罗浩 设计:罗浩 本集 BGM: アナログフィッシュ - Sophisticated Love 高橋幸宏 - WHERE ARE YOU HEADING TO 侯志坚 - 蓝色意识 序曲 dalum - The Waves 马友友,Bobby McFerrin - Concerto in D Minor for 2 Mandolins, RV. 532Andante (Arr. For Cello and Voice) Rammstein - Du hast
把旅行作为一种探索真相的方法。看世界最终还是想看清自己。换句话说,心性处于什么状态,就会感受到什么样的周遭。所以世界只有一小部分是客观的,绝大部分,那是相当主观。若尔盖草原的海拔和风土孕育出了勇敢勤劳但洒脱浪漫的牧人;香港依旧是亚洲现代城市文明的一座高峰—楼旧点不怕,蜗居高楼的众生有如此多的裂痕,包容和服务是城市的底气和慈悲;大凉山住着一位故人,热烈的情感就流在我们难以分解的酒精里,留在凉山壮阔的迷雾里。 天地游,我们不打卡,纯走心。 这个夏天的漫游着实叫人上头,导致这期节目我们聊得有点散漫,还请见谅。 若尔盖: 九曲黄河第一弯的夕阳 养蜂人羊师傅的MacBook air 香港: 荃湾附近看到的商场墙面的线和瓷砖贴合的完整度让人惊叹 南丰纱厂(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 M+看到的艺术家刘窗作品 坚尼地城附近的山崖下面的游泳处,大叔在中流击水 大凉山: 《千锤百炼》的齐漠祥教练 现在齐老师的一家三口,甜蜜幸福。 螺髻山的九十九里温泉瀑布 大凉山的传统 察尔瓦 “凉山汉堡” BGM: The Moody Blues - Long Summer Days YĪN YĪN - Pia Dance William Basinski - Watermusic 新裤子 - 夏日终曲
Rio曾是一名服装产业打工人,供职于某国内知名服装品牌企业。在毅然决定离开大城市和服装工业后,Rio搬到了大理,在苍山脚下创办了独立设计师品牌rio hilo(rio在西班牙语中意为河流),和爱人Locky一起生活,热爱攀岩和创造。机缘巧合,又开办了烘焙和简餐店朴石SimpleStone,发展顺利,在当地和社交媒体上都小有名气。感谢大理的包容和滋养。这一集,献给我们共同热爱的大理! 00:47 介绍Rio(又一名“新单位”挚友) 05:48 Rio成为了新手妈妈,焦虑、失声、成长、互助,一样没少 15:23 开店的Rio,朴石 SimpleStone,名字源于对古老、自然、简单方法的喜爱 23:08 解释rio hilo品牌名的含义(rio:河流,hilo:织线) 26:00 感悟自身状态的变化 35:18 被Rio的余布拼贴计划所引发,分享大卫霍克尼的展览的所见所想 42:53 Rio回顾与“新单位”和主播的缘分,主播泪洒现场 50:39 Rio讲述背包客的故事;开明的父母造就了不必刻意叛逆的少女 56:01 Rio分享与先生Locky的故事 1:01:57 2016年前,大理属于嬉皮士和亚文化人群 1:08:57 近年大理社区的新移民 1:14:45 谈谈教育,Rio的育己育儿的理论 1:16:30 “一劳永逸”vs “保持调整” 1:24:12 无可替代的大理!分散、多元的大理! 1:26:54 聊聊大理最近兴起的fine dinning私厨 小红书里的朴石烘焙 ,听众可以上小红书搜索“朴石烘焙师”这个账号关注小店的日常 朋友画画的Rio和她老公Locky的 漫画 背景就是他们的小店 SimpleStone的建立过程,可以关注Rio的小红书账号“ Simply rio” Rio可爱的大理的家 “拼布” 刚开始尝试做面包的Locky和Rio,在“老院子”里和朋友们 Locky搭建的烤pizza炉子 17-18年左右,rio hilo 的一些品牌图像 rio hilo 于2019年拍摄的“t h e y”系列形象片,由罗浩在上海崇明岛的一座农场操刀拍摄,难忘的经历。大家都成为了朋友 2019年夏天我们在大理给rio hilo拍概念片的工作照,有rio,locky ,阿南(首饰设计)模特 李旭,昊雨,还有boyang,小贱,书影,小蜗,鲸鲸,赤..我们有个群叫“忽然大理”,很想念大家。 可以搜索罗浩的微信公众号 “赤子CLICK”找到当时大理的一些视觉记忆 更早的图片!!和罗浩一起给 JNBY “速写”品牌拍摄广告的时候的工作场景,红色箭头就是rio的背影,作为品牌的员工来现场参与。 古早的“新单位”的门口,Rio初次播客里提到的大货梯一出来就看到的楼梯 一些当时的内景 “新单位”实习生时候的Rio在参加新年的活动 Playlist: 細野晴臣 - I Love How You Love Me Camera Obscura - I Love How You Love Me John Coltrane - My Favorite Things Ella Fitzgerald - Moonlight In Vermont Nina Simone -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Peggy Lee - Me And My Shadow Los Índios Tabajaras - Always in My Heart 钟立风 - 河流 窦靖童 - 河流 宋冬野 - 鸽子
Thomas Demand,一位以纸板雕塑为方法,以摄影为作品输出容器的观念艺术家。他在形式的平滑和概念的展露之间找到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为我们揭开 事实再现-图像传播-历史现实 之间的崎岖关系。碎片化的、不完整的记忆无法摆脱偏见的宿命,但亦有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再创和观看中被重建,理解和诠释。 02:47 谁是Thomas Demand 04:25 Demand的创作方法 13:59 体验现实被图像生活所取代 17:00 传播强化了偏见 18:44 用史蒂芬肖尔的摄影理论来反向理解Demand的创作机制 23:33 Demand作品举例 1:01:08 以“假”求真的艺术家们 1:15:15 《拟像与仿真》,意义的滑移,《布里洛盒子》 1:18:17 总结 Dailies series (2008-至今) 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犯人的家的开花的树 韩国艺术家 Ayoung Kim Ayoung Kim 2008-2009年 Ephemeral Ephemera 系列都是从身边当时英国,韩国当地的报纸新闻取材 Track list: Arcade Fire - Photograph 马友友,Bobby McFerrin - Concerto in D Minor for 2 Mandolins, RV. 532Andante (Arr. For Cello and Voice) Black Box Recorder - The Facts of Life Brian Eno - The Shade Alfa Mist - Breathe Greni - Das Deutschlandlied 1936 olympics(德意志之歌-1936年奥运会) Greni - Die Hitlerleute Rammstein - Du hast 窦唯,朝简,史依弘 - 宇宙锋 铃木勲 - Aqua Marine 盛洁 a.k.a gogoj,沈静 - SJSJ V
两个“中女”,曾经的创业伙伴,在企业布局失败后匆匆离场,各自投入时间的河流。在时隔十五年后再次隔空握手,接纳当年的失落,允许当下的脆弱。对谈嘉宾刘妍如今用写作和修行的方法,如水前行。 节目中提到的一些词条和其它图片信息: # eco poetry 生态诗歌 # 伦敦写作者沙龙 # 《The Artist's Way》by Julia Cameron (《艺术家之路》) # free writing 自由写作 # 《Writing down the bones》by Natalie Goldberg(《再活一次>)对自由写作有诸多见解和指导 前新单位合伙人/艺术家 阿角为新单位立下的纪念碑 15年前的新单位VI系统,新单位001号员工Paris Young有诸多贡献 新单位永嘉路空间的门头 刘妍在自然中的写作 BGM: ゴンチチ - Family Jessica Pratt - Life Is René Aubry - Demi Lune Chet Baker - Moon Love Nocturnes曳取 - 城市景观 张曼玉 - Strawberry Stain 对谈:刘妍 陈叙 远程录音:刘妍 后期制作:罗浩
两个“中女”,曾经的创业伙伴,在企业布局失败后匆匆离场,各自投入时间的河流。在时隔十五年后再次隔空握手,接纳当年的失落,允许当下的脆弱。对谈嘉宾刘妍如今用写作和修行的方法,如水前行。 节目中提到的一些词条和其它图片信息: # eco poetry 生态诗歌 # 伦敦写作者沙龙 # 《The Artist's Way》by Julia Cameron (《艺术家之路》) # free writing 自由写作 # 《Writing down the bones》by Natalie Goldberg(《再活一次>)对自由写作有诸多见解和指导 前新单位合伙人/艺术家 阿角为新单位立下的纪念碑 15年前的新单位VI系统,新单位001号员工Paris Young有诸多贡献 新单位永嘉路空间的门头 刘妍在自然中的写作 本期Play list: René Aubry - Demi Lune Emapea - Yugen Skinshape - Dreams of Panama Chet Baker - Moon Love Nocturnes曳取 - 城市景观 本期 对谈:陈叙、刘妍 录音:刘妍 后期:罗浩
《山谷来风》褶艺摄影展中的作品,展览正在淮海中路627号Boulang 布廊 展出中 播客中提到的知识点: 古埃及出土的褶皱亚麻长袍(约公元前2300年) 古希腊与古罗马的褶皱之美 在古典希腊,服装以宽幅布料自然披挂为主,虽无刻意缝制的永久褶皱,例如古希腊妇女的长袍(基顿chiton)常在肩部和腰部系紧,从而形成优美的褶皱垂褶。 古印度工匠已经掌握了将布料打褶并优雅呈现的技巧。褶皱在印度传统服饰中多用于增强服装的律动性和仪式感。例如,印度妇女的纱丽(sari)虽是一整块未裁剪的长布,但在缠绕时会在腰部折出一束整齐的前褶(称为“kuchu”) 男性的腰布多提(dhoti)在穿法上也会形成前裥,方便劳作与行走。 中东伊斯兰文明的褶皱风尚 中东传统的**“沙瓦尔”裤(shalwar),即宽大的哈伦裤,腰部通常大量收褶以束于带,使裤腿在臀部以下形成蓬松褶皱,不仅穿着舒适,也体现谦逊内敛的着装风范。 淑女装在游戏《塞尔达传说》里格鲁德小镇获取 褶皱在奥斯曼治下的多元文化中还诞生了别具意义的服饰。例如巴尔干地区受奥斯曼影响的弗斯坦奈拉裙(fustanella),本是阿尔巴尼亚、希腊男子穿着的短款百褶裙,白色布料折出约400道密褶 。 现代希腊的伊夫宗卫队军礼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裙装部分的弗斯坦奈拉百褶裙,每条裙子约有400道洁白的褶裥。这种传统褶裙源自奥斯曼时期巴尔干民间男装,后演化为希腊的民族象征 。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褶皱演变(汉唐宋明清) 有褶皱的裙子,早在先秦时代便有了。先秦时叫“襞bì 积”。所谓襞bì 积便是指衣服上的褶裥,即衣服上的褶子。 至宋代,褶裙工艺明显成熟,宋代貴族妇女尤其钟爱穿着压有细密褶裥的罗裙。史料与墓葬实物表明,宋代出现了类似日后“马面裙”结构的裙子。 文艺复兴盛期(16世纪),欧洲服饰进入奢华繁复的阶段,褶皱元素更成为权贵身份的直观象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褶皱领(Ruff)。 拉夫领(Ruff),也被称为轮状皱领,据说是法国首创,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欧洲男女普遍采用。以前是跟衣服做在一起,后来独立演变出了。这种领子成环状套在脖子上,其波浪形褶皱是一种呈“8”字形的连续褶裥。 女士的长裙在腰部用瓦特奥褶(Watteau pleats,一种背后宽松下垂的箱褶)塑造优美拖尾 男士的短裙裤(pumpkin breeches)通过膝上抽褶鼓成南瓜状,显示雍容气派。 进入近代(18-19世纪),欧洲服饰虽然经历多次轮廓变革,但褶皱始终是塑造服装廓形的重要手段。18世纪洛可可时期,法国宫廷流行的“囊式女裙”(Robe à la française) 衬裙和罗布上都装饰着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和鲜花,女人被称作“行走的花园”。 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裙装进入“宽裙时代”,褶皱被大量用于裙撑与裙裥。比如19世纪中期的裙子常通过腰部打车盘褶(cartridge pleats,一种密密的手工抽褶)将巨量布料均匀分配到腰带上,形成丰满的曳地长裙 。 20世纪初,“褶皱时尚复兴”又在高定界掀起波澜——西班牙裔设计师马里亚诺·福图尼(Mariano Fortuny)于1907年推出了著名的**“德尔菲裙”(Delphos gown),这是一款灵感取自古希腊雕像的细褶长礼服 (Woman's Dress, 1936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Woman's Dress, 1936 | Smithsonian Institution)。福图尼利用他发明的特殊手工褶皱工艺,将整幅丝绸织物压出数百道极细的褶(据称一条Delphos有多达450褶) (The History of the Pleated Skirt – VCG)。这些褶皱经特殊工艺处理后可长久保持,使丝质长裙垂感如水波流动,被誉为20世纪初服装史上的传奇创新。 在二战后,蓬松的褶裙亦成为日常时装的一部分。例如迪奥1947年“新风貌(New Look)”系列中,就推出了多款及膝百褶裙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在1980年代研发出热定型褶皱技术,推出“Pleats Please”系列,将永久褶皱引入现代服装。他使用合成纤维布料,先将成衣缝制完毕,再整体压褶并以高温定型,使褶皱服饰可以水洗且不失形。三宅的褶皱作品不仅在造型上极具未来感和雕塑感,也兼具轻盈与实用,被视为将传统工艺与高科技融合的典范 。 德勒兹的《褶皱》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褶皱:莱布尼茨与巴洛克风格》中将褶皱视为存在的本体论模型。他认为,莱布尼茨的“单子”是无限折叠的微观世界,每个褶皱中既包含宇宙的全息缩影,又保持独特的视角。褶皱消解了传统二元对立(内/外、主体/客体),强调世界是动态折叠与展开的过程。 沃尔夫冈. 提尔曼斯对衣服褶皱的关注最早可以追溯至1989年。《楼梯扶手上的灰色牛仔裤》(Grey Jeans over Stair Post, 1991) 被认为是这一系列的早期代表作之一。 展览现场,利物浦沃克艺术中心,2010 提尔曼斯的《褶裥》系列与艺术史上描绘褶裥的经典作品作品并置 “褶裥” (Faltenwurf) 一词为德语的艺术史术语,原指艺术史上对衣服褶皱的经典描绘。表现褶裥的技艺经古典雕塑家不断完善,在传统的艺术课堂中被反复研习,也对早期摄影艺术颇有启发。 《褶裥(闪亮)》,2001 《运动的污渍》,1997 《褶裥(伯恩住宅)》,2002 “衣服几乎占据了我们身体表面的90%。它们是我们身体与外界之间的物理隔膜。衣服既是感性的表面,也是雕塑性的表面。它们讲述了人类生活的基本组织结构。”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折叠我》展览现场,卓纳纽约,2023年 文学中的褶皱: 博尔赫斯的《沙之书》 视觉艺术中的褶皱: 《圣特雷莎的狂喜》)通过大理石衣褶的剧烈起伏,将精神狂喜转化为物质动态 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 Sam Gilliam将画布本身褶皱悬挂,挑战绘画的平面性,使空间成为可穿透的褶皱场域。 范宽《溪山行旅图》 雨点皴 的画法 黑川雅之《日本的八个审美意识》 谷崎润一郎《阴翳礼赞》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流体建筑 其作品(如广州大剧院)以曲面混凝土和玻璃制造“冻结的流动”,墙体如被无形力量折叠的布料,消解建筑的几何刚性。 皮娜·鲍什(Pina Bausch)的现代舞 在《春之祭》中,舞者以痉挛般的动作将身体折叠成痛苦几何体,关节成为“情感铰链”。 日本舞踏的暗黑变形 舞者涂白身体,以极慢速度扭曲肢体,模仿大地震后的幸存者。这种“创伤褶皱”将社会暴力刻入肉体记忆。 BGM: The Books - The Lemon of Pink 大友良英 - 千人琵琶 华夏民族乐团 - 广陵散 (古琴独奏) Cornelius - Tone Twilight Zone Nicolas Godin - Love Humans (From Fire of LoveScore) John Cage - Amores (1943) I. Solo prepared piano John Cage - In A Landscape (1948) Claude Debussy - Clair De Lune N.A.S.A - Symphonies Of The Planets 2 - NASA Voyager Recordings Thad Fiscella - Valley Floating Points - Ocotillo
清明,是生者向先人表达敬意和思念的时刻,但也是个快活人间、繁衍后代的时机。这个节令的设置本意为消除生死在认知上的隔阂——终有人离开进入新一轮的换形聚气,也总有新的生命降临人间。本期节目的第一部分简要概述了全球主流的生死观,总结了各国各文明形态下的生命哲学。第二部分推荐了几部围绕生死主题的文艺作品,是对轮回的演绎和解构。它们分别是亡灵与人间纠葛的鬼故事,日剧《重启人生》,维多利亚时代的死亡摄影传统,以及大师荒木经惟用爱穿越生死的拍摄。 惟有相信生死相联、绵绵不绝,才能成为真正的长期主义者。 03:36 清明的双重含义 07:32 两人扫墓的经历,城市和乡村的区别 11:16 人体细胞7年更新一次,希腊的忒修斯之船悖论 12:56 庄子“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15:49 生死二元对立的产生,功利性拜祭的出现 20:17 Part 1 基础知识:儒释道的生死观,全球生死观总览 其中,道教”三魂“,用三重”灵魂设定“把人死后的生活安排妥当:天魂去投生转世,地魂承受业力,人魂保佑子孙。 32:06 Part 2 死亡的文艺演绎:从2个鬼故事开始,小泉八云,《怪谈》文学的始祖 1. 「小泉八云(Lafcadio Hearn)」是日本怪谈文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的作品《怪谈》(Kwaidan)收录了许多日本民间传说和超自然故事 《无耳芳一》(Mimi-nashi Hōichi) 33:00 无耳芳一的故事 40:57 菊花之约的故事 42:39 日剧《重启人生》 的故事梗概和剧情 这是一部“重生之 我还是选择再做一次普通的我自己”的日剧 为了友情,重启人生 56:06 cue一下《重启人生》编剧笨蛋节奏 59:13 罗老师讲两张遗照的故事 63:13 罗老师迷思:为什么在墓地拍照不吉利? 66:59 维多利亚时代 “死亡摄影”的哀悼形式的历史 70:04 陈老师问了下AI怎么处理摄影技术避讳问题 ,怎么在墓地拍照而不怕冒犯 72:20 摄影界高山荒木经惟的生死情爱摄影观,以及他最著名的作品介绍《感伤之旅.冬之旅》 图片来自于 澎湃新闻 摄影好书|《感伤之旅·冬之旅》:对于生与死的爱,就是摄影 1970年感伤之旅阳子躺在船上的照片像回到了母体,蜷缩着 上下对照的孤独感,失去一人的孤独感 荒木照顾阳子的日子,每日来往同样的路上,碰到同样的店招。 最后的握手和病房盛开的鲜花 85:10 片尾曲“粉雪”Cue一下《重启人生》 BGM: Yizaiti Yiliyasi - Singanushiga Jürgen Kruse,Sebastien Klinger - Spiegel im Spiegel Tinna Tinh - Heart Sutra (slow version) Tinna Tinh - Avalokitesvara Mantra (EDM version) Mischa Maisky - Suite No.3 In D, BWV 1068 (Arr. For Violoncello And Piano By Mischa Maisky)Air (Largo) Philip Glass - Metamorphosis One Radiohead - Last Flowers LiSA - 炎 国武万里 - ポケベルが鳴らなくて 久石譲 - Ballade 朴树 - 我爱你,再见 レミオロメン - 粉雪
Tillmans证明了他本身就是一个媒介,一个不断发展的平台。这期节目,我们沿着摄影/艺术史的脉络,简单梳理了三位具有强观念,但又各有侧重的大师级人物:Jeff Wall, 安德烈古斯基和Wolfgang Tillmans。然后,我们分析了Tillmans的图像魔法的组成。最后,我们用《金刚经》中最经典的开示,尝试去解读这位欧洲艺术家投射在其作品群落中的心性。“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02:53 艺术史观念摄影的三位巨匠 03:12 Jeff Wall的电影导演式摄影,大型灯箱的展示方式,逻辑结构闭环的画面 09:51 安德烈古斯基的全球化俯视 14:35 Wolfgang Tillmans的民主社会性从早期拍摄亚文化和夜店人群开始萌发 18:15 Tillmans的早年时光,小镇复印店开启了他对图像的创作 21:52 重要节点:获得特纳奖;摄影逐渐摆脱无法承载观念的尴尬境地 26:17 千禧年的脉搏,捕捉时代情绪 28:13 Tillmans的开放性,万物同一,若一事重要则事事重要,没有执着于某一美学或题材的范式 29:39 与川内伦子的举例比较 38:14 Tillmans的脆弱性 41:22 不要回避脆弱,它可能恰好造就了连接和无畏 44:58 我们为什么倾向于认为Tillmans这个欧洲艺术家懂得东方的古老智慧 Soundtrack: Pet Shop Boys - Go West Wolfgang Tillmans - Device Control Wolfgang Tillmans - El Condor Pasa Wolfgang Tillmans,fragile,Kyle Combs - Grüne Linien feat. FRAGILE Wolfgang Tillmans,Tim Knapp,Bruno Breitzke - Language 播客里提及 Jeff Wall 的作品: 《为女性而作的图像》,1979年 《模仿》(Mimic,1982) 《志愿者》,1996年 播客里提及Andreas Gursky 的作品: 99 美分 1999 莱茵河二号 1999 F1 Boxenstopp I,2007 川内伦子和wolfgang Tillmans 角度的对比 Wolfgang Tillmans 的纸板空间展览方法 播客里提及近些年最喜欢的Wolfgang Tillmans的照片
在藏历木蛇年的第一天,我们来聊一本由著名藏地史诗改变的小说。作家阿来通过“双男主”的人物设定和跳跃的时间轴叙事,赋予了一个已在藏区流转千年的史诗级别的故事极大的易读性和代入感。魔幻的故事背景,人神魔混战的大地,神和人都要经历来自心魔的绞杀。那些优美朴素的独属于民间故事的语言,那一个个串联起剧情的走入式的梦境,还有一支穿梭了10个世纪后,依旧锋利地射向现代的箭。 01:25 作家阿来 04:18 万玛才旦,《乌金的牙齿》 11:15 史诗原作背景介绍,什么是神授说唱人“仲肯”,什么是“伏藏” 21:46 史诗原作的故事梗概 28:49 改编后的小说,“双男主” 33:15 神VS人,心魔 39:07 说唱人晋美 42:55 讲述故事的梦境 45:23 串联时空的箭 46:42 晋美的现代性处境 48:48 美妙的民间故事,美妙的比喻,“把太阳关进金库,把月亮关进银库”,“阿赛罗刹的松耳石辫子” ,藏族修辞学《诗境论》 53:51 小说中隐射了历史上苯佛相争后融合的故事 63:16 人物原型的可能来源之一 65:15 反思战争 66:12 汉文化里有没有类似的作品? 68:51 总结
青年时代川内伦子自拍照 近两年在工作中的川内 在展览作品前的川内伦子 川内伦子(Rinko Kawauchi,1972年—)是日本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女性摄影师之一,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对日常生活的诗意捕捉而闻名。 毕业于成安女子短期大学平面设计专业。大学期间,她在摄影课上接触到暗房冲印技术,逐渐对摄影产生兴趣,并最终将其作为职业方向。 2001年,凭借三本摄影集——《Utatan》(日文名:うたたね(假寐)、《花火》(Hanabi)、《花子》(Hanako),其中,《うたたね》(假寐)和《花火》两册更是于2002年荣获第27届木村伊兵卫写真赏。一举成为当年日本新锐摄影师的代表人物。 主要出版物如下: * 2022 * 川内伦子:M/E 在这个领域无限相连(火炬印刷) * 2021 * 《照度:十周年纪念版》,2021 年(Aperture,纽约)Des oiseaux(论鸟类)(Xavier Barral 版,巴黎) * 2020 * 原样(马赛选择公社) * 2019 * 七岁的时候。(呵呵) * 2018 * 新的一天(Kyuryudo) * 2017 * Halo(Aperture,纽约/HeHe,东京/Editions Xavier Barral,巴黎) * 2016 * 河流拥抱了我(火炬出版社) * 2014 * kirakira(与池村丽子、野原)礼物(与 Terri Wifenback、IMA Photobooks 合作) * 2013 * 床单(kominek)Ametsuchi(Aperture,纽约/Seigensha,东京) * 2012 * 光与影(东京川内伦子事务所)Illuminance、Ametsuchi、Seeing Shadow(东京青玄社) * 2011 * 《照度》(Aperture,纽约 / kehrer verlag,德国 / Editions Xavier Barral,巴黎 / POSTCART,意大利 / FOIL,东京) * 2010 * Murmuration(Photoworks,英国) * 2007 * 研讨会(FOIL,东京)Majun (FOIL,东京) * 2006 * 凛子日记Ⅱ(FOIL,东京)Rinko Diary(FOIL,东京) * 2005 * Cui Cui (FOIL + Fou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m + Actes Sud)眼睛、耳朵(FOIL,东京) * 2004 * AILA(FOIL,东京) * 2003 * 蓝色 (Petit Grand Publishing,东京) * 2001 * UTATANE(东京 Little More)HANABI(东京 Little More)HANAKO(东京 Little More) 播客中所提及的川内伦子的相册如下: 《うたたね》(假寐) 图片的对置:密集的鱼嘴和荷包蛋 图片的对置:洗衣机转动的样子和云层间隙 最喜欢的女孩露出后牙槽的照片,生动,可爱,古怪! 《花火》(Hanabi) 《AILA》 依旧是 页面的左右对置。部分有关于女性分娩的画面有点过于尺度大,大家去搜索哈哈 川内常见的手法就是用禄来6X6相机的近摄镜附件去拍摄非常小的个体。 《CUI CUI》 浓浓的家庭史诗,川内老师笃定的开始 图片依旧是左右对照 《Illuminance》 非相非非相,哲思的起步,追寻的开始。 《Ametsuchi あめつち》(天与地》 耶路撒冷哭墙 天文馆用激光笔拍下星空的图 《SHEETS》 川内伦子 6X6怎么拍,多少拍摄量的秘密~~ 《Halo》 《As it is》 00:00 开场曲为タテタカコ(Takako Tate) 演唱的歌曲“宝石” (来自于是枝裕和导演“无人知晓”的电影主题曲,川内伦子为这部电影拍摄了剧照和宣传照) 04:56 讲述《Utatan》(日文名:うたたね(假寐)) 这本作品 14:07 转述川内自己在日记里说明她怕上学的原因 ,资料来源:川内倫子の日々 vol.30 18:17 讲述《 AILA》(家族) 20:56 讲述《SHEETS》 22:19 暗房是她作品完整的力量源泉 ,她如何实现对置 26:59 转述川内讲的河流的意识 ,资料来源:川内倫子の日々 vol.29 30:41 讲述她重要的作品集《CUI CUI》 35:03 讲述她最重要的作品集 《illuminance》(照度) 38:53 讲述照度的代表照片撞死的小鹿和它看到异象 (比较血腥做了点处理) 43:20 讲述作品《Ametsuchi》(天与地) 48:11 讲述作品 《Halo》 52:57 转述川内自己形容编辑书本像是生孩子 本期 BGM: タテタカコ-宝石 Josh Leake-A Quiet Departure the sleeping beauty-Clock Max Richter-Vladimir's Blues Tara Clerkin Trio-Marble Walls maya ongaku-Water Dreams Kings of Convenience-Homesick Zmeyev / Screen Jazzmaster / T.Check-Lush Patti Smith-Amerigo 录音:陈叙/罗浩 (Haaalo Company) 后期制作:罗浩 文案:罗浩
在乌克兰求学生活了8年之后,施谏昉回到了国内定居上海,开始了他的第一段艺术人生,创立了安福路上的Square Gallery。在大家居家闭关的那段日子里,他在川藏的稀薄空气里做出了启程人生新征途的决定,2023年毅然踏上美利坚之路,这一年他35岁。在这之后的两年的时间里,他在纽约创办了一家可以边喝酒边画画的休闲画室,造福美国人民的艺术生活。他说艺术不在画廊里,而在街头。 罗浩于2023年4月份给即将出行成为”纽约客“的施老师拍了两张4X5大画幅胶片肖像。 安福路SQUARE GALLERY 时代(2018年前后)的谏昉 现在的谏昉在他纽约的”TIME TO PAINT“工作室 专业的”TIME TO PAINT NYC“网站,令人眼前一亮 (https://timetopaintnyc.com/) 从早到晚,有老有少,大家开心的在这里度过画画的时光。 ins上搜索 timetopaintnyc 这个账号可以关注噢~! 这期BGM: 节目头: Taylor Swift - Welcome To New York 节目尾:刘欢 - 千万次的问 背景音乐: Lauryn Hill - Ex-Factor (Radio Edit) Pharrell Williams - Happy Ja Rule,Ashanti - Always On Time Daft Punk - Get Lucky Ne-Yo - Because Of You Jeremih - Love Don't Change Destiny's Child - No No No (Part 1) Destiny's Child - Brown Eyes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