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5年1月9日星期四,我来给大家做今天的分享。 前两天段永平在浙江大学做了一场演讲,里面其实提到一句话叫做不要勤奋,因为勤奋是没用的,重点是你要把事情做对。然后他还讲了他身边的一些例子,有些同学一直很勤奋,但是30年都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勤奋并不是那么重要。 然后前几天我听罗振宇的分享,他又讲了一句话。他说很多人都在问:“这个时代我的人生方向要怎么选?”“我要选哪一个行业”等等。 但他说:“这个时代选择人生方向还重要吗?一点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择什么方向,你就努力把这个方向给做对就好了。” 这两个观点其实看起来是相反的。 段永平说:“你要重视选择,重视把事情做对,选择一个对的方向,然后勤奋不重要。” 罗振宇说:“选择不重要,无论你选择哪个方向,你认真把这个方向不断做好,那就OK了。” 那到底谁对谁错? 我们到底是应该重视选择,重视做对的事情,还是重视勤奋,重视不断在某一件事情上迭代,把这件事情做好呢? 我觉得这两个观点其实不冲突,为什么不冲突呢? 因为这就是不同阶段我们需要做的一些不同状态,两个大佬讲的道理都对。 我们一定不能够说我就完全按照某一个人的去做,而是要需要结合自己当下的一些场景去看,我适合用哪一个。 有一句话说,一流的智力就是在脑子里能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但依然能够正常去行动的能力。 我们来看一下段永平他讲的勤奋不重要,选对事情很重要,这个逻辑它是用在哪一个场景呢? 就是我们做一些可能大的选择,当你的能力已经到了某一定的阶段,你做这个选择之前,你已经有很多的决策信息了。你有知识、你有经验、你有人脉、你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来支撑你去做一个选择,这时候你一定不是瞎选,而是冷静的思考,大量全面的分析,然后选择某个事情去做好。 在这之前假设我们自己并没有太多的积累,那这时候怎么办? 就不是重视选择,而是重视勤奋。 是因为无论是知识还是经验、还是我们的一些人脉信息量的积累,它都是要靠大量的勤奋才能够支撑起来的。 你想罗振宇为什么跨年做20年,然后文明之旅做20年,每天语音发十年,这就是一种勤奋。 在这个勤奋的过程中,慢慢他的能力提升的越来越快。他的知识、他的眼界、他的见识、当他这方面做好了以后,到真正要做选择的时候,他就有很多的积累来支撑他能够做出来那个正确的选择。 所以这两个观点它其实不冲突,而是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场景下,我们要如何去做一个判断。 OK, 所以勤奋很重要,做选择也很重要,它从来不是两者完全隔离开的。我要勤奋,那我就不要选择了;我要选择了,我就不需要勤奋了。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存在非黑即白的思维,所以认真去勤奋、认真去思考、做出选择,这是一个每个人都需要去练的功能,只有两者都结合在一起,你会发现好像事情变得更容易了一些。 OK祝大家为今天有一个好心情,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5年1月8日星期三,我来给大家做今天的分享。 最近我和小颖每天都会跑步30分钟,昨天到了我们要跑步的时间,我就给小颖说:“小颖我们马上要到跑步时间了。” 然后小颖说:“不行,今天可能跑不了步了,因为还有好多的工作要做。” 我就去看了一下她:“那你现在在忙什么呢?” 她就给我讲了一下,然后我就说:“有没有发现你现在的状态是比较紧张的。因为你一直会担心自己这个动作可能做下去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结果。所以你看你的大脑是不是紧张了以后,你的思维就变得不活跃了。” 她说:“确实是这样。” 我说:“那你就运动一会,运动一会,你的整个身体放松下来,你想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定会想得更好。” 她就说:“好吧,那我们就开始运动。” 然后运动的时候,小颖讲了一句话让我非常的有启发,她说:“这个世界可以等我运动30分钟。” 这个世界可以等我运动30分钟,对,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任何一件事情,就是你做30分钟的运动,然后这件事情就完蛋了,世界就毁灭了。 所以我们要有一种放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的事情,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让自己的身心获得一个比较融洽的,比较适宜的态度。 孔夫子说中庸。什么叫中庸? 中庸就是合适的极致。 什么叫合适?就是你不会让自己既紧张然后又放松。 其实太紧张了,你的大脑会有压力,你就想不出好的创意。 然后太放松了,你又没法专注,你又没法提高效率。 所以要取到一个中间的态度,就是当你该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就做什么事情,你规定了什么你就去做什么。 我这方面就做得不好,比如我可能早上九点钟规定我要去吃早饭,但是到了九点以后,我发现我这篇文章还没写完,我一定要把这篇文章先写完,再去吃早饭。我会担心万一我文章没有写好,我就去吃早饭,这篇文章写得不好,发得不好,会不会一下子就造成一个很严重的后果。 但其实不会,我即便可以花上10分钟20分钟,我把饭吃完回来再写也没问题,就是因为我我当时太紧张了,所以我就没有办法按照我的规划去做一些事情。 小颖昨天讲的那句话,就让我一下子觉得这句话讲的真好。因为是这个世界可以允许你留出30分钟去运动,无论你当下正在做什么,无论你当下正在赶一个报告、还是做什么副业、还是要去完成一篇文章。 当你发现你自己当下状态可能有点紧张了,去散散步、去休息一下、去放松、听听歌、喝杯水,世界不会毁灭的。 让自己保持一个松弛的状态,那你发现其他一切事情都一定会变得更好。 所以祝各位新的一年每一天都能够保持一个放松的状态,任何事情来了,它仅仅是一件事情而已。我们看到这件事情,然后解决,他就能解决,解决不了的就接受。下一件事情来了,我们继续做下一件事情就好了,如如不动,这就是一个最好的状态。 OK谢谢各位,祝各位今天有一个好心情,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5年1月7日星期二,我来给大家做今天的分享。 这两天我看了罗振宇的一个访谈,里面他提到一个概念,我感觉非常的有启发。他说能力其实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业力和愿力,他说愿力大于业力大于能力。 那什么是能力? 其实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一个人的知识、一个人的技能、一个人的思维,他刻意练习的次数等等等等。 那为什么他说能力不重要呢?更重要的是业力。 什么叫业力? 业力其实乍一听感觉像是佛教里的一个词,但其实业力就是生活习惯,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性格。 那为什么业力的影响会大于能力呢? 我就想到之前樊登老师举过一个例子,他说他们公司有一个小伙子其实能力很强,应该是985或者是211的一个很厉害的大学生。然后他在公司工作了几年以后,突然有一天说:“我要回老家。” 问他:“那为什么你要回老家?” 他说:“因为我父母要回老家去考公务员。” 问他:“为什么?你想回去考公务员吗?” 他说:“我不想,我想留在大城市。” 问他:“那你为什么还要回去呢?” 他说:“因为我父母想让我回去。” 他可能从小到大养成一种习惯,就是遇到大的决定我要听父母的,然后他就会按照父母的去做,这种就是从小到大养成的一种习惯,让他完全没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决策。 再比如你看很多人说我要发小红书、我要做视频号、我要写公众号、这是能力方面的。只要知识有,只要你去多刻意练习,就一定能够做好。 但是他会说:“我不敢发出去,我担心我发出去被别人评价,我担心写的不好,别人会笑话我。”这个叫做我们从小到大养成的担心被人评价、或者说不够自信、或者说比较敏感。 这个其实和能力无关,它就是我们日常性格上的习惯,而这些其实统称为业力。但我们可以把业力这个词忘掉,换一个词就是叫做性格,或者说一些不好的惯性。你看这些东西它比能力的影响要大太多了。 我所有的努力,只要你投入时间,大量刻意练习,一定能练好。但影响我们的其实就是这些业力、环境、性格、家庭。但不是说要纠结于家庭不好,而是每个人可能从小到大、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让我们养成一些思维习惯,进而导致我们的能力没法发挥出来。 罗振宇还提到一个叫做愿力大于业力大于能力。 什么叫愿力呢? 就是你要发一个大愿,你要做一件什么样伟大的事情。 他为什么要把每天语音做十年、跨年演讲做20年,文明之旅做20年? 就是他要发一个特别大的大愿,只有大愿带来的能量才能够支撑他对抗日常中的一些不确定性、日常中的一些挫折、嘲笑等等等等。 所以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也要想尽办法让自己发一个非常大的愿,当我们的发的大愿足够大,这时候我们的心态就会变得非常的好。 好像尼采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就可以忍受生活加诸给他的一切苦难。” 马斯克的大愿是什么?叫做我要把人类送上火星。这个愿太大了,所以他就能够持续不断的做。 然后罗振宇说他的愿望叫做庚续文明,他想要把中国的历史全部都给输出一遍,让现代人也能够很好理解历史。这是非常非常大的一件事情,所以他就能够持续不断地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支撑他去做这件事情。 但是我最近也在思考,日新月异俱乐部的愿力是什么?我脑子里有一个比较模糊的方向,无论这个时代AI时代还是过去的时代。 我们从小到大,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会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到毕业后就不学习了,很少有人会愿意把一个知识、把一个方法大量刻意练习、然后熟能生巧、很少有人会愿意每天我都刻意让自己比昨天变得更好一点点。 这其实是我想要让俱乐部走的一个方向,我们不是去做某一个项目,不是去做某一些赚钱的红利事情,而是抛开这些,我们围绕在人的身上,如何让你养成一个习惯,一个更好地把你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习惯。 但具体的这个方式我还没有想清楚,因为这个也需要一些排列组合去把这个东西具象化。 最后可能会浓缩成一句话,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非常重要,当你的愿力足够大,你就能抵消掉那些业力,让你的能力不断地发挥出来,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不断有非常多的人愿意来帮助你。 OK谢谢各位,祝各位今天有一个好心情,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5年1月6日星期一,我来给大家做今天的分享。 今天分享一句话,只有当你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时,你才能成长。 这句话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做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件事情很难。因为我们有时候不愿意承认自己不足,因为我们会觉得承认自己不足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 像我以前是在程序员,我是在职场上班,我要出来做自由职业,如果让我承认,我在自由职业这里什么都不会。我既不懂商业,又不懂写作,还不懂流量,还不懂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让我用这样一个身份去和别人交流,我会觉得大家会不会看不起我?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很差?会不会笑话我?我会内心产生很多这样的想法。 所以即便我当下我真的那方面没有经验的,我也会找很多虚头巴脑的东西来包装我自己。 你看我以前在职场,我参加过什么什么的项目,我有多少GMV等等等等。有人会说我参加过几亿的什么什么项目,但好像是微信红包类似这个意思。 因为承认自己不足是一件让人心理上很难接受的事情。但这件事情它很重要,因为承认自己,或者说叫做接受自己,它是一个现实。 只有在现实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做一些进步。 好像如果我觉得我没有什么不足,你看我写作也这么好,我赚钱也这么高,那别人给我提一些建议“你可以学习一下这个”,“你可以学习一下那个”,我就觉得我为什么要学,我又没有不会,那我就不太可能进步。 就是《原则》里说痛苦加反思等于进步。其实这里也一样,承认自己不足加上刻意学习才能够获得进步,这也是一个叫做规律。 如果我们没法承认自己的不足、我们觉得自己很厉害,那我们就不太可能在这方面进步。而事实上每个人在某方面都一定会有不足,就是当我们如果是一个开放的人,我们是一个极度开放的人,那我们就会很大胆地承认自己不足。 这也相当另一个词叫做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他会觉得如果我现在承认我不足,那就代表我以后永远都都不足了,我不能接受我永远都不足,他会把面子看得更重要。 但成长型思维叫做我当下不足,那又怎么样呢? 我好好努力,我好好成长,我好好学习,那我就能够不断地变得越来越好,他看中的更多的是未来。 所以这句话有一个非常大的意义在于,它会让我们未来持续变得越来越好。虽然当下可能会让我们去做一些让自己难受的事情。 比如你就是要承认我的写作也写得不好,我的逻辑思考能力就是不行,我的职场能力也不行,所以我找不到工作,我的关系经营得不好,所以请别人帮忙,别人不愿意帮忙。 这件事情很反人性,不只是反人性,反尊严,反我们人骨子里那个自我,但是它真的重要真的非常重要。这是也是一个人成长中的第一性原理,叫做只有当你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时,你才能成长。 OK祝各位每天都能有一个小的进步、小的成长,确定性的成长。 OK谢谢各位,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5年1月5日星期日,我来给大家做今天的分享。今天还是小寒的节气,所以各位要多穿点衣服,注意保暖。 今天要分享一句话,叫做我们在真实世界活着,就是要体验受限制条件下的生活,就是要带着镣铐跳舞,就是要与稀缺为伴。 这是来自万维钢老师解读的一本书,叫做《稀缺大脑》里的一句话。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就是真实世界它一定和我们主观的想象是不一样的。 就是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个人说,我想要赚钱、我想要健康、我想要涨粉、我想要什么什么,这个就属于主观。真实世界它一定是客观的,客观世界一定不会说我们想要什么立刻就得到,它会有一些限制。 比如你想要赚钱,那你需要有项目,你需要有能力,你需要有资源,你需要有流量。而这些东西都是我们需要根据某些规则、根据某些限制去一步一步去做,才能够获得我们的想要。 或者我们可以很简单地用两个词来区分一下,主观和现实世界。 主观就是我想要,现实世界是我的目标。 如果一个人说我想要赚100万,那他大概率做不到。因为想要是不管过程,不管条件,我就是想要。 但是他如果说我的目标是赚100万,那这时候他的想法就不是不考虑条件了,而是假设我的目标是赚100万,那我要去做哪些事情、做成这些事情需要什么条件、有哪些影响因素、需要具备哪些知识、技能、能力,然后我该如何去获取这些能力。 当他把想要换成目标以后,他的想法就会发生变化,他就会认真思考,有哪些限制条件?我们要怎么去把这些限制条件给它破掉,进而在真实世界的规则之下,我去慢慢获得这个结果。 我觉得这是一个对于很多人来说一个破除痛苦的方法,有时候我们觉得想要涨粉、想要变现、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想要就是一个不考虑条件、不考虑过程的想法。 我们换一个词叫做我的目标,你无论想要什么,你都把这个想要变成目标。 我的目标是环游世界, 我的目标是赚100万, 我的目标是找到一份工作, 我的目标是把一个公众号写好, 我的目标是什么什么什么。 这时候我们的大脑就会自然地从感性切换到理性去认真思考,我要达到这个目标,我要去做哪些事情?我要如何克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这时候我们的心态一下就会变得平和很多,那目标就一定更能容易达成。 OK祝各位周末愉快,保持一个好心情,放松、轻松的去面对每一件事情。OK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1月4日星期六,我来给大家做今天的分享。 今天的分享来自得到日历的一句话,叫做自我接纳需要做到舍弃、舍弃对生活的过度控制、舍弃对完美自我和完美世界的幻想和执念。 我想到昨天在一个会员群里有一个同学提问,他说:“每次写文章写到自己的可能不足的那一点,就会感到有羞耻感,不想发出来。” 我其实之前也有过这样的体会,就是因为我有强直性脊柱炎,我也非常不愿意把自己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以及运动的一些情况写到公众号或者朋友圈,然后发出来。因为我觉得这样发出来会让别人可能会不喜欢我,或者说对别人也造成一些干扰,给别人可能造成一些负能量之类的,所以我就也不敢发。 但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我对自己要求太高,我要求自己是一个无论是健康、还是事业、还是关系、还是各个方面都要是一个完美的人,我才愿意把自己给展示出来。 但为什么呢? 没有人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完美的。 所以当下是什么样,我们就接纳自己、接纳这个世界。当我们能接受自己以后,你会发现不足,那就不足呗。那有什么呢?我从当下开始,我做一些改进就好了。 我以前不能早起,那我现在开始早起。 我以前走路可能会不好看,现在我积极锻炼,我让自己更加恢复一些。 我可能以前文章只能写200字,写的是流水账,那我现在按照一些框架,我能够慢慢写得越来越好,写300字,而且逻辑越来越流畅。 就是我们要放弃我发出去一个东西、我做一件事情所有人都会夸奖我,所有人都会按照我想的预期去行事,以及这件事情我做了以后,也会按照我的预期得到一个我想要的结果,这是不太可能的。 我们只能控制过程,就是我们能做好哪些事情,但至于结果会不会如我们的反馈一样,这个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就好像种庄稼,我们只能控制我们认真播种、施肥、除草、灌溉,但是最终能不能获得那个果子我们不知道。因为还有天灾人祸,还有一些蛀虫之类的,万一还有人来偷瓜偷果子,这些都是我们没法完全控制的。 所以自我接纳本质上就是我们要放弃一部分东西,我们要有舍有得,把什么东西是我们能掌控的,我们把它认真做好,什么东西是我们不能掌控的,我们就把它放弃掉。放弃了那些安全感,放弃了那些所有人都会认同我们、我们做完一件事情所有人都会对我们表示夸奖的期待。 这时候你会发现你会一身轻松,你做任何事情就会比较通畅。 我早上在刷到罗振宇老师的一个采访,他提到说要发大愿,就是愿力大于业力、大于能力。 我以前经常会觉得日新月异要做的事情,我不敢把这个事情讲得非常的大。因为觉得你又没有做到,你现在这么说了又做不到,岂不是很丢人。 但我现在觉得我也要放弃一部分这种完美,舍弃对自我的完美、和对世界完美的幻想和执念。因为本来这件事就是比较困难的,你需要比较做长时间的,那就立一个大愿,然后认认真真把当下的事情做好,那就OK了。 其他事情都不归我控制,有的只是我的幻想、我的执着、我的妄念,那妄念就是一个束缚,要让自己获得自由、获得轻松,那就舍弃这些妄念。 OK谢谢各位,祝各位周末有一个好心情,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5年1月3日星期五,我要给大家做第320天的分享。 昨天我在看再见爱人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情节是张泉灵老师问黄圣依:“如果杨子消失了,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然后黄圣依说:“杨子对我还挺重要的,因为有他在,我就知道我的目标是什么,他会告诉我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应该去做什么,我就感觉很踏实。” 然后这段情节演完后来到嘉宾的访谈中,黄执中老师说了一句话,他说:“你如果没有思考过自己想要什么,那对你最大的价值就是告诉你你要什么。” 我就想到之前有一次有一个百问百答的同学提问,他说:“父母会想让他回老家去考个公务员或者说相亲,然后就在老家生活就好了。” 但他内心想要去大城市,所以他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这样的关系。其实我当时给他的建议是,你一定要去大城市,或者你可以体谅一下父母,多多观察一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这是一个我当时不太成熟的建议。 但后来根源老师也补充了一点,他直接开口就问那个同学:“你想要什么?虽然父母讲了这么多,希望你做这样,希望你做那样,那你到底最终你知不知道你内心想要的是什么?” 我当时就觉得这个问题真的问的很精准。 如果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可能别人一说你应该回老家、你应该去相亲、你应该去考公、你应该去做线下、你应该去国企,我们立马就松动了,也许他说的有道理。 这是一个我觉得很不合理的事情,就是我们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被别人来决定的。 所以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这就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个定海神针。当我们有了这个定海神针以后,无论别人怎么说,无论别人怎么评价,我们依然虽然会有难受,会有不舒服,但依然会朝自己的内心想要的地方去不断地前进。因为我们的内心是坚定的,而不会随大流,别人怎么说那我就怎么做,所以这件事情真的非常的重要。 我们每天社交网络这么发达,能看到太多的信息,做公众号爆文的、小红书的、youtube的、tiktok的、抖音的这么多事情。 那我们自己内心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我们想做什么样的事情?这个我觉得是所有人都应该每天花时间认真思考的,叫做每天深入思考未来,每天深入思考自己的未来,每天深入思考自己未来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这件事情当我们想得越清楚越坚定,这时候我们再去思考,我要获得哪个目标,我要去做哪些事情,去学习哪些技能,去积累哪些资源,慢慢我们就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 我没有想过这个,可能这两天别人说这个好,我去做一下。过了一段时间别人又说那个好,我又去做了一下。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像一盘散沙,这里做一点,那里做一点,可能什么都收获不到,这时候我们就会感觉比较难受了。 所以认真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而不是被外界的一些内容给绑架,如果你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那别人对你最大的价值就是告诉你要什么。 我觉得这句话真的太让人有感触了,也分享给你,祝你每天都会认真思考自己的想要什么。OK谢谢各位,新的一天,祝各位都有一个好心情,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5年1月2日星期四,我来给大家做今天的分享。 上周我去参加一个线下大会,然后其中有一个大佬,就是我们印象中那个非常厉害的大佬。他前段时间经历的一个事件就是公关的舆情事件,网上铺天盖地都是他的一些负面的声音。所以他从那一段时间就没有去直播,而是在私下做了一些其他的事情。 然后分享结束完,一个同学就问:“老师,我想请教你一下,你经历了这么大的一个低谷,或者说之前有一些高峰,你有没有什么样的一些情绪上或者感受上的变化?” 然后那个老师说:“没有高谷,没有低谷,也没有高峰,这就是人生的一个正常的经历。” 对,我们当时大家都笑了。 那个老师其实后来也有做一些解释,他说:“其实对我来说从来没有高峰和低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我都每天还要认真把我手里的事情做好。因为我知道高峰也可能会慢慢走下坡路,就算是个低谷,那我冷静上两个月,随着时间它就会慢慢消失。没有任何一个这种负面的声音会维持过可能三四个月到半年,等它慢慢消失就好了。我其实不会受它的影响的,我只会认认真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然后我就觉得,确实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我今天一件事情是没有做好,或者说我什么事情做好了,叫做低谷或者高峰。 比如我强直性脊柱炎,我以前会觉得那是我人生的一个低谷。那是不是低谷呢?从客观上来讲,它确实是一个低谷。因为那段时间身体、健康、事业、亲密关系都通通完全是很糟糕的状态。我把那段时间度过了以后,这几个都慢慢变得更好了。我会觉得它是一个不好的阶段,所以我把它称为低谷。 但其实那真的是低谷吗?怎么样定义低谷呢? 不好的就是低谷。那低谷真的就一点一点好处都没有吗?一点收获都没有吗? 其实也不一定,只是我们给它加了一个标签、加了一个批判,它叫做低谷。 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当下,其实都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如实关照它,就是按照佛教来讲,如实关照它,它就是一个瞬间。 它就是一件事情,我们好好经历这件事情,然后在这件事情的基础上,我们去思考如何能把它做得更好。我觉得这是会让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保持一个更平和、更从容的状态,还不会出现那种特别大的情绪波澜。 我昨天还想到一个圆桌派里面,窦文涛问一个道家的师傅,他说现在人都非常焦虑,你有什么这个法门可以教给大家吗? 那个师傅说:“恬淡静守。”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开心,可以快乐,可以焦虑,但是不要太过。 就是你可以开心,但开心的时候不要大笑,你大笑最多十秒钟就好了,你多微笑就好了。就是不要把自己太放,情绪波动不要特别大,因为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我们我们情绪那么大。 而是任何事情你都更加淡定去看待它,因为它就是人生中的一件事情。我们体验它,然后观察它,观察自己在这件事情里的一些喜怒哀乐、情绪、痛苦等等等等,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感受。那些我们自认为是低谷、高峰、快乐、伤心,都是我们自己的定义,有了定义我们自然就有了一些感受。那些感受其实不一定会对我们真的有好处。 所以如实关照每一件事情,念念分明的觉知自己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瞬间,然后去体验它。这时候我们的人生其实就会变得更加的丰盛,和有觉察的那种感觉。 OK祝各位今天有一个好心情,新年的第二天,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5年1月1日,元旦节,也是2025年的第一天。祝各位元旦快乐。新的一年都能够有一个好的进步和心情,以及身体也要很健康。 昨天晚上我听罗振宇老师的跨年演讲里面提到一件事,就是他在几年前发现自己有一边的耳朵听不见了,然后他当时就非常的痛苦,找了各种方法去尝试、去治疗,但后来发现都没有用。后来折腾了好久,然后他就接受了。 后来他发现,好像当自己接受以后,耳朵聋了这件事情也并没有那么可怕,比如他还发现了三件好的事情。 第一件是他自己耳朵听不见以后,他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会更专注了。因为他担心万一我漏掉什么消息怎么办,所以他就会非常更加专注。 第二个是别人也会觉得,罗胖怎么现在变得这么善于倾听了?任何人说话他都会非常专心致志地去听。其实是因为他耳朵听不见,所以他要更加专注才能够听清别人的讲话。 第三个是大家发现罗胖竟然耳朵听不见了,他还挺让人心疼的。于是他对外的形象一下子就变得更饱满了。为什么他能从耳朵聋了,在我们看来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里面挖掘出一些好的事情。 他其实提到一个词叫做所有确定性的事情,如果我们加上一个创新创意,就能够衍生出非常多不一样的惊喜。 就好像当他耳朵聋的时候,他不知道能到底能治好还是不能治好,所以这个阶段就是一个不确定的,他就会很痛苦。但是当他折腾了一圈发现我的耳朵治不好了,它就是一件确定的事情了,我接受了。 这时候他在这个基础上,他就能够去发挥自己的创意,发现这里面的一些好处,于是这件事情就能够让他的心情变得更好,让他获得更多的好处,所以我觉得这个场景让我非常地有启发。 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发生很多这种,看起来让我们感觉很不开心的事情,比如这个人怎么今天又骂我了,或者说我的文章今天数据怎么不好,或者我今天可能感冒了,这些很多事情都是确定的。 又或者说我们有时候担心未来能不能赚到钱、我这个文章写的能不能爆、我的工作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好,这些不确定的,我们可以把它变成确定的。 假设我明年我真的会失业,那它有什么好处? 在哲学里面有一个思维叫做,你就假设这件事情真的会发生,那又怎么样呢? 从这件事情里面你会获得什么样的好处?当我们能够把一件担心的、不确定的事情,把它想象成确定的,在这个确定的基础上,我们的心态一下就会变得很安定。 然后思考在这个基础上我能够获得哪些好处,这时候叫做最坏的打算。当最坏的打算已经确定了,我们就能够更加心平气和、更加静下心来地去完成一些事情。 所以我觉得罗振宇的这个故事对我们来说都挺有启发的。 把一件确定的事情叠加上我们的一些创意,一下子这件事情就会变得非常的有美好,你也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 OK祝各位元旦快乐,新的一年每天有进步,每天都能保持好心情,每天都开心快乐。 OK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12月31日星期二,我来给大家做今天的分享。今天是2024年最后一天,祝各位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每一天都有好心情。 昨天我和一个朋友聊天,他提到一句话,我一下子觉得很有感触。他说:“好习惯我要斟酌,坏习惯我根本不加思索。” 当然这是一句开玩笑的话,意思就是当我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太难了。 因为我要反复的思考,这件事情为什么我要养成它,我要每天做哪些事情才能够养成它,以及养成他对我有什么样的好处。我要反复思考这些东西有什么样的方法去做,但是我要养成一个坏习惯,我根本不用思考,直接上手就能做,做了就能养成。 比如我们想要睡懒觉,这是人性里的东西。 比如我们想要遇到问题直接去问别人,或者说直接去付费,而不是自己思考,自己先去尝试,这也是一个我们把它打引号的坏习惯,但不是说它真的就是不好,而是相对于我们个人成长来说,哪些事情是让我们能够变得更好,哪些事情能够让我们变得可能成长速度稍微慢一些。 为什么好的习惯我们下意识会想要思考一下呢?但坏习惯直接就会学好的? 因为这也和惯性有关,因为好的习惯一定是让我们要突破自己,那坏习惯是把我们往回拉,坏习惯一定让人更舒服的,所以坏习惯本身上我们就有天赋在。因为坏习惯就是和人性相关的,我们都是人,所以养成一个坏习惯,对每个人来说,每个人都自带天赋。 要养成坏习惯太容易了,但养成好习惯就比较难。我们需要反人性去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索,去做心理建设,还要不断迭代复盘,慢慢地才能够把这个好的习惯给养成。 所以当你想要养成一个好习惯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心理预期,就是难,非常的难,它需要我们下非常大的功夫才能够做好这件事情,但是做好这件事情它的意义非常的大。因为它会让我们不断脱离动物性的根本,变成一个更好的智人、有智慧的人、有理智的人,有格局的人。 所以这个过程也是一种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每个人其实都会追求一个东西,那就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那什么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呢?就是习惯。 当碰到任何事情,我们都习惯性地按照某种方式去做,那个东西就是我们的价值观,就是我们的原则,就是我们未来会变成的样子。所以好好去思考一下,我们日常中哪些习惯要认真去培养、哪些坏的习惯要去杜绝,每天多看一眼,慢慢地我们的大脑神经元就会被塑造得想要朝那个好的方向去发展,那我们慢慢也就会变成那样的人。 OK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祝各位元旦快乐,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12月30号星期一,倒数第二天,明天就要晚上就要跨年了,先祝各位拜个早年。不对,这个不应该叫拜个早年,而是元旦快乐。 上周六我去参加了生财有术的一个线下分享,还讲了一场脱口秀,这是我第二次正式在线下讲脱口秀。也是今年应该是7、8月份的时候,也是在生财办公室讲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我觉得讲脱口秀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虽然我之前也没有讲过,也没有经验,上一次讲的时候也是第一次,但这次我觉得我能讲得更好。 因为我在上一次的段子的基础上,我迭代了一个版本,我增加了一些梗、增加了一些铺垫、增加了一些更好的段子,但是我觉得还有进步的空间。就是我本来想着要加一些语气、加一些表演的成分,但是没有加到。因为时间原因,也是因为可能是自己觉得那样表演会不会太夸张了,也会有一些在意别人想法的习惯,所以就没有把我想象中要做的事情给做好。 但也没关系,因为我知道了哪里需要改进,所以下一次我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一些更好的迭代。 那为什么我会觉得讲脱口秀这件事情挺好玩的呢? 因为我那次的脱口秀上有一个模仿富豪的情节,然后我就把富豪的某一节脱口秀我看了很多遍,我发现他的语气、他的前后铺垫、他的表演的形式,每一次同样一个场景他讲了四次,但他每一次都不一样。 我如果不去讲脱口秀,我永远注意不到这样的细节,但是看了以后我才发现,太难了,他怎么能够这么细节都能注意到。就是当我真的去躬身入局做了这件事情,我就会发现我以前看不到的东西,现在我看到了,我就知道该怎么去优化自己、怎么去迭代。 因为我会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去做,然后模仿他,这样我的速度进化速度就会越来越快,让自己脱口秀讲的越来越好。 和我们学习写作、学习沟通、学习AI学习赚钱、学习小红书学习等等等等,其实都是成长路径都是类似的。 所以也要认真的去做,把一件事情给做好,无论是对你的爱好、你的兴趣,当你真的想尽办法把你手里的这件事情做好,此处就是别处,你会在这件事情上悟到很多其他所有领域都共通的一些东西,也叫做触类旁通,叫做举一反三。 当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你做什么事情都能够做好。 OK祝各位新的一天,这是2024年的倒数第二天,有一个好心情,一个好心情,也可以延续到2025年的每一天。OK加油。
Hello, 各位日新月异的小伙伴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是2024年12月29日星期日,我来给大家做今天的分享。 昨天我们去参加了生财有术的一个线下的分享会,里面有一个同学向另外一个很厉害的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他说:“如何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 然后这个老师给了两个方面的回答,第一个就是首先你要远离一些噪音,如果我们日常中只是刷抖音、只是看一些爽文、只是看一些不用思考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做决策的那些想法、那些依据、那些标准,都是根据这些爽文、抖音、短视频来做的,这时候就很难让我们自己真正地从理性做出一个好的决策。 所以日常中让自己多看一些好的信息源,多靠近一些优秀的、比我们厉害的人,看他们是如何做决策、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时候我们就能够有一个相对来说比较靠谱的参考。 我墙上其实就经常贴着一句话,叫做遇到问题想一想亦仁、想一想根源老师、想一想涛哥他们会怎么去做,这就是我自己让自己靠近某个比我厉害的人,我都要去思考他们是怎么去做的。 然后另外一个方面叫做遇到问题,当你不知道怎么决策,去请教别人,不用担心我请教别人会不会显得我太差了,我怎么连这种事情都做不好。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就放心大胆地去请教别人,因为当那些有经验的人做出来决策,他可能一分钟就给你指出该这么选择,该选择A、该选择B。 让我们自己思考,一片盲区,既没有信息量的铺垫,也没有思维模型的算力,就是无论怎么思考,都大概率是不那么靠谱的,这时候请教那些厉害的人。 你会不会有一个类似于智囊团的角色,你遇到问题直接向他们请教,那你就能够更好地做出一些更对的决策。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当你问了那些厉害的人的建议后,听话照做就好了。 我以前是一个挺固执的人,虽然我问了亦仁、问了涛哥、问了很多人的一些意见,但是我没有去做。 后来慢慢意识到,其实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些大佬给出来的建议一定是有他们的一些洞察,那咱们想尽办法每天思考,每天思考去朝那方面去做,这是一个非常有效帮助我们提升的方式。 就是有一个高手的建议,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啊我觉得他讲的不适合我,我不需要这样去做。” 另一个是他为什么这么讲?我要朝着他的那个逻辑去做,不断的去读书、去思考、去把自己朝那个方面去靠近,这时候我们就一定能够慢慢变得越来越好。 OK祝各位周末愉快,加油。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