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四川省出台生育新规,取消对生育登记对象是否结婚的条件限制。在家庭中父亲严重缺位,母亲丧偶式育儿的背景下,有关“去夫留子”女性独立养育的讨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去夫”,主播米粒和Rosa这一年由于各种原因开始独自一人带娃在异国生活,体验了一拖一的甜酸苦辣。本期节目中,两位主播从母亲、孩子、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探讨了女性独自育儿的可能性。本期节目希望通过比较独自育儿和家庭合作育儿的体验,以及国内与欧美的育儿环境,再次折射出家庭、职场、学校、社区乃至宏观政策对个体育儿实践的影响,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欢迎收听本期非显著差异《Vol. 55 异国一拖一挑战vs.国内丧偶式育儿:哪个更累》。 【本期主播】 米粒,Rosa 【收听指南】 00:02:03 一拖一的缘起 00:14:09 糊弄也是一门带娃的学问 00:35:25 空间与权利:成人与儿童需求融合的可能性 00:49:34 工作、家庭与学校:异国育儿的困境与启示 01:03:47 不同情境下父亲充分参与的条件 01:17:57 一拖一的好处也不少 【背景音乐】 莫扎特第八号钢琴奏鸣曲,写于1778年,是一部三乐章的作品。这是莫扎特仅有的两首小调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首。
暑假已悄然过半,又有一批留学生即将漂洋过海。十几年前,几位主播也曾踏上同样的留学之旅。对于看着《老友记》长大的这一代人,留学不只是圆梦,也是对异国生活的一种想象。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出国读书的机会已不再稀有,海外学历的市场价值也不复往日,这让人们开始对地留学的价值产生质疑。真实的留学生活究竟是怎样的?留学经历对个人成长有哪些影响?对于普通人来说,留学是否仍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可能性? 本期节目中,留学经历各不相同的主播们分享了她们的海外生存故事,回看这些十多年前的经历,不少可能已成为时代的眼泪,但或许仍能为正在经历留学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慰藉和共鸣。欢迎收听本期非显著差异《Vol. 54 文化时差与火线逃生:留学图个啥》 【本期主播】 CD,古铜,Rosa,饺子 【收听指南】 00:02:03 条条大(野)路通offer 00:24:55 战战兢兢第一年 00:48:30 穷留学生的日常:保命、省钱、上法庭 01:05:36 阶层冲击:食物危机与老钱俱乐部 01:28:34 从焦虑到”套路“:同学中的多样人生 01:38:10 懵圈摸鱼 vs. 熟识流水线,当年的快乐还能复制吗? 【背景音乐】 《C大调第五钢琴三重奏》,K. 548,是沃尔夫冈·阿玛德乌斯·莫扎特于1788年7月创作的。
《成为母亲》一书中,作者提到:“孩子的出生不仅将女人和男人区分开来,也将女人和女人区分开来,于是女性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母亲节之际,相信不少人对于成为母亲会有新一轮的思考。 在本期节目中,主播们分享了成为母亲过程中的个人经验和私人意义。现代医学与科技之下,孕育生命不再是隐匿于女性身体之下不可言说的体验,而成为了一系列评价的标准。从思考是否生育的矛盾到孕期各种检查的挑战,女性的身体和精神持续受到所谓标准的检视:一方面人们更为了解和及时检测怀孕的过程,另一方面这也对女性产生了持续的压力和挑战。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51期节目 《成为母亲:女性身体与评价黑箱》。 【本期主播】 CD,古铜,米粒,Rosa 【收听指南】 0:06:05 决定生育:未知的开始 00:12:09 孕检:生死攸关的闯关“游戏” 00:36:35 当女性的身体迎来新的审视 00:42:38 生产:人类的疼痛并不相通 01:07:04 对怀孕与生产,父亲有可能感同身受吗? 【背景音乐】 《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27之2,是贝多芬于1801年在匈牙利创作的独奏钢琴作品,并于1802年題献给贝多芬的学生Giulietta Guicciardi伯爵夫人。
近年来,教育内卷的战线无限拉长,竞争也愈发激烈。在“卷”无止境的大潮中,许多家长萌生了为孩子更换教育“赛道”的想法,国际教育便是近年来备受中产家庭青睐的一条路线。然而,这条昂贵的“体制外”赛道是否真的能给孩子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和发展机遇?脱离传统的“体制内”赛道是否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本质“?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三位嘉宾,有专注国际教育领域的学者,也有就职于国际学校的资深教师,其中两位母亲为自己孩子选择了国际教育这条赛道。嘉宾们从研究者、教师、家长的多维视角分享了对国际教育的理解,描绘了选择国际教育路线的家庭画像,并剖析了在选择和就读国际学校的过程中,家长和学生面临的问题、挑战及适应策略。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50期《国际教育:换个赛道会更好吗?》 【本期主播】 古铜,米粒 【本期嘉宾】 小心姐, 米奇, 雷老师 【收听指南】 00:02:04 国际教育到底是什么? 00:12:56 不同类型国际学校的观察与体验 00:32:17 走国际路线的家庭都有矿吗? 00:45:19 这条赛道有没有回头路? 01:11:14 关于身份认同:国际教育的问题与挑战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勃拉姆斯为钢琴四手联弹而作的《圆舞曲》Sixteen Waltzes, Op. 39,共16首,作于1865年。
春节前,一篇来自陈朗博士的悼文在网上掀起了激烈讨论,我们收到了粉丝的私信,希望听主播聊聊家庭内部的分工和不平等。然而,忙碌的春节和我们各自生活的变化让录制一再搁置。所幸,在妇女节之际我们得以重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放风时刻与大家聊聊。 本期节目中,主播们从自身的经历谈起,分享了各自作为结构里的一员何时萌发对结构的认识和反思,如何从当初阅读别人的不平等,到如今切实地体会到结构性不平等的无所不在。最后,我们从个人与结构的关系出发,充满希望地探讨了女性能推动的改变。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9期节目 《今年妇女节,聊聊让女性成为一种处境的“结构”》。 【本期主播】 CD,古铜,Rosa 【收听指南】 00:02:02 从陈朗的悼文谈起:主播近况分享 00:23:07 当家庭角色反转,女性经历两难 00:32:39 性别视角的“启蒙瞬间” 00:49:111 个人 VS 结构: 从自身经验探索改变的可能性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 1857-1934)的作品《少年的魔杖》(The Wand of Youth Suite No.1 & 2, Op.1)。
年关将至,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不知道大家的真实感受是期待、淡漠还是焦虑呢?如今的“年味”到底去哪儿了呢?此番灵魂拷问也引发了非显著差异的四位80/90后中年主播对童年经历的追忆,然而却惊奇地发现各自儿时所过的年大不相同:春节对有的人是仪式感拉满的物质享受大爆发,对另一些人是日常生活平平无奇的延伸;对有的人是呼朋唤友的大好时光,对另一些人则是令人喜忧参半的“做人”考试。 本期节目中,四位主播从大扫除、备年货、贴春联、年夜饭、压岁钱这些小事聊起,穿越回儿童的视角,分享上世纪90年代城镇乡野的不同年味。这些画风迥异的春节经历,如何折射出城乡社会对儿童与成人、劳动与闲暇、个人与社群关系的不同想象?对于春节,你又有着怎样的记忆和感受呢?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8期《 春节回忆:不一样的童年》。 【本期主播】 CD,古铜,米粒,Rosa 【收听指南】 00:02:04 农村与城市:不一样的春节记忆 00:23:38 让人流口水的年味 00:31:33 春节的劳作:温暖记忆与复杂情感的交织 00:47:19 压岁钱与儿童的金钱观 01:01:19 走亲戚:有人爱,有人恨 01:20:00 重现年味的要素:熟人、共居以及做和平时不一样的事
"小镇做题家"一词最早出现于豆瓣小组“985废物引进计划”,源于出身小镇、凭应试技能拥有名校光环却陷入人生困境的青年的自我调侃。这个创建于2020年的小组,目前已有超过13万组员,组里每天还在持续进行着考公考编、留学考研、情感交友的分享和讨论,其中有昔日天子骄子的心灰意冷,也有寒门子弟的命运自嘲。在讨论这一特定群体时,人们究竟是在共鸣着怎样的经历?当代青年所面临的挑战,又是如何与他们的出身和个人努力相互交织的呢?是哪些潜规则在幕后操控着个体命运的不同走向?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对这一群体有着深入研究的两位学者。其中,香港大学郑雅君博士的《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出版后即受到了广泛好评,而我们的老朋友——广州大学的谢爱磊教授的新作《小镇做题家:流动、心态和象牙塔》也即将新鲜出炉。在这期节目里,我们与他们一起讨论了那些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从小镇走进精英高校求学的年轻人们的故事,这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6期《 谢爱磊x郑雅君x非显著差异:小镇做题家金榜题名之后》。 【本期主播】 CD,米粒 【嘉宾介绍】 郑雅君,甘肃张掖人,教育社会学博士,本硕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教育公平与学生发展问题。 谢爱磊,安徽枞阳人,教育社会学博士,本硕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现任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为教育社会与政策研究,比较高等教育研究,近期的研究课题包括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的入学与平等,精英大学农村群体大学生的学习体验等。 【收听指南】 00:07:16 小镇做题家并不擅长做题?! 00:14:39 小镇做题家的自主性和反身性 00:21:57 “好学生”脚本失灵,压垮了小镇做题家的大学生涯 00:36:36 把大学的“游戏规则”摊在桌面,小镇做题家就能改变命运了吗? 00:51:00 谁在定义哪种经验更具价值——教育评价中的不公 01:02:24 不玩这套“游戏规则”可以吗? 01:13:15 教育系统可以为“小镇做题家”们做的事 【背景音乐】 罗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man) 于 1838 年创作了 Scenes From Childhood(德语原文为Kinderszenen )。这是十三首钢琴独奏作品,舒曼将其整理为一套进行出版。
如果要描述母女关系,女性会给出各种答案:或许是爱与被爱,或许是控制与压迫,抑或是平等与对决。而在这一期节目中,我们的主人公希娟是这样形容自己和女儿的关系的:“我和女儿就像两个星球,我们会逐渐分离,运行在各自的轨道上,相交而独立。” 希娟和馨童是大家眼中很不一样的一对母女。在这段十五年的母女关系中,没有被孩子困住的妈妈,也没有被母爱捆绑的女儿;没有辅导作业的鸡飞狗跳,也没有关于成绩排名的焦虑担忧,但这段关系并非一开始就是如此。我们很好奇:母女俩如何编织这段让双方的生命都可以舒展自如的亲子关系。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希娟和馨童来做客,来聊聊她们的故事。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6期节目《非典型母女:“我们像两个星球,相交而独立”》 【本期主播】 CD,米粒 【收听指南】 00:02:05 育儿这件事:学会向内看,才能走出来 00:13:20 成绩只是附属品:“人对了,学习就对了” 00:28:12 母亲只是影响我的一环 00:46:47 一位淡定母亲的自白 00:59:39 关于吃饭:你不要担心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Jesus nahm zu sich die Zwölfe BWV 22,本曲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创作的教堂康塔塔,并于 1723 年 2 月 7 日在莱比锡首次演出。
2023年初春的一个夜晚, 孙俊下班回到家,从朋友那里得知自己的书《谁的袜子》获得了意大利博洛尼亚最佳童书奖漫画类首奖(中低年级) ,这是全球童书出版领域最负盛名、最具权威性的国际奖项之一。孙俊与家人生活在北京,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每天早上5点多跟着孩子起床,陪她玩耍、读书,9点出门上班,晚上9点左右才能下班回到家中。《谁的袜子》是这位年轻的父亲在996和陪伴孩子以外,牺牲自己的睡眠,用5年的时间打磨出来的第一部作品。 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一举获得知名大奖,似乎是最激动人心的成功叙事之一,平淡、枯燥、反复、甚至令人感到挫败的创作细节,却往往在这种叙事里被忽略了。《谁的袜子》 以筒子楼的生活为场景,讲述了一只小猫为从天而降的一只袜子寻找主人的故事。但作者的野心并不仅仅于此,孙俊把他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滴水不漏地融入了对筒子楼里各家各户动物居民生活百态的刻画之中,每一户动物都能作为主角能开启一个新的故事。 在这期节目中,我们幸运地请到了孙俊来做客,聊聊他是一个怎样的创作者,《谁的袜子》是如何诞生的,他如何看待绘本承载的意义,为人父母的经历又对他的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6期节目《孙俊x非显著差异:在绘本〈谁的袜子〉里看见生活》。 00:02:07 当一位996工作者决定开始绘本创作 00:13:15 绘本中的“群像” 00:39:58 绘本必须要向孩子传递某种价值观吗? 00:53:20 生活中那些磨人的遭遇,却是创作的源泉 01:10:23 如何为孩子挑选绘本 01:12: 42 孩子们对《谁的袜子》提问 孙俊的微信公众号【小孩的小】,欢迎大家关注绘本创作者的日常! 绘本《谁的袜子》封面图 古铜与宝宝共读《谁的袜子》
从韩国咖啡厅设置儿童禁入区到新荣记限制携带儿童用餐,我们的社会悄然间弥漫开了一股区隔儿童的倾向。关于公共交通工具上孩子干扰其他乘客而家长不加管教的媒体报道也激发了人们的热烈讨论,不少人提议开设亲子车厢。在刚结束的国庆黄金周,不少家长因面临带娃出行这一体力的考验和道德水准的测试而倍感压力。 在关于厌童的讨论中,我们需要厘清:到底什么是厌童?背后的假设是什么?哪些因素导致了厌童情绪的蔓延?有孩子的人和没孩子的人真的无法互相理解吗?在讨论儿童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其他的弱势群体。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4期节目《厌童:一种新的社会区隔?》。 【本期主播】 古铜,Rosa,CD,米粒 【收听指南】 00:02:08 被讨厌的儿童,如履薄冰的家长 00:13:46 家庭原子化与日益局促的儿童想象 00:27:33 不生孩子,你就能无坚不摧吗? 00:34:28 绩优主义之下日趋冷漠的陌生人 00:48:14 没孩的人和有孩的人之间存在结界吗? 00:55:09 养娃和养宠物有什么不一样?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贝多芬写于1795年的Piano Sonata No. 2 in A major, Op.2, No. 2,意在献给约瑟夫·海顿。于1796年与第一部和第三部奏鸣曲同时出版。
近年来,高校“青椒”(青年教师)因为工作过劳而英年早逝的事件在社交媒体上屡见不鲜,不少青年学人心目中“神圣”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出现了追求产量、绩效、KPI的企业化趋势;而本该纯粹的学术圈内,“砖家”“叫兽”“学阀”引发的种种风波也令象牙塔逐渐失去令人向往的光环。这些变化,让不少怀抱理想、苦读二十余年才得以进入学术圈的学者萌生退圈之心。 本期节目特邀一路收割名校、从海外顶尖高校博士毕业后入职985高校的嘉宾KK分享自己退圈投身工业界的故事。为何会扔掉外界认为的“金饭碗”?如何面对亲友们的质疑与不解?高度专业化的教育背景会不会限制就业范围? 学术训练习得的能力在工业界还有用武之地吗?体制内、外有何不一样的工作体验?相较学术圈,工业界更能让人划清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吗 ?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3期节目《分手的决心:告别学术圈》。 【本期主播】 古铜,Rosa, CD, 米粒 【收听指南】 00:12:24 让我决定了离开象牙塔的是哪一刻? 00:26:18 学术圈 vs 工业界:不同的游戏,不一样的玩法 00:40:48 退圈后的工作前景如何? 00:51:40 学术圈教会我的那些生存技能 01:12:18 假如你也要退圈?——私人求职小贴士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平均律键盘曲BWV 846-893(The Well Tempered Clavier, Book I, BWV 846-869 - Prelude and Fugue No. 22 in B-flat minor, BWV 867),全曲由24个大调和小调的两组前奏曲和赋格组成。
暑期过半,又一批准大学生等待着开启下一个阶段学习生涯的篇章。高考放榜期间,主播们齐聚线下,从人生规划出发逐步进入现实生命历程进行了一番“脑洞大开”的对谈。 本期节目中,四位主播现身说法,忆往昔念今朝,分享各自求学以及工作经历,试图呈现主流精英叙事之外个体自我探索的经历与可能性。随着社会竞争性的提高,对于个体发展的容错率却不断降低,对成功的标准也逐渐单一化。父母往往要在孩子未出生起就开始购置学区房,规划求学道路;当下的年轻人似乎也需要比前几代人更早地开始谋求离开校园之后的出路。相较随大流进入单一化的人生模板,人还能如何探索生命的可能?欢迎收听“非显著差异”第42期节目《不完美人生指南:亦步亦趋还是误打误撞?》”。 【本期主播】 古铜 Rosa CD 米粒 【收听指南】 03:27 那些年我们经历过的高考和择业 11:33 误打误撞的人生 27:00 从日剧《重启人生》聊到人生选择 36:11 社会的容错率越来越低,人生还有其他轨道吗? 59:11 光明正大地躺在舒适区里 73:21 散步也是正经事 【背景音乐】 本期背景音乐选自被称为西班牙三杰的钢琴家、作曲家葛拉納多斯的作品《十二首西班牙舞曲》Twelve Spanish Dances in G Major, Op37:No 3。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