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71 Perfumer H - 专访 Lyn Harris,用气味构筑属于自己的世界

Slow Brand

本期节目,我们将走进调香师 Lyn Harris 的世界——一个安静、自律、但也充满反叛精神的创作者。从 1992 年成为调香师以来,Lyn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工作了 33 年,并于 2015 年在伦敦创立了品牌 Perfumer H。 Perfumer H 是Lyn的延伸,也是她表达自我、探索气味语言的方式。节目录制时,Perfumer H 刚刚在上海巨鹿路开出全新门店,构建了一个融合香氛与工艺、展现品牌日常美学的感官空间。 我们与 Lyn 聊了她如何从材料出发、从记忆出发,一步步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香氛表达;她又如何在一个“喧哗”的行业中,坚持自己的节奏与标准,选择做出“安静”的香水。 Perfumer H 不只是一个品牌,它是一种慢的创作方式,也是一种与志同道合的创作者之间的共鸣。 01:47 一个属于 Lyn Harris 的香气世界 04:43 一个安静、自律且叛逆的调香师 07:19 Lyn工作的方式:从哪开始,如何捕捉一个香味的记忆 11:25 从认识材料到驾驭材料 14:55 一个靠直觉寻找自我风格的过程 18:18 与不同创作者的心意共振 22:14 日常之美如何激发灵感 25:54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的香水 29:07 在创作者与品牌主理人之间切换 32:52 平衡个人风格与大众喜好:Chanel No.5 的启发 35:37 如何定义香水的“质量” 41:12 如何理解“规模”与品牌节奏 🌍本期为中英双语节目,采访部分为英文,主持人引导与补充为中文。 Perfumer H 创始人Lyn Harris Perfumer H 在上海巨鹿路的门店 Perfumer H的产品和玻璃容器 由Lyn亲自策划的“Process”主题展 全球首个Perfumer H 的Consultation Room |延伸阅读| Perfumer H 新篇章|我们在上海的家 Perfumer H 内地首店来到上海,一个小众品牌自然生长的十年 |Music by| Risian - Winter Borrtex - Living

45分钟
4k+
6个月前

EP.67 Slow Chat - 我们还需要“权威”吗?

Slow Brand

每年的这段时间,奥斯卡、格莱美等奖项都会按时揭晓,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也会集中于此,有的希望心头好能获此殊荣,有的希望藉此寻获新的文艺作品。不知不觉中,他们成为了一种“权威”,对品味、水准进行着缜密浩大的评价。许多品牌也扮演着类似的角色,以“权威”的形象指导我们的品味和生活。但归根到底,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些奖项?权威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权威对我们造成了什么深切的影响?我们还需要权威吗?请听本期播客。 00:14 近期New News 02:27 我们会关注哪些奖项? 10:12 他们扮演着“权威”的角色 13:39 有些品牌也成为了“权威” 15:50 从社会学角度看“权威”的形成 23:04 品牌、受众、权威三者间的关系 33:58 Met Gala背后权威的流动性 42:25 AI时代,权威的载体是共识吗? 50:32 Nike还是权威吗?现在的品牌如何重构自身权威? 《黑神话:悟空》获金摇杆奖 关于奥斯卡的一些数据 Met Gala 寄生虫颁奖季针对奥斯卡评委的宣发 |延伸阅读| 《阶级惯习与品味: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刘欣 《社会学的想象力》- C.赖特.米尔斯 《经济与社会》- 马克思·韦伯 《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 皮埃尔·布尔迪厄 《学术品牌:在全球高等教育中追求差异化》- 马里奥•比亚焦利 Podcast: How I Built This - Remembering Jake Burton Carpenter Music by Shahar Haziza - Tilia Americana

54分钟
7k+
8个月前

EP.65 Slow Living X 城市中国 - 如何在城市里度过独处时光?

Slow Brand

这两年“City Walk”、“公园二十分钟”引起大家广泛的讨论,让“城市公共空间”这个曾经的学术概念走进了大众视野。去年,我们讨论了公园,我们发现公园的诞生是出于社交和公共交往的目的,鼓励不同人群走进公共空间,但我们也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一个人来到公园,不是为了社交,而是纯粹的享受在这个公共空间的独处时光。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与“城市中的独处空间”话题紧密相关的城市观察员,聊聊这些独处空间是什么样的?是否有共性和个性?为什么大家需要独处空间?同时,我们也延伸探讨“孤独”与“独处”的话题,以及当下独处空间的困境。请听本期节目。 本期节目由 Slow Brand 和《城市中国》杂志合作推出。 《城市中国》是一本创刊于2005年的城市杂志。主要是针对各类城市问题进行剖析,通过深度的学术分析和生动的表述,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认可和喜爱,目前已出版90余期的季刊。另外,城市八部是一个由《城市中国》筹建的,相对开放的、跨学科的全球性合作研究网络,致力于对城市、环境等问题进行跟踪报道。 |嘉宾介绍| 闫露: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建筑与设计三年级博士生;《城市中国》特约观察员。研究方向:城市历史景观与场所依恋。 毕夏:香港理工大学,设计社会学四年级博士生。研究方向:积极独处和公共空间设计。 |时间轴| 01:23 嘉宾介绍:与其研究方向 06:43 为什么想独处?去哪独处? 15:01 城市中独处空间的个性与共性 22:00 独处空间中秩序感:“看见”与“被看见” 25:32 主体性问题:主动选择与被动接受 34:23 “孤独”与“独处”是一回事吗? 39:49 独处空间的设计困境 61:22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独处空间? 65:58 “不愿公开”的独处空间 |名词解释| Eyes on the Street: Jane Jacobs 在《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一书中用这个词形容那些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公共空间或在家中观察公共空间的人,从而产生自然的监视。 Interiors and Interiority: 概念出自 Richard Sennett 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学院,题为“Interiors and Interiority”的讲座。 Midding: 原意为住宅附近的垃圾堆,现用于描述靠近热闹但又不完全参与进其中的宁静的快乐。 敌意建筑( Hostile Architecture, Defensive Architecture): 是一种城市设计策略,通常针对那些比其他人更多地使用或依赖公共空间的人,例如年轻人、穷人和无家可归者。形容利用建筑环境元素,有目的地引导行为,通过限制他们可以参与的身体行为而做出的“不友好”设计。 第三空间( Third Place): 在社会学中,第三场所指的是与家庭(“第一场所”)和工作场所(“第二场所”)这两个常见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第三场所包括教堂、咖啡馆、酒吧、俱乐部、图书馆、健身房、书店、门廊、公园、剧院等。 麦废人、麦难民:是指一些无法负担房屋租金而被迫寄居于一些24小时营业快餐店内的人士。“麦”是指麦当劳,这些人经常于24小时营业的麦当劳餐厅内寄居。香港受访者因为喜欢去麦当劳消磨时间,戏称自己为麦废人。 |本期亮点| 香港花园街上的洗衣机街花园 敌意建筑 一兰拉面与Wagamama的餐桌设计 墨尔本街道的公共座椅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天台 东京孤独树洞计划 |延伸阅读| 东京孤独树洞计划 香港休憩用地意见调查

73分钟
6k+
9个月前

EP.64 naze naze - 慢慢织布,慢慢联结

Slow Brand

naze naze 取自独龙语 “naze naze jora”,意思是“慢慢地织布”。作为素然旗下的织物品牌,naze naze着眼于在文化生活中与纺织息息相关的女性,通过织女的持续协作、署名化的生产方式,连接乡村与城市生活的日常,增进人与人的相互了解。所得收益用于支持项目可持续发展,以及回馈织女和当地社群。2015年,naze naze 项目首先在独龙江开展,并逐渐扩展到其他还保有传统编织技艺的地区:大利侗寨、俄亚纳西乡和孟连信岗佤族村落。2024年,naze naze 举办了第四届织布大赛,题为“为家人织一块布”,以此为契机让更多的人参与织布这件事。 本期是Slow Brand与naze naze共同制作的特别企划,通过与品牌团队和织女们的对话,探索 naze naze 如何链接一群人,做好织布这件事。 00:18 一场跨越千里的聚会 01:55 “为家人织一块布”的织布大赛 04:35 naze naze 是什么? 07:30 独立于素然之外的共益实践 09:00 始于独龙毯的缘分 11:09 走进日常的naze naze产品 14:53 从独龙江到大利、俄亚和孟连 17:35 织女“花姐”的故事 19:27 有来有往的合作模式 21:35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织布节奏 26:23 口口相传,一起进步 29:24 织女“玉花姐”的故事 32:17 探索纺织传统与城市生活结合的可能性 38:40 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45:32 像日记本的刊物,与大众互动的展览 53:21 naze naze是一群人 59:56 naze naze是一件事 |访谈嘉宾| 刘城铭 naza naze 品牌主理人 郦宣烨 naze naze 品牌内容负责人 金春花 独龙江项目生产管理员 碧玉花 独龙江项目社区空间管理员 音频剪辑:Cookie 内容采编:Yucci,Yingying,Tian 旁白:Yingying 图片素材来源:naze naze

62分钟
4k+
9个月前

EP.63 3M - 从起死回生的商业奇迹,到提升日常生活质量的企业集团

Slow Brand

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十分低调的企业和集团,他们的产品和业务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名声不显,也没有鲜明深刻的形象。本期我们将以3M为例,这家不断创新解决日常需求和工业生产问题的企业已经从口罩、胶带、清洁剂等多个场景持久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似乎直到口罩才进入到大众视野。 但鲜有人知他们的起步是一家矿业公司,有着超过十年的惨淡开局。他们抓住了怎样的机会起死回生?成为一家拥有6万多件产品的跨国多元创新企业过程中,他们有何特别之处?这种集团企业需要构建自己的品牌吗?请听本期节目。 00:26 讲讲“企业集团”,意想不到的起源 04:26 发源于明尼苏达的矿业公司 07:10 波折的开局:从矿石到、砂轮再到砂纸、纱布 15:59 世界上最好用的砂纸,3M做对了什么? 24:26 3M杀手锏“元素周期表式的创新” 28:35 克制的收购策略 32:23 集团品牌的架构和构建 43:01 3M的环境争议 45:30 3M的创新氛围与文化 48:43 便利贴的使用技巧 50:34 3M对我们而言意味着什么? 52:58 希望3M创新什么产品? |本期亮点| 在明州发家的3M最早是一家矿业公司,五位创始人买下一片矿区希望借助开采出刚玉,为工业生产中使用的砂轮提供原料从而一飞冲天。但最终矿区中开采出的斜长岩无法满足砂轮需求,他们在经历了自己制造砂轮的失败后,开始尝试人工磨料工艺,通过制造砂纸打开了自己的市场需求。 刚玉与斜长岩 在这段艰难历史的背后有一位耐心的投资人:卢修斯·奥德威 (Lucius Ordway),他在3M不断亏损的情况下坚持投资多年,直到十年后才拿到第一笔分红,所以奥德威的资金也被称为“patient money”(耐心资本),并且“Patient”的这一理念延续到后续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中,成为了3M 文化的一部分。 3M公司的业务领域广泛,主要包括四个方向:安全和工业部门、运输和电子部门、医疗部门、消费者部门。3M先做好一类产品,再打入适用这类产品的不同细分市场。 3M财报与收购 以磨料为例,最早3M创新得研发出了人工磨料,并且开发了三美纱布,应用在了家具建筑行业,后来将防水砂纸应用到汽车行业,如今已开发了应用于航空、电子半导体的高效研磨材料。这些产品都是磨料的变种,但是进入的行业却是五花八门。 打磨汽车的防水砂纸 3M有独特的创新方法——“元素周期表式的创新”:3M将自己拥有的51个核心技术,放在一个大的技术平台中,每个产品或技术代表了一个“元素”,并归属于5个大类。3M的所有业务部门都可以自由使用这个核心技术平台中任意一项技术,由此衍生裂变出多种产品。例如无纺材料是3M的核心材料技术,净化过滤是3M一种成熟的应用,两者结合就诞生了新的产品净水器。 元素周期表式的创新 3M鼓励员工将15%的工作时间投入到自己的项目中,如果项目成功,员工可以分享公司30%的利润,内部称之为“15% culture of innovation”。现在家喻户晓的便利贴就是这样的一个企业氛围下发明出来的:3M员工亚瑟·弗莱(Arthur Fry)在这15%的时间里活用了3M公司化学家斯宾塞·西尔弗(Spencer Silver)的弱性粘合剂,为自己制作出一种既能粘贴又容易移除的书签工具,这款产品在1980年正式上市,迅速风靡全球,成为办公室、学校和家庭的必备用品。 便利贴产品 品牌架构(Brand Architecture)的概念是企业用来组织和管理旗下品牌的方式。当一个品牌有很多不同的产品、业务,甚至横跨多个行业领域的时候,梳理好品牌架构就很重要。品牌架构的核心在于明确品牌间的关系,特别是子品牌和母品牌的关系,以及品牌如何共同影响消费者的认知。 两种常见的品牌架构模式是 Branded House(统一品牌)和 House of Brands。在统一品牌的模式下,企业使用一个核心品牌来覆盖所有产品和服务,所有子品牌都与母品牌高度关联。例如GE(通用电气):旗下业务包括医疗、航空和能源等,所有领域都用 GE 这一品牌进行强背书。更多集团采用混合式的House of Brands,使得子品牌能够拥有独立的市场定位,规避一定程度的风险;抑或是因为品牌是收购而来,自然就会采用弱背书。 不同品牌架构 3M大部分产品都是以 3M 作为品牌的主导,特别是他们一些在专业领域或者是生产领域,但是旗下也有很多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品牌,比如说胶带纸、便利贴都拥有自己的品牌名。 Music by Jake Soffer - From Sea to Sky |延伸阅读| The Innovation Mindset in Action: 3M Corporation A Century of Innovation-The 3M Story

55分钟
8k+
10个月前

EP.61 Slow Living 特辑 - 广州:在“小房间”看大城市

Slow Brand

Slow Living 城市特辑的首期国内选题——广州上线!区别于“北上广深”中的另外三位,广州给我们的印象会更“慢”一些。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粤语播客《小房间》的主播-Trace,与我们一起解读这种源自生活的文化印记,探寻“老广”刻板印象之外的不同面向。 广州的青年人还喝早茶吗?处处都有的“电鸡”为什么只在广州成为现象?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吸收广式文化,成为“精神广州人”?请听本期播客。 嘉宾介绍Trace,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曾在上海工作生活八年,曾为电台粤语音乐节目主播&设计师。现为回流大湾区的粤语播客-“小房间”的主播&“并不怀旧”唱片店-DISC JOKER主理人。 时间轴 02:22 嘉宾Trace介绍 04:37 悠久的文化融合历史 08:51 以“食”串联一天的社交场合 17:20 离开广州,从另一个视角看家乡 25:10 偶然间诞生的小事业-唱片店DISK JOKER 28:54 在“小房间”传递广州故事 38:56 粤语的现状及影响力 47:48 从污名化到“重新认识”城中村 64:07 拥堵的“电鸡”和地铁 72:40 十年后的广州是什么样的? 77:43 成为“精神广州人” 本期亮点 历史上的广州城区图 南越王博物馆 1996的天河城广场 唱片店-DISC JOKER 粤语播客“小房间”线下录音室 石牌村 祠堂聚餐 拥挤的“电鸡” Music by Roie Shpigler - Spill the Beans 剪辑 by 萧蒽

81分钟
6k+
1年前

EP.60 Oakley - 半个世纪前的未来感,如今依旧超前

Slow Brand

成立于1975年的Oakley近年来在时尚界逐渐翻红,以天马行空的外观与卓越的性能为人所知。当我们回顾Oakley的故事,莽撞、极致、未来感这些关键词会一一浮现。如此特立独行的品牌由谁创立?除却潮流之外,它的核心受众为什么都像末世B级片的角色配置?当一个品牌总是挑战常识,真的可以百战百胜吗?请听本期播客。 01:10 一个莽撞而富创造力的创始人 05:03 快速地实践与崭露头角 08:42 独有的多样技术专利 14:10 大胆外观中的设计美学 19:18 商业上的成功 22:05 第二次创业如何颠覆好莱坞 27:19 与Gentle Monster等同行的对比 31:49 对手表行业竖起中指 35:34 用1.0的产品享受2.0的成功 40:04 为什么能都二度翻红? |本期亮点| 上世纪全明星“标配” Oakley是成立于1975年,是一个总部在南加州的太阳镜和运动装备品牌。乔丹、麦当娜、罗德曼、布拉德皮特等一众明星,从上个世纪开始就是他们的忠实拥趸。这个从越野摩托车、小轮车等极限运动起家的品牌,为运动员提供市面上没有的护目镜,在Greg LeMond环法比赛中佩戴后迅速走红。 Michael Jordan佩戴Oakley Greg LeMond佩戴Oakley参加环法自行车赛 安妮公主佩戴Oakley 叛逆起家历程 创始人 Jim Jannard是一个生来叛逆的人。他出生在洛杉矶的药剂师家庭,但寻求刺激热爱冒险的他考上药学院之后放弃学业,骑着摩托车开始了探索美国西南的旅程。喜欢越野摩托车的以自己的宠物:一只叫 Oakley Anne 的英格兰赛特犬命名了自己的品牌,摩托车手把是他们的第一款产品,随后逐渐涉猎市面上没有的护目镜。“定义问题,找到解决方案,用艺术包裹它们”的想法一直是他的口头禅。 Oakley创始人Jim Jannard 第一款产品:The Oakley Grip 最早的护目镜 O Frame MX 由BMX骑手为他们自己设计 The Oakley Eyeshades X-Metal Romeo 和Satisfy合作的Eyejacket 更日常的Frogskin型号 超越时代的创造力 创始人直接莽撞的性格塑造了Oakley专注未来、挑战边界的特质。他们为了实现各种极端的性能开启研发,也因此获得大量的专利。同时在工业设计师Peter Yee的带领下,不局限于眼镜本身的设计,而是专注于与速度和性能相关的事物:比如具有流畅、动态特性的赛车,引入“加速曲线”的概念,在设计中创造出连续、动态的流动,使Oakley更加注重未来主义和超功能性,摆脱了当时涉及几何、锐利和扁平风格的传统眼镜设计。同时Oakley据说也是拥有世界上第三台3D打印机的公司(前两台在NASA),当设计软件刚刚出现时,他们就利用数字技术为新产品绘制蓝图和草图。 Oakley的总部大楼 2000年悉尼奥运会亮相的Overthetop 前产品设计VP - Peter Yee 挑战认知的DNA Oakley的狂野风格延续到了手表乃至创始人的下一次创业中。1998年,Oakley发行了第一款手表,取名叫“定时炸弹”,其生物形态设计和钛金属外壳不仅表达了 Oakley 品牌的个性,也像是对其他品牌“竖起了中指”。他们后续生产的Time tank的方形腕表也被“友商”诉讼,改名为minute machine。而卖出Oakley后的创始人则创立了RED,推出首款实用的 4K 分辨率摄像机,彻底改变了电影业的拍摄方式。2009 年,他被《Fast Company》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创意的 100 人”之一,总是无所畏惧地重新想象着已有物品的设计。 Oakley的第一款手表“Time Bomb” 乔丹佩戴金色的“定时炸弹” Peter Jackson是最早使用RED高清数字摄像机的导演 享受翻红红利 如今的Oakley用自己1.0的设计享受着2.0的成功,但它不是这股风潮的始作俑者,其时尚浓度是由玩家与外界因素一步步带高的。但现在的Oakley也终于官方亲自下场,通过和Brain Dead的创始人一起合作“Oakley Factory Team”、生产跑鞋、服装等更多品类推动品牌时尚潮流化进程,把本来属于自己的市场慢慢夺回。这也是对品牌自身特质的一种浅浅弱化,把光怪陆离的梦境里的内容和现实的重叠部分增加,并且落地。 巴黎世家的Oakley“贵替” Braindead合作的Factory Team特别款 拍卖价达62500元美金的金镶钻Oakley |延伸阅读| 《Cool Shades: The History and Meaning of Sunglasses》 How Oakley got so cool How Oakley Polarized the World of Fashion A Ticking Time Bomb: The Inside Story of Oakley’s Watch Line Oakley Unveiling Oakley Heritage in Eyewear Innovation From Motorcycle Grips to Global Icon: The History of Oakley Peter Yee and Oakley: futuristic fashion’s unsung hero Music by D Fine Us - Body on Fire |本期勘误| * 创始人热衷摩托赛事时期为70年代中期,不是90年代中期 * Joopiter上Oakley拍卖价为62500元美金,不是标价

50分钟
12k+
1年前

EP.59 NASA - 最遥远的距离和亲切的幻想

Slow Brand

回顾童年梦想,科学家和“太空人”是上一代最常见的回答,而聊起太空热潮的起源,就离不开NASA这个熟悉的名字。这个诞生于冷战背景下的科研机构,现在成为了美式复古和“太空潮牌”的代名词,从运动服到奢侈品的合作款层出不穷。NASA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成为航天的图腾,牵引着我们的哪些情绪? 00:12 对于NASA的印象 01:47 NASA诞生背景 05:56 现在的NASA温和且平庸? 07:51 “我们选择登月” 14:04 关于登月的负面声音 18:41 一场盛大直播带来的影响 27:55 对NASA的人格崇拜 30:25 大佬们的航天梦 36:11 NASA的logo设计 42:45 从史努比开启的IP 44:57 NASA恒远影响力的来源 48:30 复古而又治愈的形象 |本期亮点| NASA的前身是成立于1915年3月3日的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for Aeronautics,NACA),该机构允许商业和军事客户在合同的基础使用NACA设施,研发出了NACA发动机罩、NACA翼型系列以及 区域规则超音速飞机。由于苏联在航空航天上的快速进展(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与美国航天的停滞,1958年NASA应运而生,虽然名义上是民用机构,但实际上大部分项目都服务于军事目的。 第一次NACA会议 在风洞中校准调试 NACA早期的火箭研究 1962年肯尼迪在莱斯大学发表著名演讲《我们选择登月》,要求十年内完成登月。1969年阿波罗11号成功登陆月球,配合全球直播造势与金句“个人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NASA一时间成为了享誉全球的太空科研机构。随着巨大的热度它也遭受大量质疑:如登月真假阴谋论和赞比亚修女公开信,但其巨大的影响力对科研乃至文化创作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肯尼迪讨论NASA相关计划与登月新闻 Nike x Tom Sachs联名款 航空航天这件事从科学家、飞行员乃至今天的投资者们都带有深刻的“精英形象”。回顾NASA,从冯卡门到其招募的冯布劳恩团队,再到我们熟知的钱学森与凯瑟琳·约翰逊,他们的高智商天才名号可谓如雷贯耳;而宇航员们:加加林、阿姆斯特朗、杨利伟也为人铭记。现如今随着马斯克、贝佐斯这些超级富豪的入场,无疑为探索太空这件事提供了更多的角度:我们是将其视为下一块殖民地,还是作为资源索取、作为个体尊重?与此同时,NASA的先锋者光环也逐渐消失了。 冯卡门 冯布劳恩 Blue Origin 飞跃卡门线 如今的NASA,不再是一个埋头造火箭的理工男,而是选择更烂漫的向公众介绍探索太空有什么好处,这一切或许从NASA把史努比作为登月计划的吉祥物就迈出了第一步。同时它的两个标志也为人津津乐道:蠕虫字体worm和肉圆标志meatball也常常出现在各大联名的产品上。NASA积极地开拓社媒账号进行宇宙科普,让公众更亲密地和光年以外的单位产生联结,在最遥远的距离之外带来美和对未来的展望。 NASA的两个经典logo:The Meatball vs. The Worm 宇航员出征与欧米茄超霸史努比登月款 |延伸阅读| Symbols of NASA Moon Landing 50th Anniversary - The Atlantic Voyager 1, First Craft in Interstellar Space, May Have Gone Dark Masters of Their Craft: 10 Years of Tom Sachs and Nike's NikeCraft Partnership Is Mars Ours? Space Oddity by David Bowie First Man (Original Soundtrack) Moonhead by Pink Floyd - (BBC broadcast 1969)

52分钟
7k+
1年前

EP.58 航空品牌特辑 - 展开讲讲飞行这件事

Slow Brand

航空公司作为“超级承运人”,它们的首要任务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完成点对点的运输。有别于实体产品,航空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体验产品,有其难以标准化、不可储存的特性。因此,在提供服务体验产品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可持续性是每一个航空公司都在思考的。本期节目我们将与嘉宾恩临展开讲讲飞行这件事。我们各自如何规划飞行?我们又会如何评价一次飞行?航空公司在这个复杂庞大的飞行系统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什么?航空公司的“品牌性”如何表现?请听本期播客。 |嘉宾介绍| 恩临 恐飞的飞友,航空文化观察者,上过航空品牌管理的课,为航司做过咨询项目,也曾经一年飞了20万公里。 |时间轴| 00:22 航空特辑的由来及嘉宾介绍 03:21 规划飞行和买机票时的会考虑什么? 08:34 “安全”是每次飞行体验的基础 15:00 服务体验产品的四个面向 22:15 如何定义一次好的飞行体验?Must-have 和 Nice-to-have 39:42 廉价航空只做到了Must-have的要素吗? 40:49 航空公司“品牌性”的触点是什么? 54:06 差异化打造“品牌性”的一些创新尝试? 01:05:10 服务体验在于赋能 01:09:38 为什么在香港转机有更好的体验? |本期亮点| “安全”是每次飞行体验的基础 根据出差和商务休闲不同的出行场景,我们在规划出行的时候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元:价格、时间、航空公司、积分、机场、机型,这些因素没有明确的先后顺序,可能同时影响我们的选择。但不管每个人的排序是什么,“安全”始终是我们每次飞行体验的基础。 服务体验产品的四个面向 有别于实体产品,航空公司所提供的服务体验产品有四个面向:无形的(Intangibility)、不可分割的(Inseparability)、具有差异的(Variability)、不可储存的(Perishability)。 航空公司“品牌性”的触点 我们在谈论航空公司“品牌性的时候,有很多具象的和抽象的触点都会在我们的脑海里,而这些触点都是由我们每次飞行体验生发出来的,并且不尽相同。为了与乘客产生更深刻的共鸣,航空公司通过差异化的创新尝试满足更多的需求和期待。 新西兰航空Skycouch 曼谷航空的Blue Ribbon Boutique Lounge 苏梅岛机场候机厅 阿联酋航空飞机餐 卡塔尔航空在多哈机场的休息室 |延伸阅读| 《Moments of Truth》by Jan Carlzon

72分钟
16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