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有意义的吗?还是一片虚无?如果存在,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 今夏北京之旅的最后一站,Artfor造访了798艺术区的高氏兄弟。面对人生意义的宏大命题,高老师给出的答案简单而赤忱,“我一直把人生当作一种体验的过程,于虚空中建立某种意义,如果我能真实地经历这个时代并把它记录下来,那对我是有意义的。” Q:Artfor A:高氏兄弟 Q:您如何看待如今艺术界的创新? A:其实我觉得艺术出新这个问题呢,是大家都特别在意,也是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什么是新?当然我觉得每一个艺术家都希望从自己这儿能产生一种新的艺术。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呢,在大多数艺术家,甚至包括我在内的艺术家,可以当作一个你的思考的参照系,但是你想完全,像这个,当年萨特评价这个贾科梅蒂,从零开始,我觉得绝无可能,因为当代这种信息社会和资讯的发达,已经让你的思考变成是一个同化的东西了。 就是你以为你创新的,比方说我们在北京,在尤伦斯,或者在某个空间看到你,如果不了解外边,你会觉得这个形式语言很新,但是你要是走遍了什么伦敦、纽约、柏林,然后把那些大的场馆,你看过之后,你会发现这个东西大家差不多。就好像有一些老外想跑到中国来看有没有这种异国风情一样,结果跑到这儿一看,和纽约、巴黎、伦敦是没什么区别的。因为这种艺术再加上当地说,它就是一种国际语言,一种范围的这么一种交流,所以这个这个问题变得,从我的角度觉得,你保留这种新的意识是对的,更重要的是你要遵循自己内在的表达的真实的一种冲动。我想一个人如果你要很真实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我觉得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你在这过程中有可能反而能有一种所谓的新的东西出现,而不是为新而新。 Q:艺术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吗? A:我是觉得艺术究竟是什么,艺术究竟应当不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是因人而异的。在很多人那儿,他如果把他的成功当作唯一的目标,他觉得这些东西和我是无关的。中国的例子,外国的例子都很多。但是尤其像我这种,在一出生刚刚懂事就和这个社会发生了一种冲撞,一种密切的关系,就是带有一种痛感的一种感受,你不可能认为这个艺术和生存是没有关的。 【本期嘉宾】 高氏兄弟(高兟、高强),现居北京/纽约。1985年开始从事绘画、装置、行为、摄影、写作等艺术活动。 主要艺术作品:《子夜的弥撒》、《感受空间》、《拥抱二十分钟的乌托邦》、《枪决》、《抓小姐》、《永不完工的大厦》等。出版《高氏兄弟》、《中国前卫艺术状况》、《艺术生态报告》、《在北京一天能走多远》等书,曾于北京、纽约、洛杉矶、底特律、芝加哥、巴黎、伦敦、莫斯科、新加坡等世界各地举办个展。 作品被收入《中国现代艺术史》、《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中国先锋摄影》、《中国传世摄影》等艺术书目图册,并被法国蓬皮度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加拿大蒙特利尔艺术博物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美国堪珀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斯蒂芬·科恩、查尔斯 萨奇、乌力·希克等国际著名收藏家收藏。近期从事绘画与AI艺术研究与创作。 【本期主播】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王天羲,摄影师,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者,视觉艺术工作者,miscLab创立者。 TIMELINE 04:02从传统路径走向现代艺术,曾经被认为在走邪路 11:00艺术家要打破传统语言工具对人思维的规定 16:13艺术家要保持内在表达的真实冲动 20:21遵从自己内心做出来的东西和别人是有距离的 33:23人生的意义于我而言是真实地经历这个时代,并把它记录下来 36:01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思考和环境,把成功看作意外的奖赏 40:48选择做艺术说得严肃点儿,是为了寻找意义吧 BGM 「 Chemtrails 」 - Ardie Son 「 Your Heart 」 - Twin Signals 「Artfor」是一个致力于艺术家成长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呈现艺术家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形成态度与借鉴。 在节目中,「艺术家」是常驻主播及受邀嘉宾共同的身份,在此种语境之下,我们旨在呈现出艺术家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下所产生的精华部分。 “忧虑是自由的眩晕。“ 不如和我们一起,在这阵甜蜜的眩晕中观看、聆听、交谈吧。 【关于我们】 每周五20:00更新 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 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微博
大家好,这里是Artfor2022的最后一期播客节目,今天的嘉宾是在北京798拥有工作室二十多年的吴小军老师。吴小军老师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90年代以来,他以多重身份游离于绘画、雕塑、摄影、文字标语、口号、行动装置等多种艺术形态之中。同时,他在六年前与朋友一起创建了艺术家非营利组织——“缓存”,帮助年轻艺术家创作成长。 Artfor在与诸多年轻艺术家的对谈过程中一直感慨艺术创作的不易,太多的年轻艺术家在理想与现实中彷徨,平衡,艰难地维系梦想。而我们也看到诸多有经验、有资源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在积极地为年轻艺术家的崭露头脚贡献他们的力量,这是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助,也是一种心灵相契。此外,吴小军老师的真挚纯粹让人印象深刻。在此刻,大多数人在用个人的力量与流行病斗争的当下,我们尤其需要一种力量,一种对人类美好的信念力,这也是Artfor在与诸多艺术家对谈之后尤为安慰的工作意义。 最后,我们还是要跟大家做一个交代,一月份的Artfor将停更一个月,因为团队小伙伴相继遭遇感染。即将春节假期,我们想用暂时静默的工作状态去沉淀更多的思考,期待来年我们能顺畅地、毫无阻碍地走进更多艺术家的工作室,向大家呈现更多精彩的思想凝结。Artfor在此预祝大家,新年新气象。 Q:Artfor A:吴小军 Q:艺术家相较于大众有特别的责任或权利吗? A:我觉得艺术家跟一般人(相比),不能说艺术家有特殊的权利,尤其在今天。其实你真正去侵入式了解,就像我们说做艺术,我们鼓励艺术家,研究艺术家的工作方式,看他是怎么进行工作的,这个过程就像在行动一样,而不是做一个行为的表演,不是那么回事,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其实中国有广大的这种,我们的泪水,那么多。我们从来没有认真地去体验,去感受,去进入进去,没有。我们永远在一个宏大叙事里。从教育本身里面,我们太注重普遍性,宏大叙事,而我们的特殊性永远被遮蔽起来,所以这也是做这个空间我们坚持空间个人的叙述,就很重要。 Q: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特质什么? A:我们可贵之处就是我们的感性,面对感性,包括一种错误的,面对它的一种能力和勇气,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的,就试错的能力嘛。艺术家,你有什么特权的话,就是你有试错,你敢赌命。什么叫艺术家?我说的不是时髦人士,时髦人士永远在安全岛里,他一切奏效,他是要换取东西,他不会拿命去赌。从古到今的艺术家,我们看艺术史,值得尊重他都拿命赌啊,不过以什么方式他都能赌。正常人想干的事儿,他不敢干,不是他不想干,他不敢干,他没这个勇气。其实这个观念,可能他的想法比我还好,但他不敢动。艺术家唯一就是打了个艺术幌子,他跟二傻子似的,真的,他可贵,他就像孩儿,孩子一样,明知那么大的雨,他就往前冲。这其实就是人的最牛的,说得大一点叫人的精神,另外精神就是神性啊。你不服啊?你不服我凭什么要这样?我凭什么要这样是吧,就是人对自由的向往,摁不住的嘛,摁不住的向往嘛。 【本期嘉宾】 吴小军,198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九十年代以来他以多重身份游离于绘画、雕塑、摄影、文字、标语口号、行动、装置等多种艺术形态之中,并借助大量的历史文献与社会政治事件,试图以自治的艺术主体搭建新型思想舞台与社会模型,使其成为日常的美学行动。 【本期主播】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王天羲,摄影师,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者,视觉艺术工作者,miscLab创立者。 TIMELINE 05:43我们因为艺术家凭感觉做事,也没想着空间到底怎么怎么发展 06:07我们特别知道我们能不干什么,不是我们能干什么 07:51我们想要越缩越小,这样小的话作为人来说会更自由一点 08:12我们在等待,像我们这个年龄很多事都是等来的 14:15今天的知识和技术带来已经完全是球形思维了 30:36面对整个环境要有反弹回应的能力 41:44捍卫和保护我们个人叙事历史的权利 BGM 「 Im Flying 」 - Eldad Zitrin 「Artfor」是一个致力于艺术家成长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呈现艺术家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形成态度与借鉴。 在节目中,「艺术家」是常驻主播及受邀嘉宾共同的身份,在此种语境之下,我们旨在呈现出艺术家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下所产生的精华部分。 “忧虑是自由的眩晕。“ 不如和我们一起,在这阵甜蜜的眩晕中观看、聆听、交谈吧。 【关于我们】 每周五20:00更新 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 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微博
Q:Artfor A:余少龑 Q:从爱好变为系统地学习摄影之后,对它有什么新的认知吗? A:摄影其实还有很多很深奥的主题和课题没有挖掘,而我们始终还依旧关注于我们的情绪,情感,还有自身的一些感受,但是根本没有跟社会,跟一些很深奥的主题相联系。我现在会更关注这一方面。学得越深了之后,对摄影会理解得更深刻一点,它不仅仅是表面,比如我们看摄影展,除了图像、颜色、构图、有冲击力,不只是一个视觉化的东西,还应该看到更多。 Q:你如何看待作品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A:对于我来说,文字经常作为资料,我做摄影书,有的时候也会放在书里面,我觉得它是给这个摄影书更加分的一个东西。因为我们除了看照片以外,当然可以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但是文字有的时候能体现出摄影师对于这个主题,他的一些思考,他的深度和他的一个维度在那里。其实有的文字,比如前言,它有一些简要的概括,包括它引用的一些摄影史里面的句子和一些典故,其实可能更好地让你理解这个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主题。 Q:Artfor A:欢岛 Q:创作时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 A:我觉得可能我是那种,偏直觉类型的艺术家。最早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可能这个过程中,有一句话是什么?其实不是你自己去拍,是有人抓着你的手去拍,对,这是一个非常直观或者是本能性的一个驱动。我的创作方法,在最早的时候,因为我们已经有很多的观念、肌肉记忆、受到的教育的影响、社会的影响……所以在创作的时候,可能就会刻意把自己反而放空一些,让那个直觉去占据先导,当这个非常感性的过程完成了之后,其实还是有很多的去再创作的可能性,然后你可能像一个后期导演一样去做一些调整啊,编辑啊,是后期色彩,构图和呈现,我觉得在这个时候又回归了理性,我觉得我是属于这种的。 Q:如何看待关于艺术作品作者的解释权? A:其实有一句话,我觉得也是过了很久才体悟到,就是“一切的解读都是被误读”嘛。有时候你会觉得你特别真诚地表达你的这个mood,或者是这个理念,这个观念,内容,但是可能看到的人完全没有这样的理解,他可能有更多的解读。所以说这个控制权我觉得是很难控制的,作为创作者或艺术家,他只能把他自己的内容去表达,然后其他的百分之多少,可能是由观众完成,可能这样比较好。 【本期嘉宾】 余少龑(yǎn),1989年⽣,湖北宜昌⼈。艺术家、摄影师,现居上海。作品以独特的语⾔及表现⽅式,⻓期致⼒于中国传统⽂化的研究与⻄⽅当代艺术的创新与结合。 欢岛,时尚摄影师/艺术家。她于 2011 年获得青岛大学经济学硕士,曾就读于纽约时装学院摄影专业,现生活工作于北京与上海。作为作品曾登上vogue 意大利版首页的获奖艺术家,她关注的话题十分辽阔,蔓延在当代艺术流行语境、消费主义论、摄影史、私人史等后现代话题。 【本期主播】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TIMELINE 13:54艺术对我来说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 20:43摄影其实还有很多很深奥的主题和课题没有挖掘 24:07“一切的解读都是误读” 25:42“看懂”不是看展览的目的,反之是在此过程中超越了既有认知的说明 41:27德式教育对我创作项目的架构方式产生很大影响 52:04固有的生活很难带来新的产出 57:38越来越多的品牌如今会理解并支持艺术家的创作想法 BGM 「 Tonight Is Golden 」 - Ardie Son 「Artfor」是一个致力于艺术家成长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呈现艺术家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形成态度与借鉴。 在节目中,「艺术家」是常驻主播及受邀嘉宾共同的身份,在此种语境之下,我们旨在呈现出艺术家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下所产生的精华部分。 “忧虑是自由的眩晕。“ 不如和我们一起,在这阵甜蜜的眩晕中观看、聆听、交谈吧。 【关于我们】 每周五20:00更新 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 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微博
「NFT不断往前发展的当下,数字艺术与作为人本身的艺术家的差别在哪里?」 「艺术家何以为艺术家?身为职业艺术家有没有必须具备的元素?」 做客本期Artfor的是艺术家李舜,我们由艺术这个话题向外延伸,畅谈了种种。 被问及成为艺术家的缘起,李舜回忆起了童年时代:“那个时候看《七龙珠》,看《灌篮高手》。和很多美院的同学一样,我的艺术启蒙就是来源于日本漫画。” 溯洄到自己的第一个作品,“我有着主观表达的欲望,对哲学、对自己感情上的倾诉。而且这个东西是没有人做过的。” 如今这个作品仍旧有着自己的生命力,且对李舜后续的创作持续产生着影响。 【本期嘉宾】 李舜,1988年出生于江苏徐州,先后获得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学士及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杭州。李舜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摄影,光,是其中的绝对主角,而正负像画面之间的转换,又成为他作品的逻辑根源。 他的创作呈现出多样性的状态,尤其注重各种媒材的表现力。其作品内涵密集,对他而言,摄影艺术的目的,始终是如何专注于作为某种体验或感受的图像,为此应该去进行意念的生成和领悟的喻示,由接受性视觉印象走向积极性视觉表现。 【本期主播】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王天羲,摄影师,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者,视觉艺术工作者,miscLab创立者。 TIMELINE 【16:04】我们生存的立足点除了不断消逝的现实以外,别无其他 【19:04】出生的环境和思考的东西,是潜意识导致你在意这个 【23:20】我很敬畏艺术家这个词 【32:26】当一个大环境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我们反而会获得更多的感触 【34:40】艺术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去当的 【36:32】人变成了一个信号塔,一个信息猎取器 【47:28】身为一个艺术家,这一辈子做的东西是什么 【53:38】艺术品是不是可以永久地被保存下来 【1:00:20】艺术家前期想表达倾诉,但后期是靠积累 【1:02:20】年轻的艺术家没有必要刻意地被扶持 【1:07:27】我们需要的是雪中送炭,可现在的社会却需要的是锦上添花 【1:12:32】为社会和生活的不公呐喊,这才叫精神 【1:14:01】表达需要有时代性 BGM 「Continuance」,「Spiral Limbus」- Yehezkel Raz 「Artfor」是一个致力于艺术家成长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呈现艺术家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形成态度与借鉴。 在节目中,「艺术家」是常驻主播及受邀嘉宾共同的身份,在此种语境之下,我们旨在呈现出艺术家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下所产生的精华部分。 “忧虑是自由的眩晕。“ 不如和我们一起,在这阵甜蜜的眩晕中观看、聆听、交谈吧。 【关于我们】 每周五20:00更新 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 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微博
「意识到自己的局限和边界,承认自己的无能和愚蠢,这是很有必要的。这恰恰是克服虚无、克服日常焦虑非常有效的方式。」 「文学也好,艺术也好,用德勒兹的话来讲,他要召唤不存在的人。尼采说上帝已死;福柯说人已死;拉康说主体已死。所以我要召唤的是不存在的人。遭遇了这个艺术之后,我不再如我所是。」 「当代艺术里,我们不断地想要破除二元论的框架。一个既定的分类框架是一种结构性的暴力。」 盛夏时节,我们去到袁园老师的家里与她进行对谈。在这之前我们很难想象,有人的智识变为语言可以像一把锋利的剪刀,瞬间剪开包裹你的布。像宇宙的裂缝,让你看到另一种完全不曾想象的风景。像托起你的风,给予你思维翱翔的可能。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对谈,我们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有关影像创作,有关艺术家态度,继而又聊了人生的哲学。 最初的分享始于为朋友解答何为“当代艺术摄影”的疑惑,渐渐地,三个人的群扩大到五百余人,再发展为后来系统的线上授课。 一次授课改变了一位学生的博士论文选题,这让袁园老师感叹与人交流对其产生的作用力。“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我自己。” “我看见我的愚蠢,实际上就是看到了我认知和感受的边界。” 敬请点开「Artfor」的第一期节目,与我们一同开启这趟不被定义终点的旅程吧。 【本期主播】 汪滢滢,影像艺术家,纪录片导演,作品主要关注女性命运,承认成人情感和个人身份认同等命题。 王天羲,摄影师,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者,视觉艺术工作者,miscLab创立者。 【本期嘉宾】 袁园,独立纪录片导演、艺术家、当代艺术摄影批评人,长期参与各类社会行动影像项目,现生活工作在北京。 TIMELINE 【07:50】作为一名“批评人”为什么我不写出来 【16:19】赤裸裸地进入一个自己无能的领域,其实是有帮助的 【22:20】我从来不讲重复的课 【23:24】批评工作体现在什么时候 【26:00】当理论话语变成装饰物 【32:09】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是否有明显的区分 【35:47】批评家需要看到真正压迫我们的是什么 【39:08】古典作品是活的生物 【42:48】文学性的意义 【53:04】对于直接的感受打个引号 【55:57】本能直觉的反应是否可以创造好的艺术 【59:16】承认自己愚蠢的时候会进入一个好的状态 【01:05:38】现在的人容易掉进虚无主义的陷阱 【01:09:21】执念于一个作品来自一个精确的形式 BGM 「Eleven Hours a Night 」 - Yehezkel Raz 「The Reading Place」 - The David Roy Collective 「Artfor」是一个致力于艺术家成长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呈现艺术家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形成态度与借鉴。 在节目中,「艺术家」是常驻主播及受邀嘉宾共同的身份,在此种语境之下,我们旨在呈现出艺术家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下所产生的精华部分。 “忧虑是自由的眩晕。“ 不如和我们一起,在这阵甜蜜的眩晕中观看、聆听、交谈吧。 【关于我们】 每周五20:00更新 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微博 苹果播客|小宇宙|喜马拉雅|荔枝FM|蜻蜓FM 懒人听书|网易云音乐|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