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你第一个想到的那位李静。就是咱们当年一起守在电视机前面等着看《超级访问》《美丽俏佳人》《非常静距离》的那位李静,作为传奇的延续,前段时间,李静老师在优酷人文推出了纪实访谈节目《听你这么说》第一季。 我在脱不花和李静的碰撞性对话里听出了本期音频的精彩价值——两个最会沟通的人是怎样观察和体验他人,怎样推进沟通,怎样把一些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做出不一样的品质的? 比如,都是访谈综艺,为什么我们最爱看李静制作的节目?而明星们为什么也排着队等着上她的节目?这之后的秘密是什么。 而这个秘密,居然和李静的成长记忆、和她与母亲的关系有关。 另外,李静正在做什么?在思考什么? 脱不花如何回应李静的思考和方法? 她们有哪些高能量的生活方式?她们又如何看待更年期问题? 《大望局》荣幸地为你呈现这场对超级访问者的访问。 👬本期嘉宾 李静,著名主持人、制片人,乐蜂网创始人 脱不花,得到联合创始人兼CEO 🎧时间轴 00:01:06 欢迎静姐来做客 00:03:53 花姐和静姐的相识故事 00:09:45 是怎么请到静姐来录播客的? 00:11:50 静姐最近在做什么? 00:16:10 《听你这么说》第一期采访朱哲琴的幕后故事 00:23:13 我们为什么那么爱看静姐的节目? 00:27:11 关于同理心和讨好型人格 00:32:53 大望局变身“娱乐八卦局” 00:41:05 “我希望在这个名利场里不那么势利” 00:45:01 分享个宋丹丹老师的可爱的小故事 00:48:31 贾老师来做个“人肉弹幕” 00:51:19 静姐的成长记忆 00:56:09 静姐当年为什么从央视辞职创业? 01:02:32 静姐的创业经历 01:14:34 静姐和戴军这对好搭档是怎么组起来的? 01:20:07 静姐在电影学院的上学经历 01:26:00 她们的高能量生活方式 01:35:03 推荐一本更年期必看书 01:36:53 静姐在《大望局》首度公布新节目计划 01:40:59 更年期为什么是“看不见”的? 01:43:10 静姐为什么想做这档新节目 01:46:56 更年期之后并不是人生下坡路 01:48:35 最怕的不是更年期来了,而是勇气没了 01:52:03 让这个事儿穿过自己,是个办法 01:52:31 静姐特地录制一段致谢音频❤️ 🎉向你推荐 本期播客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在得到app的播客加餐节目里有放送。欢迎你加入得到听书会员,即可免费收听每期会员独享加餐! 今年是得到听书会员,最后一年,买一送一!还额外加送:唯品会会员、网易有道词典会员、迅雷白金会员。最后一年!千万别错过🙏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正在进行的话剧《鳄鱼》全国巡演是一起文学、戏剧和音乐交织的文艺事件。 莫言本人在 2022 年春节完稿时,对本剧的期许是“写罢《锦衣》写《鳄鱼》,半生郁闷数行书。莎翁故里曾盟誓,开笔香烧二月初”,以之为平生的重要文学事业。 他选择王可然作为这部戏的导演,由央华戏剧将《鳄鱼》搬上舞台。而王可然在完成戏剧构作后,组建了赵文瑄、张凯丽、邓萃雯、么红这个既理所当然又有些出人意料的演员班底,请著名音乐家、王家卫的合作伙伴梅林茂创作音乐。 除了大师名家的碰撞,我们还会在全国各地的剧院里看见什么? 我为此访问了王可然。 我眼中的王可然至少有两个侧面。一个是从法国驻华大使手中领取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时的王可然。十几年间,他将央华这个民间戏剧团体带上了国际舞台,被称为“拓展中国戏剧世界格局的领航者”。同时,央华创造了艺术戏剧的市场生存奇迹——本来,我称之为是罕见的,在这次访谈中证实:可以说是唯一的,而且是世界范围内的唯一。那个王可然意气风发,是众人的焦点。 另一个是彷徨、痛苦中的王可然。他在喝彩声中隐入幕后,时常在深夜逼问自己:戏剧有用吗?我做的戏剧能帮助我的观众吗?现在的观众需要看什么样的戏剧? 除了请前一个王可然为你讲述《鳄鱼》是如何搬上舞台的,我也略有不安地请你来听听这后一个王可然。 👬本期嘉宾 王可然,央华戏剧创始人、艺术总监 🎧时间轴 01:44 可然老师为什么选择《鳄鱼》这出戏? 02:45 从戏剧制作人到直接下场做导演 05:42 先来了解下莫言老师的剧作《鳄鱼》 08:06 莫言老师看到这部戏剧时的感受 10:21 每次演出都做了哪些调整? 12:35 这出戏的演员是怎样确定下来的? 18:43 可然老师如何理解《鳄鱼》 25:06 剧作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33:58 “我做的戏剧能帮助到我的观众吗?” 39:07 做戏剧,一定要相信你的“光” 43:41 央华戏剧,可然老师,为什么能成功? 50:09 作为观众,我们该怎样看一部戏剧? 52:58 戏剧的本位究竟是什么? 56:34 接下来还有哪些演出计划? 🎉向你推荐 欢迎加入得到听书会员,来得到app免费收听每期播客的番外内容,还有全场听书、名家讲书系列产品免费享! 今年优惠是史上最低优惠力度:不光买一年送一年,还有额外再加送:唯品会会员、网易有道词典会员、迅雷白金会员。 买一样得五样,花365元得价值900元的东西!错过肯定亏!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佳鑫
“亚洲”是我们在时空维度下,以他人为他者描述自身主体性时能使用的最大视角,也可以说是最确定视角。然而,“亚洲”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它真的“准确”吗? 这好像从来没被质疑过。 清华大学宋念申教授于 2018 年出版的《发现东亚》,对这个被默认已久的视角进行了新反思,他从一个明显的事实出发——亚洲不是一个从地理上能直接感受到的自然概念,今天的欧亚本来就是同一个大陆板块。接下来,《发现东亚》深入地论证了亚洲以及东亚等等概念,是如何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帝国争夺之间,被拼贴出来的,被边界和色块定义出来的…… 宋老师今年的新书《制造亚洲》,延续了他所建立的新的思考框架: 该怎样看待我们生活的这块大陆? 该怎样去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事? 我请来了得到听书作者,专注于国际关系问题研究的青年学者刘怡老师,和宋老师一起从历史与当下的,文化与政治的对照视角,重新描述:亚洲到底是什么? 这是描述我们自己的根本问题。 👬本期嘉宾 宋念申,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历史系教授 刘怡,得到听书专职作者,青年国际关系学者 🎧时间轴 00:00:17 欢迎宋念申老师、刘怡老师 00:01:24 为什么要聊“亚洲”这个话题 00:04:02 《发现东亚》的写作缘起 00:07:07 我们怎样定义“亚洲”? 00:09:52 “亚运会”是怎么来的? 00:16:37 谈谈身份认同 00:21:14 近代民族主义的复杂性 00:29:29 我们要破除的是“中心主义” 00:35:10 “东亚”有哪些不一样? 00:38:44 其他国家的人如何看待东亚人? 00:44:34 地理概念并不能用纯地理的方式去解释 00:54:40 谈谈地缘政治学的两种观点 01:07:02 哥伦布与“美洲出生证” ⚠️特别推荐 如果你平时有在通勤路上、洗漱期间或是其他休闲时间听书的习惯,非常推荐大家在现在这个期间入手【得到听书年卡】,必须拍着胸脯说:得到解读人专业,还有名家名师重磅加入,绝对的品质保证,带你高效读书学习。点击链接可查看更多权益详情。 现在购买得到听书年卡,是我们史上最低优惠力度,仅需315块钱,买一年送一年,两年内无限次免费听书!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王家卫《一代宗师》重映版里有句收束全片的台词:“人生最难看破的只有四件事:生死,是非,成败,荣辱。其实就一个字,我。我都没了,还折腾啥?”这话也可以用来收束人生。 说清楚“我是谁”,才知道哪些是非成败是和我有关的,人生中的哪些东西、哪些关系该拿起来,哪些应该放下。就算是“毕竟东流去”的,也可以因为看见“我是谁”而获得内在的平静。 在当代,这个关乎自我的问题也是可以在学科方法里找答案的。 而好的学问,是从学者自身的困惑出发,在知识里寻求,最后又回到自己的。我的同事、青年人类学者邓一丁就是如此,他在北大读书时弃理从文,在台大学历史时,从一份有关20世纪中国口述历史作业里,通过整理自己的家史,对“我是谁”有了新的感受,这种感受又促使他去欧洲攻读人类学。 我们知道,在心理学领域,也有着一套用叙事来完成“我是谁”的方法。 于是,这期《大望局》请来松蔚老师和一丁老师,进行一场学科间的对话。你会听到两个青年学人既描述自我,也观察他人。 你会听到关于“我是谁”的多种描述方式,以及背后的原理、感受和历程,那么,哪一种是适合你的?哪一种是能让你把是那些非成败放下或者拿起来的? 哪一个“我是谁”的说法是可以让你既安定又有力量前行的? 👬本期嘉宾 李松蔚,心理学者,作者,得到年度专栏《心理学通识》主理人 邓一丁,得到听书专职作者,青年人类学者 🎧时间轴 00:02:16 从邓一丁的家族史研究谈起 00:03:56 松蔚老师对家族叙事的体验 00:06:55 “消失”的乡音、祖籍 00:11:47 我们现在如何跟陌生人介绍自己? 00:15:27 互依型自我:通过关系来定义自我 00:22:27 谈谈“断亲”现象 00:25:16 “重新养育自己”可行吗? 00:28:08 家族叙事会带给自己怎样的解释? 00:32:58 分享这篇家族史研究中的细节 00:38:38 自我叙事也在反复强化自我的行为 00:45:48 换个角度重新看待稳定与自由 00:53:39 用写作来不断重建自我 00:58:01 稳定生活下的一块“畸零空间” 01:01:16 在散步时工作,也是一种“逃脱自己” 01:04:58 心理咨询:把解释权交给当事人 01:08:15 好的咨询师要变成一张“空白幕布” 01:11:12 人类学的观察方法:故事探针 01:16:45 我们要不要或是能不能摆脱他人的看法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著名作家止庵老师今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令颜》,和他的上一部长篇《受命》形成了精妙的对位。 《受命》讲的是一个年轻男人的复仇故事,还原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精神世界。《令颜》发生于当下,讲的是一个中年女人徒劳地寻找昔日爱情,她试图确认自己生命中是否真的发生过什么。在平静的开场之后,逐渐悬疑丛生,读者将遭遇小说嵌套的戏剧结构,故事中有戏剧,戏剧在隐约透露着真相,在貌似平静的日子下,命运和冲突不断冲撞。 止庵说“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探讨过去和现在的关系……我们的过去深深影响着现在,我们的现在也会影响未来。”他对这本小说的概述是“爱是可以忘记的,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或许正有忘记之虞,说可以忘记的,却往往苦于忘记不了……” 那么,这是本爱情小说吗?可以这么说,然而复杂得多。《令颜》既在扫描和探察我们身在其中的世界,又在以被读者称为“俯视苍生”的视角打量每一个世人。 我无法准确描述这种阅读体验,于是特地请来了止庵老师和他的好友——剧作家、批评家李静老师来谈这本新书。 不要被我前面的话吓住,这本小说的阅读体验很顺畅,我们的这次交谈也是松弛的,家常的。前面提到的复杂性,潜藏于被写出的细节之间和没有被写出的冰山之下。 我们可以借着《令颜》体验当代文学应有的含义:既直面当下问题,又在表达属于所有时代的文学态度和生活态度。 👬本期嘉宾 止庵,著名作家、学者 李静,剧作家、文学批评家 ⚠️补充说明 长篇小说《令颜》的故事发生在四五年前的北京,一个五六十岁的女子程洁从广东来到北京,表面上是看望做编辑的女儿,其实是想“打入”一家剧团内部,旁观一部话剧的排练。这部剧就叫《令颜》,是已故著名剧作家陈地的遗作,讲得是一位老画家到东北林场采风,遇到了看林人美丽的女儿,又联想到自己几十年里分别结识的三姊妹,她们非常相似,以各自的青春,见证了老画家经历的时代。程洁就是这个看林人女儿的原型,她年轻时和陈地相遇,有过一段感情,她是来这里追忆和寻找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部剧的导演是陈地的儿子陈牧耕,陈牧耕的妻子又怀疑他和这部剧的女主角杨新米有什么关系,雇了程洁替自己盯梢……读者将在多个维度的叙事里看到,故事逐渐脱离了所有人的预期和掌控,呈现“充满意外却毫无悬念”的人生的本相。 🎧时间轴 00:00:15 必听!先带你了解小说《令颜》 00:08:59 欢迎止庵老师和李静老师 00:15:55 聊聊《令颜》中的爱情 00:21:26 看待爱情的两种“眼光” 00:23:53 创作小说和戏剧都要找到一个“动力” 00:25:40 谈谈书中的爱情细节 00:28:51 柏拉图式的爱情很可能是冷酷无情的 00:34:26 止庵老师为什么要创作一部“戏中戏”? 00:39:34 合理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 00:45:55 关于爱情的“两个房间” 00:55:20 爱情需要一定程度上的“放下自己” 00:58:45 谈谈书中的生活细节 01:03:02 创作来源于生活 01:14:14 聊聊止庵老师的写作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我严肃地认为年轻的教育行业创业者池晓是一位教育家。因为对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人为什么要学习”、“今天的人该怎么学习”,他有着独树一帜的、系统的思考,在十年里完成了行之有效的实践。 他的好奇社区利用“间隔年成长计划”,用流动的、自主项目制的方式,改变了许多“学校不要或者不要学校”的少年的人生,帮助他们在关键时刻发现“我是谁”。 他的假期主题夏令营“钥匙玩校”把学习项目拆分成一场场自由探索的游戏,让少年儿童的学习回复到好玩儿(有意思)和好奇(有意义)的基本面。 今年2月,我在成都的“钥匙玩校”冬令营访问了池晓,请他讲述自己为什么选了这样一条创业之路、他怎样看待教育、我们该如何改变教育? 我把这期《大望局》音频“憋”到现在放出,盼望你和你的孩子有机会在这个暑假里遇见“钥匙玩校”。 👬本期嘉宾 池晓,“好奇学习社区”教育机构、“钥匙玩校”夏令营创始人 🎧时间轴 00:01:01 认识一下“好奇学习社区” 00:06:36 学习也可以是这样啊 00:08:27 一个有趣的课程:生死学 00:11:51 为啥这么多人喜欢玩飞盘? 00:16:23 贾老师对这些课程的感悟 00:19:52 为什么要办一所这样的学习社区? 00:27:50 谈谈工业化教育模式 00:36:50 “好奇学习社区”的课程项目 00:44:55 教育的四大支柱 00:50:37 孩子们最常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家长们该怎么做? 01:08:10 究竟什么是“教育”?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王潮歌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造梦人”。当一个地方想完成独特的文化叙事、想搭建大手笔的表演空间,当一位游客想获得一段高品质的、只有此时此地能遇见的视听体验,答案都是——只有王潮歌。 从2004年的《印象·刘三姐》开始,她制造的体验在不断升级。比较近的一个版本是座落于河南郑州中牟县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那座15米高的夯土墙围成的戏剧之城里,观众要在两三天时间里,穿行于几十个剧场之间,完成连续的、沉浸式的戏剧体验,得以严肃地感知和思考河南这块土地。 2021年9月,王潮歌导演在《得到·启发俱乐部》的节目现场讲述了“什么是王潮歌”,那时候,她和我们约定:待到当时正在筹备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和观众见面,她再来讲述新的答案。 约定兑现的时间是在2024年5月15日,《大望局》来到坐落于河北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这座在规划空间、戏剧演出时长超出“只有河南”的新剧场聚落群——拜访王潮歌导演和两座幻城的总建筑设计师王戈老师。你将听到: 顶级的创意工作者如何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王潮歌怎样进行工作? 为什么这里叫“只有红楼梦”,演的却不是《红楼梦》? 王戈怎样用建筑语言实现精神与梦境的体验? 👬本期嘉宾 王潮歌,中国综合艺术表演领军人物,“印象”“又见”“只有”系列演出总导演、总编剧 王戈,著名建筑设计师,曾任北京建筑设计院总设计师,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总建筑师 🎧时间轴 00:03:00 听王导介绍《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 00:07:21 王戈老师怎样用建筑语言实现梦境的体验? 00:10:17 在戏剧幻城里,建筑变成了“演员” 00:15:30 创作团队怎样沟通工作? 00:19:35 王潮歌戏剧的最大魅力 00:23:29 当初为什么要做《只有红楼梦》? 00:28:44 《红楼梦》的读者有什么特点? 00:35:33 为什么一定要是“城”? 00:41:10 为什么选择“棋盘式”建筑格局? 00:46:10 对戏剧幻城的游客们有什么建议吗? 00:51:25 王潮歌怎样进行工作? 00:56:38 天才创作者背后巨大的孤独感 01:01:46 创作《只有红楼梦》项目里最痛苦的一关是什么? 01:05:22 怎样走出精神内耗? 01:10:03 王潮歌怎么看待创新与颠覆? ❤️本期海报 欢迎来「大望局」的小红书账号观看更多播客录制的现场视频~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龙舟竞渡具体分布在哪些乡镇,真的只有南方省份才有吗? 全国各地的赛龙舟有什么特点,龙舟的外形、比赛的方式各有什么不同? 什么地方的舟是由女性划的? 平常,这些龙舟存放在什么地方,对当地人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这些有关乡土文化的问题,居然是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岳阳的毕业论文。在调查里,他完成了全国龙舟数据库,回答道:全国各地地方志所记载的龙舟竞渡场有 2216 处,遍及除西藏、新疆外的所有省份,现存 1327 处,各地的赛龙舟风俗各异,在湖北洪湖的女儿节上的凤舟是由女性来担任划手的。他发现:龙舟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后,为公共生活增加了独特气质,发挥了特殊功能,诸如巩固聚落、凝聚意识、调解地域间矛盾……这些都是建筑学需要关注的问题。 岳阳有着艺术家式的敏锐,他的论文选题目还包括城市垃圾回收路线研究、广场舞如何使用公共空间等等,他为当代艺术展组织过奇奇怪怪的群众体育项目,想为全国卡车司机策划一场流动的篮球联赛,他的目标是创造性地发现城市的使用方式,促进人与公共空间的深度互动。 最难得是岳阳的有趣。这一期《大望局》,我们来听听这位年轻的建筑学者怎样想象我们的生活空间。 👬🏻本期嘉宾 岳阳,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时间轴 00:00:45 介绍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岳阳 00:03:46 那些消失的论文选题...... 00:07:22 建筑学专业还能研究广场舞? 00:11:29 从龙舟去理解城市、社会、人 00:20:20 研究龙舟遇到的难题 00:24:55 龙舟研究的核心价值在哪? 00:27:14 龙舟造好了在哪存放? 00:30:03 各地的赛龙舟活动有什么特点? 00:37:00 从龙舟谈到生活空间 00:44:04 城市的公共生活空间在减少 00:53:07 激活城市空间项目一:后羿射日 01:01:52 激活城市空间项目二:楚河汉界 01:12:16 激活城市空间项目三:精卫填海 01:20:00 探索空间的可能性和新玩法 01:23:07 改造生活空间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本期海报 📢补充说明 激活城市空间项目一:后羿射日 激活城市空间项目二:楚河汉界 激活城市空间项目三:精卫填海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本期播客讨论的是儿童的阅读。童书的特殊性在于:读者是孩子,却需要成年人来写、成年人来选,而且,还需要成年人陪着孩子一起读——最后这条很容易被忽略:我们不只是读给孩子听,还要进行互动性的讲述,要和孩子一起讨论,一起在陪伴中完成最初也最重要的审美教育。 本期《大望局》是从“儿童文学是怎样写成的?”说到“怎样为孩子选书?”、“怎样陪孩子读书?” 这一次,周晓枫老师的身份不是常驻嘉宾,而是访谈对象。多年来,她的文学创作收割了国家各大文学奖项,同时,她从 2017 年开始的儿童文学写作也在不断斩获全国各大优秀儿童文学奖项,最近刚刚出版了《我的名字叫啊吨》。 晓枫老师会告诉你这些不一样的童话是怎样写成的? 我们又该怎么带着孩子一起阅读? 脱不花和她的两个女儿都是周晓枫作品的忠实读者,她们在共同阅读中有很多故事。作为《沟通的方法》的作者,脱不花也有一套完整的“和孩子的沟通方法”。 👬🏻本期嘉宾 周晓枫,儿童文学作家,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奖项 脱不花,得到联合创始人,两个小学生的妈妈,周晓枫作品的忠实读者 🎧时间轴 00:02:47 从晓枫老师的新作《我的名字叫啊吨》谈起 00:08:36 允许自己犯错,享受成长的过程 00:14:20 花姐分享女儿读书的故事一 00:17:04 重新把自己养一遍 00:20:09 差点就少了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00:23:14 聊聊《星鱼》 00:26:46 一部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 00:32:25 怎样给孩子选书? 00:34:48 花姐分享女儿读书的故事二 00:41:50 成为孩子,才能和孩子真实地交流 00:44:03 “我们能不能让这朵花自己开?” 00:47:46 不要“矮化”孩子 00:49:18 学会尊重孩子的烦恼 00:52:52 让孩子知道当妈的“靠不住” 00:54:36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弱点 00:58:01 “少儿不宜”的界限在哪? 01:07:16 怎样陪孩子读书? 01:15:40 感谢晓枫老师,也剧透下未来的新作品 ❤️本期海报 欢迎加入《大望局》听友交流群,我们会在群内分享更多播客的幕后故事,等你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一个收听前必看的背景介绍⚠️ 本期播客录制于5月26日得到公司周年前,今年的周年主题居然定为了“休息”。说是“居然”,是因为我们这个知识服务app的用户们每天都在抽空学习,不断充电,甚至在休息日也要认真学习休息的方法...... 于是这期播客,我们就决定响应号召来聊聊不同人的休息方式⬇️ 明说了吧,世界是“E人”的,也是“I人”的,但是归根结底是“E人”的。 就说假期休息吧。活动主题是“E人”按照自己的性格策划的,活动现场是他们按他们的喜好组织的。他们也不是没尊重我们“I人”啊,我们不是也都面露难色地微笑点头了吗?虽然我们中的一半期期艾艾地临时以各种理由请假,另一半在现场尴尬沉默地坐着,远看像一片雾天里的墓碑正在沉默地注视着闹腾的城市。 本期播客对话的三个“I人”(聊着聊着发现有位“E人”混入其中)来自得到公司的三个不同岗位、三种不同的年纪。 👬本期嘉宾 快刀青衣,得到联合创始人,得到《AI学习圈》主理人 乔文雅,得到听书运营负责人 🎧时间轴 00:03:22 为啥第二届得到同学节的主题是“休息”? 00:06:17 “I人”刀哥怎么定义“休息”? 00:09:30 “E人”文雅认为什么是“休息”? 00:12:27 “I”和“E”到底是啥意思? 00:15:45 害怕休息,也可能是害怕“失控” 00:21:16 他们为什么会“耻于休息”? 00:24:43 文雅为什么会被误认为是“I人”? 00:27:31 刀哥的上学、工作经历 00:35:38 找到能让自己舒服的节奏感 00:49:43 给“休息”一个正当的理由(也听刀哥诉诉苦) 00:57:34 休息,也要尽性 01:03:02 还有哪些精彩的休息方式?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先要解题。 什么是“未来改变过去”?语出哲学家詹姆斯·卡斯有名的小册子《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如果你以延续为目的而不是以取胜为目的去玩“无限的游戏”,会发现这种更敞开的游戏“并不认为过去有结果……经过每一次惊奇,过去展现出全新的开端。由于未来总是令人惊讶,因此过去总是在变化。” 这至少也能说明历史为什么常研究常新,因为我们对世界有了新的感受,我们有了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主动地选择历史,在从既有材料建立新的角度,编织能够解释当下的历史。而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在选择历史”。 所以,聊历史最易于找到能敏感观察当下,通达谅解古人,又谈吐富于妙趣的历史学者。在得到 app 订阅了日更课程《刘勃的国学课》的朋友知道,刘勃老师就是这样的妙人、解人。他的视野开阔,见解精深,出手还快,即便承担日更,也年年都有新作问世,笔下的历史闪现出与众不同的思考光芒,讲解中国传统学术的方式也常常出人意料。 我开发这个宝藏的方式,是找来有趣的东东枪,和刘勃这位史学妙人用最俗气(几乎可以说是错误)的方式谈论历史,诸如: 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时代? 你穿越回去之后要成为什么角色? 你最喜欢的和最不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 问这些问题是想知道:他的历史观是什么,他对历史中人持何等态度,比如,偏向功利主义还是道义论,喜欢从格局出发还是从个体视角?以及,他如何把握一个时代,怎样进行观察和描述? 且听我们这一期《大望局》是否实现了目的。 👬🏻本期嘉宾 刘勃,历史学者,著有《失败者的春秋》《司马迁的记忆之野》等作品 东东枪,作家,《读库生鲜》主编 🎧时间轴 00:01:13 “国学”究竟是啥? 00:09:31 东东枪的国学启蒙 00:15:46 如果能穿越,想去哪个朝代生活? 00:33:19 所谓“好”的时代有什么特征? 00:37:47 哪个朝代对中国文明的贡献最大? 00:40:10 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 00:50:32 东东枪喜欢的历史角色 00:55:23 我们怎样定义历史? 00:58:04 谈历史,最该问的问题是什么? 01:01:35 学历史有什么用? 01:07:05 普通人有必要读历史学术作品吗? 01:08:04 两位老师的历史阅读/写作偏好 01:13:25 刘勃老师学历史的缘起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
三年前,1995年生于北京、拥有闪亮的学业履历同时也面临过严重心理困境的王食欲发表了一篇“10万+”文章《北京第一代“鸡娃”自述:鸡了20年,还是归于平凡》。她的母亲永爱读到后,写下了另一篇文章《鸡娃鸡到最后,却被娃反鸡》作为回应,反思自己在王食欲成长过程中留下的种种教训。 “鸡娃”是我们谈论教育问题时的常用词,而这些谈论却没有因为频繁而深入。 也许是出于这个原因,王食欲和妈妈永爱用了“双盲写作”的方法,完成了一部三十多万字的书,用经常彼此矛盾的观点,讲述了王食欲从小到大各个人生阶段中的教育问题。 我们很少遇到母女间如此坦诚、如此“在场”感十足、如此深入的交流。对于很多问题,她们至今无法形成共识,至今还是会在谈话进行中彼此翻白眼、做鬼脸,或者直接打断对方,这些分歧最后化作书名《妈!这是我的人生》,也化作了一段更加健康深厚的母女情感。 在这样的倾诉里,最初的教育问题被深化成“什么是真正的成长”,直到那个最终的问题:一个人该活出怎样的人生? 本期《大望局》,我请永爱和王食欲两位作者一起来聊这本书,还有一个原因:我想知道,当一位母亲把自己所有的生命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时,她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她的人生在哪里? 而成为母亲这件事,到底意味着什么? 这就是你即将听到的对话。 🧑🤝🧑本期嘉宾 王食欲,青年作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永爱,王食欲的妈妈,造价工程师,和王食欲合写了新书《妈,这是我的人生》 🎧时间轴 00:01:25 《妈!这是我的人生》的缘起 00:03:29 教育模式的路径依赖 00:12:02 95后女儿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看法 00:20:40 出于功利性目的给孩子报兴趣班? 00:27:19 第一次冲突:要不要休学? 00:34:16 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00:44:24 第二次冲突:上北大还是北影? 00:56:52 有了孩子后就没有自我了吗? 01:02:58 “人生是旷野” 01:11:16 代沟不是知识概念,而是知识结构的概念 01:17:38 食欲和妈妈互道感谢 01:20:26 成为母亲,是一种英雄主义 01:25:47 回到过去,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晓宇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