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沪派江南 第三讲|诗画天马山,复原董其昌笔下的世界

江南派

云间九峰之首的天马山周边,藏着一份江南山水田园样本——四座玲珑小山、五个古朴村落,交织着6000年文明遗存与千年文人诗画印记。陆机在此隐居,黄公望汲取画意,董其昌挥毫题跋,这里的山水承载着沪派江南的文化根脉。 正如松江画派主张“笔墨独立于形似”,天马山地区的保护和传承绝非简单复刻古画,而是着力将古画中的山水意境转化为现实空间的发展蓝图,通过重塑“山、水、林、田、村、路”,再现“峰峦叠翠,板桥卧波”的古典画境,同时注入现代生活场景,让古韵与新意共生。 * 本期嘉宾 乐晓风/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三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赖剑青/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三所高级工程师、天马山项目负责人 * 收听指南 5:21 天马山何以称为“沪派江南” 7:16 天马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 15:26 天马山作为整体“沪派江南”规划的空间范围 17:08 规划师的工作要具有战略眼光 20:12 天马山规划要“大破大立”吗 22:26 那些传世名画里的天马山及其周边峰泖 33:24 规划中的感动瞬间 37:58 “九峰三泖”的自然地理维护和修复提升空间 43:28 天马山未来给游客准备了什么 * 相关图片 翁浜画境 《横云山庄图》与现实场景对比 护珠宝光塔

51分钟
99+
1周前

118-抗战中的后半程“衣冠南渡”:史语所、同济大学、营造学社等在李庄

江南派

文史学者袁庭栋说,了解抗日战争就要了解两个“庄”,即军事上的台儿庄、文化上的李庄。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首都南京和北平、上海等地一批学术教育机构一再播迁,栖息长沙、昆明等地。最后竟在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四川南溪县李庄落箱(今四川宜宾市翠屏区境内)。 长江边上的古镇李庄,以山水的柔情与静默,接纳并呵护民族的“衣冠”。镇上“九宫十八庙”驻扎同济大学,乡下祠堂农舍则分布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和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机构。 2023年,作家、学者岱峻先生在2004年出版著作《发现李庄》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史料考证和口述史采集,扩充为《发现李庄》三卷本,即“一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地方”“一张中国大书桌”“一本战时风雅笺”。 这期节目,我线上专访了岱峻先生,听他讲李庄的那些“先生兮”! (以上部分文字来源于《发现李庄》序言) * 本期嘉宾 岱峻/作家、学者,著有《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李济传》《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风过华西坝》《弦诵复骊歌》等。 * 收听指南 03:46 发现李庄:长达二十多年的学术“马拉松” 10:15 研究李庄:获取了近代以来最宝贵的人文学科精华 27:01 为什么李庄被尘封了半个多世纪 30:07 迁入李庄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怎样的时代课题 38:12 从林徽因写给傅斯年的一封信说起 46:51 日渐凋零的当事人们 01:01:14 李庄险些被规划为工业园区 01:07:03 同济大学对抗战有多么重要 01:14:30 那时的青年学子 01:18:16 这段历史,台湾带走了东西,却少人传承 01:22:40 《发现李庄》三卷本为什么不注明卷数 01:26:31 《发现李庄》的读后感 01:29:17 如果穿越回李庄会和哪位学者比邻而居? 01:36:17 傅斯年太苦涩了 * 推荐阅读 岱峻著《发现李庄》三卷本 图书链接

101分钟
1k+
1个月前

117-沪派江南 第二讲(下)|北宋花石纲的遗物在上海?从“玉玲珑”到朋寿石

江南派

上一讲,著名赏石学者俞莹老师给大家讲解了中国赏石文化发展历史,理清了怪石、奇石、名石的概念。本期俞先生将从豫园的“玉玲珑”开始,为大家盘点上海遗存的名石(以园林石)为主,并谈及历史上重要的两本石谱《云林石谱》和《素园石谱》。 * 本期嘉宾 俞莹/赏石文化学者,中国观赏石协会科学与艺术顾问。涉足观赏石收藏与研究三十余年,对于古典赏石以及赏石艺术颇有研究心得,著述颇丰。出版有《奇石赏玩》《顽石的灵性》《文房赏玩》《观赏石投资与收藏》《奇石》《玩石指南》《说石》等,主编有《中华古奇石》《海派赏石大观》等。 * 收听指南 2:35 “江南三大名石”的出处 7:32 “玉玲珑”的遗憾 11:12 松江“仙人峰” 15:51 “五老峰”的由来 21:36 保存名石题刻已经刻不容缓 23:30 嘉定“翥云峰”的故事 31:10 闵行莘庄公园“朋寿石” 36:53 流传稀少的石谱 40:58 晚明藏石家孙克宏 47:42 传统赏石和古典赏石的审美体系 * 相关图片(俞莹先生供图) 辗转到杭州文澜阁的“仙人峰”(出自明代松江熙园) 豫园太湖石名峰“玉玲珑” 上海嘉定汇龙潭 明代“翥云峰” 松江方塔园——明代太湖石“五老峰”(出自明代濯锦园) 莘庄公园朋寿石 明·林有麟《素园石谱》(日本大村西崖1923年图本丛刊翻刻本)

52分钟
99+
1个月前

115-沪派江南 第一讲|嘉定学宫:一边是庙堂之高,一边是江湖之远

江南派

嘉定孔庙,又名嘉定学宫,位于上海市嘉定区南大街183号,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800年来不断修缮、增扩、重修达百余次,从而建成被称为“吴中第一”享誉江南的嘉定孔庙,迄今仍是上海西北部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嘉定孔庙是教化嘉定的源头和载体,在800年的风雨历程中,这里走出了7000多名秀才、500多名举人、192名进士(其中3名状元),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大师和文化精英。但在古建园林专家朱宇晖老师看来,嘉定学宫的文化意义不止与它培养了多少“北清复交”,还在于它完好保留了明中后期江南学宫难得的“学宫威仪”与“山水理景”完美交融的格局。 * 嘉定孔庙大成殿 * 嘉定孔庙泮池 * 《唐伯虎点秋香》取景于汇龙潭 * 本期嘉宾 朱宇晖/同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东方建筑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建筑学会史学分会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中心(奈良)访问学者、美国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央视《百家讲坛》和《中国传世古建》节目、东方卫视《今晚我们说建筑》、安徽卫视《闪耀安徽》等节目主讲人,长期深耕中国传统园林史、建筑史研究,有关明末清初江南地域造园风格谱系的研究居于国内领先位置。此外并积极探索“新中国风”建筑与园林的设计创作,上海衡山宾馆花园设计、深圳龙岗区委党校鹤圃设计、扬州“广陵有盐”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泰兴三馆(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名人馆)建筑与环境设计、浙江佛堂古镇保护与再生设计、上海漕溪公园改造提升均建成或在建,获得各方好评。 * 收听指南 5:18 嘉定学宫的历史 13:31 罕见的格局:庙、学、书院、园林四位一体 19:56 风水治理的效果 23:48 “文化资本主义” 33:09《唐伯虎点秋香》的取景效果 37:36 古建修复、造园林等测画绘图的学问 42:44 嘉定文庙百年经营的成果 45:40 古建开放的度如何拿捏? 48:33 一边是庙堂之高,一边是江湖之远 * 推荐阅读 陈从周《园林谈丛》 朱宇晖 路秉杰 著《上海传统园林研究》

50分钟
2k+
2个月前

114-骆玉明谈朱东润先生|百年万从事,词气浩纵横

江南派

*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杜甫《新安吏》) 朱东润(1896—1988),古典文学研究家、传记文学作家。原名世溱,江苏泰兴人。1913年留学英国伦敦西南学院。1916年回国,先后在武汉大学、中央大学、齐鲁大学等校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和古代作家传记写作。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中国文学论集》《张居正大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等。 (本期内容为线下对谈录音,稍有现场杂音,请见谅) * 本期嘉宾 骆玉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著有《徐文长评传》(合著)《南北朝文学》(合著)《纵放悲歌——明中叶江南才士诗》《老庄哲学随谈》《近二十年文化热点人物述评》《简明中国文学史》《世说新语精读》等;与章培恒教授主编三卷本《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新著》。 * 收听指南 01:23 朱东润先生简要年表 07:20 骆玉明教授与朱东润先生相识、从学经历 14:51 朱东润先生的《诗经》研究 18:23 朱先生的英式幽默 26:55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37:32 “朱先生不是一个守旧的人” 42:10 给出版社建言:《杜甫叙论》不能改名《杜甫传》 43:28 抗战时期朱先生转向“传记文学” 50:12 朱先生的“史德”观 01:00:45 朱先生何以被称为“早起儒家” 01:05:33 朱先生何以要作“传记文学” 01:08:45 “传记文学”的史学工夫 01:14:18 《李方舟传》和先生晚年的“寂寞忧虑” * 推荐阅读 朱东润 著《张居正大传》 朱东润 著《陈子龙及其时代》

83分钟
1k+
3个月前

113-先生离去,帛书归来 | 由子弹库、马王堆帛书看“烧脑”的古文字研究

江南派

*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尚书·周书) 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时间5月18日凌晨3时55分,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终于回到祖国! 子弹库帛书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和首个典籍意义上的古书,对于中国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以及中国学术史、思想史研究都是不可忽视的源头,价值巨大、无可替代。 * 子弹库楚帛书二、三卷“五行令”“攻守占” 通过北京大学李零教授长达45年的研究,现在,已明确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分三卷,字数超过900字,第一卷为“四时令”,第二卷为“五行令”,第三卷为“攻守占”。第一卷相对完整,第二、三卷为大小不一的残片。此次返还的两卷内容分别记述四时十二月的宜忌、攻城守城的宜忌。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早日回归。 * 子弹库楚帛书“四时令”摹本(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文物里的早期中国》) 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的文字刻在金石器、兽骨上,写在简牍上,造价昂贵的丝织品也是一种重要的书写载体,它们为我们共同留存着古老的中华文明信息,而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古书,就被称为“帛书”或“缯书”。尽管大家都知道帛书的重要性,但在公众层面,帛书及其他古文字载体,相比铜兽首、佛造像、古书画,仍显得比较小众,这似乎是由它的文化特性决定的—— 古文字繁琐难辨,古文辞晦涩难懂,再加上丝帛易腐,保留下来的只言片语,往往要通过专业的古文字、古文献学者长时间研究,才能为公众解读出通俗易懂的文化信息,其过程可以用“烧脑”两个字来形容,又往往需要耗费数代学者的接续努力。 * 马王堆帛书 那么,仅就目前已知的出土帛书来说,我们该如何认识他们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古文字研究背后都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 本期嘉宾 刘思亮/文学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学、先秦史、《山海经》文献等。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兼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特聘研究员。主持《山海经校理》《出土战国秦汉简帛神话资料整理研究及数据库建设》等多个国家级、上海市级社科研究专项。在《文史》《文献》《出土文献》《中国文字》《自然科学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央视纪录片《山海经奇》学术顾问。 陈文波/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分别获文学学士、文学硕士、艺术学博士学位;2022—2023年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访学于美国布朗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现为中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中国古典语文学和中国艺术史。出版著作《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等;在《文艺研究》《新美术》《中国书法》等期刊独立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副所长等。 * 收听指南 05:34 子弹库帛书盗掘、流失的复杂过程 13:11 子弹库帛书对出土文献和古文字专业领域的价值 17:41 子弹库帛书对公众的魅力 25:46 子弹库帛书二、三卷碎片已经“脆得像饼干”,无法揭裱 28:29 “四时令”回来的可能性有多大 30:33 “五行令”和“攻守占”碎片信息如何研究? 36:15 墓主人为什么要把帛书带去另一个世界 41:59 识别研究帛书上的古文字,需要漫长的过程 57:59 一名古文字学者是怎样炼成的 01:01:08 先秦语言文字系统杂谈及帛书书法艺术 01:17:46 裘锡圭先生离去,古文字研究的下一个世代..... * 推荐阅读 陈文波 著《字说中国:汉字里的生活世界》

88分钟
2k+
6个月前

112-韩天衡谈艺术:篆刻,最古老的中国艺术,第二次高峰还没来到

江南派

* 只可有一,不可有二 一位篆刻圈的朋友发来消息说:韩(天衡)老要开八十年回顾展了,你有可能采访到他吗?我感到为难,并不是担心争取不到这个机会,只是自己对篆刻是门外汉,跟他聊什么呢?于是我再度拿起去年买的《印篆里的中国》,仔细研读他的艺术思想,觉得,或许请教请教纯艺术理论的问题比较说得上话。 韩天衡先生上世纪70年代即名声大噪,我们叫得出名的那些书画家如谢稚柳、李可染、陆俨少、唐云诸先生都喜欢他刻的印。半个世纪以来,韩先生又在书画、艺术理论等领域锐意发奋,卓然大家;但见面时,他是那样亲切、和蔼,口中不住地说着“谢谢”“谢谢”。 今年86岁,仍在艺术上锐意变法,韩先生将自己的回顾展取名为“长绳系日”,意在珍惜方寸光阴,继续在艺术上求得进步。真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艺术风格的不断演进,是业内外乐于关注和讨论的话题。美术史论家徐建融先生说:“近代以来,能真正体会欧阳修‘崇义抑文’用心而上接唐代之前风气的,当推吴昌硕、潘天寿......当代则以韩天衡先生奋起激昂,别张异军!”我深以为然。 我很想知道这几年,他在思考和实践的艺术理念是什么?幸运的是,先生答应了我们的采访邀约,他年事已高,语速不大快,但吐字清晰、言辞稳健,一口气谈了一个多小时,我想到虞世南的一句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本期嘉宾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生、豆叟。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现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顾问(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等。 * 收听指南 1:54 从“不逾矩不”到“长绳系日”,韩天衡先生近十年的创作心境有何变化 12:08 近十年韩天衡先生主要思考的艺术问题 20:48 为什么说篆刻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 22:39 篆刻艺术的第二波高峰仍未来到 33:40 韩天衡的绘画创作 40:21 韩天衡先生画中的经典意象“鸟”,有什么特殊含义 45:15 学艺者“变法”成功与否该由谁判定 48:23 今人面对丰富的艺术材料,在学习时该如何取舍 * 韩天衡书画印 篆刻 愚公移山 2017年 篆刻 空 2025年 楷书 临欧阳通《道因法师碑》 1963年 草篆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024年 纸本设色 和美图 2022年 纸本水墨 鸟 2025年 * 推荐阅读 韩天衡 著《印篆里的中国》

51分钟
99+
6个月前

111-访景宋山房 | 从《洛神赋图》聊起,漫谈中国传统绘画

江南派

*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汤哲明是我们节目的老朋友了,以前我和他都是在请教海派绘画或者近现代名家,却从未请他聊聊自己的艺术创作。前段时间,听说汤老师正在绘制《洛神赋图》长卷,所以我主动请求去到他的画室“景宋山房”,提前一睹《洛神赋图》的新貌。 从古至今流传的《洛神赋图》摹本有多种,据《洛神赋》创作的洛神形象也不胜枚举,每个画家笔下的洛神都各有所长,但重新创作一幅全本的《洛神赋图》却是屈指可数。汤哲明老师便是少数中的一位,从构思到落笔,耗时近一年,目前却只完成了半卷。他坦言,工笔长卷的创作就是“磨性子”“做苦力”。 中国绘画有名有姓有题创作自东晋以来,已有近两千年,何以史论家把晋唐宋元归为一脉,明清另作一传统?汤老师画室名曰“景宋山房”,为何对宋画顶礼膜拜?面对AI的冲击,有观点认为:职业画家终究会被替代,汤老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呢? 本期节目中,我和汤老师从《洛神赋图》聊起,漫谈中国传统绘画。 * 本期嘉宾 汤哲明/著名画家、美术史论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生导师。现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副主任。 * 收听指南 3:59 中国画的题材界限该如何进行划分 8:39 宋元以前“勾填”是画坛的主流吗? 13:12 为何山水画会在宋朝突然成为主流 25:18 晋唐宋元的传统等于工笔画吗 29:35 汤哲明主要膜拜的画家是哪一派 30:48 为什么宋代是中国文化的顶峰 33:09 元人学习宋代绘画,较之宋画如何 36:52 作为职业画家,平时临摹的名画有多少幅 41:39 面对AI技术的冲击,职业画家该如何应对 46:18 逐渐消逝的文人画,还有恢复的可能吗 48:36“撕经骂佛,意在黄鹤苦瓜间” * 汤哲明绘画(来自画家朋友圈) 《洛神赋图》(未完成,局部) 《苏子美游山诗意》 《黄鹤传灯清湘遗韵》 《梵天净土奇峰幽寺》 * 推荐阅读 汤哲明 著《多元化的启导》 汤哲明 著《范山模水》

61分钟
2k+
6个月前

110-世界读书日 | “是谁轻叩着这沉沦的大地?”一家二手书店的骄傲与世俗

江南派

* 我高声追问,是谁,是谁轻叩着这沉沦的大地? 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每年这一天,作为媒体人,我总会被要求做各种各样的策划;社会上也有关于“读书”的各种狂欢。我对这种“狂欢”深感力不从心,我不理解为什么读书还需要节日,然后有很多从来不读书的人成为节日的主要参与者。 我们的节目已经对话过很多作者、推介过很多新书,但在这一天到来前,我很想走出录音间,去寻找一种近似纯粹的读书方式。于是,我通过网络找到了一家位于杭州老城区的二手书店——梦蝶书店。他们家的老店去年7月份曾发生过一场小小的火灾,老板把灾后现场办成了一个展览,没想到竟吸引了不少眼球,小火了一把。我起初以为这只是一种“将惨就惨”的营销方式,但我认真观看了多篇笔记之后,开始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在4月16日,约这家书店老板做了采访。老板是95后,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姓名,只要我称呼他为“橄榄”,他也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形象。更有趣的是,当我比他早到了近一小时的时候,他直接告诉了我书店钥匙放在哪里,让我自己开门干活(包书皮)或者搬椅子出来晒太阳。嗯,显然,他已经默认我是他今天的“一日店长”了。 我必须承认,我把自己关在书斋里太久,并且由于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我面对这位曾经混迹于各大中文论坛、耽读近现代文学的95后青年面前,多少显得有点“失语”,加上当天我有点宿醉,整个谈话近乎“尬聊”;而当他谈及王阳明、曾国藩时,我本能的价值观又条件反射地形成抵触。幸运的是,橄榄非常健谈,而且非常坦诚,他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耐心回答完我所有的问题。他的松弛感倒让我的“正襟危坐”有些“不合时宜”,也让我理解了“梦蝶书店”之所以能活下来且必须活下去的原因。 这种反差,本身也是一种合理存在,于是我停止了内耗。 (封面图来自小红书@Obvious) * 老店“火蝶”展(小红书@散仙啊啊呀) * 新店店面(小红书@梦蝶书店) * 本期嘉宾 橄榄/梦蝶书店创始人 * 收听指南 00:00:03 梦蝶书店的生存模式 00:06:05 一场火灾,书店从地下曝光到地上 00:12:04 对庄子“梦蝶”的另一种理解 00:16:47 80年代一个杭州普通工人、函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王先生留下的“书单” 00:28:02 95后二手书店老板个人的阅读喜好 00:31:30 这两年卖的最好的书 00:35:31 走进书店,你是消费的是书?还是别人的能量? 00:38:46 不希望书店成为“谁的书店” 00:56:17 “我想轻叩这沉沦的大地” 00:58:06 中文论坛的消亡与深度讨论的变形 01:04:34 江湖 * 推荐阅读 陈映真 著《夜行货车》 朱东润 著《李方舟传》

78分钟
1k+
7个月前

109-夹缝中的曾国藩:褪下“成功学”外衣,夜夜失眠、应激呕吐的打工人

江南派

*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被称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被称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处于时代夹缝中的我们,该怎样在变局中抉择?前段时间,我收到一封邮件,推荐我读鞠海老师的《夹缝中的总督:曾国藩的五次生死局》,我对曾国藩了解并不多,这本书让我走进这位晚清总督几次生死的危机和艰险。 曾国藩被誉为“半个完人”,却在历史夹缝中屡次面临生死考验。书中主要讲述了他后半生的五次关键危机:从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到处理天津教案时的外交困境,再到舆论压力下的自我质疑。通过这五次生死局,深入剖析了曾国藩如何以传统儒家文人的身份,在军事、外交与人性间权衡。 曾国藩的身上有许多谜题,是什么促使他从文臣转变为武将?为何他一面推崇儒家仁爱,一面在战场冷血屠城?除此之外他的困境与当代人职场、生活中的困境有着惊人的相似,在这位传奇的晚清重臣身上,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呢? * 本期嘉宾 鞠海/历史作家。厦门大学中国史硕士毕业,曾任新西兰惠林顿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中国海关博物馆藏品管理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媒体客户端(云听)原创内容文化副总监等职。 * 收听指南 3:57 从“天津教案”说起:曾国藩没有外交策略的外交 14:46 国人和洋人之间,“外惭清议,内疚神明” 21:29 是什么促使曾国藩从文臣转变为武将 27:59 湘江团练:名不正言不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32:05 满汉之防:“曾国藩们”的语境 36:09 安庆之战 鞠海 供图 43:25 金陵之战 鞠海 供图 46:14 曾国藩的自杀倾向 56:04 一个儒家知识分子为何会冷血屠城? 1:02:26曾国藩算不算一个“实用主义者” 1:05:18 曾国藩是“精致利己主义”还是敢于断舍离 1:08:26 曾国藩为何被称为“半个完人” 1:11:58 曾国藩算不算是一个“成功学符号” 1:17:23 曾国藩的楹联 1:20:34 作者希望读者在这本书里能够收获什么 * 推荐阅读 鞠海著《夹缝中的总督》 * 友情链接 鞠海-大橘历史 江染之

83分钟
4k+
7个月前

108-夏以前的音乐谁能说得清?!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中国音乐制度

江南派

*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史记·周本纪》记载:殷商末年,太师疵、少师彊逃出朝歌,跑到西岐,向周武王报告商朝已经“礼崩乐坏”,周武王由此断定时机已到,于是再次挥师孟津,聚合八百诸侯,一举灭掉了商朝。 音乐,在这个故事里成了人心向背的关键因素。在夏商周先民眼中,音乐意味着什么? 我们常说中华文明五千年,这句话大多数人相信,但近代以来,受到西学实证观念的影响,渐渐很多国人也开始“自我怀疑”;也正因此,每当有考古新发现时,我们总在迫切地追问,是不是可以证明尧舜禹的存在了?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奏《诗经·小雅·鹿鸣》(来源/网络) 上海音乐学院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杨赛老师,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专家,去年,他和上海歌舞团青年歌唱家周杨老师来节目做客,为我们介绍了他们团队整理传唱了三十多位诗人的古谱诗词。事实上,对中国古代礼乐制度的研究,才是杨赛老师积二十年之功专注的主业,他的学术著作《先秦乐制史》详细考订了历代音乐文献和曲谱,把对古代音乐制度的研究,从周代上溯到三皇五帝传说时期。 孔子自己说,夏以前的音乐他也不清楚,遑论我们今人,在没有任何考古资料证明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做这项工作?杨老师说:在没有考古复证前,要先有理论的突破,我们要做对中国文化同情的学问。 那么,杨赛老师是如何看待先秦时期音乐及相关制度诞生和发展的?本期节目,让我们一起走进“先秦乐制史”。 * 本期嘉宾 杨赛/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文学和艺术学理论,出版专著《中国音乐文学》《中国音乐美学原范畴研究》《先秦乐制史》《中国历代乐论选》等,整理传唱古谱诗词歌曲1000余首。 * 收听指南 02:26 古代为什么会有音乐制度 06:51 音乐制度之于政权意味着什么 10:11 文字记录及乐谱缺失,夏以前的音乐该如何考证 16:45 从郊祀乐、宗庙乐到礼乐体系 20:49 为什么说黄帝是远古时期首位礼乐集大成者 32:57 政权武力更替后,新朝是怎么处理前朝音乐的 43:01 商周礼乐研究的难点 51:09 周王朝乐舞的宏大场面在当下能否被复刻 53:30 诗乐如何做到成德、化性、化俗 01:09:41 古代乐制与当下的链接 * 《周颂》相关考订(杨赛供图) * 推荐书籍 杨赛著·《先秦乐制史》

76分钟
1k+
7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