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38 本应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菲律宾为何跌跌撞撞走到如今?

907编辑部

今年9月,菲律宾马尼拉、宿务、达沃等主要城市,发生总统小马科斯上台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要求菲政府彻查防洪工程腐败案。这起由菲律宾总统小马科斯最先在国情咨文演讲中提到的防洪工程腐败问题,似乎正朝向对自己不利的局面演变。 说起这个小马科斯,大家都不陌生,他的父亲是被称为“菲律宾第一巨贪”、1965年至1986年担任菲律宾总统的老马科斯,他的夫人伊梅尔达也因3000多双奢侈品鞋子和100公斤的珠宝而闻名。 老马科斯在1986年被阿基诺夫人领导的人民力量革命推翻下台。40年过去了,马科斯家族树大不倒,小马科斯竟然戏剧性登上总统宝座,在执政3年之后,又面临了40年前跟父亲一样的贪腐指控。只是现在马科斯的对手已经不是阿基诺,而是杜特尔特家族。 2022年马科斯和杜特尔特的女儿莎拉搭档竞选菲律宾正副总统,取得压倒性胜利,但随后双方关系急剧恶化,两大家族的明争暗斗在今年尤其激烈。 3月11日,杜特尔特从境外返回抵达马尼拉国际机场后,被国际刑事法院逮捕,随后被送往海牙。在5月的中期选举,还在狱中的杜特尔特,在达沃市市长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胜出,第八次当选该市市长。而马科斯阵营在中期选举中并没有取得期待的理想成绩。 菲律宾家族政治的根源可追溯至西班牙殖民时期,当时殖民政府为了有效统治,与地方精英合作,赋予其行政与税务权限,奠定家族掌控地方的权力结构;美国殖民延续同样的统治手法,衍生更多政治家族。这些家族通过政治联姻、金钱交易等手段,编织了一张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络。 1946年,菲律宾和平独立。因为没有经过战争的破坏,菲律宾又继承了美治期间留下的硬件设施,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良好。连续20年菲律宾的经济保持年均4%的增长率,到上世纪60年代,菲律宾成为亚洲东部除日本外最发达的国家。 然而50多年后,尽管近年来经济增长态势不错,菲律宾却已被牢牢贴上了“贫穷”的标签。菲律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菲律宾家庭贫困率为10.9%,相当于全国大约300万个家庭缺乏足够收入来满足基本需求;在个人层面,2023年有15.5%的菲律宾人处于贫困状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报告认为,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菲律宾依然是东南亚第五大贫穷国家。 菲律宾国家内部究竟在发生什么?原本被称为“亚洲之星”的国家为何走到当下局面?杜特尔特家族命运究竟如何?年轻人为什么要对小马科斯发起抗议?抗议会持续到什么时候? -本期对谈- 主播:大大卷,澎湃国际新闻编辑 嘉宾:许振华,澎湃国际新闻记者 -时间轴- 00:00 菲律宾腐败问题的历史根源与现状 15:56 菲律宾政治转型 20:24 菲律宾政治家族恩怨与选后博弈 25:54马科斯与杜特尔特家族的“斗争” 29:43菲律宾与印尼反腐运动及社会现状 46:35 菲律宾为何被贴上“贫穷”标签 50:16 菲律宾与东南亚邻国的经济发展对比 56:28 菲律宾经济支柱与人口红利探讨 01:01:08 亚洲青年就业困境

68分钟
99+
1周前

微解读|民粹主义经济账:米莱的“宏观胜利”与“微观阵痛”

907编辑部

10月26日,阿根廷总统米莱所在的“自由前进运动”党赢得中期选举。媒体纷纷报道,“米莱大获全胜”。 然而,这场胜利,与其说是对他执政成绩的肯定,不如说是阿根廷社会“渴望与过去决裂”的情绪,又一次压倒了对当下痛苦的忍耐。选民们用选票告诉世界:即使电锯割伤了我们,我们也希望它继续锯下去,因为我们更害怕回到那个“失落的世界”。 在世界范围内,米莱的崛起并非孤例。从美国的特朗普,到意大利的梅洛尼,从匈牙利的欧尔班,到英国的法拉奇,这些被贴上“民粹主义”标签的领导人,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政治海啸。 他们共享着一些鲜明的特质:极具个人魅力的领袖、反精英反建制的姿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口号,以及承诺用强有力的手段,从“腐朽的体制”手中为“人民”夺回权力。 他们的土壤,是相似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新冠疫情的冲击、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危机、停滞不前的薪资、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当普通民众感觉被时代抛弃,当他们对传统政党彻底失望时,对变革的渴望和寻找替罪羊的冲动,便会催生出米莱这样的“救世主”。 在一次次选举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些民粹主义者,真的能拯救经济吗? -时间轴- 02:05 权力版图重构 03:00 阿根廷的“百年病根” 04:50 “电锯改革”的AB面 07:05 200亿美元的“及时雨” 08:30 “取悦富人”or“保护穷人” 10:05 比经济衰退更可怕的是什么? -参考文章- 观察|贪腐传闻下米莱过关中期大考,褒贬不一的“电锯改革”前景如何?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剪辑:张无为

12分钟
99+
1周前

Vol.32 AI赋能网球比赛,微软高管:若能实现我与费德勒同台......

907编辑部

——放轻松。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澎湃国际新闻播客“907编辑部”! 作为一名资深“技术怀疑论者”,上周我带着对AI赋能竞技体育的疑问与思考,来到比利·简·金杯(BJK Cup)网球赛总决赛现场。 从球场边的观察到与微软技术高管的对谈,本期节目将揭示AI在网球场上如何扮演“副驾驶”角色,将海量数据在几十秒内转化为教练和运动员的“即时锦囊”,解决燃眉之急。同时,我们也深入探讨了AI可能带来的公平性与过度依赖等潜在问题,以及技术方如何通过机制设计和伦理考量来守护“人类主驾”的边界。 最终,我们将眼光从网球赛场延展至更普遍的AI发展与应用,并回溯比利·简·金为“让更多人上场”而战的传奇故事。 要说为何这次的AI体验,让人暂时放下了心中的那份“怀疑”,因为我切实看到AI如何通过具体的机制设计,让人类在看似被技术洪流裹挟的时代,依然保有选择、判断和修正的主导权。 -本期对谈- 主播: 张无为 嘉宾: 李冕 (Stanley):微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亚洲新兴市场Go-to-Market 总经理 (本期节目还摘取了现场以下嘉宾的部分发言) 比利·简·金 (Billie Jean King):网球传奇,同名赛事创始人 Jamie Capel-Davies:国际网球联合会技术负责人 Monica Robbins:微软全球战略合作伙伴负责人 -时间轴- 02:15 微软与BJK杯合作揭秘:AI如何实现“燃眉之急”的辅助 05:30 AI在BJK杯的实时数据处理与战术洞察 12:10 AI的潜在问题:它如何回应“公平性”的质疑? 15:55 人是会过度依赖AI而失去主见吗? 23:01 网球传奇比利·简·金的AI观 25:34 体育行业AI的特点与更普遍的AI应用趋势 32:54 比利·简·金的传奇人生与“让更多人上场”的愿景 -工具箱- 比利·简·金杯(Billie Jean King Cup):创立于1963年,是国际网球联合会(ITF)主办的女子网球团体赛事,每年一度,不仅是世界网坛层次最高、影响最大的国际性女子团体赛,还是女子运动中规模最大的年度团体比赛。每年有16支国家队有资格争夺这一享有盛誉赛事的冠军头衔。 就像男子戴维斯杯一样,这是为数不多的、允许队长在比赛中球队换场过程中指导球员的网球比赛之一。由于允许场边指导,因此,获取比赛实时数据、让球队有机会了解比赛中的实际表现对于后续比赛的战术战略至关重要。 2025比利·简·金杯深圳总决赛于9月16日至21日在深圳湾体育中心开赛。八强阵容由卫冕冠军意大利队、东道主中国队与从资格赛突围的六支队伍组成。比赛形式为三场两胜——包括两场单打比赛和一场双打比赛,所有比赛均按照三盘两胜制决出胜负。 9月21日,2025比利·简·金杯深圳总决赛落下帷幕,依靠两位单打选手科恰雷托和保利尼的出色发挥,意大利队在决赛中2:0击败美国队,卫冕总冠军。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剪辑:张无为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找到我们!

38分钟
99+
1个月前

Vol.31 考公上岸还是当外卖骑手,这不是印尼年轻人考虑的问题

907编辑部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街头的Gojek骑手。视觉中国 资料图 今年8月底,一帮年轻人再次让世界的目光投射到印度尼西亚这个国家。在这个世界第四大人口国,昔日的全球化曾带来经济的快速跃升,然而也加深了阶级贫富差距以及地区资源分配不公的隐患。在拥有一半适龄工作人口的国家,人口一方面是红利,一方面也可能是刺痛国家的利刃。本期播客我们聚焦印尼年轻人,特别邀请了资深记者与常驻巴厘岛的观察者共同探讨,印尼年轻人会想考公上岸吗?年轻人的收入和消费情况怎样呢?在印尼语作为推崇民族主义高涨的语言载体下,不同语言民族下的人们有着怎样的身份认同呢?在有意塑造政治强人形象的普拉博沃政府下,印尼的华人又是什么样的现状呢? -对谈嘉宾- 许振华,澎湃国际新闻记者 天骄TJ,常驻巴厘岛学者 00:00 深度探索印尼:文化、生活与新闻背后的故事 04:08 印尼群岛间的文化与经济差异 08:43 印尼资源分配与政府的爪哇偏好 15:24 印尼语与国家认同:多元一体下的民族主义情绪 18:02 语言政治与族群认同:印尼与马来西亚的语言对比 27:35 印尼教育现状与华文教育趋势 31:02 阶层不平等与人口红利挑战 38:52 印尼社交媒体现象与社会冲突 41:54 印尼劳动力市场与贫富差距 47:44 印尼就业现状与网红经济崛起 55:03 年轻人对公务员和议员的看法 01:03:20 印尼中产阶级债务危机 01:10:02 印尼民主发展历程与反思 01:23:29 印尼华人现状与经商环境变化 01:32:38 印尼迁都与新机场计划 Rich Brian,原艺名Rich Chigga,2010年逐渐在社群媒体发迹,并通过YouTube学会了英语,2020年,在bilibili出品的说唱音乐类节目《说唱新世代》担任导师,同年10月31日,凭借专辑《The Sailor》获得台湾第11届金音创作奖亚洲创作音乐奖。 Warren hue,2002年6月20日出生,是印度尼西亚说唱歌手、歌手、词曲作者和制作人。他从七年级起就读于雅加达英国学校,直至毕业,现居洛杉矶。Rich Brian称其为“亚洲说唱的偶像”。 片头曲:Bahas Bahasa 歌手:Barasuara 片尾曲:Di Udara 歌手:Efek Rumah Kaca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李晓萌 剪辑:凌卓媛 李晓萌

101分钟
2k+
1个月前

Vol.30 我们如何报道加沙?

907编辑部

Stories behind the paper,欢迎来到“907编辑部”! 不久前,我们得知在加沙遇难的记者人数又增加了。每一次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都会被刺痛,因为本质上,我们和他们——那些在现场的同行,在做着一样的事情。 他们用生命抵近现场,而我们,在“不那么近的地方”,面对着另一重战场:如何获取信息、如何甄别真伪、如何处理撕裂的叙事?当“平衡”成为一个被反复质问的词,报道加沙,和报道任何一场其他战争,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这背后,还有所谓的“方法论”可言吗? 这期播客,源于我们编辑部内部一次无法回避的谈话。当同行在前线倒下,我们这些后方的记录者,更感沉重。我们决定,把这些严肃、坦诚甚至有些痛苦的内部讨论,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 从以色列学者的反思,到加沙青年的“哈密瓜种子”;从“两国方案”为何越来越像一个乌托邦,到我们自己挥之不去的“报道创伤”。我们想邀请你来听一听,一群普通记者在面对历史洪流时,那些真实的困惑、挣扎与微小的坚持。 -本期对谈- 主播: 张无为 嘉宾: 马栎程 澎湃国际视频部记者 陈 睿 澎湃国际视频部记者 刘 栋 澎湃国际新闻部记者 李怡彬 澎湃国际新闻部记者 李怡清 澎湃国际新闻部副总监兼主编 -时间轴- 00:04:56 我怎么找到加沙的第一位受访者 00:15:13 加沙日记:记录“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 00:25:38 “是谁教会你游泳的?” 00:28:59 一张触目惊心的饥荒照片,激起我作为记者和父亲的本能 00:36:56 三万册藏书当成燃料烧掉 00:50:50 报道苦难是否等于“煽情”? 00:58:58 叙事之争:我们如何理解巴以问题的根源? 01:15:14 在信息迷雾中,如何警惕“西方中心论”的隐性偏见 01:34:06 “两国方案”的困境:一个正在消失的答案? 01:42:30 如果能去现场:记者们想带回怎样的故事? -延伸阅读- 《故国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Once Upon a Country: A Palestinian Life),作者:巴勒斯坦哲学家萨里·努塞贝(Sari Nusseibeh)。 《黑泽废墟》(Khirbet Khizeh),作者:以色列作家伊兹哈尔·斯米兰斯基 特稿|加沙战火中的人们(上):生存、记录与抵抗 特稿|加沙战火中的人们(下):“我们要决定谁更‘值得’那最后一瓶药” 加沙日记①丨青年拉赫曼:“我还活着,明天28岁了” -制作团队- 监制:吴挺 统筹:李怡清 文案:张无为 剪辑:张无为 詹雨乐 欢迎大家关注订阅,也可以给主播留言进群畅聊,同时你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国际湃”、B站“907放送”找到我们!

112分钟
2k+
2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