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31 特斯拉Robotaxi正式上路,为什么它能赚钱,别人不行?

揭秘科技

美国时间6月22号,搭载了 FSD Unsupervised (全自动驾驶无监督版)的特斯拉的Robotaxi (无人驾驶出租车) ,在德州奥斯汀正式上线运营了。这个事国内媒体报道的很少,毕竟马斯克关于Robotaxi的宣传已经讲了好几年,大家早就听烦了。另外国内无人出租车在国内媒体和自媒体的叙事中好像也遥遥领先,所以一上午过去了,国内媒体根本没有在乎特斯拉无人出租车上线这件事,反倒是冒出来个“哈啰Robotaxi业务完成超30亿元融资”的新闻。对,你猜的没错,就是那个做共享自行车的哈啰。 01:45 哈罗难道要靠自行车的行驶数据、来重新书写汽车自动驾驶的历史吗? 02:33 百度萝卜快跑累计的订单量已经突破了600万单;到2025年的二季度,日订单已经超过了3500单。 03:11 百度萝卜快跑、和谷歌的Waymo都是亏损的。这注定了他们是无法大规模扩张的。 03:42 哈罗单车去做Robotaxi,根本没有盈利的路径。除非这又是...? 04:06 马斯克的Robotaxi从第一天就具备了盈利的可能,甚至可能现在就是盈利的。 04:28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特斯拉的robotaxi第一天运营的用户体验和运营的情况。 05:43 这次运营的车型不是众所期盼的那个没有方向盘也没有刹车的Cybercab, 而是普通的Model Y车型。我的判断是... 09:05 马斯克一直回避用L几这种方式来定义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FSD,马斯克的说法是。。 11:36 特斯拉把robotaxi自动驾驶的商业模式,说的非常清楚,就是“把车变成一个生产力”。 12:00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挺革命性的一个观念。 13:20 所以听到这里,大家应该能够想出来,如果失业了,想去开专车,这条路并没有消失,反而可能变得更轻松了。 14:19 特斯拉的robotaxi为什么就能有可能能够盈利呢? 15:09 马斯克,偏偏就是相信这一点,全世界没有其他人相信,就他相信。 17:38 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可能不是无人车会不会让我们失业,而是我们是否准备好了用用另外一种方式来重新定义工作的意义。

17分钟
99+
4个月前

E130 稳定币是什么?为什么京东、亚马逊、沃尔玛都要发?

揭秘科技

最近大家可能频繁开始听到“稳定币”这个词。沃尔玛,亚马逊前几周都说要发行自己的稳定币。果不其然,京东刘强东在618这一天的媒体分享会上,也谈及稳定币,并希望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 什么是稳定币?为什么这些公司要发稳定币?什么样的公司有资质发稳定币?以后我们的工资有可能是稳定币吗? 00:34 开始的时候,我以为他们是为了对冲关税带来的价格的波动。 01:10 稳定币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加密货币,它设计的核心的目标是使它的价格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稳定性、与其他主流的加密货币的价格波动性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02:13 为什么需要稳定币呢? 04:08 那么了解了“稳定币这4个主要的目的”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目前声称要发行稳定币的公司,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04:41 根据彭博社、就是Bloomburg的分析,上述这些公司、发行稳定币的动机并不是去所谓的“拥抱加密货币创新”。 05:52 京东发行稳定币的目的。。。 06:36 稳定币是如何实现“稳定”的呢? 09:11 稳定币,是连接传统金融和加密货币世界的一个桥梁。 09:45 有资质发行稳定币的机构或者是公司,通常需要具备以下的特征。 11:51 相比于欧美对稳定币的积极立法态度,中国对稳定币的监管立场始终较为审慎。

13分钟
99+
4个月前

E129 地球不够用了?数据中心正在飞向太空

揭秘科技

这些年我们见过太多“算力焦虑”了。模型越来越大,部署越来越卷,但很少有人认真讨论:地球撑得住吗?我们以为卡在的是GPU,其实背后真正的瓶颈是电力;除了有没有便宜的电、还要有办法低成本的让数据中心冷却。AI 正在变聪明,地球却越来越热。 最近有家美国初创公司不想再卷地球了,他们干脆把数据中心送上了天——不是开玩笑,是真上太空。这家公司叫Starcloud,它正在做一个听起来像科幻、但可能真代表未来的东西:轨道级数据中心。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为什么这事不是噱头?它解决了什么问题?中国有没有可能做?以及,如果数据中心真的飞上了天,结合马斯克让”人类多星球生存“的远景AI,这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有什么深远影响? 01:56 训练大模型到底有多耗电呢? 03:37 一个有10万张GPU的AI数据中心,一年的电费和冷却产生的总的费用是。。 04:14 地球上有限的供应量是本质的问题,迟早都会变成一个瓶颈。 05:18 解铃还需系铃人,老美还是总有人能够敢于、并且能够打破常规思维解决问题。 05:45 与其用地球的资源,或者在地球上去用太空资源解决电力的问题,不如去尝试在太空当中解决。 07:58 这家公司已经融到了2400万美金,创始人说,这些钱至少够他们完成发射头两颗卫星的。 08:11 为了了解发射成卫星的成本到底有多少,我用马斯克的AI Grok问了一下。 09:31 2025年8月,StarCloud计划发射它的首颗演示卫星,这将标志着它技术验证的关键的一步。 10:07 如果当前AI大模型的趋势继续演进的话,训练像GPT6这样的模型、所需要的电量将超过美国最大的发电厂和世界上一些最大的运营电厂的容量。 10:53 我们国内,目前还没有听说有任何公司在考虑建造空间数据中心。 10:58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想法太疯狂了,没有人想到。 11:03 还是有一些现实的、难以逾越的挑战。 11:10 建造一个空间的数据中心,需要哪些具体的、大的步骤? 15:28 StarCloud这家公司设想了两种主要的数据往返地球的方式。 17:24 这三个步骤对中国公司的难度和对美国公司的难度,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显著的不同。 17:47 奇怪的是,我们被卡脖子卡了这么多年,到现在算力都不缺,还远远没到缺电力那一步呢。 18:04 别忘了,我们最不缺的就是产能了。 19:25 轨道数据中心并不只是一个炫酷的太空项目,它背后代表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20:01 马斯克的“人类多星球生存”的远景如果真的实现了,那多星球之间的太空数据中心、和前面提到的这个数据穿梭服务,听起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21分钟
99+
4个月前

E128从惺惺相惜到分道扬镳: 马斯克与特朗普比想的复杂得多

揭秘科技

上周五马斯克和特朗普的关系出现明显裂痕,直接上了中美所有社交媒体的热搜。 马斯克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聪明的企业家、商人。今年51岁,正当一个男人经验和智力的巅峰。他不可能是今天才看懂特朗普是什么类型的人,之前选择即出钱、又出力的,与特朗普共舞,一定有其原因。 而特朗普,做了一辈子的商人,两任美国总统,今年79岁了,阅尽繁华、阅人无数,虽然马斯克这么聪明、这么光环耀眼的科技钢铁侠,他是第一次交往,但也很难想象,特朗普是在和马斯克交往逐渐深入之后,才发现对方的“问题”。 那这两个本是完全不同的道儿上的人,为什么要走到一起呢?为什么能走到一起呢?走到一起之后,他们俩惺惺相惜、公共场合上互相完全不吝惜对对方的溢美之词,怎么就忽然间情同陌路了呢?而且这分手的方式,怎么和咱国内的明星分手方式一样的通过社交媒体互相指责呢? 02:21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马斯克为什么要和特朗普走到一起。 03:03 “获取商业利益”这个说法显然是合理的,但过于肤浅了。 07:00 马斯克想得到的商业利益,绝对不是政府的“补贴”。 07:48 马斯克不可能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选择下这么大的赌注进来,更高一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09:48 为什么他对美国政府的债务赤字,对政府的效率浪费是如此的关注? 09:54 为什么他如此担心美国政府的破产? 10:00 美国还有市值比特斯拉高的公司呢,他们就不担心吗? 11:25 地球上目前没有第二个人把这件“看起来和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使命。 12:00 本山老师的这句话暗指了“人其实是不能影响大环境的” 12:18 但马斯克不一样。 12:44 马斯克出来影响大环境,在我看来一点儿都不奇怪,这符合他一贯的风格。 13:03 而他为什么选择了特朗普呢? 16:51 特朗普上任之后,对马斯克一直是不吝惜溢美之词。 17:11 那怎么就突然闹崩了呢? 19:40 如果他不去影响这个大环境,那这个大环境迟早会吞噬了他。 19:59 自从和特朗普共舞之后,不但有了个老板,还要和我们所有打工的牛马一样,每天强颜欢笑。 20:08 看着老板干傻事儿的同时,还得不断的给老板唱赞歌,提供情绪价值。

21分钟
99+
4个月前

E127 稀土之争:为何中国手里的这张牌,能让美国坐立不安?

揭秘科技

五月份的最后一周,美国政府又无端指责中国未能遵守日内瓦会议达成的共识、仍然减慢压制稀土的生产。在指责之后又出台新的科技管制措施,包括限制海外三大EDA设计公司的软件服务中国,撤销中国留学生签证等极端打压措施。 看起来稀土对美国非常重要,看起来我们可以用稀土对美国进行反制或卡他们脖子,那稀土到底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可以卡美国脖子?今天这期节目就来一起看一下。 01:09 我们的芯片行业被卡脖子的不止是芯片的制造,现在连芯片的设计软件都没有了。 01:16 对这个芯片的设计细节感兴趣的听友可以去我的第6期节目”脖子到底卡在哪里?揭秘芯片设计与制造的全过程“。 02:06 稀土元素虽然叫做稀土,但它本身并不稀有。 02:34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控制着全球约70%的稀土的开采和90%的加工能力。 03:00 每一架F35战斗机需要427kg的稀土。 03:10 每个人形机器人平均需要0.9kg的稀土金属,与一辆电动汽车相等。 03:35 稀土既然这么重要,那为什么美国、欧盟国家不自己来开采和加工呢? 07:41 为什么中国就可以实现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稀土呢? 10:34 讲到这儿,我们不妨跳出来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所谓的成本优势,到底代价是什么呢? 12:06 美国和欧盟在稀土的供应链安全方面,也不可能就安于大量的从中国进口吧?他们做了哪些努力呢? 13:38 几个月前,当乌克兰的总统泽连斯基、孤身一人操着不是自己母语的英语舌战特朗普和一群他的-1层,就是针对特朗普给泽连斯基的矿产协议,或者是稀土协议。 15:30 乌克兰大部分最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包括稀土等等,处位于乌东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目前处于俄罗斯的控制之下。 16:01 促成俄乌停战,体现了美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上去中国化的战略意图。 有人建议,下次泽连斯基去白宫谈判,穿这身西装,不仅是正装了,而且全身上下都是牌。

16分钟
99+
5个月前

E125 生物神经计算能替代GPU吗?人工智能的另一条路径正在开启

揭秘科技

在这一期特别的对话式访谈中,我邀请到了 FinalSpark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 Fred Jordan博士,带你进入一个你可能从未真正了解的前沿领域:使用人类神经元进行计算。 FinalSpark 正在探索一种根本性不同的计算范式——不是模拟神经元,而是直接用活的人类神经细胞来构建神经网络系统。他们所研发的“神经计算平台”,不仅能实现极高的能效(相比GPU节省百万倍能耗),更可能引发一场类似晶体管诞生的技术革命。 本期你将听到: • 💡 为什么 Fred 放弃了数字仿真神经元,转向真正的生物神经元? • 🧠 “人脑耗电20瓦 vs. 数字仿真几千瓦”——这个能效差距背后意味着什么? • 🧬 活细胞是怎么来的?如何用皮肤细胞培养出可计算的人类神经网络? • 🤯 神经计算与传统AI、甚至量子计算有何根本性不同? • 🔮 能否有一天,用“有机云计算”来训练下一代语言模型? 这是一次关于未来计算边界、关于生命与智能融合的思考实验。在你听这期节目的时候,FinalSpark 的实验室里,数百万颗人类神经元正在自发活动与计算。 内容摘要: 公司背景与研究初衷: FinalSpark 是一家专注于AI研发的公司,成立于2014年,致力于探索被主流AI研究忽视的路径。在尝试多种人工智能方法后,团队决定转向使用“尖峰神经元(Spiking Neurons)”来模拟生物神经元的真实工作方式。 从模拟到真实神经元: 起初,团队尝试在数字计算机上模拟尖峰神经网络,并引入高度复杂的、全连接的神经结构(即神经元之间可以任意方向连接),以更贴近真实大脑的运作。但这种模拟极为耗能,仅运行几百个神经元就需消耗数千瓦功率,而人脑用约20瓦电力就能驱动约1000亿个神经元。因此,团队认为持续依赖数字模拟不可持续,转而探索用活体神经元直接进行计算。 为何使用活体神经元: 使用真实生物神经元,不仅在能耗效率上领先现有AI技术百万倍,也可能开启全新计算范式。Fred指出,目前尚无法全面预估其潜力,如同晶体管刚被发明时人们无法预见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诞生一样,但他坚信这是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方向。 神经元来源与培养方式: FinalSpark 所用神经元均为人类神经元,通过“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技术实现。该技术最早由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开发,获得诺贝尔奖。简单来说,研究人员可以从人的皮肤细胞中提取样本,重编程成干细胞,再分化为神经元,并在实验室中成倍扩增。这种“自我复制性”也让神经元培养在规模化上更具优势。 神经计算的可扩展性与挑战: 尽管团队目前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连基本的“异或门”(XOR gate)学习都仍在攻克,但他们相信未来有望构建等效于AWS的神经计算平台,能效比现有AI基础设施高出百倍。尽管生物神经元的运作速度比晶体管慢,但其高度并行、全连接、低功耗等特点,可能带来质的飞跃。 技术发展阶段的比喻: Fred 将“神经计算”的当前状态比作15年前的量子计算,即仍处于理论验证与初步工程实现阶段,尚未建立起高阶模型训练的能力(例如LLM迁移仍遥远),但潜力巨大。

27分钟
99+
5个月前

E122 你是INFP还是打工人?别让MBTI限制你的人生剧本

揭秘科技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你我可能都参与过的热门话题:MBTI。对,就是那个你可能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无数次的字母组合,像是INTJ、ENFP、ISFJ……还有配套的表情包、性格吐槽、职场指南,甚至连恋爱建议都有它的影子。 MBTI为什么这么火?它到底是什么?它是心理学工具还是娱乐标签?我们一起拆解一下MBTI背后的心理逻辑和文化现象。 00:41 MBTI到底是什么? 01:15 有趣的是,这对母女,都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的。 03:12 MBTI不是来测试我们"有什么问题",而是让我们更了解自己偏好的"思考方式、社交模式、做决策的方法"等等。 03:33 其实MBTI并没有被临床心理学、或者是现代认知科学广泛的认可。 03:49 为什么MBTI在年轻人中这么流行呢? 04:21 把复杂的自我归类,能够带来心里的安全感和我被理解的感觉。 04:54 它创造了社交话题,也成了一种社交语言。 05:21 MBTI是一种工具还是一个伪科学? 05:49 现实中的性格是连续谱,而不是非黑即白。荣格并不认为类型的偏好,比如说内向还是外向,是二元对立的。 06:38 即使你是一个I人,也不用担心没有朋友,或者是不能够做一个好的销售。 06:59 哪怕是不精准的标签儿,它也是一种认知的起点。 07:04 如果你把它当做是一种自我探索的入口,它依然有帮助。 07:38 我们为什么会如此的被喜欢分类呢? 08:06 在一个不确定的社会里,我们更渴望知道自己是谁。 08:46 需要小心的是,这些都是人类大脑的捷径,有时候会导致误判、刻板印象和标签化。 09:10 MBTI精准的戳中了人类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渴望:渴望理解自己,也渴望被理解。 09:20 那MBTI真的会限制我们吗? 11:03 MBTI带我们走进自我认知的大门,但它不应该是个终点。

11分钟
99+
5个月前

E121 中美瑞士会谈,是冲突管理还是战略脱钩?

揭秘科技

瑞士,这个冷战时代的中立象征,又一次被选为中美之间试探彼此底线的空间。在技术脱钩、战略对抗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双方财政部门出面谈话,是否意味着某种“最后的稳定尝试”?还是说,这本身就是新秩序博弈的一部分? 01:23 首先,我们从时机入手,任何高级别会晤的价值、不仅在于“谈了什么”,更在于“为什么现在谈”。 02:15 更有意思的是,会谈由双方的财政体系主导,而非传统的外交或者是商务部门。 02:48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双方会谈的代表。 04:27 他的主要职责说大白话,就是:帮着美国政府看钱、管钱、赚够钱来花、还得防止经济出乱子,同时在国际上替美国管好”钱的面子“ 05:12 贝森特对中国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07:50 为什么这次双方都是财政出面呢?为什么不是商务部或者是贸易代表来主导呢? 08:34 为什么地点是瑞士呢? 09:18 “脱钩”这个词在产业、技术、安全领域已经被频繁的提起了,但在金融层面,真正彻底切断仍然困难重重。 09:56 这次日内日内瓦的瑞士日内瓦的会谈,双方会谈什么呢? 12:27 这些议题听起来又像是在各说各话,会谈的意义在哪里呢? 15:33 对于这次会谈的预期和可能的结果,国际上很多方面的分析是认为。。。 17:50 接下来的每一步,都是边走边试、边拉锯的过程。

19分钟
99+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