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播客由小木墩带大家一起解读19世纪经典小说《红与黑》,作者是来自法国的Stendhal(司汤达),小木墩解释了为什么她会成为这个播客的常驻文学分析员。小木墩对「出轨」为何成为现代欧洲文学如此重要的主题感到费解,现代婚姻为什么在西方沦为了一个笑话?忠贞在婚姻中还有可能吗?小木墩带着这些困惑解读文学作品。 在听完小木墩被前夫背叛的故事后,很多人问小木墩(也有些人嘲笑小木墩)为什么如此盲目,在婚内自以为陷入甜蜜幻想的爱河、勾勒出一个看似美好的灵魂伴侣,现实里确实却是这样不堪道德低劣之人,小木墩也想借着解读文学的方式,反省自己的愚昧和可笑,所以这个系列也是小木墩的自我批评。 在《红与黑》解析第一集里,小木墩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心比天高的男主角JulienSorel(于连)可能拥有爱的能力吗?小木墩试图给大家揭露于连身上的两个矛盾,一方面他既仇恨贵族、又认为自己属于贵族,另一方面他虽然披着牧师的黑袍、心中却穿着拿破仑的红色戎装,这双重的矛盾,使于连失去了爱的能力,他以为的爱欲只是他心中政治欲望的投射。
这期播客讨论我最爱看的两部中美主旋律正剧《人民的名义》和《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如何定义「主旋律正剧」?美国这么分崩离析两极分化的政治,能有「主旋律」吗?我还介绍了我通过看美剧获得的政治教育,我对《纸牌屋》理解。播客最后,我解释了我是如何通过托克维尔在1835年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批评,观察这两部正剧反映出怎样不同的政治生态。
我感到现代年轻人的矛盾来自于,我们一方面想要拒绝攀比,所以我们疯狂推崇“松弛感”、“不要精神内耗”、“发疯”、“做自己”,另一方面又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去攀比,时不时破防、焦虑、自卑——因为自己的失败固然令我伤心,但是别人的成功会让我更加难受。这期播客观察并描述了这种矛盾感,并且观察了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对攀比的拒绝有什么不同,我认为东方社会对攀比的拒绝来自个人式的自救,而西方社会对攀比的拒绝来自系统性的价值观。本期播客还介绍了伟大的日内瓦哲学家卢梭在《埃米尔》中对现代人为什么会焦虑不开心的观察,并且分享了一个如何用不攀比的态度去由衷欣赏别人的态度。播客的最后我的小猫也发表了一下他的意见。 补充:录到一半发现我把「荼毒」的荼tú念成了shé,但是因为我不知道如何编辑音轨,以及我很坦白我的普通话水平真的不太好,所以懒得改了,请大家以我为戒,不要把荼读错,这就是没接受高中语文教育的代价。
这期播客讨论人文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演变,也是对一位听众朋友来信的思考。这位听众朋友说:「我从农村20年前考上普通大学毕业进入国企稳定工作,撑不死饿不着,已经在我的阶层算一个小小的跃升了,你可以想像以后寒门出贵子将会多难,即使农村出来考上国内好大学,但囿于眼界的封闭,无人指点,无贵人,出了校门又能有多大作为呢。应了一句俗话“井底的蛤蟆只能见到巴掌大的天”。不读书又绝对不行,总得成为受教育的公民见见天地,见见众生,见见自己吧。」
这期播客我们从古典自由主义的视角去观察陈佩斯喜剧,为什么我认为陈佩斯代表了中国喜剧的巅峰?喜剧的内核是什么?喜剧的目的是为了描绘现实、还是超越现实、甚至创造现实?为什么春晚这个中央舞台代表了不公平市场竞争?为什么我觉得喜剧的意义不仅仅是给观众带来笑声、也是一种现代人在这个社会尊严和自由的载体?播客一开始我也谈论了为什么现在春晚小品不好笑了,追忆一下陪我成长的赵本山小品,并把当代小品和陈佩斯小品进行比较。 这期播客会直接引用一些哈耶克的思想,感兴趣的听众朋友可以去听一听第十四期播客:哈耶克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的意义。 请苹果播客的听众们帮我打分,评论,帮我造成一个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气势!
今天这期博客我们会谈一谈如何减肥、运动和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我觉得所有五花八门的减肥方式背后的逻辑都可以被归为两种,这两种态度分别是古人的态度和现代人的态度,也可以说是亚里士多德式减肥和康德式减肥,最终我们讨论的不仅仅是两种减肥逻辑,而是两种古代人和现代人对美德的理解,也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和现代德国哲学对美德理解的不同。这期播客也是我自吹自擂的一期播客,谈谈我是如何获得六块腹肌,毕竟好不容易获得了这个曼妙苗条的身材,总是要找个机会孔雀开屏一下下。 口误:榜眼哥是第二名的意思,不是第三名。以及他说他瘦了20斤,不是10斤。叫我更正一下。 相关播客: 109-运动如何帮我在低谷笑对生活往脸上呼的一个个大耳瓜子? 93-运动习惯如何帮我克服焦虑? 83-锻炼如何帮助我思考? 65-身体健康和灵魂健康有何相似之处? 61-美国人为什么这么胖?糖尿病减肥药Ozempic真是神药吗? 40-如何像猫一样运动? 37-懒惰的人如何找到天天锻炼的动力?曼德维尔悖 29-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分别会如何去减肥
这期播客回复一位听众的来信,这位听众说:我的父母辈很爱我,但至亲无法和我在精神层面沟通,爱人工作属于服务行业,她天天繁忙精神疲惫,只想简单热闹平安过一生,这些可爱的亲人无一人读书,或喜欢读书,无法理解我的读书爱好,觉得我和身边人和周围同事都是格格不入,我无法给他们讲解,他们也理解不了人是分精神层次的。身边充斥着低头族,吃喝玩乐的同事朋友,读书在我的身边的社会阶层是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这位听众很精确地描绘了一种我最近也在思考的感受,借此花30分钟反思一下我和身边的人的关系,播客最后分享巴赫的《马太受难曲》Erbarme dich, mein Gott
重新上传之前因为口误出现一个小错误,而被我一怒之下删掉的一期播客(“旅行是意义是什么?谈一谈那些憎恶旅行的哲学家”) 。几乎每一个人都说自己喜欢旅行,旅行对于我们来说是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我们向往的究竟是什么?旅行的目的究竟是为了改变自己,还是维持自己?旅游究竟可不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有趣的人?旅游是不是更像一个回旋镖,我们其实在发射出那个回旋镖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最终会回到同样的那个地方。旅游真的可以在本质上改变我们吗?我们喜欢赋予旅行巨大的意义,但是在我们说出我喜欢旅行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想扪心自问一下,我为什么要赋予旅行巨大的意义呢?这是这期播客想要探讨的话题。 本期播客收到芝大哲学教授Agnes Callard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The Case Against Travel”启发,欢迎大家到这个链接阅读:https://www.newyorker.com/culture/the-weekend-essay/the-case-against-travel
我身边很多年轻人对未来都感到非常迷茫、怅然若失和焦虑。这期播客讨论对未来失去希望的年轻人如何平静地过好每一天。我们对伏尔泰讽刺小说《Candide》里最后一句话"我们必须耕种我们的花园"进行了解析,也从马基雅维利给他朋友写的一封信中获得一些慰藉。 第一个口误:这期播客里有一个非常傻的口误,是我嘴里讲中文脑子里想着外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的嘴瓢(╥╯^╰╥),我不断地把康德的“永久和平”这篇文章说成了“永久平衡”。康德那篇文章是“论永久和平”!和平!和平!和平!不是平衡。 第二个口误:10:11 Candide坎迪德的出版日期是1759年!不知道为什么我会说成1975年?真的很莫名其妙的一个错误。
当现代社会逐渐把直播作为一种相对主流的娱乐消遣模式之后,它会对我们整个社会带来怎么样的改变?我们从人类文明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把直播这个娱乐消遣的模式和我们之前用来娱乐消遣的模式相互比较,来思考一下,一个通过观看直播来消遣娱乐的社会。他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古希腊的娱乐消遣是去酒神节观看古希腊喜剧和悲剧;早期现代欧洲也去剧院里看戏剧;在17世纪,小说作为一种全新的休闲模式出现在了人类历史舞台上,阅读小说是一种适合住在郊区中产阶级的娱乐消遣;报纸逐渐在19世纪代替了小说。在20世纪,科技给我们带来了电视和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了我们现在主流的娱乐消遣。这是一种怎样的改变? 播客中提到的作品: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孟德斯鸠《波斯信札》 卢梭《新爱洛伊斯》 尼采《论悲剧的诞生》 巴赫《马太受难曲》
现代社会为什么要惩罚坏人?是为了预防、威慑,还是因为坏人罪有应得?这期播客谈一谈古典自由主义和德国自由主义的分歧,也谈一谈苏格拉底对惩罚的奇葩见解。
今天这期播客我们会通过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谈一谈,如何通过研读历史的智慧来直面面对惨痛的背叛和人性的邪恶。认识我的听众朋友们可能知道我最近正在面临两场令人瞠目结舌彻头彻尾的背叛。哦不对,我现在已经学会保护我自己了,我接下来要讲的是是我虚构的一个角色小木墩老师,她如何通过阅读史书,如何直面背叛、如何面对人性的阴暗和邪恶,如何继续对这个惨淡的世界保持希望。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