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 文文 《送我上青云》联合制片人。去过的地方和看过的电影,组成了我的宇宙。 注:本期视频已上传至B站;音频上传至喜马拉雅FM(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请搜索“壮游者”。 以下为分享人文文所写底稿,仅摘录部分内容。全本请收看、收听视频或音频。 电影都会 柏林和电影这两个词汇好像是天生就结合在一起的,作为德国文化艺术的中心,它盛产电影和电影人,也是很多经典德国电影诞生的地方,像影迷们耳熟能详的《大都会》《柏林苍穹下》《罗拉快跑》,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窃听风暴》等等。附近有欧洲最老的电影制片厂巴贝尔斯伯格 Babelsberg,建于1911年,就是制作《大都会》《钢琴家》《朗读者》等的地方,还拥有一个自己的A类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简称Berlinale),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影都会。 破 很多生活在国内一线城市的人到达柏林的第一印象是,破。 在破和冷之间想了很久哪个是第一个,是破。 用柏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Berlin ist nicht schön. 作为一个“首都“,它既不是纽约上海那种现代都市高楼大厦的风格,也不是巴黎维也纳那种古典巴洛克充满诗意的风情。它有一些历史建筑,但是有的被炸坏了,有的被烧黑了,建筑都不太高,笨重的,还穿插着很多neubau(二战以后建的)样子就像我们说的板楼。 ◻︎柏林的破 冷 柏林电影节在每年的2月举行,为期十天,会结束在一个星期天。这个时候到达柏林,会深切的感受到,怎么那么冷!给大家一个地理上的概念,南部城市慕尼黑的纬度(48N)比齐齐哈尔(47N)还高,那么北部的柏林可想而知。我以前跑电影节裹着羽绒服在红毯上冻成狗的时候,就真的很好奇,到底是个什么思路,要选择在最冷的时候来举办电影节呢?为什么戛纳、威尼斯可以在五月、九月这样欧洲天气最宜人的时候举行,而柏林电影节却非要在严冬?以至于明星在那些电影节都是穿露肩露胸的晚礼服走红毯,在柏林电影节却是皮草大衣,恨不得羽绒服了?要不就是裙子里面裹上暖宝宝。 ◻︎穿得多的,就是柏林影展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柏林电影节是在六七月举行的,但是因为跟五月的戛纳电影节时间距离太近,片源会受到拦截,收不到好片子,后来为了避免跟戛纳竞争太激烈,就改成了二月。 政治&新 电影节除了有价值之外,还会需要一点辨识度。 柏林电影节每次收入主竞赛的影片都在18-20部之间,从它的诞生起,就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从59届,2009年开始参加的我,从观影上也可很明显的感受到这个氛围。 所以政治性成为了柏林电影节的一个标签,从题材上,经常会选入政治话题性强烈的影片,关注了犀利的社会问题,像哈萨克斯坦讲校园暴力的《和谐课程》,伊朗社会分化问题《一次别离》,秘鲁的集权统治下人民创伤修复的《伤心的奶水》,例如15年金熊获奖片《出租车》的导演贾法帕纳西片子不让来领奖,等等。 另一种就是新锐导演。这个大家应该印象很深,张艺谋,王全安都是处女作获得金熊。每个电影节都有它彰显权力的方式,柏林以政治话题和扶持新导演为己任,通过发现发掘新导演,并帮助他们产生国际影响力,确实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扶持出了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新锐电影人,包括刁亦男《白日焰火》等。 红毯 其实有经验的中国明星和导演,在走红毯前都会跟我们沟通位置,不会盲走。当然因为柏林的红毯很短,很多时候他们询声而来就可以,记者们都会大喊,谁谁谁,这种。但是好莱坞欧洲明星,是很难被我们喊过来的,通常他们的助理会把他们先带到有影响力的媒体面前接受采访,有时候运气好,在我们旁边,那就可以把麦标递过去,假装也是我们采的。 我有一个摄像同事,那次就他一个人去拍《铁娘子》的主创红毯,主明星是梅丽尔斯特利普,他英语也不好,眼见着梅丽尔走过来了,他就大喊一声,Mary,Mary,say hello,梅丽尔愣了一下,say hello,oh hello。这个成为他当天的一个小独家新闻。 发布会 刚才说了红毯,来说说发布会,发布会是检验一个明星国际知名度或者一个导演影坛分量的重大标准。 它景观是这样的,如果有super star,那么一定是水泄不通,要很早去占座。 如果是不知名的影人和导演呢,也是真的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冷漠,非常的直接和现实。 作为华语媒体,我们肯定会更关心华语影坛作品,包括周边的韩国日本。但是对于欧美大媒体来说,东南亚的片子基本是入不了他们法眼的,根本不会出现在发布会。 华语小片子经常会迎来一些更远的粉丝,例如中亚,非洲,或者印度的记者,他们会相对关心。中国的电影人,对发展中国家尚具有一些影响力。但是反之未必,华语媒体是很少会去讲到那些地方的电影的,我们一定要追着好莱坞的明星才算新闻,我觉得这件事情呈现了娱乐新闻的一些本质,很残酷。 交通 在电影节期间,还要学会合理的安排你的看片行程。这一点上其实柏林的设置是非常便捷的,虽然柏林是三大中影院最不集中的地方,但是交通非常便捷,时间安排也很合理。例如Friedrich palast的排片可能在主会场的片子结束后30分钟开始,而这个时间你用任何交通工具都可以抵达。 柏林电影节是三大中唯一面向民众售票的电影节,这使它成为了世界上观众人数最多的电影节。 柏林的交通非常发达,有地铁,城铁,轻轨,公车等等,四通八达的方便。且第一有一个时刻表,写明下一趟车什么时候来,一般还算准时;第二,没有人查票,甚至没有一个阻拦的机器,完全靠自己自觉打票。柏林把查票的工作分派给一些失业靠领取救济金生活的人,他们穿着便衣,待车厢门关闭,就开始查票,如果被抽查到没买票,罚款是票价的15倍左右。也是就3欧的单程车票罚款约40多欧。 ◻︎柏林公共交通 阿德龙饭店 采访明星,一般会在剧组合作的酒店。主会场是在君悦,就在剧院对面。老牌酒店Adlon阿德龙,是Lorenz Adlon花两千万马克缔造的。是柏林豪华酒店的代表,年龄大一点的人可能记得迈克·杰克逊有一张非常著名的伸出身子的照片,就是在这里拍的。有一位媒体圈的前辈跟我说,在Adlon住到一间带窗户的房间,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Adlon饭店也是德国大片里面最爱摧毁的地方之一,从屋顶跳下,或者爆炸什么的。 布兰登堡门 Adlon的地标性还体现在,它的旁边是布兰登堡门。布兰登堡门是威廉二世建于1788到1791年,以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 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非常中心的位置,也是是柏林的地标性建筑。大家注意,柏林是一个没有景点的城市。如果一定要说景点,我可能会说,布兰登堡门、电视塔、柏林墙。并且景点也不花钱。上电视塔顶除外。 菩提树下大街 布兰登堡门脚下的这条路,就是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沿着它一路朝东,就会走到另一个地标建筑电视塔,这中间会经过博物馆岛,洪堡大学。洪堡大学法律系面前的那个广场,就是当年希特勒焚书的地方。 ◻︎洪堡大学 它对面的酒店,则是拍摄罗拉快跑的取景地。关于电影拍摄,柏林的公共场所都是可以免费拍摄的,只是需要提前申请拍摄许可。 ◻︎《罗拉快跑》剧照 犹太人纪念碑群 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柏林我最喜欢的空间。Adlon的后面有一片黑色的大柱子广场。是为纪念二战中被屠杀的犹太人而打造的一片雕塑,叫做被害犹太人纪念碑群,由2711根高低不一的黑灰色柱子组成。这片柱子中间有很大的间隔,和下沉的广场,人走进去会淹没在里面,且可以任意调转方向来感受。一抬头,就是被切割成了十字的天空。这个广场的一角,有个免费的地下展览馆,存有关于犹太人被屠杀的一些史料。 香肠 基本上,在各个电影节的门口,你都可以看到卖烤肠和Brezel碱水面包圈的人。对于赶时间的记者来说,它们几乎是唯一的选择。 大家可能都知道,去德国旅行,要吃大肘子,香肠,但是其实在不同的地方,吃的肠和肘子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柏林,特色的是咖喱肠,是煎好的香肠切成小块,撒上咖喱粉,挤番茄酱或者是蛋黄酱。热狗夹的一长根的叫烤肠Bratwurst,产区是德国中部,图灵根特产,南方以慕尼黑为代表,特色的是白肠,白肠是要剥掉肠衣吃的。 咖喱肠遍地都是,在大路口,商场附近几乎都能看到。甚至有一家咖喱肠,因为太著名,已经成为了柏林地标小吃铺。顺便提一下,它的旁边就是另一种小吃,我们叫Döner土耳其肉夹馍的地标摊子,Mustafer Döner店。现在这两个店每天都是长队。 肘子 肘子也分南北,北方我们叫做Eisbei,它一般是盐水煮,配上sauerkreut,南方有一种皮炸过的烤肘子,叫做Haxe。 一代宗师 如果终于赶上时间充裕,大家有时候会去吃个正经的晚饭。一般会选择离会场不远的中餐馆。柏林没有唐人街,因为华人并不算很多。 但是有一条叫做Kante str.的街,上面有那么几家老牌中餐馆,都是早年在90年代左右开始进入德国的华人移民。直到二零一几年,我的一个厨师朋友,才拿到了第一个,以厨师身份申请的自由职业的签证。在这之前,厨师都只能通过跟中餐馆老板签订长期劳务合同,一个非常剥削的合约,来进入,寻找机会移民。 2014年的春节,我们是跟一代宗师剧组一起在老友记度过的。王导很开心,拿着一瓶茅台,自己端着一个盘子,倒酒敬酒。梁朝伟已经喝到醉醺醺的,然后跟我们大合影的时候,没站稳坐在了我们一个女同事大腿上。 红绿灯小人 关于电影节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电影节的纪念品。首先,作为记者,你会拥有一个包。然后,我就每年都拥有了一只。你会在电影节上看到,各式各样的款式,不同年份的,从年份上,你就能看出一个记者的资深程度。 还有一个值得提到的纪念品品牌,红绿灯小人Ampelmann。大家到了柏林就会看到,一些红绿灯里的小人是这样的。这些是遗留自东德时期的红绿灯,柏林墙倒后,就渐渐被取代。但是有人以这个形象做出了一个东德风格的品牌,是柏林最标志性的纪念品之一。它之前有两家实体店,后来还在最繁华的Hackischer Market开了一家实体咖啡店。 跳蚤市场 到了闭幕的当天,一般是记者们最轻松的一天,这一天已经没有竞赛片的放映。星期天商场、商店都是不开门的,所以对记者们来说最好的选择,是跳蚤市场。 柏林最大的跳蚤市场在Mauerpark柏林墙公园旁边。基本上出了地铁只需要跟着人流走就可以走到。这个跳蚤市场上有二手的各种东西,也有一些小设计师,漫画家,音乐家在那里推销自己的作品。这里的摊位是可以通过专门的机构申请的。跳蚤市场里也有饮料,小吃,逛累了,在旁边的Mauerpark一躺,看看表演。 柏林墙画廊 柏林墙画廊也是闭幕日的一个好选择。现在柏林墙画廊的遗址仅两处,一个在Nordbahnhof,北火车站,一个在Ostbahnhof,东火车站。东火车站这个有一公里左右长,全是一幅幅关于二战、柏林的创作,由于上面的涂鸦实在太密集,已经盖过了画面本身,2009年是柏林墙倒20周年纪念,柏林市政府又重新邀请艺术家们画了一次(很多是同一个人),有的是同一副重画,有的是新创作,但是一画完,就又被全世界的游客涂写坏了。 穷并性感着 柏林有一个著名的签名,穷但性感,这句话可能直到两年前,都是描述着一个非常有活力的,文化艺术兴旺且宜居的城市。柏林的穷吸引了很多年轻人的定居,其中很多的电影人,艺术家,设计师。因为便宜,使得他们拥有不必为生活成本担忧,而专心自由选择创作的可能。我们为柏林的穷而骄傲,在这里,没人去质疑你三十几岁了还在做着一份不赚钱的工作,认为你没有能力。大家反而充分肯定你的喜好和价值。 ◻︎柏林的艺术区 注:本期视频已上传至B站;音频上传至喜马拉雅FM(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请搜索“壮游者”。 壮游者Vol.3,10月择期举行,敬请关注
“壮游者”旅行故事分享会No.7,分享者为前外交部驻哥伦比亚人员。 麦德林,美剧《毒枭》原型巴勃罗·埃斯科巴的盘踞之地。让我们进行一段麦德林经典的“毒枭之旅”,来了解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魔幻之地,认识真正的、多彩的哥伦比亚
作为足球迷,从北京到俄罗斯,从米兰到墨西哥,从利物浦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我沿着现代足球向全球传播的轨迹旅行。我发现,文化的差异、人格的多样、历史的荒诞和有趣,足球就是一本故事书。
郑英模 90后,前通信行业工程师,现北京电影学院在读研究生。爱好电影,跑步,旅行。 文稿为郑英模所做底稿,现场分享时另有发挥和删减,请对比观看、阅读。 珠穆朗玛峰,8848米。生命的禁区,含氧量是平地的30%,专业人员登顶平均需要一周左右。 想像一下,每年两次,穿越世界屋脊。不凭风力、不借气流,光靠两只翅膀一下下地扇动,没有任何防护,迎头冲破高山风雪,冲入零下40多度的稀薄空气。8个小时,不停、不歇、不吃、不喝。一鼓作气翻越喜马拉雅,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物种,能做出这样傻到令人敬佩的壮举,它就是我们所守护的世上飞得最高的鸟儿——斑头雁。 每年的3月底4月初,班德湖冰封的水面逐渐开始融化。斑头雁们从印度飞过喜马拉雅山来到这里。 天气渐渐回暖,又到了交配的季节。一年中斑头雁的发情期不到一个月,时不我待,只争朝夕。很快,它们完成了交配,然后在湖心岛上筑巢、产卵、孵化。等到九十月份小雁羽翼丰满时,他们会随着爸爸妈妈飞过喜马拉雅山,前往印度越冬。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大家好,我是郑英模,4个月前,我还是一名通信行业产品经理,如今是北京电影学院的研一新生,今年4月中旬,我通过了研究生复试。于是4月25日,我辞职了,26日从北京出发,如图中的线路走了一圈,直到7月1日回到北京,历时66天。这一路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我要分享的故事就是发生在图中“鸭子”形状标记的地方——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班德湖,在这里,我整整呆了35天。 让我们放大来看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呢?它属于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以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为基地,在据此30公里处的班德湖搭建营地。而保护站的位置也是非常特别,位于青藏公路和长江源头沱沱河的交点,全球只此一处。 而我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我为什么要来这里呢?这一切都源于我参加了一个NGO环保协会“绿色江河”的志愿者,在这里呆上一个月的时间守护斑头雁的繁衍。 这是“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它于2012年建成,斑头雁守护的项目就是源于这座保护站。 当年保护站还在施工的时候,来了一位藏族的老阿妈,一边摇着转经筒一边问施工人员,“我们这的天鹅都要被人吃完了,你们管不管?” 后来一查才知道,老阿妈说的天鹅就是斑头雁,当时青藏线有道名小吃“炒天鹅蛋”,就是斑头雁的蛋。而美国“国家地理”在2011年就报道过这种世界上飞的最高的鸟,所以从2012年起,守护斑头雁的项目便开展了起来。 而我,正是因为这个迷上了斑头雁的栖息地——班德湖。 班德湖就是那位藏族老阿妈所说的鸟蛋被偷盗的栖息地,这里海拔4600米,风景秀美,天蓝云低。这片净土能让人完全放松下来,每天完成志愿者的工作后,看看山、看看湖、发发呆、拍拍照片,很是惬意。我个人喜欢摄影、喜欢拍视频,所以一到这里就被深深吸引。当然,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我们在这里发生了很多可爱或者可笑的故事。 班德湖距离唐古拉山镇的保护站直线距离30公里,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开车一小时才能到达。所以我们在湖边建立了营地,每年的4月份和5月份是他们的产卵期,我们就驻扎在这里,从他们迁徙到这里、求爱、产卵、孵化全过程守护。而且今年不同,今年,我们采用了时下最火的网络直播形式,在新浪微博上将斑头雁毫无保留的展示给大家。直播过程会涉及到很多视频拍摄以及剪辑,这也是我自身的一个锻炼机会,所以我更加珍惜这里的生活。 斑头雁是一种候鸟,每年的4到5月份从印度飞到青藏高原,所以他们要飞过喜马拉雅山脉,甚至能飞过珠穆朗玛峰,通过这个对比图就能看出他们的飞行绝对技高一筹。 2011年,美国国家地理网站刊文称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为斑头雁,能飞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为9000米。2015年,美国《科学》期刊也称关于斑头雁飞行技巧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斑头雁或许代表了鸟类飞行高度所能达到的极限。 不过,也有资料记载记载黑白兀鹫能飞到11300米,因为曾因有一只黑白兀鹫在这个高度和飞机相撞了,不过没有空难。另外有记载灰鹤也能飞到10000米,接下来就是斑头雁的9000米。所以斑头雁算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 迁徙过程中会飞越珠峰,为此它可以承受仅有海平面上30%的氧气浓度,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体内的红血球与氧结合的速度要快。据研究,它们的血红蛋白的α亚基发生变异,导致他们的血红蛋白可以迅速地与氧结合,这是对高原生活地一种适应。 斑头雁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科学研究表明其在全球的野生种群数仅7万只,在我国只有青藏高原和云南才有。斑头雁肉味可口,绒羽丰厚,由于狩猎和捡鸟蛋等不法行为,种群数量明显减少,2011年以前的班德湖每年就有将尽2000只鸟蛋被盗捡。在青海湖还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专门保护这一鸟类资源,所以保护他们刻不容缓。另外绿色江河对当年的那为藏族阿妈承诺过要保护当地的斑头雁,于情于理,都必须开展斑头雁的保护项目。 斑头雁有一个特点特别好认,就是它头上有两道黑杠,俗称二道杠中队长。大部分时候它们是草食动物,虽然是鸭科,但并不吃鱼。它们的栖息地为高原湖泊,而班德湖就是一座海拔4600米的高原湖泊,这里甚至有一个完整的生态链。 斑头雁们在这里生活的并不孤单,陪伴他们的有很多其他鸟类小伙伴,但是很不幸,几伙抢蛋吃的鸟强盗也生活在这里。 黑颈鹤在班德湖是无解的存在,他们站在这条食物链的顶端,整天趾高气昂、明火执仗。一般印象中,我们对鹤的感觉是优雅、美丽,“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道家甚至把鹤当作仙人坐骑。但是,在这里,黑颈鹤是十足的强盗,因为它时时刻刻都在抢斑头雁和凤头鸊鷉的蛋吃,毁蛋不倦。嘴啄斑头雁,脚踩凤头鸊鷉。还有棕头鸥和鱼鸥这些小弟鸥假鹤威,跟在黑颈鹤后面捡漏吃蛋。 但是对于这种行为志愿者们不会进行干预,我们整体的保护原则就是不让人类来盗捡鸟蛋和保护周边环境不受垃圾污染,湖里有自己的一条完整的生物链,我们不会去打破这条生态链。班德湖的生态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黑颈鹤和棕头鸥也要养家糊口,也要繁衍后代,人工干预的话就打破了生态平衡。 守护斑头雁的活动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这里面有一位特殊志愿者,就是胡歌。我们一起看看他作为形象大使的一个宣传视频。胡歌身体力行,除了站台,还亲赴高原参与活动,这是他在长江源高歌一曲。 在营地,斑头雁的守护除了一个工作人员,其他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志愿者。4月、5月各一批,我们这批志愿者居然没有两个人从事相同的职业。中间戴牛仔帽的是辽宁舰第一批海军退役的,我和他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对了,前面那只狗是本地狗,不属于志愿者。 先来看看营地的环境,第一次见高原湖景时还是很激动的。这是每天我打开帐篷走出来后第一眼的景色,正对着帐篷,百看不厌。 这是雪天的斑头雁,高原上气后寒冷而且天气多变,刚才还晴空万里,马上就可能下大雪、下冰雹。这张图有没有山水画的意境,“归雁入胡天”的感觉。 这是夜里一两点时拍的星空,高原上没有光污染,天气好时漫天的繁星,很是漂亮。这个帐篷就是我和那个海军住的,帐篷后面就是湖,帐篷门对着湖,开门见湖。 介绍完环境,再来了解一下日常的工作。为了直播,我们在湖心岛和岸边架设了12台高清摄像机,所以工作之一就是维护这些设备。这是到营地的第一天,湖心岛的电缆断裂,不得不冒着严寒去岛上检修。检修点距离营地车程半小时,就是这辆开不坏的老式丰田陆地巡航舰带着我们爬山涉水。 经过多年的保护,只要有志愿者驻守,就没有人为的偷蛋行为。所以我们在这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直播,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萌萌的大雁全球种群不足7万。图中就是营地的主要部分,网络基站、集装箱改装的直播间、宿舍、太阳能发电,一应俱全。在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的前提下保障直播的顺利进行。 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到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整整45天的每天早上9:30到11:30都有直播,并且每周还有一次主题直播。如图所示是“长江源头一家人”、“母亲节”、“小雁破壳”的主题直播。我们的监控室会24小时记录斑头雁的生活,一些精彩片段还会专门剪辑出来。 除了直播,第二重要的事情就是鸟调了,鸟类种群数量调查。 在2012年项目最开始的时候,一些鸟类科学家来到班德湖指导保护项目。他们用专业的方法详细统计了湖里的鸟类和数量,据2012年4月22日至6月9日的调查,班德湖鸟类共5目16科57种。因为绿色江河只是一个民间公益组织,所以这次调查不是一个专业的科研项目,调查目的主要是统计斑头雁和其他鸟类的种群数量。科学家走后,留给了志愿者一些调查指导,随后每一年的项目都是由志愿者们来完成。 如图,我们将般德湖分为如图5个区域,2~3人一组,一共5组,每周一次鸟调。 为了避免惊扰到斑头雁们,我们在营地都是穿迷彩服。鸟调时还会穿上专门的背心,拿上对讲机和望远镜。尤其是对讲机,5个点位互相相隔数公里,还在野外,对讲机是唯一的联络方式,有它在才有安全感。 这是没有安装摄像头之前,为了近距离观察,志愿者们全副武装,避免惊扰到鸟儿们。 我在最远的五号点,乘坐老丰田并不能直达目的地,因为高原冻土这个季节开始融化,十分容易陷车,需要下车再步行15-20分钟。 这是到达观测点后的观察,经常是狂风乱作,眼花缭乱、瑟瑟发抖。失温和运动过度是高原上两大杀手,所以即使晴空万里我们也会穿好冲锋衣,因为高原上的天气就像姑娘的脸色,说变就变。 大家只看图片是不是觉得还挺好看又好玩是吧?然而并不是那样,无人区除了我们营地,还有原住民——高原狼和熊。左图就是一次鸟调路上亲眼见到的狼,远处的集装箱就是营地,可以看到它就在营地附近活动。还在狼不可怕,因为它们很聪明,担心牧民报复杀死小狼,所以见着人就躲的远远的。狼主要吃羊,这张图就是我们再路上发现的羊尸体残害,是狼吃剩下的。可熊不一样,熊想不了那么多,万一狭路相逢是吃你呢还是不吃呢?不吃太丢熊脸,一般它都会攻击的。所以为了避免和熊狭路相逢我们一般一路走一路放音乐,它提前听到音乐后就吓跑了,免得真的狭路相逢它尴尬,我们更尴尬。最后一幅图是撤营时拍的,这里原来就是帐篷。我拿的铁锹和铁镐从来没有在夜晚离开过帐篷,我和“海军”放在床头防身用。帐篷不光是我和海军的宿舍,还是厨房重地呢,可见我们条件多么有限。高原上有很多熊夜闯厨房偷吃的案例,帐篷那么弱不禁风,万一熊进来了,我们可得有件武器和它搏命呢。 虽然黑颈鹤称霸一方,但是在我们眼里,也要一律保护的。今年新发现了黑颈鹤有驻窝迹象,所以另一件工作就是起大早去寻找黑颈鹤的巢穴。 此外,因为直播,斑头雁成为网红后,我们还开展了很多周边活动。比如用直播手段和学校、动物园等机构连线,给孩子们介绍斑头雁,介绍环保的概念,孩子们也会把它们的想法写在明信片上寄回来。 绿色江河的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其中有一些是漫画家,她设计了一款斑头雁形象的车贴。用于“带走一袋垃圾”活动,垃圾是高原上的牧民通过“垃圾换食品、物品”方式送过来的,然后我们在号召自驾游的游客带走一袋垃圾去格尔木,参与活动的会赠送一杯现磨咖啡。在保护站有一个“长江一号”邮局(也是后面几年要发展的战略,一直把邮局开到上海去),邮局里就有一个小咖啡厅,还会给每辆车一个斑头雁形象的车贴。 介绍完了工作,接下来介绍一下生活。先说吃,高原牛粪炉了解一下?就是图中这个路子,它的燃料不是柴禾、不是煤,因为高原上根本没有这些东西,而是牛粪!当然也有液化气,但是只炒菜用,这么多的热水、取暖、饭菜保温都得靠这个牛粪炉子。 那么问题来了,牛粪从哪里来呢?天上不会掉馅饼,也不会掉牛粪。好在营地周围经常有牛群出没,有牛就有粪,都是志愿者们一块又一块捡回来的。我专门用我的脚做参照,可以看到牛粪还是很大的。一开始也是抗拒的,但是高原上很高燥,牛粪都是一块一块的,没有味道。每当需要热水洗头时,为了防止感冒高反,一般只允许一周洗一次头,所以我们都帽子。我们这个圈子存在一个传说,带上帽子我们还是朋友,脱掉帽子你是我大爷。就会大队人马出动,这个时候,牛粪在我们眼里都是闪闪发光的宝贝。 逢外出必须全副武装,捡牛粪也不例外,所以生生给我们捡出了大片的感觉——拾粪者们。 说完了吃,说喝。野外生存水怎么办呢?只能就近取水,一个和尚抽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一定有一个在拍工作照。 此外,有两件事情是我们最高兴的。一件是去牧民家做客,因为可以吃到地道的藏餐,油饼、酥油茶、风干肉、酸奶,此时此刻比得过任何“人间”的美味。和做公益的平常心一样,我们对待当地的少数民族也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自以为的有优越感,觉得它们的生活落后,你必须做点什么来帮助他们。有时,未必,可能你认为的落后只是他们的习俗。还有,他们的富裕是不外漏的。比如我们去的这一家,看餐具和家具很普通吧,但是人家家族有40万亩的草场,整个班德湖和周围目之所及,都是他们家的。 另一件就是兵哥哥来访,附近驻守的部队社会责任感也很强,得知志愿者不远万里来这里做公益,就经常来慰问。图中是志愿者们在“勇士”军车上摆pose。 兵哥哥们每次来还会带慰问品,一般是可乐或者雪碧。你们是无法想象在海拔4600米的野外能喝到可乐是一种怎样的喜悦的。笑的像一堆200斤的孩子 在绿色江河志愿者守护下,斑头雁数量从2012年的1172只,到2013年的2000只,2014年为2523只,再到2015年的2761只,2016年是2800只,2017年是3000只,截至2018年6月5日,已达到3195只。 我的这段经历离不开绿色江河,一个NGO环保组织。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绿色江河,它成立于1995年,一直致力于保护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先后开展了长江源生态环境专题考察、藏羚羊种群数量调查及保护、长江源冰川退缩监测、长江源垃圾调查及处理、青藏线绿色驿站等多个环保项目,具有丰富的环保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是先后建立了两座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这是可可西里地区第一个自然保护站;以及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 这两座保护站对于绿色江河的意义,就相当于井冈山和延安对于红军的意义,有了根据地才能开展一系列活动。图中的两座建筑上面的是索站,下面是水站。而我参加的就是其中一个项目,“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18斑头雁守护”,从12年开展至今。 绿色江河的创始人,是具有“长江第一漂”称号的杨欣。图中是他早年间在虎跳峡漂流的照片,1985年的时候,美国有一个探险家叫肯沃伦,他在漂流长江。那个时候美国的媒体称长江是地球上最后一次伟大的征服。南极、北极、珠峰都已经被人类探索,世界大河中,亚马逊河、尼罗河、恒河等也都被漂流过,就剩下长江。出于爱国热情,很多人组成了漂流队。其中有一个四川的年轻人最先开始,他叫尧茂书,可惜漂到金沙江时不幸遇难。正是由于尧茂书的牺牲,激励了杨欣他们必须完成由中国人首先实现漂流长江的壮举。虎跳峡是整个长漂中最艰难的一段,从一组数据我们可以知道虎跳峡艰难在哪里。从重庆到上海,将近3000公里的距离,海拔落差160米。而虎跳峡16公里,落差200米,加上这里巨石林立,形成无数险滩,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杨欣是以会计的身份进入漂流队的,因为队里需要一个管钱的。在他漂流虎跳峡之前,队里已经死了5个人了,这时,命运阴差阳错地把一个会计推到了主力漂流的位置,好在这一次,他成功了。那一年,漂流长江死了10个人,加上之前的尧书茂,一共11人。从那以后,杨欣的心和他的人都迷上了长江。 此外,上世纪80-90年代,正是藏羚羊偷盗猖獗的时候,藏羚羊的生活区域就在长江源头——可可西里地区。这时,出现了一个人:杰桑·索南达杰。陆川的《可可西里》,原型人物就是索南达杰。 正是因为他和后来的巴扎多节的光荣事迹激发了杨欣,他觉得有必要为长江源头做点什么。 于是杨欣踏上了青藏高原,这一去就是20多年,至今仍奋战在青藏高原第一线。藏羚羊生活在可可西里地区,这里是世界上大型野生陆生动物聚集密度最高地区之一,藏野驴、野牦牛、藏原羚、藏羚羊大量聚集。当时的可可西里并不像它的藏语意思那样——美丽的少女。而是藏羚羊的地狱。 那段历史相信大家都知道,经过这么多年的保护,青藏高原已经不存在偷猎藏羚羊的现象,现在你们自驾青藏线,用手机都能拍到藏羚羊。当然,你们可能拍到的更多是藏原羚,初识者很容易混淆它们,藏羚羊的角是直的,很长,如图。而藏原羚的角是弯的,其实它的辨别度非常高,因为他的屁股很特特别,白色心型屁股,我们都叫它白屁股。 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后来成立的,当时这里还不是保护区,杨欣他们只能靠自己的力量来与盗猎分子展开较量。因为可可西里是一大片无人区,每当发现盗猎现象再进去的时候盗猎分子已经逃之夭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欣决定在可可西里腹地建立一座保护站,以此为据点,方便巡视和出击。当他去找政府时人家认为他不是疯了就是傻了,因为他们不相信有人能在无人区盖起一座房子。于是他四处奔走,在梁从诫,也就是梁启超的孙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指点下写了《长江魂》一书义卖,终于筹得资金,用民间的力量建立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保护站的名字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先驱。 在藏羚羊得到有效保护之后,绿色江河又展开了长江源冰川退缩调查项目,并于2010年在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进行了图中的大地艺术,由婴儿床和各国国旗组成,呼吁人们重视全球变暖问题,这张图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上还多次被用到。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它不仅给高原带来了繁华,也带了垃圾。随后,绿色江河又展开了长江源垃圾调查活动,提出一些列解决措施。 当他们发现青藏高原最大的环境问题来自于垃圾污染时,杨欣决定建立第二座保护站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样也是靠他四处游说,终于凑钱于2012年建立着如图的保护站。 经过了2008的汶川地震,中国的NGO组织发展环境要比当年建立索站时好多了,所以这个保护站设计的很像美术馆,现在是青藏线上的一道风景线,常常有游客参观。 保护站的施工和后来的运营,也是由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完成。直到现在还在进行的“垃圾换食品、物品”、“带走一袋垃圾”、“绿色驿站”项目都是针对青藏线沿线的垃圾处理问题。 正是因为这个保护站,才有我今天讲的这个故事。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一个藏族老阿妈,一边摇着转经筒一边问施工人员,“我们这的天鹅都要被人吃完了,你们管不管?” 下一期 《野生足球发现之旅》 如果您想成为“壮游者”的分享人,请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