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宗教社会生活-信仰与法律

中国历史故事130讲

古代中国的文化里,儒家代表统治阶级的正统、佛教代表平民社会的正义、法家代表机制的正当,放眼世界,我们会发现这三个维度形而上的虚拟概念是 人类共同追求的普遍性原则。 然而东方国家和罗马代表的西方世界,却在日后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究其原因是东方华夏文明在儒家-法家传统观念的趋势下,将佛教的正义性原则嫁接式的偶像化改造后,刻意的将抽象的原则具象化成了可见可摸的具体形像,将正义的追求阶级化的隔离在平民社会的功利层面,使得制度性质的法律过多关注公法,而非私法。古代公法无法为代表民众的正义性原则服务。其实佛教经典的《金刚经》中早就为世人给出了 如果追求有关“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等功利心的警示。 另一边,罗马帝国的法律注重私法 在与 基督教律法 的长期斗争渗透的过程中,孕育了奥古斯丁的巨著《上帝之城》,他的这本著作开启了 代表制度的法律占到了平民所追求正义的一边,在帝国疆域内形成了更具普遍认同的法律。教会法和罗马法日后一步步的将国王不受约束的部分权力装进了笼子里。 直到近代代议制和三权分立的出现,贵族权、民权、法律三者的关系才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当然这个形成过程的历史十分精彩,我们将在世界史部分进行讲解,或者也可以去搜索李筠老师的在线课程,他的研究和讲述全面且深刻。 下一讲,我们将进入隋唐世界帝国—平民社会的觉醒。其中科举制度则代表着平民阶层开始有机会通过较为公平的资质选拔后 作为 民众利益的代表而为国家所服务。这是华夏历史上激活“社会”意识的伟大进步。 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遇。

6分钟
99+
1年前

39.宗教社会生活-儒释道的融合

中国历史故事130讲

北魏鲜卑族原本生活在400毫米等降雨线附近,所以其民族特性为游牧+渔猎的混合生产方式。这就使得北魏政权若要管理大规模中原人口,就需要完成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过度。而兼顾生产和建设的世袭军户制度就属于这种过度制度。军事和农业生产性资源都牢牢把握在鲜卑军事贵族手中。而这两种资源对人口的依赖性极强,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吸纳了过多的社会人口,而职业化的僧侣更是占据并代持了信众捐献出来的土地,佛教和土地豪族的联合严重影响了北魏国家级制度工程的进度,所以才会被限制制约。鲜卑族一边汉化自己的同时,一边推进儒释道的融合。所以这两次抑制世俗化汉传佛教的运动,对于政治学来说是积极的。因为只有国家政权的稳定,才可以为无量众生提供庇护所。而政权稳定了,社会崛起时,小乘世界所追求的自我完善又会促使社会稳定发展。 下面我们花几分钟时间简短的介绍一下,印度佛教诞生的环境,以便从源头 观察佛教观念和宗教的起源与华夏组织管理的关系。公元前8-前2世纪,生活在印度次大陆的雅利安人, 用种姓等级的方法来定义阶层与生俱来的合理性(如同汉代的三纲五常的效果), 并以此消除了不同阶级间存在矛盾的 “意识“。

4分钟
99+
1年前

37.宗教社会生活-激情与理性

中国历史故事130讲

在战火纷飞的传统世界里,诸子百家的解决方案,从人类大脑思维能力角度,可将这些学说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偏激情的、一类是偏理性的;这种脑力视角也给我们多提供了一把手术刀来剖析华夏的历史的走向。 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提倡的是规范权贵行为标准的道德激情,这种道德激情以恢复旧制礼仪为理想,但与军事组织墨家所提倡的兼爱所不同的是,儒家这种仁爱的道德激情没有成为强大组织力的野心终究也只能走上被权力改造的命运。道家学派因为以自然规律为观察对象,其学者相对比较理性但又因为缺乏儒家的激情和法家的组织管理工具,因此也不能形成变革社会的思想和组织力量;至于法家则以工具性质的法理标准出发,致力于加强王权的执行力。但法家统 一国家后,却要面临着不同环境下的人民在精神层面观念的统一,传统观念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激情。秦朝在改造六国遗民观念时失败了。汉朝统一后,对于秦末起义的激情,汉初奉行较为理性的道家学派,化解了后暴乱时代的社会情绪。之后,汉代董仲舒将三纲五常嫁接在儒家六艺至上,这样给儒家“现实化的激情”套上了与生俱来无法摆脱的不平等牢笼;三纲五常这类单向上级的负责形式,一直是法家制度化工具的表现形式。所以在董仲舒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学术和政治层面完成了一次构和。这就是汉代历史上常常称为外儒内法运行的底层逻辑。

5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