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到盛唐,中国人民生活观的演变,是一场跨越千年的生命赞歌——它始终真诚、热烈,且充满蓬勃向上的力量。 🌱《诗经》赞美劳动、歌颂爱情、感念亲情、也在战乱与徭役中发出沉痛的叹息。【古风时期的生活观:朴素、真实、重人伦、敬天地】 🏮【唐诗】在生活稳定意气奋发的时代,民众自我意识觉醒、精神自由、热爱人间、充满希望。唐人用一种近乎太阳般的热烈,告诉我们:生命可以尽情燃烧,也可以温柔如“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牵挂。 🌸 从朴素到丰盈,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爱《诗经》教我们扎根——在劳作、思念与离别中依然说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唐诗教我们开花——哪怕行路难、多歧路,仍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演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中国人:在苦难中依然歌唱的韧性,在平凡中发现诗意的能力,以及始终相信“人间值得”的乐观。 💫 写给今天的你:这些诗句穿越千年,依然温暖如初。它们告诉我们:生活从来不易,却始终可爱。愿你也在忙碌的日子里:保有《诗经》的真诚,爱具体的人,做踏实的事;怀抱唐诗的豪情,信自己、有期待、向前行。中华文明最动人的部分,除了辉煌的成就之外,遍是普通人在烟火人间中—— 一直哭,一直笑,一直热爱,一直相信。
讲完了明朝,中国历史故事,一路走来也1年多的时间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历史里总有些不变的道理和走不出的困境,我们的历史总在 组织-城市化-税收-经济 这些因素里打转转,似乎一旦遇到技术突破和制度挑战,就总会被无形观念拉回来。是的,今天这个挑战依旧存在于社会中,存在于自媒体的宣传中。信息噪点变得更多更杂,希望我这130多期的历史故事,能让大家多一分冷静的思考,有能力屏蔽生活的噪音和不值得的事情。AI的时代已经来了,记住历史里的是非对错早已不重要了。清朝的历史我不会按时间展开,只会在谈及个别地理和城市的时候带出清朝的历史。一是因为因篡改记录太多,清史还未定下来,二是大家通过影视剧大多数人对清朝的历史有自己的判断,是娱乐也好 是封建也罢,现有的清朝知识来应付下考试就好,不值得考究。 学历史和哲学的意义,除了知兴替之外,文科知识是可以让人在社会里活得更像一个人而不是把人去跟机器去作比较。
明末四大困局,西北李自成农民起义、东北后金虎视眈眈、华北瘟疫肆虐、华东沿海白银外流,放眼四海无一处安宁。面对这一道道难关,崇祯的意志力还是坚持了快20年,算的上是硬汉了。眼看着北方草原崛起了同一草原的力量,而明朝内部又是乌烟瘴气的党争,民间纷纷暴乱,把守国门的将军不被信任。守门人已无心守门。1636年,崇祯9年,皇太极称帝,建立大清,这一年在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建校。皇太极在位时间不长,但是基础事业没少做,一个是按照华夏传统的方式称帝,取了科尔沁部黄金家族的老婆,后来的孝庄皇后,继承了草原的法统,将松散部落编制成有军队组织目标的八旗,按照同样的方式,针对愿意投诚的汉人军队编制了汉军八旗。 1643年皇太极去世,6岁的福临登基由多尔衮辅佐稳定住后金内部八旗势力,孝庄皇后则稳定蒙古诸部。1644年,李自成由西北的居庸关逼近北京,此时崇祯号召天下勤王,但无人响应,宁远守将吴三桂也是远远张望,仅仅将军队调往山海关退守,做好了两手准备。崇祯原本也有机会逃往南京建立偏安政府。但朝廷内已无人愿意为他主张担责,后来的事情我们就知道了。3.18日李自成进北京,君王死社稷,伴随他的只有一位太监,儒家的看门官僚,却打开了城门。李自成虽然进了北京,但清军在长城附近早已虎视眈眈随时南下了。仅在李自成攻入北京2个月后,清军和吴三桂的军队攻入北京城。李自成的失败我们这里先不展开了,但可以归结于山头主义的组织管理和组织文化上。 清朝的历史由此展开,原本老百姓的的税收需要用于战争,这下子战局转变无需对外防守了,老百姓承税压力小了,抵抗清军的意愿自然也就弱了。儒家官僚在明末已在内斗中消耗了太多精英。苟活的官僚根本无心坚守使。 而1648年困扰欧洲30年的宗教战争结束,欧洲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族国家意识纷纷觉醒。清朝的经济封锁和文化愚民政策,使得华夏民族沉沉的睡了下去。
朝鲜战役之后,明朝内部有深陷党争,历史里反反复复的证明了,即便是再有理性和逻辑的个体,在党争面前一旦战队,就必须一站到底,为了争输赢而放下理智。1620年万历去世,太子登基成为明光宗,但仅在位一个月就去世了,因为去世前服下了红丸。明光宗可是东林党精心扶持起来的皇帝,担心失势的东林党一不做二不休的彻底废掉了浙党,又将手伸向了其他非东林党人士。当其他非东林党官僚人人自危的时候,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刚上任司礼监执笔太监不久的魏忠贤,希望能通过魏忠贤向上管理。这些官僚后来被称为“阉党”,贯穿整个熹宗在位的7年间,阉党其实蛮有效的压制了东林党人的非理性。这里倒不是为谁说好话,这两群人其实都一路货色,聚在一起作恶多端,单拎出来各个懦弱且猥琐。1627年崇祯登基,虽有效的压制了阉党,但是党争问题依旧存在。党争使得内阁体系失效。此时明朝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了。 女真有三大部,分别是生活在在黑龙江下游流域到俄罗斯沿海州一带的生女真,这些人作战异常勇猛;第二部分是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的海西女真(叶赫国);第三部分是生活在长白山一带至牡丹江一带的建州女真。元朝时期,三部女真归顺蒙古。朱元璋打败蒙古后,沿兴安盟、吉林洮tao安、黑龙江齐齐哈尔一带设立三卫,以接管蒙古余部,接管的同时,女真也间接的被划分成上述三部,进行巧妙的差别怀柔。 在万历11年1583,建州女真的努尔哈为父亲和爷爷报仇后,继承了父亲的官职,开始赤崭露头角。1590年,30岁的努尔哈赤到北京进贡,明朝也有心利用女真人来管理朝鲜事务,所以赠其龙虎将军的称号。得此称号后,努尔哈赤吞并了海西女真(叶赫部落)。 万历44年1616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也就是今天辽宁的抚顺,登上汗位定国号大金。蒙古的喀喇沁,科尔沁诸部随后也投靠了大金。10年后的1626年,努尔哈赤在攻打袁崇焕防守的宁远城时被大炮重伤,几个月后去世,终年68岁。之后,努尔哈赤的八儿子皇太极接班(草原部落是小儿子守业),皇太极一边攻打+安抚朝鲜解决后顾之忧,一边巩固与蒙古部落喀喇沁的结盟关系,令蒙古为先锋,绕开宁远(辽宁 兴城)越过长城入侵华北。
1572年织田信长联合德川家康击败了足以的室町幕府。织田信长有两个信任得力的部下一位是明智光秀,另一位便是丰臣秀吉。1582年,织田信长在接待德川家康时,当众羞辱了明智光秀。能当中羞辱,说明二者因实力差距缩小 而引发的矛盾积累很久了。明智光秀在本能寺围困了织田信长,并逼迫其自尽。同年,丰臣秀吉为织田信长报了仇的同时顺手清除了柴田胜家,这样丰臣秀吉继承了织田信长的政治和军事遗产,成为了日本最强的诸侯。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内战这里我们先不多讲了。 丰臣秀吉和张居正几乎同一时间去世,1591年日本开始侵略朝鲜半岛。与此同时,丰臣秀吉开始培养在日的基督教,一是为自己宣传丰功伟绩,2是准备用基督教去教化和管理被征服地区-比如菲律宾、印度等,甚至在入侵朝鲜前丰臣秀吉就对传教士许诺朝鲜的教区。基督教对于丰臣秀吉来说也是双面剑,因为日本的神道教自认为日本是神国,天皇又是太阳神的后裔,而基督教里上帝的儿子是三位一体的耶稣,显然这与日本的社会认知背道而驰。丰臣秀吉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把待征服的地区许诺给传教士。
说起万历,相应的时代名臣则是张居正,他自己如果机器人缺乏了人情味,同时也把神宗万历当成了机器人,要求皇帝按照自己给帝国编写的程序执行命令、推进改革。张居正的土改革首先开刀的就是官僚与土地豪绅勾结所兼并的土地,其次加强落实嘉靖时期的“一条鞭”的税法,将明朝的税收方式彻底改成了货币化方式统一入库。这两项直接得罪的是靠土地兼并、民间商贸代理人组织(党派),敢于得罪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前提是以张居正为首辅的内阁有了监察的实权。 原先,明朝的内阁本质上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一切行政事务都应交给六部处理(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与六部对应的是六科负责监察六部,行使驳斥权,我们熟知的“言官”就是六科的职位。六科常常与都察院 合称“科道官”。相较之下,内阁虽是皇帝的秘书却不能涉足行政上的监察,身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在改革时感到掣肘,于是扩大内阁权限,使内阁集中了行政和监察的权利,这样内阁不再受言官的束缚,儒家的最后一道防线还是被法家的改革给破了,儒法一体,自孔子和其学生起,一直是儒家史官心知肚明却又避而不谈的话题。张居全力以赴的推行史无前例的财政改革目的是加强皇帝统治,最终却变成了自己的僭越。 万历皇帝从小惧怕张居正,张居正在万历十年去世。此后的日子,神宗像个迷失的逆子,作恶不知恶,一味地追逐欲望,宠信宦官虚度年华。万历25年的1597,正直丰臣秀吉侵犯朝鲜之际,万历宫中的一把大火少了三极宫殿。奉天、华盖、谨身殿,嘉靖时期改名为:皇极殿 中极殿、建极殿。这给本就财政吃紧的明朝雪上加霜。
武宗之后是其堂弟世宗嘉靖登基,世宗是一个顽固的人,也可以说是皇帝的位置更加强化了他的顽固,为了赢得话语权并立威,他登基后为自己生父追封皇父并称孝宗为皇伯父,这在儒家官僚看来是违反礼法的。类似的事情在宋仁宗到宋英宗时期发生过一次,那一次也是皇帝和儒家的硬刚。这件事情,使得懂得向上管理的官僚得到了升迁的机会,而固守儒家制度的人则被皇权视为异类,被排除在外了。在此之后,明朝特有的派阀之争彻底浮出水面。而嘉靖成了下棋之人。管人心,最终不外乎创建对立关系,自己成为下棋人。但这种管理是零和博弈,很难持久。通过建立对立,嘉靖暂时稳住了内忧,但是北方和南方的外患又陆续而来。 在北边,鞑靼部落诞生了黄金家族出身的英雄达延汗 统一了漠南蒙古,后来又诞生了更为雄武的英雄 俺达汗。1550年 俺达汗部队包围背景,以此向北京索取和平款项。 东南沿海的倭寇滋扰不断,嘉靖修仙花费繁多,每一项都需要经济支持,眼贴专卖已经不足维持,于是皇帝的代理宦官、户部、内阁一同把目光放在苏州的丝绸生意上,就是我们熟悉的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剧情,这部剧非常还原历史。 整个明朝政府对于日本充满了不信任与厌恶,倭寇在沿海的暴行被认为是市舶司处理不当引起的,在1529年,嘉靖8年废止了市舶司太监,官方封锁贸易,但这种封闭的环境反而加大了走私,日本海商更是肆无忌惮的从中国直接走私进入日本庄园主的港口。原本依靠海上贸易的中国船夫和日本的浪人组织不断被迫壮大。日本走私的缓解要等到1584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时候了。 在此之前,“倭寇”的定义已经不仅是日本浪人,还包括失去贸易资格的中国海民。他们逐渐发展成利益捆绑阶层性质的社会化组织,当这些人一致行动的时候就有军队的性质,中国海盗汪直实则是倭寇的头子。明朝招安了汪直后却推翻了承诺处死了他,对海盗组织和战斗力的低估,引发了嘉靖年间戚继光、胡宗宪的抗倭事件。“善战者无赫赫战功”,显然嘉靖是不合格的领袖。1567年,隆庆登基,明对周边民族的方针也转为缓和,并且适度放开了海禁。国人可以从福建的漳州出海做贸易。 穆宗隆庆在位5年,去世时由冯保代皇帝布了遗照,年仅十岁的太子朱翊yi钧登基,这就是日后的万历皇帝。
14-16世纪伴随着明朝统治的200多年里,日本倭寇的形成也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的性质不同: 第一个阶段是14世纪上半叶,日本国内南北朝走向统一,旧有贵族没落武士阶级兴起,社会暴力气质惯性延伸向外至中国沿海地区。 第二个阶段是16世纪初,日本足利幕府时期,各地庄园主、武士团体争取海上贸易的时候,形成官办与海盗的混合编队。 第三个阶段是16世纪末万历时期,丰臣秀吉统治时期,为遏制其他庄园主武装势力,他在日本国内实行闭关锁国。日本国内趋于稳定,被打压的武装势力成为闲散人员不得不逃往海上,成为海贼。海贼起初是防止海狼侵害而出现的保镖团体,他们收取一定的报酬而护送商船,同时也顺道做一些贸易、抢夺一些落单船只。他们同海军也有一定的代理联系与政治勾连,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动画片《海贼王》就是依托这样的历史背景。 随着日本国内政治稳定之后,海贼的生存利益不得不向外行动,一部分与政治保护较少的海贼群体,缺乏生存能力从而依附于中国的海上自由商贸团体。这部分人员壮大后逐形成倭寇。 明成祖永乐大帝通过对北方游牧部落的征服,来强化自己皇权和合法性。从10世纪开始华夏被游牧政权压制的屈辱,随着永乐的北征而消散,此番壮举也是吴越地区政权空前绝后的。瓦剌部族算是森林之民,刚从狩猎进入畜牧生活,与之对立的部落是鞑靼人(属西北蒙古的一支),借着靖难之役时,这两部落都有一定的壮大成为明朝北部最大的防患。 其实在朱元璋的时候,其智囊刘伯温曾说过:东夷和北胡不一样,虽不是心腹之患,但就像蚊牤一样心烦。朱元璋在临终前也颁布了祖训,指出了15个不可随意征讨之国,日本也在其中。洪武之后到永乐,华夏内部陷入了政治恐怖的内耗——秘密的警察机构东厂成为监视儒家官僚的正当机构,这也给了日本喘息的机会。 从永乐—仁宗—宣总—英宗,这四位皇帝都是通过对北方游牧部落的压制来弱化靖难之役的污点。直到英总被俘,皇帝与儒家官僚之间的内耗材得以缓解。朱元璋之初建立的禁欲农本经济方式使得社会发展迟缓,将近100年后,英总时期被太祖打压的银本位货币又逐渐登场了,让南方儒家官僚有钱赚也标志着英宗复位后的成熟和让步。
14世纪的东亚世界却开始有了松动 元末落后 东亚爆发了反击和解放的浪潮,朝鲜半岛出现了短暂的真空期,统治了5个世纪的高丽王朝换成了李氏朝鲜,同时期1392年,日本南北两个政权统一,足义利满称霸。成为室町幕府最盛期的缔造者。整个东亚古老的贵族阶级没落,日渐衰微,新兴阶级开始掌握主动权。由于唐 宋 元的文化基础,东亚的文化空前一体化,成为一个用于共同历史的中国文化圈。 高丽弃元投明 在元帝国内部,高丽不过是封土之臣,忽必烈一方仅视高丽女性为联姻对象,却要求高丽所有的王妃均出自元室。高丽王室中憋着一股逆反的情绪。不过很微妙的是,这种情绪在元顺第的时候好转了,高丽贵族之女奇氏成为元顺帝的二皇后之一。奇氏所生的儿子后来成为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他在位期间启用了 扩廓kuo帖木儿,王保保。他的养父是元末的大将察罕帖木儿。《倚天屠龙记》里将他刻画成赵敏的父亲。但实际历史记录里察罕帖木儿无女儿。 高丽奇氏给飘摇的元庭带来了高丽淫奢糜烂之风,把女仆全都换成了听话会服侍又有心机的高丽女人。在高丽,奇氏仗着有宗主国元朝的撑腰,对高丽王室也起了挑衅之举。4个世纪以来忍受宗主国的压力和怨气,导致高丽皇室把怒气指向了奇氏,拿奇氏家族开刀,并一不做二不休的废除元代年号。当然这也只是积怨爆发的结果。其实在元顺帝时期的1354年,高丽为配合元抗击红巾军,出兵了2000人,但蒙古将军妒忌之心怕功劳被抢走,在关键时刻撤走军队,导致高丽打败,此后不久,高丽看到元的败势便反元了。高丽同张士诚、方国珍,在暗中都有物资贸易的往来。 12-15世纪,这近4个世纪来,高丽面对宋-元-明的更迭频繁,也是束手无策。支持宋朝,不久又成了元朝,在元朝地位刚刚得到了好转,又发生了起义,在翻天巨浪中沉沉浮浮,只能任由时代洪流冲击。1392年高丽军事贵族李氏发动政变,建立政权,为了稳定果实,便下定决心追随明朝,朱元璋册封其为朝鲜王,从而正式结成了宗属关系,也稳固了李氏在朝鲜的统治,朝鲜贵族全面儒家化。社会层面佛教化。该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哺育下,朝鲜的成就远高于日本。明朝基于对朝鲜的文化管理模式,后来渐渐发展成为朝贡的原则。 如果说更改教科书,韩国人近几十年来也是不惜余力。韩流通过无脑的娱乐综艺试图洗刷掉其历史记忆,反而自以为是的认为韩国文化优于华夏。面对这种明抢暗偷的臭毛病,确实我们自己也要清楚这段历史。墙头草会有一个特点:骨软、嘴甜、心眼多。
元朝虽然是横跨欧亚的帝国,但不能算是皇帝制度,而更像是元老院的贵族制度,元朝有丞相,其地位尊贵。而朱元璋一开国就废除了丞相,他深知此职位可能成为君王代理过程的利害。这应该也和他自己做过龙凤朝廷的丞相有关。朱元璋最终实现了王安石的理念,当着皇帝的同时操着丞相的心。这样的做法在整个明朝带来的问题是,明朝皇帝 公务繁忙,不是每个皇帝都醉心承担皇帝义务的,有的皇帝会厌倦工作,而最终的裁判员是皇帝,所以官僚之间会互相推责;皇帝当裁判员偏袒了又怕被言官指责,所以就导致后期有些话要靠宦官表达,宦官成为皇帝和儒家官僚之间的缓冲区,矛盾大到一定程度,拿宦官祭旗,再换一个就是。 军制上:蒙古是军民一体,明朝是军籍和民籍分开的,军籍是世袭的属于中枢,军户不能做文官。但是明朝为了防止刚建立时的脆弱,故而学习汉朝保留了同姓藩王的制度,藩王可以招募私兵,在特殊时候勤王保护皇帝。朱元璋以为只要制度写的足够好,后代们自会照做。要说有没有人提醒他?我想肯定是有的。只是考虑到眼下建国之初国防需求和对内稳定需求的利大于弊。 行省三司(军政、监察、行政)为了减少冗官 行政方面:明朝在地方的军政机关是都指挥使司——都司(一人正二品)。负责管理卫所、千户所和百户所等军事组织,统辖卫所军户,负责军事防御与屯田。全国共设有16个都司和5个行都司。 监察机关叫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 起源于元朝 肃政廉访使司。作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这也是行省制度的一大特色,所谓的行省的省长是临时派驻地方的中央政府。 承宣布政使司是地方行政机关,负责民政、财政、户籍、赋役、科举等事务。布政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掌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事务。布政使司与按察司、都司合称为“三司”,互不统属。 税收制度方面: 元朝的行省制度带来了类似于西方的包税制,承包收税的人往往是放弃了道德和修身追求的酷吏,他们往往黑白通吃,给中原带来了恶劣的税收制度。这些人包税人不敢欺惹王族、重臣、寺庙 因为这些团体都有免税的特权。再叠加金银利差的掠夺,底层人民成为待宰的羔羊。 朱元璋在开国时 重农抑商 把国家财政的大宗定为 田税而且是实物税,为了限制银和铜等金融工具的使用,最大限度的限制资本。 可想元末明初的时候,社会苦于金融工具和利息很久了。以实物交易就是劳动的世界,彻底的自给自足同时民间“片板不入海”的禁令,一世农业国家以农业立国之本,二是防止海上走私带来的金属交易。打开国门意味着编户齐名不受管制,这是朱家不可容忍的。更何况13-14世界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用资金在华夏的土地上暗中较劲。在中国的历史上,统治者一直在寻求着 官僚资本与民生的平衡点。 “里甲制”的纳税组织结构:110户家庭是一个里,从中选出税额和壮丁数量最多的10户做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组,组被称作甲,负责人是甲首,里长甲首的日子不好过,收不上的时候自己补齐。所以能被推选的出来的,起初也都是有点家底的人。可是这批人赶上连年灾荒的时候,就会容易返贫。所以明朝初年的这些税收制度,在社会层面抑制了创新,宋朝积累的精神的开放,元朝积累的市场的开放,在明朝一切归零。可以说华夏文明,从14世纪开始动力减弱,内耗和内部阻力变大。
龙凤朝廷所占领的势力范围,也是出文人谋士的地方,这就是浙江的金华学派。朱熹学派的继承人,传自朱熹的高徒兼女婿黄榦gan,明初大儒 宋濂、章溢就是该学派的。金华还出了一位名人,他虽不是金华学派,但在朱元璋的部队里是极其重要的军师,提出了“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9字方针的刘基 刘伯温。金华学派最出名的口号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经过宋元之变,江东已经开始认为自己是中华的正统了。金华学派在排除异己方面与红巾军弥勒信仰的口号可谓是一致。但这里就会产生一个矛盾:民间迷信信仰与理性的儒学之间有了冲突的裂痕。这两在各自的世界里,隔空排斥,深怕被说成 支持对方。战功的将军都是白莲教出身,谋臣又是儒家学子。龙凤朝廷一只小心翼翼的剥离自己双重人格(教派)的一面,只强调自己身为宋国皇帝的一面。教主小明王的一面被搁置。这中间的裂痕给了朱元璋日后在内部去“白莲教”化的人才保证,注定了就会有一场“功劳、立场”之争。但这些是胜利之后的事情。 此时,除了元朝军队之外,龙凤朝廷还要面对与张士诚和南方红巾军的争斗,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北伐。 张士诚以前是元末起义军后来被招安立于元之下,不足为患——不够独立,外部没有骨气。顺便提一句,写《水浒传》的施耐庵,他36岁时与刘伯温为元朝同榜进士。施耐庵之后加入了张士诚的起义军,刘伯温加入了朱元璋的起义军。或许故事里的鲁智深,是施耐庵给自己和作品自保的一个出路吧。 陈友谅控制了湖北&江西,水军的机动性强,后勤物资的补给能力强。但是因与教主 徐寿辉意见不合 在采石矶杀了教主,自己做了皇帝。采石矶(马鞍山)是金陵的屏障,守住这里,就守住了南京。 陈友谅截杀其主,威胁不下,名分不正;最终不过是内斗不断地邪教组织——缺乏普世的组织目标,内部血债的诅咒。 此时作为龙凤朝廷丞相的朱元璋定的策略是 先灭陈,则张氏孤立。1363年7月,鄱阳湖之战,陈友谅战死。同年9月 苏州的张士诚自称吴王,但其 背后的元势力却没有同意。
从13世纪开始,地球开启了 长达200年的小冰期。寒冷期会伴随着植物光合作用的减慢,大气碳循环减弱。随之引发生态蝴蝶效应:草原干旱、中原粮食减产等。。。在这种情况下,蒙古帝国不得不弃用废弃多年的隋唐大运河,需要巨大的劳动力疏通河道,这种劳役就孕育了“石人一只眼”的童谣。 小冰期在200年后的15世纪结束,地球自我修复碳总量平衡,导致活火山开始频繁运动,随后引发飓风、洪涝灾害的增多。黄河也开始频发水患。这个时间点被嘉靖皇帝遇上了。很多气候的事情他此生也是第一次见,所以在那种情况下,可以理解他要修仙的行为。对未知力量的渴望是没有有英雄情节的人所追求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