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人讲“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读书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爱做的事情,但是旅行应该没有人会不喜欢。每个人旅行关注的点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自然风光,我却偏爱这个过程中遇到的人,我喜欢到了一个地方之后和当地人聊天,相比于上帝创造的山川江河,我想知道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 而碍于时间和钱包的限制,大部分人没办法走在路上,但这并不代表你就无法听到不同地方的人给你讲故事。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国家有56个民族,除去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民族的习惯,他们民族的节日,他们是否也会被催婚呢? 今天我就找到了两位彝族的嘉宾,他们都是00后,从小生活在彝族寨子里,女孩和我讲了他们的火把节,选美大赛,还有让我惊讶的50万彩礼。男孩和我聊了他小时候步行两个小时去读书的故事,酒吧驻唱的故事,还有关于音乐的梦想。很巧的是,两个人关于未来的规划,都是想回到山村当老师,他们的故事很简单,不曲折,我相信他们都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几年前,看《国王排名》被波吉和卡克的情谊打动,外表冷漠的黑黑的卡克贴在地面上走,就像影子一样,直到遇到了善良的波吉,卡克才感到了久违的温暖,决定用一切守护波吉。 “波吉 ”在日语谐音是:独自一人,而 “卡克”的谐音是:影子。 从此,波吉不再孤身一人,卡克也不再是形单影只。 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谁不希望能有个人能看穿我们冷漠外表下的脆弱和懂事面具下的眼泪呢? 于是,我们一次次找寻自己的影子,成为彼此的影子。 又一次次与对方的影子分手,回到一个人的状态,像《影子的影子》这首歌里唱的: 带着自己原来的影子回家,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孤独寂寞。 这首歌献给那些曾经形影不离,如今已无交集的人。 你有形影不离的人吗?
“木桶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皮特提出,指的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围成木桶的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 只有围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一样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只要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就不可能装满水。 这个理论我第一次听说是在我高三的时候,老师面对我们这群后三排的“后进分子”,提出要想考大学要补习的应该是你最差的学科。首先是因为这些学科起点低,所以进步大;其次,最短的变长才有利于提高整桶水的容量。 也许这个理论对于读书这件事情来说确实是很有效的,但离开了学校之后我发现,和学习不同的是,当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时候,最开始都有一个个精致的、完美的,甚至是外面画着小花花的没有短板的小桶大桶,最后是我们自己亲手让它们盛的水越来越少的。
前几天,去电影院看了《宇宙探索编辑部》,看之前我没有去了解任何有关电影的介绍和评价,没有了解,也就没有任何的预设和期待,所以在看完之后,我的语言匮乏到只能反复表达:“好,太好了,没见过的好。” 主人公执拗、固执地维护着他的专业,觉得世界上一定有外星文明的存在,最终成为了一个落魄潦倒的人,女儿也于多年前因为抑郁症离开了。 当他似乎真的即将遇到外星文明时,他只问出了一个问题,也是女儿去世之间问他的那个问题:我们人类存在在这样的宇宙里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孙一通反问他:如果外星人到这里来也是想问我们一样的问题呢? 他终于理解了女儿的选择,也与自己多年来执着和解了,不断想要探寻更宏大的命题,却忘记了向内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实实在在所拥有的现实生活。 当你像一头前方挂着胡萝卜而不断向前的驴时,是否也会问出那个问题: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如果给所有的90后拍一部青春片,电影原声一定少不了周杰伦、SHE、陶喆、林俊杰、蔡依林。不知道现在的小朋友是不是更喜欢韩流,但是我们那个时代台湾音乐几乎成为了我们学生时代的BGM。 如果说岁月是把杀猪刀,把你我都变臃肿了,那么音乐和电影就是一部美容仪,让我们回到过去。 以上确实是录音之前我们俩以为的节目调性,就是那种轻轻柔柔的,文文艺艺的。 没想到是实际画风是: 橙:你知道,我初中有一个同学巨像李玖哲,甚至感觉这个人应该留胡子的。 莹:真的? 橙:对,但问题是,这位同学是个女孩子,哈哈哈哈哈哈哈 莹:你真的很过分哎。 莹:你最爱听的是谁的歌? 橙:周董啊,你是五月天? 莹:不是,是——伍佰。 橙: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节目里的调侃纯粹节目效果,并无任何发自内心恶搞艺人的意思,狗头保命。)
这位说着事业更重要的女人是我的妈妈,虽然她年轻时并不是一个拼事业的女性。 她年轻时在干嘛呢?用她的话来说,从技工学校毕业之后,直接分配到国企照相馆工作,当年的国企还是铁饭碗,拿着固定工资按部就班工作了十多年,所以没有过所谓“梦想”“热爱”的概念。 1998年,下岗潮来袭,这股浪潮终于在千禧年后拍打在了我家,我妈和我爸双双下岗,那一年我妈34岁。 刘欢的一首歌你或许听过——《从头再来》,就是在下岗潮时期鼓励工人再奋斗的公益歌曲: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进风雨。 而我妈走进风雨里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呢? 昨天嗑着瓜子儿,听她聊了聊当年的事儿,以及对事业、对新时代工作的想法。
每次别人问我人生有没有后悔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回答都是,没有。我觉得如果让我回到过去的任何一个时间点,我都会选择和当初一样的那条路,然后再过一遍我的人生。但在前几天和大学同学微信聊天的时候,回忆大学生活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当年我们有一个可以去支教的机会,结果忘记了什么原因,大概就是想要出去玩,大概就是觉得以后还有机会,然后就没有报名,结果时间一晃到了现在。这件事可能是我目前为止唯一遗憾的一件事了。 但是很幸运的是,我的听众里有人去完成了我心心念念的事情。 小熊,一个学编导的艺术生,大三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的大学阶段完全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乎决定去支教,然后她就在南疆拥有了一群“宝贝”。 小邓,一个在大学期间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已经有了明确人生规划的男孩,本来没想过从事教育行业,因为那次支教,他三次回到南疆,甚至最后一次回去是为了彻底地留下来。 他们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湖南人,在七月,他们即将成为一家人了。 他们在南疆的故事,让我在采访中哭了好几次。他们也抛出了一个问题“支教,到底是我们给了孩子希望,还是娃们给了我们救赎?”
今天是清明。 照例回老家扫墓,亲人们一边扫墓一边聊往事,我也了解到了一些之前所不知道的家族故事。比如,这位亲人生前可怜,病了几十年没出过门。又比如,那位亲人生前和别人发生过一些小过节,因为强势的性格遭到后辈们的不满。在他们走后,不论好与不好,都化做了一句“下辈子过好一点”。 这辈子有再大的矛盾都已清零,再多的遗憾也会慢慢和解。 作家勒·克莱齐奥说: 人间的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痛不欲生,几年之后,也不过是一场回忆而已。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等雨转晴,还人间清洁明亮。
学历不但是敲门砖,也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脱不下的长衫。 一句“失意书生”的独白登上热搜,引来大量年轻人的共情。不禁感叹:少年不懂文中意,读懂已是书中人。 长衫是鲁迅先生小说里的一个意象,在小说中,长衫主人的形象是善良、迂腐、穷酸、爱面子的。鲁迅先生曾说,他是酒馆里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还穿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说明没钱,没地位,穷困潦倒;穿长衫,代表维护着自己体面的身份,甚至宁愿去偷,也不愿意去做他以为的低贱的赚钱的事。 如今的一些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会用这个角色来映衬自己当下的处境。当看到有人说年轻人眼高手低的时候,我虽然不赞同,但是还能忍,但是当看到有人讲长衫无用的时候,我真的忍不住了,因为你一定不知道为了穿上它我有多难。
这可能是我人生的第6211次反省自己的拖延症。 偶尔会安慰自己,谁还没有拖延呢? 一个名叫安德鲁·桑泰拉的美国作家,为了讲述拖延症史,她专门写了一本书叫做《拖延进行时》。 这本书里有句话是这样写的:“拖延有时有助于我们看清,原来有些事并不值得去做。而且闲逛有时会变成思考和创意。推迟必须要做的事情让我们更有人情味、更有趣。对大部分人来说,当我们本该做别的事情时我们做的那些事情才是我们的生活。这不是最高效的生活,但比遵循规则更有趣。拖延会阻碍我们的发展,但它也能让我们实现自己。” 但我必须承认,我人生中那些“好像什么也没做,但感觉好疲惫”的时刻,都因为我过于拖延,我下定决定,周一我一定要按计划执行生活! 就像契诃夫的誓言: “我决不食言:我只懒到5月份,从6月1日起我就坐下来写作。”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南方的小城长大的。这里很不发达,铁路线只有一条,去省城坐火车都需要大半天的时间。很小的时候,自己住的地方,既不算城内,也不算乡下,只能说是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那时还没几户人家在这里盖房子,在一片荒野上,就孤零零的只有几座房屋。 在那样的旷野上,冬天的风刮起来,无遮无拦地,肆无忌惮地。整个冬天我都躲在屋里,听北风呜呜地呼啸。被窝里真暖和啊,尤其是听着那样的风声。整整一个冬天,我都在做梦。梦里那些千奇百怪的事情,现在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在记忆中,冬天总是那么漫长,好像永远也到不了头似的。在我们那儿的偏南方地区,冬季很少下雪,只是天空永远是那样阴沉沉的,空气很潮,裹挟着刺骨的寒气把人团团困住。 但那时的我一点儿也不担心。春天迟早都会到来的嘛。小时候对于世界的理解,都是从朦胧印象里得来的。去年是这样,今年也这样,明年也会这样吧。好像季节是个很守承诺的家伙,从来不放你鸽子。我信任春天,就好像候鸟信任湖泊。鸟们每年都回来,飞越万水千山,历经风雨,忍受折磨,躲过猎人的枪。看到湖泊还在,它们就很安心了。
上周我们参加了电影《最好看的电影》媒体点映,我们预测它会成为今年口碑最强华语电影。 这是一部集奇幻、悬疑、喜剧元素的公路片,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十岁的小贾生活在一个南方小镇里,有一天,一个神秘的男人迪老板在镇上开了第一家电影院,小贾是电影院的常客,大家不清楚迪老板为什么要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小镇开这个电影院。 有一天,迪老板说在另一家电影院有一部稀缺的片源,看过的人都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看的电影,迪老板驾车2000多公里去取影带,偷偷带着小贾一起上路了,这一路上他们遇见了很多人,也慢慢揭开了迪老板和小贾的身世之谜…… 它是一部2D、3D结合的电影,中间会有半个多小时有3D效果,当迪老板和小贾误入一个村庄的时候,会提醒你带上3D眼镜,然后你就会融入到那个奇幻的村庄里,导演作为诺兰视觉团队里唯一的中国人,特效做得特别精彩。 在这部电影里,你能看到无数“彩蛋”,颇有《头号玩家》的意思,只有大量阅片量的观众,才能GET到导演放在片子里的彩蛋。 看完结局,你会感觉:你在看电影,但你其实也不过是电影里的一部分,你也正在被别人看着,走出电影院会有点分不清这是现实还是虚幻。 邀请大家4月11号走进影院看《最好看的电影》。 节目最后有福利哦。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