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上从来都不缺故事,它是城市里最有烟火气的一部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出行场景。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说:“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这句话,也是关于街道之于城市的重要性的最佳阐释。 我甚至觉得,每条街都有自己的面孔,自己的年龄和神情。 每一条街巷都隐藏着许多只属于这里的秘密,有心的人才能捕捉得到。 在这个城市里,你在哪条街留下过足迹和故事呢?
你是否收到过这样的信息? 我被清了,你也清清吧,不会用回我,复制我的消息,找到微信群发助手,粘贴这段文字,谁的消息发送失败就证明谁把你拉黑了,不要让无用的联系人占用你的内存。 面对这种消息,除了对方是我亲戚领导这种我确实没法断绝关系的人之外,我通常会直接删除这个人。因为在我看来,这个人脑子可能不在线,首先微信好友不占用任何内存。其次,别人把你拉黑了,而你还留着她微信是一件多么受到侮辱的事情吗?这只能证明你们俩已经好久好久没聊天了。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这个人和你的关系不紧密,那么你为什么要在乎呢? 最后一件事就是,如果你真的小心眼地觉得这很重要,你完全可以换一个文案吧,现在正好世界杯,你可以群发一条“你喜欢c罗还是梅西啊”,你起码可以让对方察觉不到你在试探别人吧。 和这些敏感的人比起来,我倒是经常会在无聊的时候翻看通讯录,捞上来一些奇奇怪怪的好友,不熟但却很有趣。
很久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个电影片段,是一个男孩追求女孩,男孩有穿越时空的能力,每次在约会中某一句话表现不好时,他就赶紧穿越回说这句话之前,他一次次彩排他的约会过程。 我对这个片段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想着要是我也有这种能力就好了,就不会为一句没发挥好的话苦恼到深夜睡不着,为白天的错误折磨晚上的时间,生活,要是能像男孩这样能彩排就好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电影叫《时空恋旅人》。 可惜,生活是直播,很难去演练彩排,如果告诉你,世界上有一种模拟器,可以帮你穷尽所有事件的选项和可能的结果,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害怕了? 今年7月,美国有一部纪录片就拍出了给生活彩排的这种可能性,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彩排》。 严格来说,它像是真人秀与纪录片的混合体,提出了一个这样的假设:如果人生可以彩排,未来会不会变得可控? 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不确定性,明天也不确定,在一个充满不确定的年代里,拥抱不确定,接受失序的可能,才是常态吧。
再有一个月2022年就将过去了,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很多,很多想不到的事情,想不到的静默,想不到的悲伤,想不到的嘈杂。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的我刚刚走出抑郁症,工作不顺,恋爱结束,不好的情绪就像是一个黑洞,我努力的想逃出去,他却用更大的力量抓住我,我就像是一个大病初愈的人,很怕突然再来一阵冷风再染风寒,再将我推回深渊,于是我决定买一辆摩托车,我希望他可以带我驶向温暖,好在他的马力够足,真的带我离开了漩涡。 我和他的故事,希望可以带你也驶出寒冬,戴好头盔,扶好油箱,我们出发。
童年已成回忆。消逝的时光不会再来,也许永远也不会了。但是往事藏匿在某些事物当中。也许是某些声音,也许是某些气味,也许是某些难以言说的瞬间。 当看到每年的初雪时,在异乡某个寒冷的夜里闻到炭火的味道,儿时的记忆就自动浮现了。想念一场雪,就是想起了遥远的、漫长的往日时光。
当节目不知道怎么开头的时候,可以用一句“你那里天气怎么样?”作为开场。 你可以不用回答我,我并不真的关心,我只是不知道怎么开场。 尽管我打开天气预报就能知道你所在的城市天气怎么样,但我还是要问:你那里天气怎么样? 之前的我总是有很多想法,可以想很多话题,很多种不同的开场方式,而现在我只能用:天气怎么样来开场,可见现在的我是多么的匮乏。 但很多时候这种匮乏只是一种自我保护,我不愿谈论心里在想的话,在人群里,我也尽量克制表达欲,只能聊聊无关痛痒的,比如美食、比如天气。 苏更生在《我们还是谈谈天气》这篇专栏文章里写:“保持冷漠,保持距离,只谈论天气。这么有用的道理,英国人早就教过我们了,但是我们似乎不信,我们总在天气之后,加上各种内容,可是结果往往让我们失望,人们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早知道如此,我们就应该在谈论完天气时道别,我们谈论天气,只是谈论天气,那就永远不会失望,你说是不是这样?” 所以,你那里天气怎么样?
如果让你挑出一天中最开心的时刻,你会怎么选,是早上起来闹铃响起,结果还能再睡五分钟的时候吗?还是领导离开工位去开会的时候?还是晚上看着球赛身边可以有一杯冰可乐或者冰啤酒的时候? 我的选择会是洗澡的时候,当然不是因为我有洁癖,我一个糙老爷们,一个东北的糙老爷们洗澡的快乐来自于,可以真的啥也不干,没人找我,或者说我可以理所当然的不回消息。自从智能手机发明,自从微信普及,我本来的上厕所自由都消失了,因为很少有人可以上厕所不带手机,倒不是说你看到手机信息必须要回,可是当有新消息出现的时候,我只要拿着手机,就忍不住去点开,就算不是马上处理,也会瞬间在我的头顶加上一片乌云,甚至导致此次出恭以失败告终。 但是洗澡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不回消息,不看新闻,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我觉得只有洗澡的我是自由的。
早上8点30分,我又堵在路中间了。 “正在堵车”是迟到最常用的理由,不管这个理由是真是假,你没有办法反驳,毕竟这个城市确实拥挤,在哪里堵住了都不稀奇。 但,这次堵车似乎有点不一样。 以往堵车至少也在慢慢地往前挪动,而这次堵车完全停住的频率要高很多,有很多次都看不到要往前开的迹象,前面到底是出了什么事儿啊?为什么今天这么堵啊? 拉美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南方高速》,在小说里,人们堵在高速上好几个月,他们不知道前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偶尔会有前方的消息传来,但每次说法都不一样,后来他们分成了各个小组计划性供食供饮用水,互帮互助,书中写: “一次又一次地从一挡变成空挡,不断地踩刹车,拉手刹,停车,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仿佛没有尽头。” 就如此刻的我,我把堵车时的内心活动记录了下来,很无聊,也没什么值得听的,明天得更早一点起床去公司,谁知道明天还会不会堵车呢? 你堵车堵过的最长时间是多少?
不管你喜不喜欢运动,懂不懂足球,最近一定躲不开的话题就是世界杯,连我奶奶都和我说可别赌球啊,因为她只爱看法制频道。 足球,果然是这个星球上的第一大体育运动。而到目前为止世界杯新闻里抢占各大头条的无疑是各种爆冷——伪球迷马晓橙最爱的阿根廷作为主角被沙特击败,四届世界杯冠军德国战车被日本战胜。 爆冷这个词来自于体育比赛,指的就是纸面实力和人们预期更低的一方战胜了大家都觉得强大的一方,我不懂足球,不爱运动,无法参与到绿茵场上的爆冷之中,但是这种意料之外又何尝不在球场之外也在不停的上演呢?
如果有机会,请在冬天来一次大理。如果你恰好有一点时间,如果你恰好需要换一种心情,那么冬天的大理不会让你失望。 古人讲“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偷”字用得极好。如今我们被琐碎的生活所裹挟,出门和闲暇都很奢侈。在日复一日的繁琐生活中,我们需要偷来一点闲情,修复日常生活对我们的心造成的磨损。哪怕只有半日时光,再重新回到生活当中去,一切也会有一个新的开始。
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起床,乘电车,在办公室或工厂工作四个小时,午饭,又乘电车;四小时工作,吃饭,睡觉;星期一、二、三、四、五、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沿循这条道路。一旦某一天,‘为什么’的问题被提出来,一切就从这带点惊奇味道的厌倦开始了。” 于是,换城市的决心也开始了。 大概也是从今年开始,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像候鸟一样,迈出了迁徙的步伐。 原来在上海的一个朋友在迎来她32岁生日时,突然想要一间自己的房子,便辞掉了打工7年的公司去了苏州,她说苏州买房压力会小一些; 还有一个同事去了福州,因为她决定要结束3年的异地恋,为了另一半换一个城市; 也有朋友逆流而上,从家乡奔出去到北京,他说想拥抱更自由、更多可能性的生活。 在重复运行的生活机器里,我们难免生出去另一座城市看看的想法,让你换一座城市生活,你最想去哪里?
组织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里面提出了一个词汇就叫“languishing”,用来形容一种什么感受呢? “这是一种说不清的乏味的闷闷不乐的情绪,介于抑郁和健康幸福之间的状态,感觉就像是你在浑浑噩噩地度日,隔着一个雾蒙蒙的挡风玻璃观看自己的生活。” “languishing ”就是这样一种停滞和空虚的感觉。 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就提出了一个可以提高幸福感的很简单的方法: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写下3件好事,坚持一周就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写下你今天发生的3件小事吧。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