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李荟莹 有一些食物存在感比较低,属于让我吃也行,不讨厌,不排斥,但不会主动想要吃。 比如,苹果。 苹果,像一个分界线,爱吃的排在苹果以上,不爱吃的排下苹果以下,在水果店走一圈,如果实在没什么好买的,或许最后会带走几个苹果;在家里,突然嘴馋想吃东西,除非家里实在没有别的水果了,才会拿起那颗苹果。 苹果就是这样,味道无功无过,其实也算好吃,就是有些平淡无聊,这样味道没什么亮点的苹果,却充满了隐喻。 不管什么季节,它总在那儿,味道从不出错,就像每一个平淡的日子。 活着其实很好,再吃一颗苹果。
主播/李荟莹 方大同新专辑里的《回留》记录下了他状态糟糕的样子,我们会听到,他的气息虚,高音唱不上,而就像评论说:“当嗓音沙哑成了叙事的一部分,歌就多了更多的意义。” 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它让你无法回到从前的状态,甚至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像歌手声音嘶哑,运动员面对不可逆的伤痛,热爱奔跑的人失去双腿…… 看过一个短片,短片里,女孩一直深受一只蓝色鳄鱼的困扰,鳄鱼如影随形,阻碍她做很多事情,最后女孩用心感受它,接受它,因为它是女孩的一部分,越在意反而负面感情越强烈。 那只蓝色鳄鱼就像我们身体里不被喜欢的一部分,是近视,是过敏,是退化的器官功能,是偶尔嘶哑的嗓音,是冒出的粉刺,是粉刺开花后的痘痘。 就这样,与困境周旋。
主播/马晓橙,李荟莹 晓橙和荟莹作为很少登录知识问答平台的用户,某天打开私信意外地发现了很多被邀请回答的问题,我们当然知道这是系统发送的,但觉得里面的问题还真的有点意思,所以今天选出几个,和大家分享一下。 问题: 1. 如果不想当作家和老师,学语文有什么用? 2. 2000块可以养猫吗? 3. 给你4000块你愿意裸辞当家庭主妇吗? 4. 打工有前途吗? 5. 带饭去单位丢人吗? 6. 男朋友渣我,我如果伤害自己,他会内疚吗? ……
主播/马晓橙 我一直觉得自己算是和爸妈沟通比较多的孩子了,每周二四都会雷打不动地和他们聊十多分钟,结果我发现我老婆每一天都会给她妈妈打半个小时的电话。 我好奇地问:你们每天有那么多话说吗?都在聊啥呢? 她说:没什么重要的,好多句子都是重复的,吃了吗?吃了啥?好吃吗?姥姥吃了吗?吃了啥?爸爸单位忙不忙? 事实上重复的不只是问题,答案往往也都是不变的。后来我想可能这就是家人的意义吧,就是即使你活得很无聊,一直在重复,但作为家人还是想知道你的日常,还是想知道你今天快不快乐。 “如果不开心,请一定告诉我。”
主播/李荟莹 在发出一封信时,我能想象你郑重其事的样子,在屏幕前坐上好一会儿,打下一个字一个字试图还原最真实的心情,深度剖析背后的原因,最后还觉得文笔不够精准表达。 所以,每次点开邮件,我也有一系列郑重其事的仪式,音乐音量拉大,双手将屏幕放大,看上好几遍,再认真回信,最后也会觉得文字不足以表达我全部想说,或者我的想法并非正解。 好在有每月的「收信快乐」,可以分享给所有正在听故事的朋友,大家畅所欲言,友好交流。 今天听听那些“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刻。 私人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播/马晓橙 下班回家的路上,无意间点开了荟莹的一期节目,是和她婆婆的对谈,主题是婆媳关系。 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她提到,有时候矛盾产生并不是因为“两个人的关系是婆媳”,而仅仅是因为“你们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久了”。任何人在一起生活都会产生矛盾,包括你和自己的爸妈,包括和你自己选的爱人,甚至是你和不会说人话的小宠物。 这也许就是那些异地恋熬过了多年的分离,终于可以一睁眼就是对方的时候,反而选择分开的原因吧。 因为,一起生活的“一起”不只有睡觉的时候,一起生活的“生活”也不只有你和我。
主播/李荟莹 我又走到了那个熟悉的门面,排队,老板递给我两个榨菜包,我扫码付款,转身在桌上提一杯豆浆,一边喝一边返回,如此,又开启一个早晨。 几乎每天都是如此,差不多同样的时间起来,刷牙洗脸上厕所,出门买早餐,吃完早餐工作,等吃中餐,重复一日又一日。 这些重复并不让我觉得无趣,反而让我踏实,尽管在几年前,我还讲着电影《土拨鼠之日》,渴望打破重复的生活,现在却喜欢这样的重复,这样的重复让我觉得生活有掌控感。 生活的本质就是重复,重要的是怎么在重复里找到生活的韵律。 “幸福生活的要义从来不是发生了多少新鲜事,让我们不断得到新奇的体验,而在于从重复发生的大大小小事情中,我们能够获取多少满足感。 这话听起来有些鸡汤,但对我来说是这样,感谢门口的包子铺一直开张,新口味芹菜豆腐馅儿还不错,欢迎品尝。
主播/大卫,闯先生 好像从小到大,我们都生活在一个个的条条框框中。 吃饭不许吧唧嘴,见了熟人要问好,工作少问为什么…… 这些框框有的来自社会规范,有的来自家庭期望,而有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束缚。 我们在这些规则与限制中,能否寻找到自己内心的自由与美好?
主播/马晓橙 不知道南方现在是否还在艳阳高照,但北方的夜已经开始变寒了。 在我的记忆里,东北最热的时候其实是在冬天,和夏天只有十多天的炎热相比,地热会让家里获得几个月近乎30度的高温。然而在20号全市供暖开始之后,我也没觉得必须要穿短袖,问了一下一直在本地生活的同事才知道,供热公司不会一开始就给你烧到最高温,他们会随着外面的越来越冷让你家越来越热。 而我们这里的供暖期会长达半年,希望咱们的「家庭会议」也可以在即将到来的冬夜,让大家一直待在舒适的24度。
主播/李荟莹 电视剧《玫瑰的故事》里,玫瑰回丈夫老家办婚礼,婆婆对亲朋好友用朝语说:“我儿子厉害,他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追他的姑娘排长队,不漂亮他才看不上呢。” 可以说,这个婆婆集齐了恶婆婆的所有特点,干预夫妻决策,重男轻女,监视玫瑰的一举一动,控制她的自由,又可怜又可恨。 在家庭剧里,常常会有一个这样可怜又可恨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往往是婆婆,看得多了,曾经的我也会担心自己这不算温和的性格能否和对方的家人处好关系。 我的婆婆是一个标准农村妇女,常常说自己没有读多少书,很多事情跟不上时代,就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所以让她表达自己是个不太容易的事情。 今天,我拉着她,一起聊了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婆媳矛盾?她对这千古难题是怎么看的?或许对于很多朋友来说,要完全听明白带湖南地方口音的普通话不容易,我会适时做出一些解释。
主播/马晓橙 互联网曾经流行过一句笑谈“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将普通人所有的不理解,解释为你无法参透的“纠缠”。而当面对所有的失败时,也有一个万能甩锅理由“原生家庭”,你所有的不如意都可以归结为,小时候被你妈骂过,被你爸打过,被你家小狗咬过。然而总有些人从小家庭幸福,可还是生活不顺,结果最近两年终于又出现了一个可以全覆盖的说法——“情绪价值”,任何关系处不好,都是因为你没给对方足够的“情绪价值”。 可事实上,我的价值不只是体现在情绪上,不善表达的人更加不是没有价值的呀。
主播/李荟莹 不喜欢送礼送来送去的假客气,不喜欢麻烦别人也不想被人麻烦,不喜欢和不熟悉的亲戚来往,我们信奉的是人与人要有边界感,讲究分寸,长辈批评我们真冷漠,我们遵循的是让自己舒服,拒绝没必要的人情往来。 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就是两代人的差异吧,很难说哪种绝对正确。 昨天看了一部电影《本日公休》,部分展现的就是老一辈的人情味和新一代观念的差异,尤其是人情味的部分,站在不同的立场,每个人会有不同的选择。 电影主人公叫阿蕊,有一间开了40年的男士理发店,在理发店的生意上,她有很多坚持: 记住每位顾客的理发日期,主动给老顾客打电话;记得谁家的儿子毕业,谁家的女儿结婚,提醒父母来做头发;对“十分钟剪发”的新业务嗤之以鼻:十分钟能出什么活呢?手艺的东西,不能偷懒;不惜关上店门,跋山涉水去老顾客家剪头发…… 儿女无法理解这些行为,考虑到时间和成本,去一趟实在不划算,但阿蕊告却说:“人生不是这么计算的。” 对于落寞和孤单成为生活常态的上一代人而言,我们看来的冒犯和入侵,是在乎和关怀。 电影的主题歌《同款》,从某种意义上概括了这部影片的核心: 人说人生说短也是长 谁来谁去都是靠缘分 若是互相信任和理解 再是陌生也会变熟识 心头一旦有人留在那 路途再暗再远也不孤单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