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卡夫卡逝世100周年,我们聊聊文艺青年和科幻Geek的交叉融合,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捷克文学

开卷FM

开卷有益(kai juǎn)第 4 期: 本期嘉宾:Anny老师,中央美术学院,某届央美高考专业状元 0:38 为了聊聊捷克文学,我们读完了4cm书单 2:13 我们都读过他的书,但从不知道他原来是一个捷克作家。 5:43 东欧,浪漫加文化散点的集合。 8:44 从《好兵帅克》聊开去。傻疯了才能活下去的帅克,大多数捷克文学里的人物精神都“不太正常”。 13:13 被恐惧感支配的卡夫卡,写出了那些莫名其妙的故事情节。我们真实生活里的《变形记》时刻。 16:52 约瑟夫.K的越纠结越享受,和大难临头还要搞三搞四的欲望。 20:17 从没被中心承认过的卡夫卡,不是一个好的讲故事的人。 21:34 向上对抗的文学创作视角下,作品往往令人感到绝望和压抑。 24:03 赫拉巴尔在作品里的自我实诚、自我低位、自我难堪,和真正的坚强。 28:05 心里特别苦的人一点甜就能填满,从伊凡克里玛想到五条人。回顾伤痛,用平实的方式去描述苦难的经历,在二次伤害和文学创作之间,经典的作家选择后者。 34:15 本身先要是一个人,有自己的生活,然后才做出一些作品,经过一定时间的沉淀,成为经典。 38:33 天鹅绒革命和文学创作的关系,梦想照进现实。 41:06 做一个官方作家,其实也挺难的。 42:44 机器人科幻的起源,知道“机器人”是怎么来的么。 44:33 机器人伦理和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原则。 45:53 1921年的《罗素姆万能机器人》,那些可怕、变态、超前的内容回味,和它的政治思考、哲学思想。 51:51 捷克和斯洛伐克的分分合合,谁是千年老二。 53:41 一个喝了酒的人永远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没有喝多。 55:42 其实今天我们聊了一个循环。 本期提到作品: 连续剧: BBC电视剧:《是,大臣》(Yes Minister) movie.douban.com BBC电视剧:《浴血黑帮》(Peaky Blinders) movie.douban.com HBO电视剧:《继承之战》(Succession) movie.douban.com 图书: 《天幕红尘》作者:豆豆 book.douban.com 《他们先杀了我的父亲》(First They Killed My Father)作者:黄良 book.douban.com 《鹿川有许多粪》作者:李沧东 book.douban.com 《冷水坑》作者:金特 book.douban.com

60分钟
1k+
1年前

《恋爱的犀牛》,在520聊聊“恋爱圣经”,偏执,悲剧和错位

开卷FM

开卷有益(kai juǎn)第 3 期: 本期嘉宾:Jenny老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教育行业从业6年+,媒体行业从业7年+ 01:14 本期节目是和一位艺术学博士聊聊被誉为当代人“爱情圣经”的《恋爱的犀牛》这个剧本。(作者:廖一梅;剧场版导演:孟京辉) 02:20 与《恋爱的犀牛》的渊源:实验话剧打开了艺术视野。 04:10 实验话剧与传统话剧体验的区别:具象与抽象。 05:00 执着并不是爱情的常态,现实有太多的妥协和无奈。 05:35 如何看待马路动物饲养员这个职业的设定。 07:37 马路的偏执和纯粹与这场爱情悲剧的关系。 12:46 悲剧是,一个偏执遇到另一个偏执,但两个偏执是平行线。 13:10 如果你有一个超能力是让你爱的任何一个人爱上你,你会不会使用? 14:26 明明的铁石心肠背后是因为她爱得如此纯粹。 16:50 人能一辈子哄自己开心是挺难的一件事。 18:46 表演中的体验派与理论派。 21:05 黄湘丽版的红红是如何给自己疗伤的。 23:26 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 24:09 红红对于马路的情感是一场悲剧还是喜剧? 28:11 影视剧创作中“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红红、大仙、牙刷、黑子这些配角形象更具有烟火气,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 30:05 各个版本的明明——吴越、郝蕾、黄湘丽表演风格比较。 33:15 爱一个人会在生活对ta产生注视感,这种注视感会带来痛苦。 35:40 明明的痛苦在于谁也无法替代自己爱的那个人。 36:35 违反“三一律”是实验话剧跟传统话剧剧本创作上的区别。 38:09 爱一个人可以是非常具体的。 40:03“悲观三部曲”中另外两部作品:《琥珀》《柔软》:人物设定、创作观念与《恋爱的犀牛》有何不同。 48:57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爱情是牛排的味道 50:12 影视作品当中的“饮食男女”,如何体现孤独 53:51 话剧提供的体验感是让我们体验了生活中不能扮演的角色。 本期提到的作品: 图书:《恋爱的犀牛》作者:廖一梅,豆瓣链接 电影:《独自等待》,豆瓣链接 电影:《大话西游》,豆瓣链接 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豆瓣链接 电影:《饮食男女》,豆瓣链接

53分钟
1k+
1年前

《看不见的孩子》,聊聊阶级跃迁、福利和社会救助,普利策奖纪实文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

开卷FM

开卷有益(kai juǎn)第 2 期: 嘉宾介绍:非非老师,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专注于医疗人类学领域的研究。 00:50本期是和一位人类学研究者聊聊这本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一般读者视角和人类学者视角看待同一作品的不同。 04:23纽约底层黑人家庭的孩子达萨尼,多次拥有机会走出生活的深渊,却又次次失去机会。 06:37“白”和“黑”不仅是一种肤色,而且是一种命运。 09:17“止痛片”引发的问题。 12:54 把普遍的社会问题转嫁到个人身上,福利机构的那些说辞。 14:00 想要戒毒,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16:58 达萨尼主动放弃的那个最好的翻身机会,个人因素里的情绪、不理智,让社会支持系统失效。 20:47 记录并呈现真实,是看书人的理性上帝视角和当事者的朴素情绪之间的冲突。 22:13 控制、依赖和嫉妒,一个母亲对于大女儿的奇奇怪怪的感情结构。 24:26 “家长式的儿童”,很多家庭里第一个孩子终生无法摆脱的责任感。 25:42 无产阶级的反学校文化,如何又使他们成为了无产阶级?“打架厉害”行为原则背后的“弱者的反抗”理论。 27:32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难教育是个圈套。 30:16 自我身份的反复认同和证明,影响对世界的认知和言行处事,影响最后能不能走向“自己的成功”。 33:09 非虚构作品的作者,和被记录者间的距离问题。 34:25 做慈善,做公益,要保护好自己。 38:30 观察者应该客观得记录这个世界,还是应该更有人性? 40:37 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会把父母和孩子分开,以虐待或者忽视的名义,破坏了家庭的完整性。 41:55 “你只看到我家漏水,但漏水不是我的问题,我没有钱去修。” 福利制度体系设计中的种种纰漏。 43:26 NGO工作人员的标准和受助的弱势家庭的标准,都不是一个标准。不同的标准如何平衡 44:45 收紧还是扩大福利制度,站哪边? 46:52 “我认为福利制度就是不要求任何道德证明我就可以得到的东西,这才是保证。” 本期提到的作品: 美剧:《成瘾计量》(Dopesick) 豆瓣链接:movie.douban.com 电影:《成事在人》(Invictus) 豆瓣链接:movie.douban.com 图书:《学做工》(Learning to Labou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作者: [英]保罗·威利斯

50分钟
99+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