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5 E28 《F1 大电影》值得一看!顺便聊聊电影......

生菜日日谭

本期播客shownotes 由Manus生成: 节目概述 这是一期围绕电影话题的深度讨论节目。主播从宏观的电影行业现状分析入手,用独特的视角反驳了"电影消亡论",提出了"基础设施粗放与需求精细化错配"的深刻见解。节目通过个人观影史的回顾,从小学时期的特殊观影经历到成年后观影习惯的变化,最终重点推荐了豆瓣8.7分的F1大电影。主播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用最真实的观影体验和最朴实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变迁轨迹,以及一个资深车迷眼中F1电影的独特魅力。 💎 节目金句集锦 • "我不是电影专家,但正因为普通所以可能也有一定代表性" • "需求越来越精细,但基础设施还很粗放,这就是问题所在" • "精神文化消费的大盘子应该是会变多的,只是选择更加多元化" • "小学时看《夜幕下的黄色幽灵》,现在想来真是匪夷所思" • "豆瓣8.7分!这是我近年来最想推荐给大家的电影" • "跟拍两年真实比赛,所有车队车手本色出演,这还原度绝了" • "以前好莱坞大片还迎合中国观众,现在完全没有中国元素了" • "现在让我走进电影院的理由反而变多了" 🎬 本期提到的电影 经典回忆系列: • 夜幕下的黄色幽灵 - 主播小学时观看的扫黄题材电影 • 南北少林 - 80-90年代经典武侠片 • 大决战系列 -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部曲 商业大片里程碑: • 英雄 - 张艺谋导演,中国商业大片开山之作 • 阿凡达 - 首次将IMAX 3D概念深入人心 • 泰坦尼克号 - 97年上映,当年在影院上映的是裸体出镜未删节版本 本期重点推荐: • F1大电影/狂飙飞车 - 豆瓣8.7分,完成度极高的商业片 即将上映: • 长安的荔枝 • 戏台 - 陈佩斯话剧改编电影 🎯 核心观点 关于电影行业: • 电影不会消亡,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会持续增长 • 行业面临基础设施粗放与需求精细化的错配 • 各行各业都需要围绕垂直化方式经营 关于观影变化: • 从年轻时谈恋爱看电影到真正欣赏电影艺术 • 观影动机从单一娱乐到多元化体验• 好莱坞策略变化:不再刻意迎合中国市场 🗺时间轴: 00:00:20 最近电影话题很多,普通观众也有话要说 00:02:20 中国电影票房的过山车:从600亿到410亿再回600亿 00:04:20 反驳"电影消亡论":问题出在哪里? 00:06:20 精细化vs粗放化:电影行业发展的核心矛盾 00:08:20 小学看《夜幕下的黄色幽灵》,现在想来匪夷所思 00:10:20 一块多钱的《大决战》,幼小心灵中的天价电影 00:12:20 《英雄》开启商业大片时代,《阿凡达》让IMAX深入人心 00:14:20 从年轻时谈恋爱看电影到现在观影习惯的变化 00:16:20 从塞纳到舒马赫,20年F1观赛史的意外八卦 00:18:20 塞纳女儿成为知名演员的惊人发现 00:20:20 豆瓣8.7分!近年来最想推荐的F1大电影 00:22:20 跟拍两年真实比赛,车队车手本色出演的电影奇迹 00:24:20 《狂飙飞车》这翻译真不知所云,明明叫F1大电影多好 00:26:20 好莱坞不再讨好中国观众,中国元素完全消失 00:28:20 《长安的荔枝》等即将上映电影,现在观影理由变多了 💬 互动话题 • 你认为电影会消亡吗? • 最近看过哪些值得推荐的电影? • 对F1大电影有什么期待? • 你的观影习惯发生了哪些变化?

28分钟
93
3个月前

S25 E27 “喜欢上海的理由”——在这个城市生活二十多年有感

生菜日日谭

本期播客shownotes 和题图均 由Manus生成: 节目概述 这是一期充满真情实感的城市生活分享节目。主播作为一个来自安徽合肥的外地人,用18年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从初到上海时的偏见和不安,到最终深深爱上这座城市的完整心路历程。节目不仅是个人成长的真实记录,更是对上海这座移民城市独特魅力的深度解析。从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到文化包容的温度,从商业创新的活力到身份认同的建立,主播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真挚的情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外地人眼中真实的上海。 节目亮点 本期节目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其真实性和情感深度。主播毫不掩饰地分享了自己从排斥到接纳、从陌生到归属的完整转变过程,这种坦诚让每一个在大城市打拼的人都能找到共鸣。节目涵盖了上海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城市优点的由衷赞美,也有对一些争议话题的理性分析。特别是关于上海话、城市管理、文化消费等话题的讨论,展现了一个外地人对这座城市的深度观察和独到见解。 🗺时间轴: 00:00:21 【播客宇宙解锁】史炎老师播客帝国的神秘嘉宾体验 00:01:20 【话题揭秘】为什么要聊"外地人在上海"这个敏感话题? 00:03:20 【命运转折】一场高考意外,改变了一个安徽少年的人生轨迹 00:05:20 【初来乍到】第一天就暴走到外滩!凌晨3点的上海初印象 00:08:20 【人生节点】36岁那年的顿悟:我在上海的时间竟然超过了家乡 00:10:20 【身份转换】从"外地人"到"新上海人",这个过程有多难? 00:12:20 【文化包容】震惊!外地人竟然在教上海人说上海话 00:15:20 【城市密码】上海政府的神奇逻辑:几乎没有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 00:20:20 【交通奇迹】20年城市扩张,为什么上海交通反而越来越好? 00:25:20 【文化消费】京剧票房记录在上海?郭德纲万人演出的幕后真相 00:30:20 【归属感】移民城市的秘密:为什么上海人也在适应上海? 00:33:20 【商业传奇】从钱柜到印象城,上海如何永远创造新故事? 00:34:20 【深情告白】"上海就是我的余生"——一个外地人的终极表白 💎 节目金句集锦 • "解锁史炎老师播客宇宙" • "我在上海生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家乡" • "海纳百川这几个字真的不是随便说说的" • "上海的政策就几乎就是没有政策" • "全世界我去过的所有地方都觉得没有上海好" • "上海人自己恨不得都已经被委屈了" • "这个城市永远能够给你创造出新故事" • "所有人都同样的不重要" • "对我来说上海就是我的余生" • "我现在自个就真的没拿自个当外人"

34分钟
99+
4个月前

S25 E26 从我和两位脱口秀大王的合作说起...

生菜日日谭

本期播客shownotes 和题图均 由Manus生成: 节目概述 这是一期极具深度和争议性的脱口秀行业分析节目。主播以其在效果公司的亲身工作经历为基础,从表演理论的学术高度重新审视脱口秀的本质,并对当前行业的发展困境和未来前景提出了独到见解。节目不仅揭露了吐槽大会创作的内幕流程,更引入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梅兰芳三大表演理论体系,为理解脱口秀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节目亮点 本期节目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理论深度和实践结合。主播不仅分享了珍贵的行业内幕,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解释脱口秀现象。从"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这一流行观点的批判,到对艺术分类界限的哲学思考,再到对行业未来的乐观预测,整期节目充满了思辨色彩和前瞻性观点。 🗺时间轴: 00:05:40 【独家内幕】效果公司的神秘"吐槽小会" 00:07:01 【创作揭秘】40分钟访谈背后的专业流程 00:08:37 【行业八卦】某位大王的"偶像包袱"真相 00:09:00 【理论革命】三大表演体系重新定义脱口秀 00:13:21 【表演本质】布莱希特理论在脱口秀中的应用 00:16:36 【传统对比】德云社相声的梅兰芳体系 00:19:24 【观点颠覆】"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大错特错! 00:21:10 【创新思维】冯巩的"家相声"品类创新 00:21:43 【哲学思辨】艺术分类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00:23:18 【行业争议】评书大师的"正统之争" 00:25:42 【商业洞察】脱口秀的品类创新策略 00:27:00 【行业现状】线下演出的真实困境 00:28:54 【未来预测】脱口秀将成为文化消费头部品类 00:29:04 【行业洞察】脱口秀的独特竞争优势 00:29:25 【从业者心态】线上成功的双刃剑效应 💎 节目金句集锦 •"效果有点东西" - 对专业创作团队的最高认可 •"光是大王就有两位" - 吐槽小会阵容的震撼描述 •"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这是个不准确的标签" - 颠覆性观点 •"艺术分类的界限在观众心理" - 哲学思辨的精华 •"脱口秀会成为文化消费的头部品类" - 对未来的大胆预测 •"你演的不是真实的角色,而是观众期待的角色" - 表演理论的核心 •"严格意义上的分类界限我认为是不存在的" - 对传统认知的挑战 🎯 为什么这期节目值得收听? 独家内幕价值 •效果公司内部运作的第一手资料 •吐槽大会创作流程的完整揭秘 •与知名脱口秀演员的真实互动经历 理论深度价值 •首次将表演理论系统应用于脱口秀分析 •对艺术分类问题的哲学思考 •商业品类创新理论的实际应用 争议话题价值 •挑战"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这一主流观点 •质疑传统艺术分类的严格界限 •对行业未来的逆势乐观预测 实用指导价值 •内容创作者的品类创新启发 •从业者心态调整的参考 •行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分析 🔥 热门讨论话题 你认为脱口秀的本质是什么? •是冒犯的艺术还是娱乐的艺术? •演员应该做真实的自己还是观众期待的角色? •脱口秀与相声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如何看待行业的发展困境? •线上火爆但线下冷清的现象如何解释? •从业者的悲观情绪是否合理? •脱口秀真的能成为文化消费头部品类吗? 表演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大表演体系哪个更适合脱口秀? •程式化表演是否限制了创新? •如何平衡真实性和表演性? 📚 延伸阅读推荐 •《表演学教程》- 了解三大表演体系 •《定位》- 理解品类创新的商业逻辑 •《娱乐至死》- 思考娱乐文化的深层影响 •效果公司相关节目 - 感受专业创作的魅力 🎧 收听建议 最佳收听场景: •通勤路上的深度思考时光 •工作间隙的头脑风暴 •睡前的哲学思辨时间 •与朋友讨论前的观点准备 适合人群: •脱口秀爱好者和从业者 •内容创作者和媒体人 •对表演艺术感兴趣的观众 •喜欢深度思考的听众 💬 互动话题 听完这期节目,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1.你最认同主播的哪个观点?最反对哪个观点? 2.你认为脱口秀、相声、漫才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如果你是脱口秀从业者,会选择哪种表演体系? 4.你对脱口秀行业的未来有什么预测? 本期节目内容丰富,观点犀利,建议多听几遍细细品味。每一个观点都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

42分钟
99+
4个月前

S25 E25 从职业围棋聊到小朋友学棋

生菜日日谭

本期播客简介由Manus生成,标题由 生菜 生成 这期播客深度探讨了围棋这项古老运动在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从80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的民族记忆,到2016年阿尔法狗事件的AI冲击,再到《棋魂》等文化作品的推广作用。更重要的是,主播以围棋爱好者的身份,真实分享了职业棋手的生存困境、围棋培训市场的火爆,以及家长们在儿童围棋教育中的选择与思考。节目最后通过一个真实的家庭故事,展现了围棋世界背后的人生百态。 🎯 00:20 今天聊围棋:一个小众但不想聊得太小众的话题 📚 01:38 围棋的世界格局:中日韩三国鼎立,中国是生母日本是养母 🏆 03:28 80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6000万围棋人口的启蒙时代 👑 04:26 聂卫平棋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民族英雄地位 🤖 05:07 2016年阿尔法狗战胜李世石:AI让围棋再次出圈 📺 05:34 《棋魂》漫画和电视剧:新一代围棋爱好者的启蒙 🌟 06:45 柯洁和战鹰:新传播时代帮助围棋出圈的代表人物 💰 09:20 职业棋手的生存现状:全国能靠比赛吃饭的不超过50人 📊 11:15 围棋甲级联赛:职业棋手收入在50万以上但不到100万 😔 14:30 职业棋手的困境:除了下棋不知道能干什么 💔 16:45 一位定段赛冠军的感慨:如果重来一次绝不走围棋这条路 🔥 19:20 围棋培训市场火爆:高水平教师收入可观但竞争激烈 👶 22:30 两个围棋牛娃的故事:一个转向数学进清华,一个冲击职业段位 🤔 25:15 围棋教育的本质思考:是培养还是筛选? 💔 27:30 真实故事:一个围棋家庭的离散与坚持 核心观点 围棋发展的关键节点 •80年代中日围棋擂台赛:现代中国围棋的真正启蒙 •2016年阿尔法狗事件:人工智能让围棋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棋魂》等文化作品:吸引新一代年轻爱好者 职业围棋的残酷现实 •全中国登记在册的职业棋手约300-400人 •真正能靠比赛吃饭的不超过50人 •大部分职业棋手只能通过教棋、陪下等方式谋生 •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百万级投资打底 围棋教育的思考 •90%以上家长的目标不是培养职业棋手 •围棋在亲子教育项目中排名中等偏上 •围棋教育更多是"筛选"而非"培养" •通过围棋发现孩子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天赋 数据亮点 •中国围棋人口约6000万人 •每年新增职业棋手约20人 •世界大赛冠军奖金约100多万人民币 •围棋甲级联赛棋手年收入50-100万 播客时长:约30分钟制作时间:2025年6月23日特别说明:本期节目包含真实的围棋圈故事,展现了这个小众运动背后的人生百态

36分钟
86
4个月前

S25 E24 长安的荔枝——一部值得细品的精良制作

生菜日日谭

本期内容标题、题图、shownotes 均由Manus 生成: 最近在追《长安的荔枝》这部剧,真的是我近期看过的所有剧里面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作为马伯庸原著小说的改编作品,这部剧不仅在剧本上与小说同样出彩,制作也相当精良。从细节雕琢到镜头语言,从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致敬到历史考据的严谨,都能看出制作团队的用心。本期就来和大家聊聊这部剧为什么这么值得看,以及一些个人观剧感悟。 主要内容概要 基于实际播客内容,本期主要讨论了: 1.开场推荐:为什么要推荐《长安的荔枝》这部剧 2.作者介绍:马伯庸及其作品的特点和影响力 3.原著vs改编:小说与电视剧的关系,改编的成功之处 4.制作水准:从细节、镜头、场景等方面分析制作精良程度 5.观剧体验:个人观感和推荐理由 6.文化思考:关于经典作品传承和代际差异的思考 播客时长:36.8分钟 时间戳亮点 00:20 开场:推荐《长安的荔枝》,近期最值得看的剧 01:20 关于剧透:其实剧透不重要,因为原著小说早就存在 02:20 代际差异的思考:83年《射雕英雄传》主题曲vs《美人鱼》插曲 05:20 马伯庸作品介绍:从《古董局中局》到历史考据的严谨性 10:20 大明朝户籍制度:玄武湖中的典籍档案,历史细节的魅力 15:20 原著改编的成功:电视剧剧本与小说同样出彩的平衡 20:20 制作精良的体现:大量细节雕琢,需要沉下心来慢慢品味 25:20 镜头语言的致敬:对经典影视作品的致敬,如《少年派》等 30:20 观剧建议:要耐心看,制作精良值得细品 36:10 总结:近年来少有的精良制作,强烈推荐 感谢收听本期播客!如果你也看过《长安的荔枝》这部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感。我们下期再见! 添加小助手微信:pmcyz01 即可加入听友群

37分钟
99+
4个月前

S25 E23 职场"过山车"时代——裁员潮背后的经济逻辑

生菜日日谭

以下shownotes 由Manus 生成: 简介 最近职场变化令人目不暇接:PayPal上海大裁员、微软业务调整、各大厂中厂小厂都在缩减规模...这些现象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企业都开始只看短期收益而砍掉长期投资?本期我们再次邀请生蔡老师,从企业经营的底层逻辑出发,深度解析这波职场变化的本质原因,以及打工人如何在经济周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Shownotes 00:19 第三次串台:聊聊AI时代的职场应对 01:24 职场过山车:PayPal裁员、微软调整引发的思考 02:07 身边朋友工作的巨大调整:远程办公、艺人公司兴起 02:57 邀请生菜老师解读复杂职场现象 03:20 辟谣:微软并未完全退出中国,只是外包业务调整 04:37 新组织形式对职场人和创业者的影响 05:34 公司存在的本质:多人协作创造更大价值 06:35 数据对比:个体户vs团队的经济价值差异 07:26 传统公司形态:5%员工养活95%的二八定律 08:24 核心问题:为什么大厂中厂小厂都在裁员? 08:39 企业对未来预期悲观,放弃长期投资转向短期收益 09:20 对打工人的影响:长期价值创造者面临困境 10:30 被动选择:追求短期可见经济利益的无奈 11:17 给听友的安慰:这是60-70年经济周期的正常波动 12:05 未来机遇:10年后新周期中有经验者的优势 Manus 只生成了前15分钟的内容,更多的shownotes如下: 23:23“技能” 和 “关系” 哪个更重要? 38:41 选择大于努力?还是努力大于选择? 44:09 避免让自己成为那颗最大的韭菜

57分钟
99+
5个月前

S25 E22 高考:从作文题到社会分工的深度思考

生菜日日谭

本期播客标题 及 shownotes 由Manus AI 生成: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每年这个时候网络上最热门的话题就是高考作文题。本期节目从今年全国卷作文题出发,深度解析了这道题目的出色之处,分享了用AI写作文的有趣实验,随后话题延伸到高考制度的本质、填志愿的策略、阶级固化与社会流动,最后提出了"一代学码农,二代学商科,三代学艺术"的社会分工理论。这是一期内容丰富、观点深刻的播客,涵盖了教育、社会、经济等多个维度的思考。 00:41 AI时代的大胆预测:考生可能会用AI练习作文 02:54 开始深入分析今年全国卷作文题 04:07 为什么说今年的作文题出得非常好? 06:09 用AI来写高考作文题的有趣实验 06:47 三个AI写出的作文开头几乎一模一样,令人哭笑不得 07:20 AI时代反而让高考的区分度更加明显 30:00 张雪峰老师的填志愿指导为什么收费这么贵? 33:40 为什么填志愿服务不应该普惠化? 34:41 高考的重要功能:阶级流动的最后通道 36:37 小镇做题家的价值与社会意义 37:13 同行中的经典理论:"一代学码农,二代学商科,三代学艺术" 38:34 为什么艺术是社会更高级价值的体现? 39:09 复旦大学削减文科专业,这个决策合理吗? 40:17 普通家庭的孩子应该如何选择专业? 添加小助手微信:[pmcyz01] 备注:播客 即可加入本播客听友群。

41分钟
99+
5个月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