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读会丨契诃夫《谜样的天性》与18步朗读指南

益起映创

【嘉宾】罗罗(后浪剧场表演课学员,剧场新人,意识研究爱好者) 【主播】小树 【剪辑】大卫 【封面】咩咩 【文案】小树 【上传】ACE 借用本期朗读者罗罗的话,这是一趟“美妙的旅程”,而在第一时间聆听本期节目时,我也收获了同样的美妙,就觉得这个声音可以带你立刻脱离日常,进入一种关于美好与奇妙的遐想,不管你此刻正在焦虑,还是无聊。 这种神奇的功效,大概要归功于朗读者的用心。 罗罗在节目最后提及,这次朗读的工作方法主要来自于邵斯凡老师关于《三姐妹》的导表演工作坊,而为了准备这期节目,罗罗也做了大量的准备,包括对比不同译文,以及最终选择自己翻译。而更多的用心,大家在她朗读后的18步朗读指南里可以略窥一斑。 这可能也是这次策划朗读会的意义之一,即让表演课上的同学们举一反三地把各种表演课上所学,应用到具体的朗读(声音表演)中,完成一次小小创作实践,同时也让听者在聆听中收获朗读者有心或无意传达的信息。 最后,特别说明一下,罗罗不但重新翻译了正文,也重新翻译了作品名,把读者常见的“谜样的性格”改为了“谜样的天性”,罗罗的理由是:英文为nature,我觉得除了性格character,还有“本质的”的意思。

23分钟
55
5年前

浪读会丨契诃夫《歌女》

益起映创

【嘉宾】叶蓁、张巍 【主播】小树 【剪辑】大卫 【封面】咩咩 【文案】小树 【上传】ACE 大家好,欢迎来到后浪剧场,我是小树。 您即将听到的,是【浪读会】的第二篇,来自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歌女》,写于1886年7月5日,在契诃夫26岁的时候。 这篇小说很短,讲了一个特别委屈、特别窝囊的故事。主人公是与科尔帕科夫先生同居的歌女,一天午后,科尔帕科夫那位上流社会的太太来敲门,不一会儿的时间,善良、懦弱的歌女不但受到了太太的侮辱,而且莫名其妙被拿走了几乎全部家当,就连这位上一分钟还和她相好的科尔帕科夫先生,也开始翻脸不认人,厌弃她,欺负她。 小说只有3600多个字,故事发生的实际时间也很短,应该不超过半小时,却生动地塑造了歌女、科尔帕科夫先生和科尔帕科夫太太三个人的性格,这一点大家可以通过聆听正篇来感受。 这里我更想讲的是这个故事的穿透性,因为无论是在130多年前的俄国,还是今天的我国,很多人都习惯于通过阶层、通过经济条件来判断一个人的高贵与低贱,然而只要我们稍微抬一下眼皮,留意一下生活,就会发现这种等级观念有多狭隘。 有钱的人未必就高尚,穷人未必就卑贱,所以我们不必因为一个人衣着考究,有豪宅豪车或位高权重就对其低三下四,也不必因为一个人身份低微衣着朴素生活简朴就对其吆三喝四,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高尚的,在于其修养,其行为。 然而,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社会,甚至家庭,又有多少人依然在用这种狭隘的等级观,来不公平地对待身边的人。同理,这种狭隘的等级观也会被套用到其他的不公平语境里,比如城乡议题,性别议题,性向议题,种族议题,等等,等等。 聊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了自己身边的一个小例子,很多年前的一个秋天的夜晚,我骑车下班回家,路上被一个玩滑板的男孩迎面撞了上来,当场从车上飞出去,右臂被严重擦伤。但等我起身确认车子没事儿,人也没摔坏后,就让那个有点吓坏了的男孩走了。 接下来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我去了趟超市,仅仅是因为自行车停得离一辆车比较近了些,出来后就听得那位女车主恶语相向,足足骂了十几分钟,从个人骂到祖宗。我们或许可以由此判断,这位车主对待售货员的态度,对待快递或外卖工作者的态度。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生活中,我曾听说过太多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也常常对身边的亲友说,无论是处理亲密关系,还是面对陌生人,要尊重他人,更要尊重自己,这尊重自然也包括不低三下四任人欺负,也不吆三喝四欺负别人,要有选择地使用善良,也要有底线地维护正义。 最后与大家分享,刚刚凭借电影《小丑》获得第92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杰昆·菲尼克斯的一段获奖感言,以引出今天的朗读,朗读者是叶蓁、张巍。 我一直在思考,人类集体面临的一些严峻问题,虽然大家似乎在关注不同的议题,但我看到了其中的共性。 不论是性别平权、种族歧视、酷儿议题、原住民议题或是动物保护议题,其实都是在讨论对抗不公,都是与这样的观念抗争: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种族、一种性别或是一种物种有权去统治、控制、剥削另一方而不受惩罚。 我认为,当我们以爱与同情心作为指导原则时,我们完全可以创造、发展,并建立一个有益于所有生灵和环境的全新体系。 当我们做最好的自己,当我们彼此支持,不因过去的错误而彼此对立,而是帮助彼此成长,互相学习,指引彼此,救赎自我,才会抵达人性的至高点。

29分钟
69
5年前

浪读会丨契诃夫《渴睡》

益起映创

【嘉宾】黄鹤(非职业演员) 【主播】小树 【剪辑】大卫 【封面】咩咩 【文案】小树 【上传】ACE 大家好,欢迎来到后浪剧场,我是小树。 从今天开始,我们想尝试一个新的子栏目,浪读会,邀请后浪剧场表演课上的同学,朗读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以通过声音带大家了解这些作品,也了解作品背后的作家,甚至其所处的时代。一开始我们想先选择安东·契诃夫的短篇小说。 当我向表演课的同学们发出邀请时,有同学曾问我,为什么是契诃夫?我当时回答,因为契诃夫生于1860年,今年是他160岁诞辰纪念。但其实这只是个很表面的答案,更深层的答案,是因为尽管契诃夫早在1904年,也就是他44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世界,但其作品中所描写的那些100多年前俄国人的困境和苦恼,到今天依然在循环,自然也是当下的我们的写照。他不但是一位字面意义上的医生,也是社会的医生,人性的医生。 之所以选择短篇,一方面是考虑阅读的时长,大家聆听时的耐心,而更重要的,也是因为契诃夫一直在赞美简洁与克制,他曾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 今天带来的这个短篇,名叫渴睡,渴望的渴,有时候也翻译为困。写于1888年,契诃夫28岁的时候,当时距离契诃夫20岁第一次开始投稿,已经是他开始创作的第8个年头了,这段时间,契诃夫的写作风格正在转变。如果说此前的写作大多是为了糊口,一味追求数量,那么这段时间,他已经决心开始“严肃认真地写作”,严肃认真是他的原话。这个转变,来自一位文坛长者的提醒与鼓舞,这位长者叫格里果洛维奇,他曾在1886年3月25日也就是契诃夫26岁的时候写信给他,郑重地劝告他,“尊重自己身上那份难得的天赋”,宁可挨饿,别再赶工。契诃夫对此深表感激,开始回顾和反省6年来自己的创作,也开始觉醒,突然之间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因而给格里果洛维奇回了一封长长的信。对,突然之间的觉醒,在他只有26岁的时候。 说回到《渴睡》,据说,这个短篇写于契诃夫创作中篇小说《草原》的间歇,只用了半天时间,但其价值却并不因写作时间的减少而减损。 在和今天的朗读者黄鹤讨论这个细节时,我突然想起电影界一个相似的例子,那就是中国电影史上非常著名的杰作,小城之春。1948年费穆导演本来在和梅兰芳先生拍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生死恨》,中间好像是要等梅兰芳先生的档期,而有了一段空窗期,于是他几乎是捎带着拍了《小城之春》,却几乎成了费穆先生导演生涯的巅峰之作,自然也变成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 我们继续说回到渴睡,它讲了一个13岁的小保姆瓦尔卡因为疲倦至极而掐死了一直啼哭的婴儿的故事。抛开道德的判断,这样的故事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也并不罕见,比如我们在新闻或生活中见到或听到的,保姆虐待婴儿,护工忽视病人,抑或是更常见的,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依然在风雨无阻地工作着的快递和外卖工作者,过度劳累的程序员,甚至只是疲于奔命的被睡眠诱惑的你我。当事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可能并不知情。 整个故事在描述一种生理现象,困,渴望睡觉,且是极度的困,所以叫渴睡。如何描写好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生理体验,往往很考验写作者,而契诃夫竟然可以写出恍惚迷离,梦境与回忆、现实与幻觉交汇的迷幻状态,这便需要作者极其细微的观察与极度敏锐的感受,更需要找出非常准确的表达方式。 那么契诃夫是如何抓住一个13岁女孩极度困倦的内在体验的呢?熟悉契诃夫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他一直很强调真实,讨厌说谎。比如他曾经说过,艺术之所以特别美,是因为艺术没有虚言诳语,在恋爱、政治,甚至在医学中,我们都可以说谎,甚至可以欺骗上帝,然而艺术却不允许欺骗。 又如他曾告诉过哥哥,不要发明自己没有体验过的感情,也不要描述你自己没有见过的景色,在故事中说谎,比在谈话中说谎更令人厌倦。 所以契诃夫到底是如何真切把握极度的困倦这一体验的呢,在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周春梅老师一篇名为“有什么好,从契诃夫渴睡说开去”的文章里,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她提到,在法国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的传记作品《契诃夫的一生》中曾经提及,契诃夫小的时候,父亲开了一个杂货铺,每天夜里11点以后才关门,早上5点则又要开门,店里的两个小学徒,因为经常打瞌睡而挨打。他们兄弟们也没好到哪里去,每逢重要的节日,就会半夜两三点被叫醒,带着去教堂。所以这些儿时的观察和体验可能提供了契诃夫写作的依据。 另外,早在1884年他24岁的时候,就开始咳血,而此时他又已经开始觉醒,决心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所以在写作上,他开始与时间赛跑,何况还总有截稿日期不断再催促。正如后来他在《海鸥》中借青年作家特里果林的笔写下的,“我放不开自己来休息休息,我觉得我是在吞噬自己的生命,是在把自己最美丽的花朵里的花粉一齐用尽,在把我的花朵一齐采下来,并且践踏着花根,来向我自己都不知道是谁的人,供奉一刹那的花蜜”。这种不舍得睡觉的工作状态,或许也让他在长大后再次体验渴睡,而他或许在非常渴睡的时候还有一个意识在观察自己。叹气,每次谈到时间的时候,我总忍不住想象,如果全国人民把每年花在打麻将上的时间用来劳动或创造,我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呢? 无论是观察、感受,还是表达,都是每个学表演的人,甚至每个愿意对生活用心的人可以从文学中借鉴和学习的。好啦,那我们就先从聆听开始吧,今天的朗读者是黄鹤。

30分钟
87
5年前

抗疫特辑丨《不畏风雨》,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国际版)

益起映创

【嘉宾】不畏风雨的朋友们 【主播】小树 【剪辑】大卫 【封面】咩咩 【文案】小树 【上传】ACE 本期节目是上期节目的姊妹篇,上期节目播出的时候恰逢立春,在这一周多时间里,阳光的质感变了,风里的味道变了,北方屋顶的冰柱也开始融化,屋檐下则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麻雀和喜鹊逗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春天真的来了,冬天总归是要过去的。 在这段特别的时期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认知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从来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们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都需要遵循自然之道,才可获得生命发展和繁衍的最大保障;我们也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人类社会中,个体也从来无法独善其身,因而我们更需要遵循人道,更需尊重和关爱生命本身,不管这生命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因为不管是有违天道,还是有违人道,我们总要承受其代价。 此时此刻,我们并不知道,与我们在同一时间维度的其他人正在经历什么,遭受什么;每一个今日,我们也无从预知明天会发生什么,自己能不能好好地活下来。 智慧的人,都可以以一花见世界,也总是为未来种善因,我们呢?也需要跳出自身,看到世界,更需要跳出眼前,看见未来。就像有日落就有日出,冬天去了春天就会来一样,万事万物,皆有其发展规律,这规律,便是我们常说的道,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明于道,也行于道。不管此时此刻的你有多悲观,多焦虑,多恐慌,多绝望,也请先坚定一个信念,活下来,好好活着,然后在心念与行动的转变中,去创造些美好。因为就算不得不经历再多的苦难,生命也总有其闪闪发光的时刻,只要我们在反思,在行动,在与世界连接,也与未来连接。 声音演出 英语 Elijah Kahn 法语 陈曲 俄语 玛格丽特·丹妮契娃 日语 吉琳、萩原雄太 韩语 朴廷燿 泰语 鱼枯 德语 王梦凡 特别感谢 女声童声 没事儿 男声童声 魏然 童声歌唱 马毓伯 婴儿演出 王烁、黎云起 种树儿童 陆嘉熠 老人献声 付士宏(99岁) 以及为此次特别企划而提供帮助的朋友们,他们包括但不限于: 姜若瑜 陆倩倩 李伟峰 袁晶晶 余颖霞 马磊 马丹 李丽 李霞 (排名不分先后) 《不畏风雨》——宫泽贤治 译——程璧 不畏雨 不畏风 也不畏冬雪 和酷暑 有一个结实的身体 无欲无求 绝不发怒 总是平静微笑 一日食玄米半升 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 对所有事情 不过分思虑 多听多看 洞察铭记 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 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有孩子生病 就去看护照顾 西边有母亲劳累 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南边有人垂危 就去告诉他莫要怕 北边有争吵或冲突 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 干旱时流下眼泪 冷夏时坐立不安 大家喊我傻瓜 不被赞美 也不受苦 我想成为 这样的人

27分钟
6
5年前

立春特辑丨《不畏风雨》,我想成为这样的人(国内版)

益起映创

【嘉宾】不畏风雨的朋友们 【主播】小树 【剪辑】大卫 【封面】咩咩 【文案】小树 【上传】Ace 大家好,欢迎来到后浪剧场,我是小树。 在这段特别的时期里,当片头曲如常响起,它所描绘的世界却显得格外珍贵。 这个寒假,我和大部分朋友一样,一直在关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及由此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 其实无论疫情的发生、蔓延,还是由此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都是由平时的很多因积累成的,这些因关乎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所以在眼下一线的救治与防控之后,我们很有必要真正反思一下这次巨大牺牲所带来的巨大教训,反思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每一个个体与其他人的关系,因为这才是预防未来的自然疾病或社会疾病的长远之计,也才可以让我们真正觉醒。 咱们民间有个说法,叫长点儿心吧,或留点儿神吧,在李浩老师的表演课上,我学到一个词,叫心法,一个人或一个集体做事,有很多种方式,可以简单走走过场敷衍了事,可以浮皮潦草、粗枝大叶,也可以心不在焉甚至盲目自大,有没有心法,结果天差地别,若是缺了心法,就会给未来留下很多隐患。所以大家的觉醒,或许首先源自每个个体的觉醒。世界由每个个体组成,当我们每个人都用心做好自己的事,同时也愿意关心和帮助他人,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好一点。 这段时间,最鼓舞人心的,大概莫过于那些超越小我,为了更多人的性命与福祉而热情奉献一己之力的人们,他们有的是一线的工作者,有的是后方的好心人。 这个过程,我常常想起宫泽贤治先生的诗篇《不畏风雨》,宫泽贤治先生是日本昭和早期的诗人、作家、教育家、农业指导家和社会活动家,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只活了37岁,因肺炎离世,但却是一个对自然与人间有大爱的人,同时也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曾说过,没有全人类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 这段时间,整个国内,甚至海外,都蔓延着病毒带来的恐慌与焦虑,这种非常时期,我们更需要希望与勇气,所以我们选择了宫泽贤治先生这首感动过数代人,也感动过海内外的诗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些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选了独立音乐人程璧翻译的版本,并邀请了几乎全国各省的朋友,还有一些海外的异国朋友,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来朗读这首诗。他们有80岁的老人,也有5岁的孩子,有身在湖北的老者,也有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公务员,还有一位出家人。 声音演出: 黑龙江佳木斯 小田 辽宁沈阳 焦健 内蒙古乌兰察布 曹乐乐 陕西渭南市合阳县 杨晓晨 宁夏银川 芮雪 甘肃兰州 大卫 青海海东 杨俊彦 新疆 米尔阿迪力·艾海提、木尼热·买买提吐尔逊 西藏日喀则 罗珍 北京 汪莘、叶蓁 天津 颜然 河北唐山 陈友 山西大同 吴鹏 山西大同市浑源县 东山 山东淄博 小番茄 山东烟台 黄学文 河南濮阳 安吉拉 湖北荆门 罗功福 湖北武汉 朱宏隽 湖南益阳市桃江县 伟峰 安徽合肥 陈宁千 江苏南通 一天 江苏盐城 孙丫丫 上海 蔡艺芸 浙江台州 朱琪芳 江西省萍乡市 罗玉萍 福建漳州 林晶晶 台湾 小吉娜 云南红河州元阳县 杨梅 云南昆明 姜若瑜 贵州省黔南州 居静 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 杨欣 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 汪洋洋 广西桂平 9527 广东佛山 Sasa 广东海丰 小佳 海南 曾璇 四川乐山 嘉宇 重庆 则适 香港 陈悦陶 英语 Elijah Kahn 法语 陈曲 俄语 玛格丽特·丹妮契娃 日语 吉琳 韩语 朴廷燿 泰语 鱼枯 环境声提供: 刘红光 余颖霞 陆倩倩 小树 特别感谢: 女声童声 没事儿 男声童声 魏然 童声歌唱 李谦、李牧、马毓伯 以及为此次特别企划而提供帮助的朋友们,他们包括但不限于: 姜若瑜 姜佳奇 钟国华 张乃月 荣艺杰 陆倩倩 黄耀慧 邓怡然 袁晶晶 赵东山 赵丽娟 罗丹 杨欣 宫哲 李丽 李霞 汪莘 Ace 焦红 方金花 夏依达·阿不力克木 王珩和她的日喀则朋友们 (排名不分先后) 《不畏风雨》——宫泽贤治 译——程璧 不畏雨 不畏风 也不畏冬雪 和酷暑 有一个结实的身体 无欲无求 绝不发怒 总是平静微笑 一日食玄米半升 以及味噌和少许蔬菜 对所有事情 不过分思虑 多听多看 洞察铭记 居住在原野松林荫下 小小的茅草屋 东边有孩子生病 就去看护照顾 西边有母亲劳累 就去帮她扛起稻束 南边有人垂危 就去告诉他莫要怕 北边有争吵或冲突 就去说这很无聊请停止 干旱时流下眼泪 冷夏时坐立不安 大家喊我傻瓜 不被赞美 也不受苦 我想成为 这样的人

21分钟
38
5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