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时任中华民国蒙藏委员会主席吴忠信前往西藏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事宜。 有意思的是,他并非从中国陆路入藏,而是绕道印度进入西藏。这其间,英属印度政府在签证问题上不仅多方为难,而且吴忠信在沿途也发现了众多英国兵站,双方此时在领土上的争端已开始若隐若现。 事实上,民国时期,印度在西南地方有很强的经济辐射,商人入藏做生意甚至都需要把银元换成印度卢比才能作为交易货币。 这一期,我们将梳理中印之间的历史关系,顺带将克什米尔的历史争端做一下解读。 「主播」:海博 「嘉宾」: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音乐」: 《A Rock 'n' Roll Fantasy》 by The Kinks
本期节目是中间地带印度系列的第三集,我们邀请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分享他的经济观察。 梅新育曾写过《大象之殇:从印度低烈度内战看新兴市场发展道路之争》,这本书也是国内少有的专门研究印度的作品,此外,在几年前,他还与印度人民党高层进行过对话。 这一期会从印度的一些基本经济现实说起,针对土地制度和征地困境、税制、劳工法具体展开。 这一期为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将在之后发布。 「主播」:海博 「嘉宾」: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音乐」: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by The Animala 「你会听到」: 1,与人民党高层对话的感受 2,印度富豪米塔尔为何选择中国建钢厂 3,中印汽车工业起步与发展对比 4,印度的低烈度内战:毛派反政府武装 5,后发展国家的发展现状 6,莫迪的税制改革必要但艰难 7,印度的征地困难,多元化社会往往演变为政治问题 8,后发展国家的几种土改现实,菲律宾的土改困境 9,印度的土改与纷繁的法律纠纷 10,印度的200部劳工法案与中国企业的应对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经过观察者网包装的学者视频、课程流传于社交网络,与之相对的是,沈志华在校园的公开学术演讲在b站被举报。 这一期我们聊新左派的历史,新左派是如何诞生,又是如何自我更新的。 如今的思想市场似乎变了风貌,「历史的终结」需要被重写了,只是谁才是那个“历史”,谁又会被“终结”? 主播:海博 音乐:《切·格瓦拉》 by 张广天
主播:海博 音乐:《Helpless》 by Neil Young
也许很多人都看了《金刚川》这部电影,里面有中国、美国军人,没有一个朝鲜形象。这一期,中间地带请来了《不平静的江河》的作者杨猛和我们一起聊聊“缺席”的朝鲜。 杨猛曾在2010年因报道中朝边境的地下贸易拿到亚洲开发新闻奖,之后多次沿中朝边境行走采访,并三次去朝鲜旅行,最终写成《不平静的江河》。 具体内容就不展开了,听节目。 主播: 海博 嘉宾: 杨猛,媒体人,已出版《陌生的中国人》《不平静的江河》《伦敦的25封来信》 音乐:《阿里郎》 by 阿里郎
“看展”越来越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这一期我找来了一位策展人朋友一起聊聊看展、策展、美术馆方面的事。 看展成为年轻人新社交方式的背后,少不了商场与品牌的推动。我相信在北京,很多人去SKP-S都会去看看那几只羊的雕塑,他们是怎么来的? 除了商场与品牌,更多私人美术馆与文化空间也在办展,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当然,我更关心的是,当网红展占据社交媒体,打卡拍照式的展览对于策展人会有什么影响?策展机构在其中怎么适应变化,在严肃与网红之间,他们又是作何选择? 主播: 海博 嘉宾: 白雪 Fun Matters 艺术经纪机构创始人(公众号funmatters_co)、译者 张云亭 杂志编辑、《被误解的包豪斯》作者 音乐:《Cello Concerto No.2: I.Allegro moderato》 by Mstislav Rostropovich
本期节目是中间地带第二次讨论深圳,讨论城中村。 在深圳特区四十年庆祝大会前,我在深圳蛇口见到了马立安,这位已经在深圳生活了25年的美国人类学家。 今年她主编的新书《向深圳学习》的中文版上市,英文版在2017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虽然它是学术书籍,但是丰富又易读。 为这本书作序的傅高义写到:“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个南大门。” 深圳的叙述总与速度相关,但是当新一轮的城市更新开始时,我们是否需要重新理解速度与时间。 中间地带将在公号“城市OurCity”选择一位互动听众赠送一本马立安签名的《向深圳学习》 ps. 部分对话将以文字形式在公号“城市OurCity”发布,欢迎关注。 主播:海博 嘉宾:马立安,美国人类学家,居住深圳25年,《向深圳学习》主编 音乐:《春天的故事》 by 董文华
这期节目是中间地带印度系列的第二集,我们邀请了志象网创始人胡剑龙分享他的印度见闻、观察以及创业故事。 志象网是一个由中印两国媒体人合作成立的创业项目,他们致力于提供印度、东南亚科技创业和公司产业的深度研究和报道,扮演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信息桥头堡。 这也是我们邀请胡剑龙来谈论印度互联网、商业市场的原因,他既是亲历者又天然自带媒体人的观察属性。 「主播」:海博 「嘉宾」:胡剑龙,志象网创始人 「音乐」: 《saiyaara》 by mohit chauhan 「你会听到」: 1,90年代中印边境共识,冷兵器巡防时代 2,没有一家中国手机公司入选的印度制造业pti计划 3,印度奇葩的土地政策 4,拿到中国投资的印度本土创业者表态“爱国心” 5,印度媒体表现业余 6,中国到印度的创业者面对变故的心态 7,胡剑龙的印度创业路 8,莫迪的新政改革对印度的影响 9,被当党派与财阀控制的印度的媒体现状 10,印度线上广告份额少,比手机终端增长更快的是电视终端 11,印度人民党(BJP)的真实面目是政治保守,操作敏感议题,迎合印度民主主义、保守主义立场。 12,莫迪的财团“朋友圈”。
中间地带将会开启印度的专题系列节目,这一期便是以印穆冲突作为线索,解读印度的政治脉络。从印度独立时期、印巴分治、尼赫鲁时代以及后尼赫鲁时期的人民党执政时期,你会发现教派主义在各个时代不断进化着为政治服务。 正如印度本土学者英吉尼尔所言:教派主义是一个现代现象,它产生的的根本原因是政治的。所以,了解“印穆冲突”的原因与历史,是理解印度政治的不能忽略的视角。
“女排精神”是体育系统输出至全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在成为八十年代体育与国家主义、举国体制最好的结合。 这期节目,我们试着探讨一下,女排何以出现价值观的输出,女排与乒乓球这两大IP的比较。 当然,这期节目我们还试着分析了三位女排教练,他们构成了中国体育不同的叙事路径,总局局长、技术官员、职业教练,主教练身份的变化印证着女排精神的不断更新与重塑。 【主持】 海博 【音乐】 片头:"Miracles" by coldplay
距离新赛季英超联赛开幕不到十天时间,苏宁与英超联盟解约,这意味着对于中国的英超球迷来说,新赛季英超还能不能看到,去哪儿看都成了一个问题。 英超中国大陆版权费与中国视频网站的发展阶段是契合的,这让中国市场成为英超海外版权版图中收入最高的地区。 资本涌动让中国成为体育版权市场的热土。但是今年,疫情戳穿了这场泡沫,这也直接导致了苏宁与英超的解约。 本期节目,我们梳理了英超与苏宁的合同细节,曾经拥有英超大陆版权方们的结局以及中国体育市场的现实。 英超版权“真香”,但版权费却是毒药。 某种程度上,中国市场是被英超和NBA所殖民的。在我看来,一个成熟的体育市场,首先消费的是本土赛事。即便在全球化的时代,体育的代入感与煽动性是与民族主义和共同体结合的,没有“本地意识”的市场是不真实的空中楼阁。 【主持】 海博 【音乐】 片头/片尾:英超主题曲
上周是深圳特区成立四十年,虽然官方没有什么大动作,但是这期节目借两本新书之势,谈谈深圳这四十年。 这两本书一本是深圳前任市长写的《邓小平的遗产》,另一本是住在深圳城中村的美国社会学家马立安主编的《向深圳学习》。 在我看来,深圳这几年一直存在着发展焦虑,特别是白石洲这个巨大城中村的拆迁,深圳的城市更新进入深水区,后深圳时代如何发展呢? 这一期节目就以深圳土地改革为横切面,联系城中村的发展史,把深圳的地与房,合法建筑与合法外建筑,双方互相制衡又化为张力。 以此延伸的,还有周其仁教授与华生针对深圳土改的争论。 【主持】 海博 【音乐】 片头:《梦想化工厂》 by 五条人 【你会听到】 1,城中村与土地改革互为张力 2,土地是地方政府最核心的收入来源 3,深圳土改领先其他城市,特区试点 4,中国土地政策的分离式制度设计 5,国务院“下不为例”批准深圳统征方案 6,土地二元制度,城市土地与农村土地流转区别 7,2012年深圳“无地可用”,开动“城中村” 8,深圳城中村的三波建设高潮 9,周其仁团队对于深圳土改的肯定 10,华生一派对土改的批评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