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8. 味蕾游戏,穷奢极欲,还是自我感动?Fine Dining 我们究竟在吃什么?

求异存同

在本期「求异存同」中,我们从 Fine Dining 的定义出发,探讨了精致餐饮背后的文化、哲学与社会意义。通过寿司厨师发办这种沉浸式饮食体验,我们解读了日本匠人精神与德国哲学者黑格尔思想的关联,以及消费主义语境下 Fine Dining 的吸引力。在享乐主义与自我实现之间,Fine Dining 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这是一种真正的味觉追求,还是资本主义异化下的商品迷恋?以 Noma 和 Alinea 等知名餐厅为例,我们探讨了发酵和分子料理等前沿技法如何重塑现代饮食哲学,同时反思这些创新是否超越了传统饮食的局限,抑或只是满足了我们对稀奇体验的猎奇心理。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 Fine Dining 的文化融合与碰撞。从北欧 Noma 的发酵哲学如何落地日本京都,到清酒与寿司间的文化联动,这些文化交融的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社会思考?在热潮渐消、经济下行的当下,精致餐饮能否摆脱商品化的桎梏,为我们带来更真实的用餐体验? 本期节目试图用批判理论的视角,反思 Fine Dining 背后的深层逻辑——从马克思的劳动理论、商品崇拜,到 齐格弗里德·科拉考尔的 “大众装饰”,我们以社会学、哲学和文化研究的多元视角拆解这一现象。最后,我们也呼吁大家尊重每一位在饮食上努力创新的人,并重新审视当代精致餐饮的意义。 【主播】 菁菁,影视打工人,IG:@yujingchenn *开开,哲学搬运工,IG:@alex.yang.ykj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求异存同」: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荔枝FM | Spotify |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Amazon Music 【参考文献】 * Hegel, G. W. F. The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 Hegel, G. W. F. Philosophy of Right. Translated by T. M. Knox,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 Kracauer, Siegfried. The Mass Ornament: Weimar Essays. Translated and edited by Thomas Y. Lev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 Marx, Karl. On the Jewish Question. Translated by Rodney Livingstone and Gregor Benton, in Karl Marx: Selected Writings, edited by David McLell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Marx, Karl, and Friedrich Engels. The German Ideology. Edited by C. J. Arthur,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1970. * Marx, Karl. Das Kapital: A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 Translated by Ben Fowkes, Penguin Books, 1990. 【本期时间码】 00:20本期主题:高端餐饮体验(Fine Dining) 01:01菁菁分享自己对食物的态度,对美食没有太多追求,更注重能量摄入和健康 02:17通过沉浸式体验 Fine Dining 是否可以改变个人对食物的看法 06:05Fine Dining 如何涉及味觉、嗅觉以及餐厅的环境、音乐等全方位体验 14:13讨论「寿司之神」纪录片和小野二郎 26:49分析寿司 Omakase 在中国的流行趋势,以及日本核废水事件对寿司潮流的影响 36:59菁菁介绍北欧食物宣言 41:16 开开讨论 Noma 餐厅如何从北欧菜的“糟粕”变成全球餐饮的风潮,以及其广告效应 43:32菁菁讨论 Noma 餐厅在菜品上附加的详细信息标签,以及这对食客意味着什么 48:38开开分享 Noma 主厨如何探索和实验新的食材和风味 55:08开开解释 Noma 的高成本问题,以及它如何成为餐厅盈利的障碍 56:03开开介绍分子料理餐厅 Alinea 59:37开开和菁菁讨论分子料理是否代表了对传统饮食的审美疲劳,以及它如何挑战食客的预期 01:04:15开开和菁菁讨论分子料理和实验电影如何作为艺术形式与食物结合,以及观众的预期调整 01:07:27对那些在食物和餐饮上投入心思的人的尊重和支持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 片头:《东京大饭店》OST * 片尾:Recipe, 山下達郎, 2019 【本期节目题图】 * 图片: 《巴贝特之宴》 * 「求异存同」节目视觉设计:Yuqi Wang,IG: @djgfmu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求异存同」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荔枝FM | Spotify |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Amazon Music

68分钟
99+
11个月前

EP7. 邵艺辉的《好东西》:文本策略的“轻盈”转向,“视觉愉悦”的女性挑战

求异存同

本期「求异存同」,我们一起讨论邵艺辉导演的最新力作——《好东西》,一部在豆瓣评分高达9.1的华语电影杰作。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部作品如何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密集而精雕细琢的台词,以及对当下生活的真实关照,俘获了无数观众的心。《好东西》不仅是一部都市喜剧,更是一部具有强烈文学性和疗愈属性的电影,它展现了一个可能的平行时空,让我们在笑声中反思生活,感受都市的脉动。 我们还将对比邵导的前作《爱情神话》,分析两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上的异同,以及它们如何反映邵艺辉导演的叙事策略转向。《好东西》以其“轻盈”的叙事和对学者Laura Mulvey 所述的传统“视觉愉悦”的挑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现代电影和性别角色的新视角。让我们一起探索邵艺辉导演如何用电影语言重塑我们的观影体验,以及《好东西》为何能成为今年最值得一看的电影之一。 【主播】 *菁菁,影视打工人,IG:@yujingchenn 开开,哲学搬运工,IG:@alex.yang.ykj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求异存同」: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荔枝FM | Spotify |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Amazon Music 【参考文献】 * 长评 | 语言的迭奏,城市的鸣响,女性的轮舞:邵艺辉《好东西》 * Laura Mulvey,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Volume 16, Issue 3, Autumn 1975, Pages 6–18. 【参考播客】 「没理想编辑部」Vol. 150 对话邵艺辉:我很急,想赶紧拍下一部 「正面连接」邵艺辉谈《好东西》:我不在乎能不能留在影史上 | 正面012 「展开讲讲」69.《好东西》导演邵艺辉:想象一个“女性是第一性”的新世界 【推荐电影】 * 好东西. 导演:邵艺辉, 麦特影业等,2024. * 爱情神话. 导演:邵艺辉, 麦特影业等,2021. * 20th Century Women. Directed by Mike Mills, Annapurna Pictures, 2016. 【本期时间码】 01:17开开分享观后感:开开认为《好东西》是一部具有新鲜感的女性视角作品,叙事流畅,充满笑点和私货。 01:46菁菁谈电影的文学性:提到电影台词的密集和精雕细琢,以及邵艺辉导演对台词的严格把控。 04:20《好东西》的疗愈属性:菁菁和开开探讨电影如何展现一个可能的平行时空,以及它对现代都市感的描绘。 07:02对比《爱情神话》:开开回忆《爱情神话》中的突破性元素,以及它对禁忌话题的处理。 09:06邵艺辉的喜剧手法:菁菁分析邵艺辉如何通过人物境遇和动作展现喜剧效果,而不仅仅是台词。 11:13女性主义元素讨论:菁菁提到《爱情神话》中的女性主义元素,以及电影如何展现女性角色的独立和力量。 14:02背景音乐的使用:讨论邵艺辉如何在电影中使用背景音乐和歌词字幕,以及这种手法对观众体验的影响。 21:19《好东西》的当下关照:菁菁强调《好东西》如何关照当下生活,网络生态,以及它与《爱情神话》的不同。 23:13理想化的人物关系:菁菁和开开讨论《好东西》中的人物关系,如何呈现出一种理想状态,特别是男性角色的非攻击性。 26:08爱情观的转变:开开分享对电影中爱情观的解读,如何从宏大的神话转变为生活中的调剂。 27:37电影标题的深意:讨论《好东西》这个标题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如何反映电影的轻盈感和对快乐的追求。 29:09开开分享电影中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片段,特别是关于声音设计和家庭生活的部分。 31:38菁菁解释《好东西》为何不像传统叙事电影,包括其散点群像结构和缺乏人物弧光。 34:33讨论电影中人物的标签化和缺乏立体度,以及这对观众沉浸感的影响。 36:41真实 vs.呈现的真实:探讨电影中"小孩"角色的真实性,以及我们如何通过影像来理解真实。 44:02“视觉愉悦”与女性主义:菁菁引入Laura Mulvey的理论,探讨传统电影中的"视觉愉悦"(Visual Pleasure)和女性主义的视角。 46:39女性凝视的探讨:菁菁继续讨论Laura Mulvey的观点,关于女性凝视和传统电影形式的衰落。 49:13开开和菁菁探讨《好东西》中男性角色的反类型表现,以及它对观众的挑战。 50:30《好东西》如何将男性角色转变为被探索和消遣的对象。 51:38电影叙事的施虐欲:Laura Mulvey如何将对叙事的执着与施虐欲联系起来。 55:16观影体验的弹出感:《好东西》如何不断提醒观众其作为电影的存在,打破沉浸感。 56:18《好东西》如何拷问男性观众,促使他们进行反思和思考。 01:00:17新一代创作者如何面对传统影像的变迁,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01:01:49大家快去电影院看《好东西》!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 片头:滥俗的歌, by 蛋堡黄, 2022 * 片尾:明天会更好, 词曲:罗大佑, 1985 【本期节目题图】 * 图片:《好东西》官方剧照 * 「求异存同」节目视觉设计:Yuqi Wang,IG: @djgfmu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求异存同」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荔枝FM | Spotify |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Amazon Music

65分钟
2k+
11个月前

EP6. 《再见爱人》、忧郁男碇真嗣、天才病:从NPD谈到精神病的浪漫化

求异存同

【触发警告Trigger Warning】 本期节目涉及心理健康、精神疾病(如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抑郁症)及其对个人和人际关系的影响。内容可能包含敏感话题,如情绪困扰、病理行为等,可能引发不适,请酌情收听。 【节目内容】 在本期「求异存同」中,我们从一场关于 NPD(自恋型人格障碍) 的讨论出发,逐渐深入探讨流行文化、心理健康和精神病的边界。以热播综艺《再见爱人》中的热门话题为引子,我们剖析了当代文化中“精神病”浪漫化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带来的迷思和误解。同时,我们聊到了流行文化中忧郁形象的塑造(如张国荣与《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碇真嗣),以及这些形象如何引发大众的共鸣甚至模仿,却也让精神疾病的严肃性被弱化。通过对“精神多元性(Neurodiversity)”概念的反思,我们试图探讨正常与异常的模糊边界,以及如何更科学、更尊重地对待心理健康问题。开开也分享了自己确诊双向情感障碍(躁郁症) 的亲身经历,从确诊初期的抗拒与浪漫化,到如今理性接受并长期服药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我们讨论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如何加剧了患者的困境,并呼吁大家不要轻易将他人贴上“病人”的标签,也不要害怕面对自己的问题。 【主播】 菁菁,影视打工人,IG:@yujingchenn *开开,哲学搬运工,IG:@alex.yang.ykj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求异存同」: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荔枝FM | Spotify |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Amazon Music 【参考文献】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 Descartes, René. 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 Translated by Donald A. Cress, 3rd ed.,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1993. * Hegel, G. W. 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 111–119. * Lacan, Jacques. “The Mirror Stage as Formative of the I Function as Revealed in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 Écrits: A Selection, translated by Alan Sheridan, W.W. Norton & Company, 1977, pp. 1–7. * Merleau-Ponty, Maurice.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lated by Colin Smith, Routledge, 1962. * Neuhouser, Frederick. "Desire, Recognitio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Bondsman and Lord." The Blackwell Guide to Hegel's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edited by Kenneth R. Westphal, Blackwell Publishing, 2009, pp. 37–54. * Neuhouser, Frederick. Diagnosing Social Pathology: Rousseau, Hegel, Marx, and Durkhei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本期时间码】 00:00 本期主题:从流行文化中的“病人”看精神病的浪漫化 00:54《再见爱人》和”NPD“? 12:24 我们和“NPD”们离的有多远 16:05 魔改一下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怎么用它来看NPD 22:58 我们为什么会被那些“光芒四射“的人吸引 27:03 流行文化里还有哪些让人着迷的“病人” 30:36 Emo Boy的终极鼻祖:《新世纪福音战士》中的碇真嗣 36:53 这些Emo Boy和Sad Girl为什么吸引我们 43:34 开开和听众分享(overshare)一下自己的生病经历 53:55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感知心理疾病 01:01:29 关于神经多样性Neurodiversity我们的小讨论 01:10:40 总结节目内容;希望大家都能健康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 片头:Tearing Herself Away, The Hours Soundtrack, 2002 * 片尾:Yikes, Kanye West, 2018 【本期节目题图】 * 图片:DALL·E 3 * 「求异存同」节目视觉设计:Yuqi Wang,IG: @djgfmu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求异存同」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荔枝FM | Spotify |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Amazon Music

71分钟
29k+
1年前

EP5. 谈友谊:塑料的、翻船的、短暂的、真挚的 |《天才女友》01

求异存同

本期「求异存同」将从即将完结的HBO热播剧《我的天才女友》和它的原著小说,埃莱娜·弗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出发,菁菁和开开将与您一起剖析“友谊”的多重面貌。这是「求异存同」关于《天才女友》系列播客的第一期,总共会有三期。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分享了个人关于友情的温馨故事,这些故事听着时而心酸,又时而让人心头一暖。从塑料友情到深刻的人生伴侣,在讨论友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时,我们援引了亚里士多德在《尼格马可伦理学》中关于友谊性质的论述和观察,探讨了基于善良的友谊为何罕见,以及真正的友谊需要时间和亲密感来培养。 我们如何定义朋友?友谊与爱情有何相似之处?在现代社会中,友谊的角色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友谊是否需要对等的付出?我们又如何在竞争和个人利益中寻找到真正的友情?加入我们,一起回味那些关于友情的温馨、有趣甚至是伤感的瞬间,探索在忙碌生活中如何维系和珍惜每一段友谊。 【主播】 *菁菁,影视打工人,IG:@yujingchenn 开开,哲学搬运工,IG:@alex.yang.ykj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求异存同」: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荔枝FM | Spotify |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Amazon Music 【相关链接】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riendship 【参考文献】 * Ferrante, Elena. The Neapolitan Novels. Translated by Ann Goldstein. Europa Editions, 2020. * Aristotle. Nicomachean Ethics Book VIII. Translated by W. D. Ross. * Pahl, Ray. On Friendship, Cambridge: Polity. 2000 * Annas, Julia. “Plato and Aristotle on Friendship and Altruism”. Mind, New Series, Vol. 86, No. 344 (Oct., 1977), pp. 532-554. 【推荐剧集】 * HBO. My Brilliant Friend. Created by Saverio Costanzo, 2018-2024. 【本期时间码】 00:39菁菁和开开分享EP4的成功,并提及美国大选结果。 01:13开开鼓励大家无论大选结果如何,自己都要坚强地站在自己身后。 01:35感谢大家对「求异存同」EP4 的喜爱,我们会带来更多优质内容! 01:50从《我的天才女友》和《那不勒斯四部曲》切入,探讨“友谊”。 02:56「求异存同」将用三期节目细读《我的天才女友》及其原著小说。 04:35到底什么是朋友?如何定义“友谊”。 07:01菁菁讲述与小美的故事:自来熟和“朋友”的保守定义 09:11“斯坦福哲学维基”对友谊特点的总结 16:19开开讨论友谊在哲学研究中的不足。 19:13菁菁介绍亚里士多德对友谊的分类。 27:38菁菁与小浩的故事:友谊与工具性 29:07开开与小Z的故事:曾经亲密无间,实则昙花一现 34:38菁菁与小睿的故事:朋友成了我追不上的背影 38:13菁菁与小豪的故事:友谊中的良性竞争与分道扬镳 43:33开开得病之后,和朋友之间“赴汤蹈火”的不对等性 44:58这不是共情:友谊中的自我感动 48:36菁菁与小左的故事:朋友作为“镜子”的被动性 52:00开开讨论过于热烈的友谊的不稳定性。 55:53友谊在当今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 01:03:59那些异地友:来自远方的关照 01:04:37开开和他“过命”的交情:异地友给他的温暖 01:05:22菁菁与Yuqi的故事:大恩要言谢 01:05:53菁菁与小H的故事:书写Dear H,如今同城交友! 01:07:08菁菁和开开关于异地友的隐忧 01:10:13友谊的焦虑:Have you ever wanted to inspire "the sense of losing you" in a friend? 01:13:01友谊的终点:所有友谊都有终点 01:15:32做朋友最低的底线应该是什么? 01:18:38菁菁与阿甘的故事:我也当一回“真朋友” 01:21:15菁菁朗读亚里士多德的摘句,他写得真的好美呀! 01:23:41愿友谊长存!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 片头:Whispers, by Max Richter, from My Brilliant Friend OST, 2018 * 片中:Interior Dialogues, by Max Richter, from My Brilliant Friend OST, 2018 * 片尾:Elena&Lila, by Max Richter, from My Brilliant Friend OST, 2018 【本期节目题图】 * 图片:My Brilliant Friend 剧照 * 「求异存同」节目视觉设计:Yuqi Wang,IG: @djgfmu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求异存同」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荔枝FM | Spotify |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Amazon Music

85分钟
2k+
1年前

EP4. 美国大选直摇头:特朗普和哈里斯,更不想选谁当总统?

求异存同

在本期「求异存同」中,我们聚焦即将揭晓的美国大选和两位独特的候选人——卡玛拉·哈里斯和唐纳德·特朗普。我们围绕这两位候选人的公众形象、竞选策略以及选民的分化态度,形成了娱乐性与政治性的奇妙融合。 在节目中,我们调侃了大选中越来越浓的娱乐化趋势,探讨了候选人如何借助话术和公众形象来吸引选民,以及选民为何在这场选举中显得更加冷漠或戏谑。哈里斯和特朗普的竞选策略,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政治本身,演变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甚至带来“戏剧化”的观感。两位候选人通过对彼此的标签化、情绪煽动和话术技巧,使选举更加充满戏剧性,令人不禁思考美国政治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娱乐化的。 此外,我们从美国政治理论、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和乔治·拉科夫的“公共形象”理论入手,深度解析了两位候选人如何通过构建公众形象影响选民,探讨这种形象化的政治风潮是否会让政治变成一场“真人秀”。 在探讨的最后,我们反思了这种娱乐化和极端分化背后隐藏的危机,以及这对未来美国的民主制度将产生的深远影响。 【主播】 菁菁,影视打工人,IG:@yujingchenn *开开,哲学搬运工,IG:@alex.yang.ykj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求异存同」: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荔枝FM | Spotify |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Amazon Music 【相关链接】 * 希拉里的败选演讲 CBS News. Hillary Clinton's Full Concession Speech. * 拜登和特朗普的争执 Bloomberg Quicktake. "Will You Shut Up Man?": Joe Biden to Donald Trump. * 哈里斯和拜登的初选争执 Guardian News. "Kamala Harris Attacks Joe Biden's Record on Race in Democratic Debate." * 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被国会质询 C-SPAN. "SUPERCUT: Mark Zuckerberg Faces Grilling By Judiciary Committee Senators | Hearing Of The Week." * 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国会山遭到暴徒袭击 CBS News. "New Video Shows Pelosi and Schumer Scrambling to Take Charge in Capitol Attack." 【参考文献】 * Baudrillard, Jean. 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 Habermas, Jürgen.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 An Inquiry into a Category of Bourgeois Society. Translated by Thomas Burger, MIT Press, 1989. * Inglehart, Ronald. The Silent Revolution: Changing Values and Political Styles Among Western Publ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 Lakoff, George.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 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 The Essential Guide for Progressives.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04. 【推荐剧集】 HBO. Veep. Created by Armando Iannucci, HBO, 2012-2019. 【本期时间码】 00:00本期主题:聚焦美国大选的独特动态和言辞较量。 00:50热度与关注度的缺失:菁菁回忆往年美国大选的氛围 05:22我们为什么要关注这次大选? 08:06美国的第一位女总统?哈里斯是谁? 16:15哈里斯的“话术策略”:讨论哈里斯如何利用情绪和话术来回应特朗普的攻击 31:26政客如何通过语言和形象管理赢得支持,以及George Lakoff和Jean Baudrillard的理论 38:23特朗普的形象塑造,以及他给其他政客取的外号 40:19政治困局:美国为什么陷入了一种两边都不想选的状态 46:16非黑即白:两党的极端宣传让美国更加分裂 50:04菁菁和开开分享在纽约时亲身经历大选的经历 59:28都这么烂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关注美国大选?Jurgen Habermas 对公共空间的理解 01:13:33大胆猜测一下大选后的美国会是什么样子 01:16:45总结节目内容,希望世界和平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 片头:American Idiot, by Green Day, 2004 * 片尾:Fight Song, Rachel Platten, 2015 【本期节目题图】 * 图片:DALL·E 3 * 「求异存同」节目视觉设计:Yuqi Wang,IG: @djgfmu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以下渠道均可收听「求异存同」 小宇宙 | 苹果播客 | 荔枝FM | Spotify | QQ音乐 网易云音乐 | 喜马拉雅 | 蜻蜓FM | Amazon Music

77分钟
5k+
1年前

EP3. 从说唱骂战到波伏娃:用女性主义解剖"男性气质"

求异存同

在本期「求异存同」中,菁菁和开开以2024年 Kendrick Lamar 和 Drake 之间的说唱骂战为切入点,深入讨论了更广泛的“男性气质”话题。 我们首先从Kendrick 和 Drake 的说唱骂战中指出嘻哈文化中的竞争性和攻击性,以及这些特质如何与男性气质的社会建构相联系。接着,我们回顾了这次骂战中歌词里所使用的“男性气质”元素,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男性说唱艺术家的公众形象和个人品牌。 接着,本期节目转向更广泛的社会议题,讨论了性别气质如何被社会规范所塑造,以及这些规范如何影响个体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我们分享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性别规训”故事,并特别聚焦了政协委员斯泽夫在《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以及教育部对其言论的回应,点名男性和“男性气质”也和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阐明的一样,也不是“天生而就”的。 从嘻哈文化的竞争性本质到性别气质的社会建构,本期节目揭示了男性在男权社会中如何被要求表现“男性气质”。通过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存在主义建构,我们探讨了性别规范的可超越性与再创造可能,并通过茱蒂丝·巴特勒对波伏娃的解读,避开了对波伏娃理论的可能“误读”。 在节目中,我们还讨论了日常语言中的“去性化”问题,以及如何打破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的社会环境。通过深入分析和批判性的讨论,我们试图解构传统的“男性气质”观念,并试图探索构建更加平等和自由的“性别气质”表达的可能性与挑战。 什么是“男性气质”?为什么讨论“男性气质”要引入女性主义理论?是否存在恰当的“男性气质”?语言能被简单“去性化”吗?我们将为这些问题一一提供我们的思考。 本期节目将是「求异存同」对性别议题探讨的开始。我们不会有以偏概全的结论,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欢迎大家在听完我们的节目之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补充。性别议题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并值得和应该被反复地讨论。 【主播】 *菁菁,影视打工人,IG:@yujingchenn 开开,哲学搬运工,IG:@alex.yang.ykj 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链接】 * Wikipedia:Drake-Kendrick Lamar feud * Kendrick Lamar - Control (Kendrick Verse ONLY) * Kendrick Lamar - Not Like Us (MV) * Drake - Hotline Bling (MV) * Drake - First Person Shooter ft. J. Cole (MV) * Drake - Push Ups (Music with Song Cover) * Nowre:从女性 rapper 的崛起,回看黄金年代 hip-hop 的「女子力」 * 中国教育报:培养“阳刚之气”并无男女之分 * BBC:中国推动教育改革让男孩更有“阳刚之气” 【参考文献】 * Beauvoir, Simone de. The Second Sex. Vintage Classics, 2015. * Butler, Judith. “Sex and Gender in Simone de Beauvoir’s Second Sex.” Yale French Studies, 1986, No. 72, Simone de Beauvoir: Witness to a Century (1986), pp. 35-49. 【相关电影】 * Moonlight. Directed by Barry Jenkins, A24, 2016. * 霸王别姬. 导演:陈凯歌,北京电影制片厂,1993. 【本期时间码】 00:10本期节目讨论 Kendrick Lamar 和 Drake 的骂战以及“男性气质” 00:33嘻哈文化中骂战(beef)的盛行原因 05:28Kendrick Lamar 和 Drake的背景介绍 06:35骂战的梳理 07:31菁菁第一段Rap 12:41开开和菁菁分享他们对 Drake 和 Kendrick 的印象 15:33Drake的歌“Push Ups”的歌曲封面启发了这期播客的主题 16:16菁菁第二段Rap 19:23为什么讨论“男性气质”要引入女性主义理论? 20:53所以,什么是“男性气质”? 22:43开开会觉得什么样的人很有男人味? 25:11什么特质会让人觉得没有男子气概? 29:422020年政协委员提出《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趋势》的提案 32:19教育部对以上提案做出的回应 33:28开开和菁菁的回应 39:07波伏娃和她的《第二性》 43:13波伏娃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存在主义建构 48:14用波伏娃理论去分析”男性气质“危机 51:48菁菁从波伏娃存在主义学说的语言中闻到了其内在的“男性气质”? 54:58如果波伏娃被如此“误读”,会怎么样? 57:28茱蒂丝·巴特勒理解波伏娃 63:39巴特勒提醒,对于波伏娃的“误读”意味着什么 68:00《月光男孩》中对“去身体性超越”的批判 69:50对于《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开开和菁菁见解相左 72:35巴特勒对波伏娃的总结 74:52是否存在恰当的“男性气质”? 75:49是否存在恰当的方式,将语言“去性化”? 77:30为什么“有毒”的男人需要听我们讲女性主义? 78:53开开在结束之前的小感慨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 片头:"Not Like Us"(Instrumental), by Kendrick Lamar, 2024. * 片尾:"Euphoria", by Kendrick Lamar, 2024. 【本期节目题图】 * 图片:"Not Like Us" Music Video, Directed by Kendrick Lamar and David Free, 2024. * 「求异存同」节目视觉设计:Yuqi Wang,IG: @djgfmu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80分钟
1k+
1年前

EP2. 聊聊《大如传》:“恋爱脑”怎么了?理想的爱靠谱吗?

求异存同

在本期「求异存同」中,我们以电视剧《大如传》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当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恋爱脑”现象,以及人们对爱情的期待和困惑。《大如传》中的女主角“大如”,从皇帝“渣龙”的青梅竹马到被废后遗弃的过程,展现了一个“恋爱脑”的典型形象——将爱情视为生命的中心,不惜牺牲自我。这也因此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感。 在节目中,我们尝试明确“恋爱脑”的定义,讨论它与“舔狗”的区别。“恋爱脑”不仅是将爱情放在生命价值序列的最顶端,还往往伴随着对现实的美化与逃避。我们剖析了大如在剧中的“精神胜利法”——即她如何通过自我欺骗来维系内心对爱情的执念。为什么这种执念最终会导致她的崩溃?“恋爱脑”到底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让人感到不适?节目中,我们(主要是菁菁)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恋爱脑”在现实中的表现,以及人们为什么会对这种思维模式感到反感和排斥。 此外,我们从理论角度进一步分析了“恋爱脑”的本质:为什么我们会渴望至上的爱情?从一个相对理智的人到“恋爱脑”,界限在哪里?当我们在恋爱中自我欺骗时,是否有一刻能够意识到这种状态的危害?我们还探讨了“恋爱脑”作为一种“自我矮化”的思维模式,如何让个体陷入自我奴役和情感依赖的循环。 最后,我们将话题扩展到理想的爱情:一个理想的爱情应该是什么样的?是追求轰轰烈烈的激情,还是细水长流的稳定?我们从柏拉图、黑格尔、巴迪欧等哲学家的爱情观出发,讨论了“爱”的本质是自我超越,还是一种自恋的延续?伟大的爱情是否一定要伴随悲剧性?节目中,我们反思了文化作品中的爱情叙事,以及这些叙事如何影响我们对爱情的认知和期待。 如果你曾因爱情而困惑、迷茫或受挫,本期节目将尝试带你走入爱情的深处,更清晰地理解爱的本质,并学会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 【主播】 菁菁,影视打工人,IG:@yujingchenn *开开,哲学搬运工,IG:@alex.yang.ykj 邮箱:[email protected] 【参考文献】 * Bush, Peter, translator. In Praise of Love. By Alain Badiou, Serpent's Tail, 2012. * Hegel, G. W. 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Translated by A. V. Mill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 * Plato. The Symposium ; and, The Phaedrus : Plato's Erotic Dialogu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3. 【本期时间码】 00:21本期主题:《大如传》中的爱情故事和“恋爱脑”现象 02:25开开分享史料记载,乾隆皇帝与那拉皇后的关系变化 03:40比较《大如传》剧本与电视剧的差异 05:58开开回顾《大如传》剧情,大如的角色发展 07:23开开讨论大如角色的“恋爱脑”形象 15:34菁菁和开开讨论“恋爱脑”的定义 17:54开开解释“舔狗”的行为和心理过程 22:54开开和菁菁讨论“恋爱脑”与“舔狗”的区别 24:35菁菁分享自己的一见钟情经历 33:17开开和菁菁讨论“恋爱脑”的滤镜破碎 38:46菁菁和开开讨论“恋爱脑”的理智与情感 43:10 什么是“合理”的爱? 44:45柏拉图的爱情拼图理论 53:43菁菁分享巴迪欧的爱情观 56:01开开分享黑格尔的爱情观 58:41开开总结节目内容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 片头:"First Love", by Hikaru Utada, 1999. * 片尾:"Rolling in the Deep", by Adele, 2010. 【本期节目题图】 * 图片:《大如传》豆瓣页面 * 「求异存同」节目视觉设计:Yuqi Wang,IG: @djgfmu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59分钟
1k+
1年前

EP1. 从《黑神话》说开去:文本改编要“正确”还是诚意?

求异存同

在本期「求异存同」中,我们将带您深入探索中国游戏界的首部3A 大作——《黑神话:悟空》。这不仅仅是一场游戏的冒险,更是一次文化的奥德赛。从游戏的《西游》文化底蕴到国际舞台上的文化输出,从游戏的包容性讨论到游戏主创团队涉嫌“辱女”言论的争议,我们都将为您一一剖析。 节目中,我们讨论了《黑神话:悟空》如何通过真实还原的古建筑、中国各地水土风貌和神话元素的使用,展现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探讨了游戏在海外市场面临的文化差异和理解障碍,以及如何通过游戏这一媒介向全球玩家介绍中国神话体系。 此外,我们还触及了文化产品在 DEI(多样性、平等、包容性)方面的挑战,以及如何在尊重原作精神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改编。通过对比《黑神话:悟空》与迪士尼真人版《白雪公主》等作品的改编策略,我们分析了文化产品在不同时代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 最后,我们讨论了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的个人言论如何影响公众对作品的看法。通过引入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我们探讨了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主体性,以及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保持开放和多元的讨论空间。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游戏的讨论,更是一次对文化、艺术和社会价值的深入思考。无论您是游戏爱好者、文化研究者,还是对社会现象有独到见解的思考者,本期「求异存同」都将为您提供全新的视角和丰富的洞见。 【主播】 *菁菁,影视打工人,IG:@yujingchenn 开开,哲学搬运工,IG:@alex.yang.ykj 邮箱:[email protected] 【参考文献与链接】 * How Black Myth: Wukong Developer’s History of Sexism Is Complicating its Journey to the West written by Rebekah Valentine, Nov. 20, 2023 * Rebekah Valentine和 IGN 的回应(此条“推特”的内容质疑了 RV 和 IGN 的回应,但将回应的原文以图片方式附在了推文中,可供参考。此条“推特”发布于2024年6月17日,在《黑悟空》正式发布的两个月前。) * 关于《黑神话》主创团队“游戏科学”性别歧视争议事件梳理,2023年12月13日 * IGN 对《黑悟空》的游戏测评与评分(PC 端) * IGN 中文对上述测评的翻译文 * IGN 中文的游戏测评与评分 * 《白雪公主》真人版 预告片 * Stam, Robert. "Introduc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aptation." Literature and Film: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daptation. Malden, MA: Blackwell, 2005.1-52. * Gérard Genette, Palimpsestes (Paris: Seuil, 1982) 热拉尔·热奈特的“超文本性理论” * The Death of the Author by Roland Barthes (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 【本期时间码】 00:27本期主题:讨论《黑神话:悟空》及其在文化输出、游戏包容性和女性玩家受众方面的讨论与争议 00:53《黑神话:悟空》游戏简介 01:33游戏在文化输出方面的成就,以及中国神话体系在全球的影响力 02:39文化输出是否仅限于文化景观层面的问题 05:39海外玩家对游戏文化元素的看法 09:29文化差异对海外玩家理解游戏的影响 13:12《黑神话:悟空》争议一:包容性与缺乏女性角色 15:12DEI意识形态框架介绍 17:15《蜘蛛侠:平行宇宙》的DEI成功案例 18:20迪士尼《白雪公主》真人版的争议 21:48《白雪公主》真人版:文本改编与时代精神 25:19法国文学批评家热拉尔·热奈特的“超文本性理论”(Transtextuality) 27:54《欲望都市》重启剧《就这样...》的DEI争议 30:05改编作品的真诚度与"表演性的激进主义"(Performative Activism) 32:22《欲望都市》与《黑神话:悟空》中的进步元素 34:19Hyper-textuality: 底层文本与超文本的共存与平行解读 35:57《黑神话:悟空》争议二:游戏科学的“辱女”指控 36:09游戏科学“辱女”事件起因概述 37:16J·K·罗琳的“跨恐” (Transphobic) 言论与《霍格沃茨之遗》被抵制 37:57Para-textuality: 作者言论与作品的"副文本"关系 42:16其他作者言论对作品的影响:爱丽丝·门罗与约翰尼·德普 45:08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与读者之生 47:37作为“读者”:主动拥抱自身的主体性 48:37“作者-作品-读者”的三角关系 50:39消费行为与作者收入:“作者死不了” 53:40游戏科学的未来挑战 56:48改编的真诚度与资本的影响 58:29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讨论:“和而不同”中的“和”,我们还在意吗? 01:00:21求异存同! 01:00:57本期播客总结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黄凤起兮》,弹奏及演唱:熊竹英 片尾:《白龙马》词:张黎 曲:肖白 演唱:吸引力合唱组 【本期节目题图】 图片:游戏科学 「求异存同」节目视觉设计:Yuqi Wang,IG: @djgfmu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63分钟
2k+
1年前

EP0. 「求异存同」使用指南,以及我们为何“不刻薄”

求异存同

本期播客是「求异存同」的先导集。两位主播,菁菁和开开,一位是影视打工人,另一位是哲学搬运工,他们是从大学认识到现在的好朋友。本期播客两位主播做了自我介绍,并从大学时期的趣事聊到了「求异存同」的制作理念。 如果您听完对我们的播客感兴趣,欢迎您订阅,并将我们分享给更多可以一起求异存同的人。我们的首期正式节目将于明天放出,并计划每10天更新一期「求异存同」。 希望「求异存同」能长久与您作伴。我们 EP1见! 【主播】 *菁菁,影视打工人,IG:@yujingchenn *开开,哲学搬运工,IG:@alex.yang.ykj 邮箱:[email protected] 【本期时间码】 00:38两位主播自我介绍 01:17开开和菁菁回忆在大学初次相识 05:05菁菁谈及大学时期的“刻薄黑历史” 07:54菁菁尝试不再“刻薄”,但失败了 09:54开开认为菁菁的“刻薄”,并没那么简单 13:35两人讨论播客节目的源起与命名 16:34开开强调为什么要“求异存同” 17:22菁菁探讨为什么“求同存异”是不够的 18:41对于“三观”都不一样的人,我们如何能欣赏与尊重? 19:56“求异存同”也能成为顺应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指引 21:17什么时候「求异存同」就算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24:45想要通过播客表达与创作,我们在路上 25:27「求异存同」每10天更新一期! 25:40播客已经录了两期,我们的感受 28:53菁菁和开开工作方式上的差异,差点打起来 32:31做播客的过程让我们对大学生活的“昨日重现” 35:55结语和征稿,我们第一期见!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片头:"Married Life", by Michael Giacchino, from Up OST 片尾:"You've Got A Friend In Me", by Randy Newman, from Toy Story OST 【本期节目题图】 图片:Yuqi Wang,IG: @djgfmu 「求异存同」节目视觉设计:Yuqi Wang,IG: @djgfmu 【联系我们】 邮箱:[email protected]

37分钟
1k+
1年前
EarsOnMe

加入我们的 Discord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立即加入

扫描微信二维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微信二维码

播放列表

自动播放下一个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