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很久的朋友或许知道,我们俩很早就喜欢讨论各种心理学议题,比如高敏感人格、抑郁症、强迫症、完美主义、大五人格模型等等。 可以说,我们的选题总回应着对自我特质的探究欲——如何接纳已有的人格倾向,比如高敏感、易抑郁和焦虑?如何应对心理创伤和缓解负面情绪?如何解决对未来的焦虑、面对某些时刻的抑郁情绪? 今年春天,在经历了较为严重的心理崩溃后,我(投球手)对这些「恐惧、焦虑和抑郁」感到厌倦了。 终于,比起被情绪吓得动弹不得,我更想要打造一个足够宽敞的内心世界,学会和情绪同行、甚至运用情绪。 而为了打造一个敞亮爽快的内心世界,我下定决心规律地、长期地、耐心地学习心理干预技术。 我发现,我无法彻底隔离、无视我的情绪。但是,我体悟到情绪调节能力是可以用科学方法习得的技能。甚至,它的教育培训方法和健身长肌肉、学会一门语言别无二致——专注地理解原理、反复地运用技巧、重点突破薄弱环节、主动输出加强记忆和以教带学。 在心理健身半年后,我自费购买了这套叫做「有效努力」的心理健身课程赠送给涂色刷(并自费购买了另一门心理干预课程给另一位好友),希望对我有用的心理调节技术和人生建设技巧能对她们也有帮助。 本期节目,就是我们共同练习了心理健身课程后的感想。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们在节目中推荐了「有效努力」和暂停实验室的多门心理干预课程,可我们并没有收取暂停实验室的推广费用,所以这并不是一期收费广告。 本期播客shownotes: 00:39 被投球手扭头安利的心理健身体验 08:55 内向i人友好、一对一针对性的线上答疑社群 16:06 它竟然让从不做计划的人开始做计划了 22:50 最有用的心理技术——与思维解套,没有一种想法等同于「我」 35:26 觉察:训练「我」去意识「我」的意识 33:10 接纳:接纳人的局限、接纳现实的不完美 40:00 把压力当作一种礼物,和它共处 50:20 心理健身的逻辑:想法只是基于过去经验的预测模型,得不断做事,给大脑输入不同的经验,获得新预测,实现变化和成长 55:55 希望环境能允许咱们勤劳刻苦的中国人去正确地休息,建议参考休息活动清单 01:00:04 学会为自己喝彩三声:为小进步庆祝,才有大进步! 01:04:46 把批评当进步的脚手架,把上司当资源,把同事当盟友,用这种心态去活着,会觉得活着要没那么难了 在我们俩决定聊聊这半年自费的心理健身后,主动联系了暂停实验室的市场人员,沟通后有了经由Ask 100报名,会获得减免50元费用的优惠活动(参与方式为扫描图中二维码)。
***本期内容为重庆话,全文版本以及对应历史附注,请查看公众号Ask 100. 第69期获取.*** >>> {https://mp.weixin.qq.com/s/VHylmjXOCEYYL0kmao9abA} 每个人都活在历史的当下,充当着某时某刻的当事人与见证者;多年之后,我们可能成为某段重要纪事的主角,又被他人讲述与怀念。依靠一代代人的记录,人类的故事被传写下去。 怀着这样的心愿,我终于启动了本期节目的制作。 本期嘉宾是我的外婆。今年春节一过,我外婆就满88岁了。以她的年龄而言,她的记忆力算得上惊人地好。我一直在想,这也许是一种冥冥之中的暗示,她想把她见证的故事传递下去。 我外婆名为张振华,一个三十年代出生的女性,被冠以这样一个期愿宏伟的名字,有一些罕见。而这大概与她的父亲有关。 她的父亲、我的外曾祖父,名为张鉴桂,字舜臣,是云南腾冲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卒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他出身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炮兵科,很早就加入了国民党,从“重九”起义,到革命军北伐,再到抗日战争,他一直在军旅中生活,在上世纪初大大小小的战场上留下足迹,还兼任过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俗称“黄埔军校”)南昌分校校长。1937年11月第八战区(西北地区)成立,他调任战区司令部参谋长。1945年抗战结束前夕,他晋任国民党陆军中将,在军事委员会担任参议。抗战胜利后,他迅速隐退,调任战史编纂委员会研审组组长,最终于1948年退为备役,后定居重庆,直至去世 。 他的故事我从小听到大,但都是东拼西凑式的。如今终于能够用口述史的形式,以播客为载体,把它郑重地分享给大家。 由于我外婆不会说普通话,所以这期是用重庆话录制的。西南官话在方言里不算难懂,不过为了便于大家收听和理解,我们也在此准备了全文逐字稿。 说明:这期节目远谈不上正规的【口述史】,只是一个亲历者的口述。由于老人记忆的偏差,加之制作时我们资源和能力有限,截止发出时,许多史实内容可能无法切实核实,此外目前我没有访问大多数学术资料库的权限,资料基本来源于网络以及此前家中长辈的收集,但会尽量标注清楚出处。我们也会开放评论区,欢迎各位读者朋友补充和指正。 彩蛋:外曾祖父自举家搬迁到重庆后,就有意从军政界隐退。除了挂名战史编纂委员会的职务外,他还醉心于古琴演奏与鉴赏。1945年2月 [2],他加入古琴家徐元白于重庆组建的天风琴社,成员还包括军事家冯玉祥、汉学家高罗佩等。六十年代,应古琴协会邀请,他演奏了几首琴曲,并留下了录音。我们将他弹奏的一曲《潇湘水云》放在了节目的末尾。 1946年3月,天风琴社与渝都各界送别高罗佩夫妇合影,冯玉祥为前排左四,高罗佩为前排右五,张鉴桂为三排左二 时间戳: 00:02:05 做生意的家人让曾祖父去参军,他参与了反清、北伐到最后抗战,成为一名国民党中将 00:05:50 县里发大洪水把装满家当的卡车全冲进河水中,那就干脆回重庆 00:09:40 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干爹,解放后的际遇 00:13:07 刚解放时,曾祖父国民政府的办公室里,文件被扔的漫天飞 00:15:35 解放后曾祖父的际遇——被委派到昆明文史馆 00:18:20 自然灾害时期,徒步30公里给曾祖父送补血糖浆,彼时的社会生活 00:22:21 曾祖父的儿子自然灾害时期爬上墙偷了曾祖父的东西,儿子后来的际遇 00:25:13 解放后隐姓埋名、在政治运动前夕去世,最终躲过一劫 00:34:37 为什么解放后,身为国民党的他不愿意去台湾?
今年,我开始了长跑。 耐力运动讲究体能,也讲究心理。一段42公里的马拉松,为了减少心理负担,需要回望来路。要设置明确的节点为来路庆祝,惯于长跑者,常以5公里、10公里为界,在节点上为自己鼓劲、补充营养,哪怕只是喘几口缓气,下一公里都又有了力气。分阶段地常常庆祝,才使得一路有一路的风景与记忆。 马拉松作为人生的常见喻体之一,其心理技巧亦可以解释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庆祝年末、岁初的理由。人还在路上,但心中站定,回望来路,再抖擞精神,往前走。 生活中,事件在不断地发生。我们一点点地对抗负面事件,从小事中汲取心力——用梳子整理使劲挠头后爆炸的头发、用早上的一杯红茶应付即将疲惫不堪的整天、在电量耗尽的时刻嗅闻桂花香薰的香气、发疯的晚上购买了1000块的拼图或积木游戏,花好几天仔细完成…… 用极小的自我照顾,累积出完成更大事项的能量—— 在焦虑时刻爬上高山而不是宅家爆炸、在困顿之中还坚持某种运动习惯、开始主动和朋友沟通近况、用猫条喂曾经害怕的流浪猫、把蓬头垢面的自己打扮得神采飞扬、给飞奔进楼的快递小哥留一会儿电梯、路上遇见熟人不是避开而是去打招呼….. 然后,我们再认知体会这些行为带来的内在感受。 于是,我们重组了破碎的自己,习得了某种技能、解决了一次复杂的问题、并学会了某种完全不同的看待问题的方式。 就这样,我们才有了力气去搞定生活中的某一局,或某些部份,再继续往前走。 渐渐地,我们可能会对待别人的错误更宽容、可能有了「每逢大事有静气」的理性、可能更珍惜眼前的事物而非远路的珍宝、可能宽宥不够完美的自己、更可能的是再一次去拥有当下的生活,再一次爱自己。 年末时站定回头,往路上是小小的波涛、腾飞的浪花,和学会去冲浪的自己。 生活则是等待下一程会带来哪一种全新的领悟。 —————————————————————————————————————— 本期是我们对于2024年的年终总结。因为制作周期原因,最终在春节后近1个月才上线。 因为我们说的是人生旅途中某一程里内心的真实感悟,那么时效、热点和氛围,其实对于内心也不再重要。 用六句话总结我过去的一年 01:34 我做过的最明智的决定是.... 07:00 我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是... 12:43 我承担的最大的风险是...... 18:29 这一年给我最大的惊喜是...... 26:06 我为他人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 三大成就 32:39 在这里列出去年你的三项最大成就 42:21 你做了哪些事情才让这些成就得以实现? 47:09 谁帮助你取得了这些成就?怎样帮助的? 三大挑战 54:04 在这里列出去年你面对的三个最大挑战 57:19 是谁或是什么帮助你战胜了这些挑战? 1:07:38 用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名字概括过去一年 1:13:42 过去一年是否有让你无法释怀的事情发生?让你感觉不舒服的行为或者话语?或者你对自己感到生气? 新的一年 1:16:48 有什么新爱好想要培养? 1:21:01 三件准备好放手的事 1:31:36 会让我感觉舒适的三样物品 1:38:16 选一个新年的代表词汇 本期提到资料: 生之欲 生きる (1952) 导演: 黑泽明上映日期: 1952-10-09(日本) 学习之道 作者: 芭芭拉·奥克利 出版年: 2016-11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AI辅助下的文献整合工具:Elicit
主播:投球手 涂色刷 大厂之所以能成为大厂,因为它带着一种令人目眩的反差感。它承接着世界两个极端的端口:看似最精英的毕业生,在决定成千上万的普通人用什么、看什么。 所以,当我在大厂的实习结束后,涂色刷很快就和我聊了一期关于大厂生活的播客。 /时间戳: 04:15 和过去的工厂相比,互联网大厂生产的介质虽然发生了变化,但背后的生产/消费的逻辑是相通的。 05:01 互联网黑话是必要的吗? 13:21 在大厂中每个人都处在multitasks,多线程的工作状态中 15:29 工作中,人文学科出身的人要通过数字去了解人,而不是通过细节和实体去感知人 20:28 投入工作之前,抱着美好的愿望;干着干着就在麻木的轨道上一去不复返,而且不知如何挽回 24:08 短视频出海是不是一种文化殖民?现代社交媒体平台的运营者如何决定公众论理的形态? 30:50 中台和区域的问题对应了全球化和本地化的矛盾 37:30 大家来猜猜互联网黑话的英文版 44:30 对于大厂的吐槽很多,为什么年轻人还是要去大厂呢? 51:17 也许很多年后,人在这个地方的粘附性变强了,逃离的代价变大了。就会面临新一轮的纠结 53:48 北京西二旗周边租住环境真的很恶劣 1:02:17 留在北京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来找我们玩: 微信公众号 「Ask 100」 /关于实习我们还聊过的播客: 要牺牲生活换取一个可能达不到的目标吗?|Epi.46 /本期播客背景音乐 忽然闯入——海龟先生 十年水流东,十年水流西——五条人
这是Ask 100就中国城市规划推出的第三篇采访。 我们如今正漂流在当下中国的超大城市中。在贫瘠又疲累的生活里,我们常常为知识和劳动之间的隔阂而反思,为都市景观和自然之美间的落差而遗憾,这是我们代际的共享烦恼。 但这遗憾中也有惊喜。今年春天,在算法偶然却又不偶然的推荐下,一则上海“城市花园”的小短片忽然映入我们的眼帘——在向上生长的高楼群下,原来藏着那么多星星点点的花园;更重要的是,它们是由一群市民一起自发建造的,并还在生长着、在陪伴着那些浇灌的人。 本期播客邀请到同济大学景观学系的刘悦来老师,他在上海建造了130座城市花园,每一座都由市民自主建造、管理和维护。每一座花园背后的生产者网络,又在疫情期间传递着邻里互助的情谊。 时间戳: 第一部分:为何以及如何发起了「社区花园」(00:00:00-00:55:41) 从20世纪90年代的建筑设计院感受到的中国城市化进展 决定从建筑设计院退出,回到学校读研、读博并研究空间景观背后的生产逻辑 历经10多年的公众参与实验 第二部分:社区花园中的人际矛盾、共治实验和应对措施(00:55:41-01:35:07) 「大家未必对自然没有敬畏,只是如果没有能让城市居民去观察、了解自然现象的环境,我们就真的不知蜜蜂和土壤的重要。」(00:32:23) 「外滩的花墙是被精心设计过的,花的高度和样态都被控制了,反而缺乏了意外的惊喜。」(00:39:13) 「任何一个社群文化,都是一种宣誓和象征,如果能在实体空间中形成社群的领地,会产生难以预料的连锁反应。」(01:21:07) 「大部分人在日常生活中没太多机会去接触能发挥主体性的场景,那当人们聚集在社区花园时,会感到茫然吗?会有大家缺乏良好沟通的经验,而演变成冲突的时刻吗?」(01:22:27) 就算发生了激烈矛盾,也可以将矛盾视作关系更近一步发展的窗口 第三部分:上海疫情期间的社区花园(01:35:07-02:35:45) 上海疫情验证了线下实体空间的活动所产生的网络价值。(01:41:35) 如果说这次困难对上海最大的教义,我认为是线上网络和邻里互助的情谊。(01:57:50) 我觉得这切合了人民对于自己权力的探索。我们的权力是什么?我们有没有空间的权力?(02:02:39) 在和平时期,大家需要在公共空间练习公共行动。(02:28:25) 无论在做怎样的工作,都可以思考能否在其间嵌入公共精神。(02:29:20) 欢迎你点击微信公众号查看叙事版本的播客内容,公众号内还有中国城市规划相关的其他采访汇总。
这一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产生的,应该是Ask 100第一期“被采访者主动找上门”的内容。 我们要聊一个手机app,同时也是一个创业项目。 但它并不是一则推广,而是我们自己在试用产品之后,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才想和创始人聊聊它的来龙去脉。 此外,我们之前采访过很多做公益的朋友,也采访过很多用自己的时间、金钱去探索世界的朋友,却没有采访过真正的“商业人士”。人们倾向于觉得资本逐利,不会向善,但是真的只有这一条路吗?我下意识觉得,他们的思维会带来很多新的启发。 所以事情就这么成了。以下是我们和mysc.创始人兼产品经理John的对谈。 一、这个产品是什么?(00:00:00-00:11:16) 二、为什么mysc.被设计成了现在的样子?(00:11:16-00:44:01) 三、在人们对数字化越来越疲劳的年代,怎么做一个让大家喜欢的电子产品?(00:44:01-01:00:44) 四、怎么管理一个纯线上办公的团队?(01:00:44-01:13:08) 五、讲讲你的“创业故事”吧?(01:13:08-01:24:17)
两年前起,疫情让许多人的政治倾向和生活态度暴露无遗。 许多对立的双方互不让步,互不妥协。格格不入的观点,轻则导致好友的割席,重则演变为立场上的阵营。接着,讨论都滑向站位。然后,有些就成了斗争。 可是,认识人、了解人、理解人,是不应该被放弃的目标。 所以,面对纷争,也需要从人的性格差异上去解释矛盾,而不以抽象的好坏来彼此对立。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性格如何产生,TA的观点在其生活中的位置和发生逻辑,就很难那么固执己见。这并不是说,要选择没有对错的相对主义;把学理上的思辨争论,归因到利益、处事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先从性格的差异去解释立场上的善恶,会带来一些彻彻底底扎根于现实的共情力。 这一心理步骤有助于我们松动观念的疆界,代入那些曾经无法理解的人的逻辑、记忆和体验。 那么普通人应该如何快速又深入地理解另外一个人呢?正在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人格测试量表似乎是一种不错的工具。以心理学界常常使用的“大五人格”量表为例,它把人格划分为多个维度,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神经质.......科学的维度就像性格地图上的经纬线,每个人都可以在性格地图的经纬上去锚定自我和探究他人,测算出我与你的差异。 一份详细的量表,可以是和他人、和自己握手言和的开始。 1. 为什么MBTI是传播最广的人格测试量表? 2. 什么才是一个人的人格? 3. 人格有好坏吗? 4. 人格维度之间到底互相联系,还是彼此割裂? 5. 公众人物与粉丝彼此找到的通路,是藏都藏不住的人格和价值观
高中某次课上所有人争辩:重庆市中心的贫民窟十八梯该不该拆?那时我们很好奇,掌握权力的规则制定者到底是谁,价值主张为何? 七年过去,我们长大了一点,胆子大了一点,可心中巨大的疑问并没有消失。 在给重庆文化景区山城巷主理人发邀约后,规则制定者就这样从幕后走下来,在深夜,于网络会议上,和年轻人讲述了他的故事,一个如何和城市重修旧好的故事。 1.从零开始,改造山城 (00:00-08:09 ) 2.山城巷之上,商业、文化、历史的冲突(08:09 - 43.30 ) 3. 山城巷之外,现代多种城市改造的思路 ( 43.30 - 59.00 ) 城市更新仍在进行时,从未结束。站在当下,对于快速现代化中的中国城市,什么才是一路狂奔的终局?是爆火之后蜂拥而至的游客吗?或者可以是,最终弥合生活和景区的界限,让忙碌旅人寄居的几日里有一瞬的动心:要不就在此处,安放人生? 当下重庆市中心混杂的建筑是上述不同心理目的的现实投射。每一种野心都试图制造奇观,又最终幻灭;建筑者奋力前进,却恍若逆水行舟。 聊天中,黄老师说,“我们,就是做给你们的。” 在时空的栈道里,我听到了两代人之间叮叮当当的回响。 那些随处可歇脚的公共空间、充满人文氛围的活动,和自治自主的主张,寄托了看遍历史因果后的中年人,对年轻人的密语、期许、警示和尊重。 因果如此密密麻麻地串联,时空是稍微牵动就发出巨响的铃铛线。在时空隧道的末端,由过往所有的因铸成的年轻人,面向未来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踏出的每一步,脚下也都牵动着看不见的果——- 我们会把怎样的城市,怎样的历史留给未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 Ask 100
本期嘉宾为《和衡水中学在一起的2557天》的作者杜萌。本期涉及许多朋友的人生,其中既有最负盛名的奖学金的获得者,也有教育系统中的失意人。既是反思,也是辩护。教育,关乎政策制定,既是事理的广袤;关乎个人成长,也是情绪的纤细。 「0:00-13:52」为什么外人觉得衡中很可怕?我恰恰是在那里感受到了自由 「14:25-20:23」衡中的尖子并不是最努力的,而是最聪明的,因为大家都足够努力了 「20:48-35:27」教育能提供给我的,真的配得上我所遭受的苦难吗? 「36:20-52:25 」“你想过反叛衡中吗?”——什么才叫反叛? 「52:25-59:49」“待到革命成功时,一人一个女学生。”高考结束了,可原计划的“女学生”呢? BGM 衡中校歌- 《衡中,我们起飞的地方》 罗大佑 - 光阴的故事 GALA - 追梦赤子心 GAI周延 - 兰花草 Bob Dylan - Forever Young 陕西民歌 - 白马调 本期拓展阅读中详细介绍了讨论精英教育的书目,可查阅公众号阅读正反双方主要观点。
11月下旬,房屋改造综艺《梦想改造家》一期节目引发了一阵风波:来自北京的建筑师陶磊在为甘肃农民建造新房时,用价格低廉的红砖材料打造了一栋成本100余万的“清水砖房”,引发舆论哗然。 涂色刷本意采访陶磊,但在造访其工作室后被婉拒。正在涂色刷懊恼之际,曾上过Ask100的丁字尺与他的建筑师朋友们打算聊聊这件事,于是涂色刷就带着一堆问题进入线上沙龙,由丁字尺“代陶磊接受采访”,开始了这期节目。 (2:52)回顾梦想改造家事件 (14:20)使用红砖,陶磊的得与失 1.作为建筑土建材料的红砖,在地、易得、便宜。尤其是在甘肃农村,红砖几乎成为唯一可选择的土建材料。而以红砖传达建筑视觉效果的方案,也已被国内外大量运用。 2.选择逻辑没有错,错在想法与现实环境的匹配上;人工费又太贵,最后视觉与成本双输。 3.“成熟的设计师画出设计图后,要考虑到施工工艺的问题,而在北京的陶磊没有去设想甘肃农村的施工难度。” (22:50)商业化的综艺和设计过程的冲突 建筑师需要综艺扩大名气、成为明星建筑师;综艺需要制造社会矛盾来引爆舆论,追求效率的剪辑手法又删减了大量信息,以至于最终真实的设计过程被压缩和边缘化。 在真正设计过程中,甲方和乙方间应是说服与被说服、教育与被教育的双向互动。丁字尺认为,陶磊一定也从西北老汉身上学到了很多,但综艺形式并不具备呈现建筑师的心理活动与漫长沟通的余裕。 为了赶上综艺档期,施工留下了诸多不完美。赶工对于建筑师只是一次项目的遗憾,对于综艺只是一期节目的瑕疵,可对于户主却是一生居住体验的欠缺。 (26:10)建筑师的审美标准是什么? 这个房子从构成和手法来看是悦目的,但是当地施工水平和造价的客观限制,使它没有达到纯粹悦目的效果。 不过,建筑师有权力去引领大众对于悦目的定义吗? (37:06)设计过程中允许建筑师多大程度上去表达自我? (57:56)丁字尺自白:不应该被轻易对待的建筑
2021年11月5日,微博出现了 #网曝南京大学一男生偷窥女生上厕所# #南京大学偷窥男被罚400元后释放#等相关热搜,词条实时热度一度上亿。与此同时,另一篇曝光偷窥人正面照片的豆瓣帖子也被广泛转发。 到微信推送发出的今天,这次恶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舆论震动,已经在校内校外渐渐平息。然而,近一月以来的各方讨论也好,校方最终决定也罢,是足够的了吗? 我们认为还不够,所以有了这期播客。即便如此,恐怕依旧还不够;但我们希望,针对这样的事件,大家能够遗忘得缓慢一些。 一、到底发生了什么? (00:00-10:08) 警方接案出警的共有两次偷窥事件,偷窥者均为刘某某:10月11日,第一位受害女生报警;到10月25日,受害女生收到“因客观原因无法在法定期限作出处理”的通知。10月26日,第二位受害女生报警,刘某某被警方罚款400元。 在10月11日监控所提供的信息上,官方最终通报与女生说法不一致:女生在校园表白墙发帖时表示,当日监控能够清晰辨认刘某某身份,而官方予以否认。 那么,10月11日至25日的冷淡处理,到底是由于无法辨认身份还是其他原因所致? 11月3日,数学系给出“初步处理意见",“院系初步处理意见”具体是什么?除了沿用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作出的400元罚款处理外,还有其他来自院系的处罚吗? 二、学校为什么会这么处理? (10:08-18:08) 1.学校处理事件的逻辑是什么?为什么高校对偷窥事件的反应趋于一致? 为什么南大会援引复旦对偷窥事件的警告处罚? 为什么高校更倾向于更保守、相对不严苛的处罚,而非更严格的处罚。(13:42) 在这种规章制度导向的价值观中,将会出现学生和学校逻辑的背离和不理解(15:21) 三、还可以怎么做得更好? 1.学校将偷窥事件定义为“校园安全问题”,淡化处理女性权益的问题 (18:08) 2.为什么普及着女性主义理论和视角的高校,自己却漠视方圆之内的女性事件?(29:25) 3.南大学生的标语上墙是大字报行为吗?“有大字报那味儿了。”是吗?(34:19) 什么叫做大字报行为? 为什么南大学生的言论上墙不是大字报行为? 为什么我们在公共空间的讨论总有大字报嫌疑? 本期歌单: 1.海朋森-新都人 2.P.Murk 陈思江-人们有一口井 3.Arcade Fire-Abraham's Daughter 4.海朋森-我们这些晶莹剔透的模型 5.Roy Orbison -Pretty Woman 参考文献: 关于女性理论中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的研究: [1]Kimberle Crenshaw. (1991). Mapping the Margins: Intersectional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 Stanford Law Review. 关于行政机构同构化(Isomorphism)倾向的研究 [2] 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关于校园学生活动的研究: [3] Katherine Soojin Cho. (2020). Responding to Campus Racism: Analyzing Student Activism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s. UCLA.
涂色刷十月结束隔离后,进入北京一家非虚构特稿写作公司实习。在这里,她了解了真正的媒体人如何看待新闻写作和媒体业,也开始和众多北漂青年一样,在庞大的城市地铁线中穿梭。生活好像一个残酷的作家,它的笔势变得陡峻,让人生一切苛刻而严肃的议题显现,铺一张空白的答卷让赤手空拳的人填写;而从前发生的事情,现在已经没有可能性去发生了,成为可供追忆但无需怀念的日子。这一期以“小城青年初入京”的真诚心情,聊了下各自紧绷的精神世界。 1.“许多记者有作家梦想。他们不仅想成为记者,还想成为作家。但是我没有。”(2:00) 2.媒体行业丧失公共性,从业者向文学性靠近。( 8:30) 3.“并不确定是否要牺牲生活换取一个并不一定会达到的目标。”(16:50) 4.“为什么公共讨论、市民运动最终都会沦为反对运动?”(10:55) 5,“平等、社会性、重视个人的生活是我的价值观,但我后面才知道这是非常边缘的价值观。听众听了估计会觉得有点搞笑的程度。”(16:48) 6.“哪儿都难取标题。一个人可以预判大众情绪吗?”(23:40) 7.“情感是女性特有的特质吗?女性只需要沉溺于情感中吗?如何用理性去驾驭情感?”(32:38) 9.“北京,激活了生活中最严肃和苛刻的议题。在一个看起来不太美好的城市,20岁出头,面临人生一切重要选择的拷问。”( 52:30) 10.原来当时在南京郊区,身边人一起塑造了一种小动物式的生活氛围。(57:30)
与播客爱好者一起交流
添加微信好友,获取更多播客资讯
播放列表还是空的
去找些喜欢的节目添加进来吧